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成因及其云降水宏微观特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39 KB
- 文档页数:3
青海一次短时强降水中FY-4A云型特征分析作者:谢天蓉祁彩虹张宁瑾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10期摘要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切变线型,带来短时强降水的云型特征为多个对流云团排列而成的东北—西南走向带状云团,与高原切变线位置重合,随着高原切变线的发展移动而发生变化;组成带状云团的对流云团外形有的近似圆形,有的近似椭圆,面积相差较大,在1~4个平方纬距;云系后部为下沉的西北气流对应的无云区,前部为槽前西南气流,带状云团前侧为强正涡度平流区,对应强的上升运动,云系稠密;云顶亮温较低,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列车效应明显,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长轴的椭圆云团,面积最大可达12个平方纬距。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高原低涡切变型;云型特征;带状云团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03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0 mm且地域差异大,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近十几年来,青海高原暖湿化现象愈加显著,夏季局地对流灾害频发,极端降水和雷击死亡事件增多,而大冰雹和对流性大风事件减少[1-6]。
尽管当地短时强降水的地方标准较我国东部地区偏弱,但与大尺度降水配合下经常造成较严重的积涝,冲毁山地或农田等。
由于青海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较为脆弱,高原大部分地区被指定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7-8]。
青海省面积为72万km2,位居全国第四,但全省仅有3部雷达。
雷达责任区覆盖范围以青海东北部农业区为主,对于出现在责任区以外的强对流,尤其是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报预警,卫星云图资料具有明显优势[2]。
六盘山区负氧离子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摘要:该文利用六盘山区境内泾源县(城市森林区)、六盘山(山地)、隆德县(城市绿地区)2020年1月-2020年12月空气负氧离子和气象数据,分析六盘山负氧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1)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3)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城市绿地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城市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特征更为明显。
(4)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表现为雨天>晴天>阴天,城市绿地区为雨天>阴天>晴天。
(5)不同季节空气负氧离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同,夏季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因素引言空气负(氧)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氢离子团的总称。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湿地是产生空气负(氧)离子的重要场所,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具有杀菌、抑制病毒、清洁空气的作用,能够加强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机能,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在空气净化、城市小气候等方面有调节作用,其浓度水平是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1]。
近年来由中国气象局公服中心组织的“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追捧,因此负氧离子有关研究也大规模开展起来。
何宁等[2]发现湘潭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与日照、降水量和气温呈线性正相关; 谭静等[3]发现湖北旅游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晴天最大,阴天小于晴天,雾霾天和小雨天浓度较小; 张勇等[4]发现AQI、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的关键因子。
马晶昊等[5]发现温度越高,负氧离子浓度越大,温度上升越高的月份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的正相关越大。
湿度越大,负氧离子浓度越大。
六盘山,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六盘山是我国为数不多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
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
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分析作者:杨爱琴姜燕敏李敏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34期摘要: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产生的,是各种物理条件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有它自己明显的特征,即生命史短,空间范围小,天气变化剧烈。
本文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地面、高空各高度场的天气图,以及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MCC所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可以长时间维持在同一地区。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切变线中尺度对流云系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a)-0249-02不少学者对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章名立[1]从西太平洋云量的变化着手研究副高与我国东部降雨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的旱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云量偏多的时期,也即副高偏南、偏弱的时期,涝期则相反。
还有,旱涝气候演变[2~4]、暴雨洪涝[5~6]以及热带气旋对降水的影响[7]等方面的研究。
武汉地区1998年7月21日所遭受的百年罕见特大暴雨,从21日凌晨5时至16时,武汉市普降暴雨,降水量达280多毫米,其中汉阳地区降水量达438毫米。
降水强度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全市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
这场罕见的连续两天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的48小时累计雨量值高达546.3mm。
本文将通过卫星云图资料、天气图观测资料对该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强对流暴雨天气是华南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其产生的累积降水量、小时降水量均较大,所以是气象业务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强对流暴雨天气与中小尺度系统相联系,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分析其活动存在一定困难,而GMS气象卫星可对同一地区进行短时间隔的连续观测,通过分析云图资料,可以监视中小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进而分析和预报强对流暴雨的天气活动。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张家口市降水天气特征分析及地面气象观测要点蒋文轩张家口市气象局,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 利用张家口市2006—2022年降水量、降水日数观测资料,从降水量变化和降水日数变化分析了张家口市降水天气特征,并提出了地面气象观测要点。
结果表明:(1)2006—2022年张家口市降水量大体上呈增加的规律,降水量增加速率21.534 mm/10年;张家口市降水量分布特征整体呈单峰型,降水量高峰月为7月,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2.40%。
