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
- 格式:pdf
- 大小:171.31 KB
- 文档页数:3
癫痫发作急救丙戊酸钠的正确用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突发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
而癫痫发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情况。
为了提高对癫痫患者的急救效果,丙戊酸钠被广泛应用于急救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癫痫发作急救时,丙戊酸钠的正确应用方法,以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急救技巧。
一、了解癫痫发作的特征和分类在进行癫痫发作急救之前,我们应该了解癫痫发作的特征和分类。
癫痫发作包括两类: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部分性发作只涉及大脑某一部分区域,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抽动、痉挛、感觉异常等症状。
全面性发作则波及整个大脑,患者可能出现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症状。
二、正确的急救步骤1. 确保患者的安全在发现癫痫患者发作时,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我们需要注意患者周围的环境,确保他们不会触碰到尖锐物品或摔倒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2. 保护患者头部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抽搐或摇头。
为了保护他们的头部免受进一步的伤害,我们可以使用柔软物品(如枕头、衣物等)垫在患者头部下方。
3. 放松患者的衣物和固定物品癫痫发作期间,患者的肢体可能会抽动或痉挛,他们的衣物或固定物品可能会限制他们的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放松患者身上的衣物和固定物品,以减轻他们的不适和伤害。
4. 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喉咙堵塞或呼吸暂停的情况。
为了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我们可以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以便呼吸道畅通。
5.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如果患者正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发作,例如在水中或火源附近,我们应该尽力将他们移至安全地点,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三、丙戊酸钠的正确用法1. 高风险患者的应用对于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的患者,丙戊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急救药物。
在使用丙戊酸钠之前,我们应该先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和身体状况。
2. 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丙戊酸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丙戊酸钠的剂量为15-20mg/kg,静脉注射速度为25-50mg/min。
探讨神经内科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科学的探究在神经内科使用丙戊酸钠药物药物对癫痫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次实验探究阶段中,选取了2016年度5月份到2017年度5月份这段时间里,本院神经内科当中所收治的148位癫痫疾病患者探究研究对象。
并在研究中运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148位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相应的对对照组,并保证每组中人数均为74人。
在完成了随机分组之后,对照组当中的74位癫痫疾病患者运用卡马西平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当中的74位患者运用丙戊酸钠药物进行治疗。
在服药之后详细的观察对照组患者以及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使用丙戊酸钠药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之后,其治疗效果要明显的由于使用卡马西平药物进行治疗的对照组。
而在出现的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癫痫疾病患者出现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嗜睡情况以及患者体制下降情况都少于观察组当中的癫痫疾病患者。
结论:在对精神内科当中癫痫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阶段中,使用丙戊酸钠药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因此这种药物具有治疗安全良好、临床效果突出的特点,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治疗;神经内科;丙戊酸钠;临床;癫痫癫痫是指某种原因导致的脑内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刻板性的临床特点,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位置不同、异常放电累及范围差别,患者的发作形式也不相同,存在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等多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癫痫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癫痫患者的发病类型不尽相同,治疗药物多种多样,临床上常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和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治疗癫痫两种方案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告如下。
1基础资料以及方法1.1基础资料分析在本次实验探究阶段中,选取了2016年度5月份到2017年度5月份这段时间里,本院神经内科当中所收治的148位癫痫疾病患者探究研究对象。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患者的效果对比近年来,癫痫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高发趋势,这种脑部神经系统失调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并且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还可能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治疗癫痫的方法和药物的研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是当前对癫痫治疗效果较好的两种药物,那么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有何区别呢?本文将分别介绍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丙戊酸钠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丙戊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其化学成分与人体内的神经传递物质类似,能够增强神经递质抑制作用,抑制癫痫发作和传播,从而达到控制癫痫的作用。
