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
- 格式:pdf
- 大小:204.94 KB
- 文档页数:6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明朝的历史经历了长达276年的统治,其间经历了盛世与衰落、兴起与沉沦。
今天让我们来关注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一、财政危机的原因随着明朝进入晚期,财政危机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必须要找到其原因所在。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
兵役制度的缺陷也促使了财政压力的增大。
2.官员腐败,贪污受贿严重,民间财富被侵占,导致政府收入流失,无法支持政府运作。
3.商品经济的增长,给经济走下坡路带来了影响。
物价波动、通货膨胀,引起短暂的经济放缓。
4.税收制度的缺陷,明朝的税收主要依赖于土地、房产、个人几种税收,使得税收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加剧贫困。
二、政治动荡的症结所在政治动荡的原因同样是过多的因素早齐聚在一起的结果,而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一些原因如下:1.内外夹击,靖难之役成为明朝晚期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到万历年间,明朝政治内部更是一团糟。
而外部因素大致有国内战乱、外族侵扰等。
2.官员上下含混,缺乏良心。
政治腐败日益加重,特别是当太监掌握了皇权时候,皇权失效,老百姓生活遭殃。
3.起端人物失去了多数人的拥戴,经过了中谷峰抗清、李自成蜂起失败等等,明朝的统治地位因而大受动摇,以致于行朝政治一片混乱,军阀割据。
三、财政危机的影响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有以下:1.财政状况的危机导致了民生状况的危机增加,人民贫困,生活水平迅速降低。
2.官员腐败,贪污掠夺,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各种冲突、纷争连年不断。
3.经济情况下滑,通货膨胀,国家金融危机等状况正不断加重。
四、政治动荡的后果政治动荡给了明朝带来了全方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不稳定,军阀割据,导致了在后来的国家建设中带来了道路的长短。
2.地方官员的腐败加重,百姓遭受了滥权等行为的摧残。
这也是民心始终难以修复的原因。
3.内忧外患,呈现出国际上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
明朝的教育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然而,明朝时期也存在着教育危机。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教师素质和学生压力等方面探讨明朝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制度明朝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以儒学为基础,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
虽然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沿袭了由上至下的等级观念,注重的是孔孟之道,对其他学问则不予重视。
这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只注重考试,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全面的素质。
其次,科举考试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创造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学生们只追求高分,忽视了对知识内涵和实际运用的探索。
因此,明朝的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科选择方面的问题。
二、教师素质明朝的教师素质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明朝时期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
首先,明朝时期的教师由于待遇低而缺乏动力。
由于农民地位低下,社会地位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也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是投身商业和科举考试等其他行业。
其次,明朝时期的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师的培训和选拔缺乏科学性。
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也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明朝时期的教师素质问题是教育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学生压力明朝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学生们为了追求升官发财,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明朝时期的学生要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作品以及八股文等,学生们需要记忆大量的书籍和文化知识。
这种过度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其他实践活动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其次,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严格,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但在明代末年,王朝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内忧外患,也与王朝自身的制度和政策有关。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四个方面对明代末年的危机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明代中期以来,明朝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困扰,导致明代末年经济出现极大的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在明代后期,战乱频繁、士兵俸禄不发等问题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明朝采取了铸造过量铜钱的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民族压力明代末年,明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民族压力。
外来的压力主要来自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特别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三、权力斗争明代末年,明朝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宦官的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滥用职权,甚至篡夺皇位,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而朝廷内部的权臣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例如,张居正、杨继盛等权臣的崛起与强大,造成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四、社会动荡随着经济危机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升级。
农民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政权造成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地方的豪强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破坏力量。
社会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明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总结:明代末年的王朝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加速了明朝末年的王朝衰落。