(2)张家口市降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064 d/10年;张家口市降水日数大部分集中于每年的4—10月,该时间段降水日数占年降水日数总数的82.29%。
关键词 张家口市;降水天气;气象观测要点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223-0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处于变暖的趋势中[1]。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的情况下,各地区降水量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
为了掌握降水天气特征,我国许多气象学者十分重视对降水气候的研究。
宁亮等[3]分析我国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得出全国降水量在华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主要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任永建等[4]探究了1961—2010年华中区域降水变化情况,得出华中地区空间分布不均匀,降水纬向分布特征比较显著,由南向北不断递减。
刘雪梅等[5]分析了我国局部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
张家口市隶属河北省,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处于113°50′E~116°30′E,39°30′N~ 42°10′N之间,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
而近年来张家口市降水天气也出现异常变化。
主要利用张家口市2006—2022年降水量、降水日数观测资料,分析了张家口市降水天气特征,并梳理了降水气象观测要点,为今后更高效地开展气象观测业务提供指导。
2024年北京语文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 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 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 年变化缓慢,之后的 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 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8) 2021年11月5—9日辽宁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张 鑫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 114000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11月5—9日辽宁地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农业的影响。
结果表明:此次辽宁地区雨雪天气过程是在地面气旋和东北冷涡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此次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变换快,辽宁局部有非常好的水汽条件。
850 hPa处有3条输送通道持续朝降水落区输送,为辽宁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同时,850 hPa低空比湿值最大值超过 6 g/kg,达到暴雪阈值。
地面气温的急剧下降为冻雨的形成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此次极端降雪天气给辽宁省设施农业、畜牧业等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关键词 辽宁地区;雨雪天气;东北冷涡;水汽条件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243-03雨雪是我国许多地区秋冬季会出现的一类自然现象[1-2]。
雨雪天气会造成交通、通信、电力系统瘫痪,还会对地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3]。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十分注重对寒潮雨雪天气过程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李青春等[4-5]研究了我国华北一带降雪天气成因,指出华北地区降雪的一种重要的环流形势是“高压后部回流型”,如回流和高空槽进行配置,产生华北锢囚锋,会促进华北平原雨雪天气的发生。
潘巧英等[6]对广东佛山的一次低温雨雪天气的过程研究发现,此次天气过程中,佛山700~600 hPa之间存在较强的水汽通量输送,具备良好的水汽条件,并且还处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低层受南下冷空气带来的偏北风控制。
王清平等[7]通过对2015年2月中旬出现在乌鲁木齐地区的一次寒潮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中亚地区高空脊向极区发展,脊顶北风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发展成大槽,为该次寒潮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2020523文章编号 1005-8656(2020)05-0023-04内蒙古一次热对流高影响天气成因分析萨日娜1,孟雪峰2(1.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气象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 文章对2017 年8 月 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庆祝活动当天,呼和浩特市出现的对流性高影响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本次降雨属于东部冷涡主体控制下,其西北气流中小槽影响下的阵雨和雷阵雨天气,降水的强度和落区呈极不均匀的分散性特征。
降水落区在短期、短时可确定,但短临时效的降水起止时间、强度有偏差,即定时、定量在本次大环流背景下的预报有难度。
(2)8 日气温从08 时的18.0 ℃上升到12 时的24.0 ℃,CAPE增加至1532.6 J·Kg-1以上,伴随温度平流的垂直变化存在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流条件转好,12 时呼和浩特站订正探空达到自由对流条件,对流单体虽遍地开花,但对流发生早晚取决于达到自由对流条件的时间。
(3)对流云团的监测,天气雷达观测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对降水的监测需以天气雷达观测为主,卫星云图为辅助。
影响主会场的强对流回波只有一次,原因在于只要有雷暴出现便会消耗该区域内的CAPE,过些时候再有对流系统进入该区域,雷暴是否重现,取决于该区域内CAPE是否能够重建。
CAPE的重建需要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湿平流,呼市增加的14 时探空资料显示,中高层没有明显冷平流,且低层也没有明显暖湿平流,因此被上一波深厚湿对流消耗掉的CAPE难以重建,从周边进入该区域的雷暴(深厚湿对流)将趋于衰减。
关键词 高影响天气;预报能力;不稳定能量;对流单体;自由对流中图分类号 P458.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4174/ki.nmqx.2020.05.005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于2017 年8 月8 日16 时开幕,本次天气过程是受西北气流短波槽影响,呼和浩特市午后出现雷阵雨天气,对庆祝活动开幕式具有敏感性和高影响特点,哪怕只有0.2 mm的降水都将影响到演出效果和开幕式的正常进行,因此本次气象保障非常关键,是典型高影响天气预报服务过程。
第49卷第1期2021年2月气象科技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 l. 49,N o. 1F e b.2021近30年六盘山东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分析邓佩云1>2桑建人“2*杨萌3穆建华U2常倬林],2曹宁i (1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银川750002;2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摘要利用1989—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 M W F)的ERA-In te rim高时空分辨率(0. 125°X0. 125°)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对六盘山区近30年东坡与西坡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差异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①近30年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700 h P a比湿、水汽通量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呈东高西低、南大北小的特征。
②六盘山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层孟加拉湾、南海及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水汽输送。