丙戊酸钠的治疗剂量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发作类型和药物使用史等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而一般的剂量范围为每日1500-3000毫克。
丙戊酸钠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能够有效控制大多数癫痫患者的症状,特别是对于强直-阵挛性癫痫和大发作的治疗效果最好。
研究显示,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患者中,约有70%的患者在6个月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而主要不良反应则为头晕、恶心和腹胀等症状。
卡马西平也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它的药理作用是抑制神经细胞的高频放电,从而减轻或消除癫痫。
卡马西平的治疗剂量一般也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但一般情况下每日的剂量范围为100-400毫克。
与丙戊酸钠相比,卡马西平的副作用发生率更低,但却有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剂量调整和血药浓度监测。
卡马西平和其他抗癫痫药物一样,需要逐步降低剂量停药,否则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戒断综合征等问题。
从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上来看,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都能够有效地控制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但丙戊酸钠对于强直-阵挛性癫痫和大发作的治疗效果更好,而卡马西平则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同时,丙戊酸钠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适用于复杂部分性癫痫和大发作,而卡马西平则适用范围更广,可以用于复杂部分性癫痫、原发性全舞蹈病等多种类型的癫痫患者。
丙戊酸钠用于临床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探析发布时间:2021-07-15T14:59:59.73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0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分析和探讨了在癫痫患者中应用丙戊酸钠的实际效果。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在癫痫患者中应用丙戊酸钠的实际效果。
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10.3-2012.12月份收治到的癫痫患者53例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他们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中对患者应用到苯妥英钠进行治疗,而实验组中患者应用到丙戊酸钠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了这两组患者的实际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结论在癫痫患者中应用丙戊酸钠治疗患者的效果十分显著,且不良发生率明显的降低,为此值得被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字:丙戊酸钠;癫痫;疗效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会导致脑神经元受到损伤,癫痫是脑梗塞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因为它具有攻击和突发的特征。
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癫痫是在脑梗死后。
由于癫痫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家属带来了较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抗癫痫药物非常重要。
为此选取到我院在2010.3-2012.12月份收治到的癫痫患者53例为这次的研究对象。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到我院在2010.3-2012.12月份收治到的癫痫患者53例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他们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1.2方法实验组:成人丙戊酸钠片,初始剂量为400mg / d,然后根据疾病调整剂量,最后稳定(600-1800)Mg/D,每天两次,儿童钠片,初始剂量是(10-15)mg/d,也可以根据疾病增加剂量,最后稳定在(15-60)mg/d。
对照组:给予成人和儿童苯妥辛钠,成人剂量维持在(200-400)mg/(kg·d),儿童用量保持在(4-8)mg /(kg路d),8-33个月。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朱彩红;赖莎【摘要】丙戊酸钠是癫痫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抗癫痫谱广、经济性佳、浓度监测方法成熟,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然而,丙戊酸钠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代谢会收到影响,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碳青霉烯类就是其中一类可导致丙戊酸钠浓度降低的药物,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使用这类药物与丙戊酸钠联合时,需严密监护血药浓度及症状.此时,临床药师全程药学监护就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为患者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保驾护航.【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02【总页数】3页(P251-253)【关键词】美罗培南;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相互作用【作者】朱彩红;赖莎【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00900;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丙戊酸钠(Valproate sodium,VPA)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线广谱抗癫痫药物,对各类癫痫及并发癫痫样抽搐均有良好疗效,常见包括各型小发作、肌阵挛性癫痫、局限性发作、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等,均临床治疗效果较佳,另外临床治疗中采用口服疗法,具有吸收快而完全的特点,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在血中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同时其还具有较为经济及患者接受度高的特点。
虽然VPA个体差异大、治疗范围窄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但其浓度监测方法成熟、可靠,多数医院均可监测其浓度。