这一时期的危机既是王朝内部制度和政策问题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第36卷第2期Vol.36№.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 urnal of Anhui No rmal Uni ver s i t y (Hu m.&Soc.S ci.)2008年2月Mar.2008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之兴盛3程慧(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摘 要: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兴盛。
大量方志资料显示:官学的不期而败,心学的传播趋势,官员的鼎立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宁国府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
书院的兴盛,不仅扩大教育面,培养科举人才,还振兴风俗,兴起“崇学重教”之风。
同时,作为王学讲会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学术繁荣,使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35(2008)022*******Prosper ity of A ca demy i n Ningguo in M id 2La te Ming DynastyCH EN G Hui (School of Sociology ,Anhui N or mal U nive rsit y ,Wuhu A nhui 241000,China)K ey wo r ds :t he mid 2la te Ming Dyna st y;Ningguo Ho use ;acade myAbstract :In the mid -late Ming Dynasty ,Ningguo House e sta blishe 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 mie s.A la rge numbe r of local recor ds showe d that there a re many reasons for the flourishing of acade my in Ningguo House ,for example ,t he gro wing corr uption of official education ;t he spreading of X in theor y;the unique geo 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ent husiastic support of local official s.The f lourishing of acade my not only ex 2te nded t he scope of educa tio n ,made the talented people appeare in la rge numbe rs ,but also r evitalized the c ustom s ,stimulated respect fo r education.Mea nwhile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aca demic com munica 2tions ,they greatly promoted the academic prospe rit y and led the f eudal e ducation to develop f ur the r. 明代讲学兴盛,书院的发展已有相当规模。
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明代中国的衰落是有原因的,那么,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吧!明代中国衰落的原因明代衰落的根本就是其政策跟不上地方民间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明代在维持封建小农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但这是以抵制商品经济发展为巨大代价的.典型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维持了帝国百余年的稳定,但结果就是明代的整体架构都建立在四个字基础上,即"维持现状'.明朝衰退的原因是吏治的腐败。
其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皇权。
皇权高度集中只适合于高素质的皇帝。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都无能,致使宠宦宠臣弄权,但朝臣是无法对他们有效节制的,故使明朝吏治非常腐败。
东林党人想拯救晚明,但其实党派之争也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在经济上,明朝对商业的控制是历代最森严的.洪武朝规定天下民分四户,商人最初在四户中没有任何归属,到永乐朝才被归为"杂户",其社会地位可见一般.古语云:士农工商,商居最末,是儒家思想重农抑商使然.在政治上,自从洪武帝废了胡惟墉的宰相,从此再也没有设立这个职务,从而导致了皇权的绝对化。
因为皇权的专权,导致了法律如同虚设,全以皇帝为主导,今天是这么个说法,明天又变了个样。
这使得上上下下全部都乱了套,也使得官吏徇私枉法无人可管,造成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的后果。
而且因为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
在文化上,唐代的科举有进士,有明经,有特科。
特别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贤良方正,如能言直谏,使天下才俊尽入毂中矣!而明朝却只有进士科,形式只限于以后遗臭天下“八股文”。
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无法自由发挥,不能妄议朝政。
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只能成为皇帝本人的奴隶,沦为皇权的执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设者。
这样选出来的国家栋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朽木,没有什么可塑性,不懂得通变,就更加不懂得治国了。
所以,纵观整个明朝,高居庙堂之上的没几个是贤能德才之辈,懂得治国的更是寥寥无几,而真正有才能的却不是在野就是不得重用,真是可悲可叹呀。
明朝落后的教育思想一、明代东宫教育系统不完善,存在结构性失误想要接受东宫的教育,必须先要得到太子的身份。
例如,神宗非常讨厌朱常洛,迟迟不愿立他为太子,连很常规的教育也不愿让朱常洛学习。
熹宗因皇太孙身份、地位长期无法确立,长至17岁仍不能出阁讲学,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
登基时成为明代历史上仅有的不亲史书、未受正统儒家精英教育、诗书熏陶、一字不识的文盲皇帝。
明代的东宫教育缺乏正规的机构和人员,皇帝和太子的正规教育得不到保障。
例如,成祖任命政务或军务繁忙、日理万机的朝中重臣刘基、徐达等人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本身就要处理很多政事,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做太子的教育工作。
当了永乐年间,明成祖御驾亲征让太子监国,明成祖害怕太子有野心,就把太子身边的优秀老师除掉了,剩下的老师也只是为了监视太子,你还谈什么教育。
二、经筵、日讲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皇帝太过随意,缺乏制度方面的约束。
经筵即每个月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天在文华殿举行,由礼部大臣讲解四书五经,包括皇帝在内的文武大臣、翰林学士都要参加经筵。
经筵举办一次不易,又直到英宗朝才形成制度。
此时皇帝的素质和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即使有了制度也不愿遵行。
因而明代皇帝只有太祖、宣宗经常举行经筵,其他皇帝举办次数少,几年难见一次,光宗、熹宗朝甚至一次也没有开设。
这些制度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皇帝太子执政经验的不足,通过勤于政务、虚心好学来提高效率,改善统治,故明初皇帝大都能较好地执行、发挥皇帝职责。
当英宗成年,“三杨”去世后,这一权宜之计并未废除,午朝、晚朝再无恢复之日,中后期皇帝连经筵和早朝都不能保障,荒政怠政问题突出。
日讲这一皇帝、储君最重要的教育途径没有明文规定形成固定制度,皇帝或太子的正规教育极易受干扰。
皇子勤奋还好,懒惰不想学的话,大臣也丝毫没有办法。
多数皇帝对艰涩难懂的正统教育缺乏兴趣与热情,千方百计提前停止日讲,尽可能拖延日讲的恢复,任凭大臣三番五次、连篇累牍地上疏劝诫,依旧无动于衷、我行我素。