③六盘山区的水汽输送特征表现为700 h P a和750 h P a以西南风水汽输送为主导,750 h P a以下六盘山东侧为东南风迎风坡,受地形强迫的影响.东南暖湿气流在东坡抬升。
④六盘山系东坡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或弱辐散的动力场配置,加之地形、东亚季风与天气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六盘山区降水及空中水汽条件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初步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区域空中水汽条件的分布特征,为该地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六盘山区;大气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风场;地形中图分类号:P467D O I:10. 19517/j. 1671-6345. 20200061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有限的环境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干旱 灾害为代表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愈加受到政府、公众和学界的关注[1_2]。
固原六盘山机场气候要素特征利用近五年来的自动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固原六盘山机场各个气象要素的气候特点,包括风、能见度、天气现象的表现特征,以及季节性气候特点、地方气候特征等,旨在总结气候要素,帮助气象人员和航空气象服务用户掌握机场气象特征。
固原六盘山机场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山区,受西风带、副热带控制,水汽缺乏,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3℃。
极端最高气温为33.8℃,出现在2017年7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5.6℃,出现在2016年1月24日;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7月,为20.6℃;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是1月,为-6℃。
固原六盘山机场年平均降水量为493.6mm,最大年降水量为604.4mm,出现在2019年;最小年降水量为411 mm,出现在2017年;月平均降水量为41.1 mm,最大月降水量为180.3mm,出现在2019年8月。
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8月,该月平均降水量为115.8 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最大日降水量为80.8 mm,出现在2016年7月份;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15.4日,一年中降水日数最多的月份是9月,该月平均降水日数为14.6日,降水日数最少的月份是12月,该月平均降水日数为4日。
固原六盘山机场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17.2天,以7月份出现最多,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5天。
初雷平均出现在5月初,最早出现在4月7日,出现年份为2019年,最晚出现在6月10日,出现年份为2018年;终雷平均在9月13日结束,最早结束在8月14日,出现年份为2018年,最晚结束在10月13日,出现年份为 2019年。
固原六盘山机场年平均大雾日为11天,年最多大雾日数为13天,出现在2015年,年最少大雾日数为8天,出现在2018年。
年平均大风日数为3.2天,年最多大风日数为5天,出现在2017年,大风极值为21 m/s,出现在2016年6月3日。
固原六盘山机场年平均修正海平面气压为1019.7h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3%。
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成因及其云降水宏微观特
征分析
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成因及其云降水宏微观特征分析
引言:
六盘山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区域。
由于其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样,该地区的降水过程受到多种气象因素的影响。
对流性降水是六盘山区一种常见的降水类型,对于了解该地区的降水成因和降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制和云降水的宏微观特征,以期为六盘山区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流性降水的成因分析:
对流性降水通常发生在暖湿气流与较冷的空气相遇的边界处。
在六盘山区,常见的对流性降水即为山间对流,发生在山脉之间的山谷、沟壑、斜坡等地形之上。
六盘山区的地势起伏使得冷暖空气体现出较大的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又导致了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二、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事件的过程分析:
1. 微观特征分析
该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事件中,首先是对流云的生成和发展。
由于局地地形的作用,暖湿气流在山谷、沟壑等地形中上升,饱和后形成对流云团。
在对流云团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发生对流作用,形成强烈的垂直运动,进一步增强云团的发展。
随着水汽凝结,云团逐渐增厚,云底逐渐低至地平面,形成强降水。
2. 宏观特征分析
在宏观尺度上,本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事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脉作为地形屏障,妨碍了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
当暖湿气流上升至山脉高度时,会因地势背风作用而产生降水,形成对流性降水。
此外,这次降水天气事件发生时,上层的急流水平风较强,使得湿度较大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发生剧烈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降水的强度。
三、该次对流性降水的云降水微观特征分析:
1. 云滴谱特征分析
通过云滴谱仪对降水过程中的云滴谱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得出该次对流性降水的云滴谱特征。
研究发现,在降水前期,云滴谱呈单峰型分布,云滴谱的谱宽较小。
随着降水的发展,云滴谱逐渐变宽,出现双峰或多峰特征,并且谱宽增大。
2. 降水粒子特征分析
通过对降水中的雨滴和冰晶进行采集和观测,可以了解降水粒子的形状、大小和分类。
研究发现,在该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中,降水粒子主要为雨滴和冰晶,并且降水粒子大小较大,形状不规则。
结论:
通过对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对流性降水的形成机制与地形、气候和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云降水的宏观特征主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微观特征则表现为云滴谱和降水粒子的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六盘山区的气象预报、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该地区的气象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这里提醒,本文没有参考任何文献,因此内容仅供参考,并非科学准确
通过对六盘山区一次对流性降水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降水的形成机制与地形、气候和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该次降水的特征是上层的急流水平风较强,湿度较大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发生剧烈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降水的强度。
在降水过程中,云滴谱呈单峰型分布,在降水发展过程中,云滴谱逐渐变宽并出现双峰或多峰特征。
降水粒子主要为雨滴和冰晶,大小较大且形状不规则。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六盘山区的气象预报、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该地区的气象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没有参考任何文献,因此内容仅供参考,并非科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