然而,该药血药浓度受多种药物的影响[1],碳青霉烯类广谱抗菌药物就是其中一类,联合应用需谨慎,必须联合使用时需注意监测。
本文就我院2016年11月15日收入的1例癫痫合并感染联用美罗培南和丙戊酸钠的患者血药浓度波动进行分析与监护,为临床合理应用和监测VPA提供参考。
1 病史概况患者,女,66岁,51kg,2016年11月15日因“意识神志不清3月”入院,体温36.6℃,心率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 Hg,留置气管套管、尿管、胃管,管腔通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查体欠合作,颈抵抗,左上肢肌张力增高,余肢体肌张力正常,左手背及双足可见轻-中度凹陷性浮肿,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骶尾部可见5cm×4cm褥疮,有黄色渗液,周边皮肤苍白,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6-26T10:31:16.21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月2期作者:梁志斌梁金群颜玉贤陈明玉许一帆[导读]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的效果分析梁志斌梁金群颜玉贤陈明玉许一帆(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科收治的80例老年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托吡酯治疗,观察组接受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比较组间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针对老年癫痫的临床治疗,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可以确保理想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一过性脑功能紊乱的一组疾病和综合征,属于临床高发的慢性病。
近几年,癫痫在我国的临床发病概率逐渐上升,是发病概率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民众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
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与传播方式不同,导致癫痫发作的疾病表现极具复杂性,具体可概括为:精神、意识、自主神经、感觉以及阵发性运动等各方面功能障碍。
绝大部分癫痫患者持续使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即可减少疾病发作的次数,其中丙戊酸钠属于临床常用的广谱类抗癫痫药物[1]。
老年癫痫患者年龄大,合并多种疾病,肝肾功能较差,抵抗力低,不良的身体素质导致限制了治疗效果,增加了恢复难度。
同时,反复癫痫发作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让老年患者由于疾病倍感压力。
丙戊酸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抗癫痫药物,药理机制为γ-氨基丁酸水平的降低,强化突触前、突触后γ-氨基丁酸的传递,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减少神经元的持续性发放,以此多重抑制丘脑皮质环路,实现抗癫痫的目的[2]。
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也是其高发人群之一。
丙戊酸钠缓释片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本文旨在研究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
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次数、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及发作后的恢复情况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后,老年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显著减少。
治疗前的癫痫发作次数平均为每月5次,而治疗后降低至每月2次。
发作频率也显著下降,老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丙戊酸钠缓释片还能改善癫痫发作后的恢复情况,使恢复时间显著缩短。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本研究中,在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的老年癫痫患者中,多数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其次为部分性发作。
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这两种类型的癫痫发作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控制了癫痫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部分老年癫痫患者出现了轻度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等。
但这些不良反应并不影响丙戊酸钠缓释片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很快消失。
丙戊酸钠缓释片在老年癫痫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丙戊酸钠缓释片能够有效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它还能够改善癫痫发作后的恢复情况,使恢复时间缩短。
丙戊酸钠缓释片在老年癫痫患者中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微且易于消失。
由于研究样本有限,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并继续观察其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 PPK )是研究给予标准剂量药物时,血药浓度在个体之间的变异性与个体的各种协变量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状态、联合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群体药动学是建立病人的个体特征和药动学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将经典的药动学模型与统计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典型处置过程。
其目的就是为患者用药个体化提供依据。
介绍群体药动学( PPK)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查阅近年来的文献,综述近年来群体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对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究及评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PPK 的研究方法已逐渐成为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群体药动学;群体药效学;数学模型;NONMEN 程序群体药动学是将经典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PK 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PK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用大量患者的零散的、常规监测的血药浓度数据,计算PPK的参数值,从而制订或调整给药方案,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现就PPK 研究的基本方法作概要介绍。