明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首先,明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在招生方面十分严格,对学生的选拔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在明代,官学的学生选拔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他们将成为宦官、官员或科考生,这些人将会接受专门的培训。
另一种是通过学生家庭出身来选拔学生,主要是本地世族子弟。
无论是哪种途径,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过程。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轮考试才能成功。
而世族子弟也需要向官学的管理机构提交相关材料和证明。
这种选拔制度保证了官学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严谨的基础。
其次,明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非常完备。
官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义讲习、养正训诫、经书修习、武艺练习等多个方面。
在经义讲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养正训诫中,学生需要接受师长的教训,学习如何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在经书修习中,学生需要反复地研读经典,通过不断地诵读和默记来掌握其中的精髓。
在武艺练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武艺技能,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性。
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得官学学生在品德、知识、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此外,明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也非常严格。
官学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师岗位设置、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教学实施等多方面。
在官学中,教师被视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精通经义,还需要有着高尚的品德,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在教学目标设定中,官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经典,更要将经典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融会贯通,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需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和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官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最后,明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也注重师资培养。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崇祯帝没有受过帝王权术教育根本原因就是输入性通货紧缩。
在明朝主要流通铜钱和白银。
其中底层农民主要使用的是铜钱,白银用于交税和大商贸。
但是明朝自己本身就不产白银,明朝白银主要通过贸易来自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和日本。
但是到了1618年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开打,西班牙把白银用于军费,同时日本白银开始减产。
这对明朝来说,最大的后果就是白银涨价,铜钱跌。
对农民来说要用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到当初一样的白银用来交税。
对地主来来说,白银涨价,白银就是良币,铜钱就是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市面流通的白银进一步减少。
再看下白银在明朝的流动珠三角、长三角、产丝绸、瓷器、福建产茶、雷州半岛产糖。
然后长三角用白白银向湖北买粮食。
整个明朝的版图中西北地位没有白银流动,但是交税是要白银的。
一旦白银紧缩,西北地区第一个奔溃。
军事无能是核心,开源节流,开源能力不足了,税基小了,加上粮食产量下降,收入小。
开销大,军事上面防守比进攻需要的花费大太多。
军队的无能造成了无底洞。
财政吃不消。
后面就是恶性循环了,军事失败造成管理能力缺失,改桑为田没有能力,中央权威和能力受到更大挑战,各地的税收进一步恶化,而需要投入军事的资源更多,更无效。
最终循环不下去,崩溃。
明朝的核心失败就是军事组织制度,卫所私兵制度耗费了无数财政,但是毫无作用,军事将领都是小规模武装出身,没有组织大规模野战的能力,而调拨的军队根本不能合理,导致连续的失败。
要知道,当时皇权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崇祯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权贵官商手里榨出足够多的银子来的。
可他没有,只是傻不拉几搞什么辽饷、练饷。
弄得自己的基本盘天天作乱,然后一帮官僚老爷们偷偷乐。
杀魏忠贤没错,但明朝的核心力量就是特务支撑的皇权,只有这样才能对权贵官商形成足够大的威慑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财富收集和再分配。
崇祯帝被人忽悠瘸了,把特务统治给仍了,那财政自然崩、天下自然乱。
天启帝当了7年木匠,全国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啊,魏忠贤杀死几百个偷税漏税的东林党,维护了全国稳定,这是非常划算的啊。
《中外教育管理史》1.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制度是。
( A ) A.选贤贡士制度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度D.科举制度2.汉代私学中,属于蒙学的是。
( A )A.书馆B.精舍C.经馆D.精序3.《师说》的作者是( B )A.司马光B.韩愈C.刘劭D.王安石4.宋代最为著名的书院有六大书院,下列不属于六大书院的是。
( D )。
A.白鹿洞和岳麓B.应天府和嵩阳C.石鼓和茅山D.遂宁和桂岩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宗旨是在。
( A ) A.《重定学堂章程折》B.《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C.《特定教育纲要》D.《颁定教育宗旨》6.民国初年,负责处理各学科之废置、讲座的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及教育总长及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的组织机构为。
( C ) A.教育部B.劝学所C.评议会D.教授会7.“六三三”学制规定中等教育。
( C )A.4年B.5年C.6年D.7年8.运用国家力量编辑大学教材,我国近代始于。
( B ) A.1935年B.1939年C.1942年D.1947年9.苏区各级小学建立的学生自治组织称( D )A.学生自治会B.学生委员会C.全校学生大会D.学生会10.柏拉图的和谐教育的本质是。
( B )A.维护封建领主统治秩序B.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C.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统治秩序D.维护基督教会统治秩序11.“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B )A.柏拉图B.亚里斯多德C.夸美纽斯D.培根12.《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C )A.路德B.维多利诺C.夸美纽斯D.拉夏洛泰13.被尊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B ) A.爱默生B.贺拉斯·曼C.亨利·巴纳德D.杰斐逊14.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
( B )A.《告德意志国民书》B.《林哈德与葛笃德》C.《教育学讲授纲要》D.《大教学论》15.最早开办实科中学的欧洲国家是。
( C )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16.日本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