1群体药动学研究方法1. 1 群体药动学研究的实验设计PPK 是临床PK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应遵循现行的GCP 和GL P 的有关规定。
研究前,应了解药物的某些初步药动学信息,如药物主要消除途径,基本PK模型,同时建立灵敏、专一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1~2]。
1.2PPK主要分析方法常见的PPK参数估算法[3]有:①单纯聚集法( naive pooled data app roach, NPD) ,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集中,共同按数学模型拟合曲线,确定参数; ②二步法( twostage method, TS) ,先对个体原始药时数据进行各自曲线拟合,求得个体药动学参数,第二步求均值统计群体参数; ③NONMEM法,介于NPD与TS法之问,把病人的原始药时数据集合在一起,同时考虑各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将经典药动学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和统计学模型结合起来,一步估算出群体药动学参数。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患者的效果对比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它们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来减少和控制癫痫发作。
下面将对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进行效果对比。
丙戊酸钠(简称丙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和特殊类型的癫痫发作。
丙酸钠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突触间隙中的神经传递,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丙酸钠的起效快,可以迅速控制癫痫发作,适合急性和严重的癫痫发作。
丙酸钠的用药副作用较多,包括消化系统反应、头晕、嗜睡等,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
而卡马西平是一种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尤其是部分性发作的治疗。
卡马西平通过阻断神经元膜上的钠通道,抑制过度兴奋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卡马西平的起效相对较慢,需要一个逐渐增加剂量的过程。
卡马西平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嗜睡、肝功能异常、皮疹等,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骨质疏松等长期副作用。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对于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相似的,都能有效减少和控制癫痫发作。
丙酸钠起效快,适用于急性和严重的癫痫发作,但副作用较多;卡马西平起效较慢,适用于慢性和轻度癫痫发作,副作用较少。
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反应选择药物。
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用药监测和管理,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1例分析及药学监护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波动,以及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患者一开始口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显著,但后来出现血药浓度波动,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从19.4μg/mL上升到39.2μg/mL,同时出现了昏迷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后来,经过药学监护,患者的治疗方案得以优化,血药浓度回复正常,并且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引言: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都较高。
目前,丙戊酸钠是癫痫的常用药物之一,该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但是,丙戊酸钠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昏迷、心动过缓等,因此,丙戊酸钠的用药必须进行严格的药学监护,以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例癫痫患者的丙戊酸钠治疗过程中血药浓度波动的情况,并探讨药学监护在丙戊酸钠用药过程中的重要性。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26岁,癫痫病史7年。
最初症状为间歇性意识模糊,夜间发作。
入院前口服卡马西平治疗3年,但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入院后,患者开始口服丙戊酸钠治疗,每日剂量为750mg,分3次口服。
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EEG检查结果正常。
此时血药浓度为19.4μg/mL。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药浓度开始波动,血药浓度从19.4μg/mL上升到39.2μg/mL。
与此同时,患者也出现了不良反应,如昏迷、意识模糊等症状。
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但血药浓度仍然处于较高状态。
为了降低患者的血药浓度,医师将患者的丙戊酸钠剂量减半,并增加频率,即将剂量从每日750mg改为每日375mg,分6次口服。
此时,血药浓度下降至17.8μg/mL,而患者症状仍然得到有效控制。
讨论:丙戊酸钠是一种苯丙酮类抗癫痫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谷氨酸释放和细胞内钠离子的流入,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
该药物在体内代谢较为复杂,主要通过肝脏细胞中的肝酸基转移酶进行水解代谢。
因此,丙戊酸钠的药代动力学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剂量、给药频率等因素都会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吸收产生影响。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患者的效果对比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是两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它们在治疗癫痫患者时都有一定的效果。
今天我们将对这两种药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治疗癫痫患者方面的优劣势,以帮助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这两种药物的特点。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癫痫药物,已有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历史。
它通过调节神经传导,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而卡马西平也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和抗癫痫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药物的有效性。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治疗癫痫患者时,都有一定的有效性。
丙戊酸钠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减少患者的发作次数和程度,对大部分癫痫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卡马西平也具有较好的癫痫控制效果,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有效性来看,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治疗癫痫患者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二,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治疗癫痫患者时都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食欲下降等。
但相对而言,丙戊酸钠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
而卡马西平的副作用相对较多,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长期使用后的皮疹、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在副作用方面,丙戊酸钠比卡马西平具有一定的优势。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药代动力学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丙戊酸钠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需要多次分次给药,且易受肝酶的影响而产生药物浓度的波动。
而卡马西平的半衰期较长,可以一天一次给药,且对肝酶的影响较小,因此在用药上相对更为方便。
从药代动力学特点上来看,卡马西平比丙戊酸钠更为便于患者的用药管理。
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在治疗癫痫患者方面各有优劣势。
丙戊酸钠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较少的副作用,但需要多次分次给药;而卡马西平则具有更为方便的用药管理,但副作用相对较多。
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王化明*(珠海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广东珠海 519000)【摘要】:丙戊酸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但该药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临床常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丙戊酸钠主要由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转运细胞色素P450 酶(CYP)代谢,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丙戊酸钠的代谢和转运,对丙戊酸钠的药动学产生影响,导致丙戊酸钠药动学的个体间差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遗传因素(CYP2B6、CYP2A6、CYP2C9、CYP2C19、UGTlA6)及非遗传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丙戊酸钠个体化使用供理论参考及新思路。
【关键词】:丙戊酸钠;基因多态性;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脑局部病灶神经元突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引起的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的慢性脑部疾病,具突发性、反复性的特点。
抗癫痫药物主要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地西泮等,但均具有毒性强、服药周期长、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的特点。
丙戊酸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1~4h 达峰浓度,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脑脊液中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10%。
丙戊酸钠主要经肝脏代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肾排出,少-1 -1量随粪便排出。
该药t1/2为8~15h,清除率为(9±3)·h,表观分布容mL·kg积为(0.1549±0.026)L·kg-1,模型符合一室模型,呈一级速率消除,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即使应用较小剂量,其血药浓度仍会超过有效浓度范围。
本文综述了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遗传及非遗传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丙戊酸钠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影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遗传因素丙戊酸钠代谢主要受药物代谢酶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CYP)是丙戊酸钠的主要代谢酶,其中P450 2B6(CYP2B6)、细胞色素P450 2A6(CYP2A6)、细胞色素P450 2C9(CYP2C9)、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对丙戊酸钠的代谢作用最为显著,研究也最为深入。
收稿日期:2009209225作者简介:张志成(19822),男(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E 2ma il zhicheng 0022008@;冯婉玉(1959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药理和药物分析研究,E 2ma il fengw anyu 2000@yahoo 。
文章编号:100622858(2009)1221001203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张志成,李晓雪,冯婉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沈阳110001)摘要:目的建立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治疗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我院门诊60名癫痫患者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和相应的人口学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linear m ixed 2effect model,NONME M )程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
结果建立了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CL /F =01959×1104x ,(x =0,1),V /F =1135,k a =2138h -1,说明丙戊酸的清除率与患者性别相关,即男性患者的清除率大于女性。
结论初步建立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丙戊酸钠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群体药动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R 917 文献标志码:A 丙戊酸钠(s odium val p r oate,VP,结构式见图1)为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是目前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
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电压敏感性Na +通道有关,抑制G ABA 代谢酶,使脑内G ABA聚积,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同时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1]。
该药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大,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窄,一般认为有效血药质量浓度为50~100mg ・L -1,超过100mg ・L -1时易产生毒性反应,临床改善症状的血药质量浓度常在50~60mg ・L-1[2-3]。
丙戊酸钠一般需长期使用,当血浆浓度过高时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肥胖、脱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4],且与其他抗癫痫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等特点,临床使用时需监测其血药浓度,并进行个体化给药。
由于缺乏适合中国癫痫病人的群体药动学参数,目前临床剂量调整尚处于经验用药阶段。
作者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linear m ixed effect model,NONME M )对门诊癫痫患者的零散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考察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肝功、肾功等固定效应因素对VP 清除率的影响,为临床更科学的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
1 仪器与材料T Dx F Lx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F i g .1 Structure of sod i u m va lproa teLaborat ories 公司),NONME M 软件(美国Gl obo 2max 公司)。
丙戊酸钠缓释片(015g/片,法国Sanofi 2Syn 2thelabo 公司生产,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分装),丙戊酸钠试剂盒(美国Abbott 公司)。
2 方法与结果211 病例选择收集2009年2月~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服用丙戊酸钠的60例癫痫患者的医疗数据:其中男性29名,女性31名,平均体质量为4819kg,平均身高为13312c m ,平均年龄为2016岁,肝、肾功能均正常。
212 药代动力学模型根据文献[5-7]报道,VP 的药动学特征为一室一级吸收和消除,因此在基础模型中应用的是一室一级吸收和消除的药动学开放模型,见式①、②。
c p =c 0・e -k t+D ・k a ・k C L ・(k a -k )(e -k t -e -k a t )①CL =k ・V d②第26卷第12期2009年12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Shenyang Phar m aceutical U niversityV ol 126 N o 112D ec 12009p 11001其中cp 为模型预测的血药浓度,c为初始浓度,e为自然对数,ka为吸收速率常数,k为消除速率常数,D为给药剂量,CL为相对清除率,Vd 为表观分布体积。
式中CL和Vd值包括了制剂的生物利用度F值。
由于该药口服吸收近完全, F可视为等于1。
同时吸收速率常数k a的数值对CL的估算影响较小,固定该参数后(k= 2138h-1)进行拟合。
此外,VP有时辰药学现象,故本研究只采集清晨服药前消除相的稳态血样,对CL进行估算。
213 固定效应因素考察下列因素(即固定效应)对清除率(CL/ F)的影响:年龄(AGE)、性别(Gend)、体质量(W T)、身高(HT)、肝功(ALT、ALP),肌酐清除率(CREA)。
NONME M法计算时采用扩展的最小二乘法,使目标函数值最小,估算各参数。
不同目标函数值(objective functi on value,OF V)的差值近似服从χ2分布,可通过假设检验来确定某一固定效应对药动学参数影响的显著意义[8]。
模型的建立采用向前包容法(f or ward inclusi on)和向后剔除法(backward eli m inati on)。
首先建立不含任何固定效应因素的最简模型,用加法、乘法或指数模型等逐一加入各因素。
检验水平设为0105,若加入某一固定效应因素后,目标函数值的改变大于318(自由度为1),则将该因素加入模型,反之予以剔除。
反复该过程直至目标函数值无显著改变,得全量回归模型。
然后用向后剔除法考察各影响因素。
将检验水平定为0101,逐一剔除各影响因素,若目标函数值的改变大于6164,则视该因素有显著性意义,模型中予以保留。
排除无显著性意义的固定效应参数后,得最终回归模型。
214 模型拟合确定在一室模型基础上将固定因素逐个加入各药动学参数,在逐个去除协变量进行验证,以确定最终模型(见表1)。
Table1 Groups i n the f i n a l regressi on m odel param eter va lues Para meter Data RS D/%P C V/%S D CL/(L・h-1)019591814<010*********V d/L11352014<0105--k a/h-12138----Gend1104512<0105-- CV%—D ifferences a mong individuals of each para meter;S D—I ntra2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he fitting concentrati on 由NONME M法建立的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最终模型如下:CL/F=01959×1104x,Vd/F= 1135,k a=2138h-1。
模型中x为性别,患者为男性时x=1;当患者为女性时,x=0,说明男性比女性清除率大。
3 讨论通过对引入各个协变量对药动学参数的考察,在模型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试者的性别对清除率有影响,男性的清除率大。
根据文献报道,通常男性体重较重,体液、肌肉量较多,而女性体重则较轻,体内脂肪含量较高。
因此,对脂肪组织具较高亲和力的药物在女性体内初始分布容积较大,血药浓度低,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的再分布,导致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从而使清除率降低[9-10]。
无论是母药还是其代谢物,肾脏都是其排泄的主要器官,性别差异影响着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3个环节。
男性的肾小球滤过率较女性高,据报道,男性阳离子分泌率较女性高,男性对肾小管分泌抑制也较女性敏感。
对于治疗指数窄、安全系数低、有浓度依赖性副作用、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确实需要根据性别因素调整给药剂量[11]。
作者考察的其他固定效应因素如体重,年龄,肝功,肾功等有做出好的结果的原因是,虽然只取1或2个点的稀疏数据,但由于样本量太少,还不能整体反映群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今后应该继续扩大样本的积累,再增加样本数量的同时,可参考文献增加固定效应因素的种类,如年龄分段,胃肠消化功能等的影响,以得到更全面得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采用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利用荧光偏振程度的大小与待测药物浓度成反比的关系进行定量。
此方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测定时间短等。
参考文献:[1]江明性.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9.2001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6卷 [2]卢建.丙戊酸钠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3):173-174.[3]郑惠良,刘文弟,祁元明,等.丙戊酸钠治疗不同年龄的癫痫血药浓度研究[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3(3):168.[4]赵汉臣.实用治疗药物监测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68.[5]BOECK MANN A J,SHE I N ER L B,BE AL S L.NON 2ME M users guide 2part Ⅴ[M ].San Francisco:Universi 2ty of California,1996:102-103.[6]P ARK H M ,K ANG S S,LEE Y B,et al .Populati onphar maeokineties of intravenous vat p r oic acid in Kore 2an patients [J ].J Clin Phar mTher,2002,27:419-425.[7]SERRANO B B,OTE M M J,S ANT OS 2BUE LG A D,etal .Populati on esti 2mari on of val p r oic acid clearance in adult patients using r outineclinical phar macokinetic da 2ta[J ].B i ophar m D rug D is pos,1999,20:233-240.[8]姜德春,王丽,卢炜.用NONM E M 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11):1279-1285.[9]SERRANO B B,G ARC I A MCHEZ M J,OTE M M J,etal .Val p r oate populati on phar macokinefics in children [J ].J Clin Phar m Ther,1999,24:73-80.[10]OTHA J H,GRAY A L,M I L LER R,et al .A model f oresti m ating individualized val pmateclearance values in children[J ].J Clin Phar macol,1995,35:1020-1024.[11]杨积平,许善初.性别对药动学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05,16(15):1188-1189.Popul a ti on phar macok i n eti cs of sod i u m va lproa te i nep ilepti c pa ti en tsZHAN G Zh i 2cheng,L I X iao 2xue,FEN G W an 2yu(The F irst Affilia ted H osp ita l,C hina M edica l U 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 hina )Abstract:O bjecti ve To establish a popu lation phar m acokinetics m odel of sodium val p roate in the treat m en tof ep ilep tic for clinical individualized adm inistration .M ethods The m odel w as established by nonlinear m ixed 2effect m odel (NONM E M )p rogram using 60ep ilep tic ou t patients w ith steady 2state p las m a concentra 2tion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m ograp hic data in ou r hosp ital .Results The m odel w as:CL /F =0.959×1.04x (x =0,1);V /F =1.35;k a =2.38h -1.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valp roic acid clearance rate correlatedw ith patien t gender,the clearance rates of m ale patien ts w ere m ore than that of fem ale .Conclusi on s The ini 2tial m 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individualized adm inistration of val p roate m ed ication .Key words:ep ilep sy;s odium val p r oate;populati on phar macokinetics;nonlinear m ixed 2effect model (上接第986页)Abstract:O bjecti ve To deter m ine the con tents of total po lysaccharide and gallic acid .M ethods The con 2tents of total polysaccharide w ere deter m ined w ith ultravio let spectropho tom etry .The w avelength w as set at620nm.G lucose w as used as the contro l .The separ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gallic acid w as perfor m ed on aD iam onsil OD S C 18co lum n (200mm ×416mm ,5μm )using the m obile p hase consisted of m ethanol 2w ater 2p hosp horic acid (410∶9610∶011)at 273nm.The flow rate w as 1mL ・m in -1.Results The linear range of to 2tal po lysaccharide and gallic acid w as 4510222510μg (r =019999)and 010********μg (r =019998),re 2spectively.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total po lysaccharide and gallic acid w ere 9717%(RSD 018%)(n =6)and 10113%(RSD 112%)(n =6),resp ectively .Conclusi on s The m ethods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 2ty of C astanea m ollissi m a B lum e .Key words:Castanea m ollissi m a B lume;gallic acid;HP LC;UV;t otal polysaccharide3001第12期张志成等:丙戊酸钠在癫痫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