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理解-概括段落大意
- 格式:docx
- 大小:29.68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四年级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之概括段落大意
一般来说,概括段意要从如下几点入手:第一,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第二,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和比较,考虑它们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第三,最后将次要内容舍去,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的中心,这就是段落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通常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1)摘引法
在概括段意时,常常直接摘抄或引用段落里的词句。
采取这种摘引法,一定要注意准确地判断出段的中心句,找出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2)综合法
有时候一个段落较长,内容较多。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层次,先归纳出层次的意思,再把层意加以综合,归纳出段意。
(3)提取法
有时候,一个段落包含若干层次的意思。
在归纳段意的时候,可以取其主要的、重点的层次的意思,舍弃那些次要的或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层次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一、阅读理解题型分类。
1. 字词理解类。
- 解释词语含义。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在阅读文章中遇到“静谧”这个词,可以通过文章中描写安静的环境,如“夜晚的森林里,没有一点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得出“静谧”就是安静的意思。
- 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词语。
如“寒冷”的近义词是“严寒”,反义词是“炎热”,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
2. 句子理解类。
- 理解句子的含义。
- 抓住关键的字词理解句子。
比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其中“神奇”“望而生畏”是关键的字词,通过分析这些字词,能体会到这株柳树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令人惊叹之处。
-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如果句子是“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要从文章前面提到的他做了什么事,比如帮助了别人,克服了困难等,来理解为什么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3. 文章内容概括类。
- 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
如果段落中有中心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这一句就可以作为段落大意,即秋天的雨开启了秋天。
- 合并法。
把段落中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
例如描写动物过冬的段落,先写了小松鼠储存食物,又写了青蛙冬眠,就可以概括为动物们用不同的方式过冬。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 文章主旨理解类。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从描写中体会。
如果文章中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可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如描写了春天的花朵、嫩绿的小草、欢快的小鸟等,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 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
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一个故事中,主人公总是帮助他人,并且说“帮助别人能让我感到快乐”,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乐于助人这种品质的赞美。
二、阅读技巧。
1. 阅读习惯培养。
- 阅读时做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圈起来,重要的句子可以画横线,这样有助于在读完文章后进行回顾和分析。
阅读指导之概括段落大意(有答案)阅读文章时,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概括段意的好习惯,对自己写作文时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都是有帮助的。
要求概括段意做到言简意明,不能罗里罗嗦,说个没完,什么是准确呢?就是抓住段的实质,不要偏离段的主要内容。
(一)用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中心句指明段的写作范围△中心句突出段的主要内容△中心句归纳出段的思想要点例1小城里每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例2童第周二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
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
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二)用文章重点句概括段意有的文章段落中,作者在叙述事实以后,用抒情议论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体会。
这些感想,往往概括了全文的主旨,点明了段的中心。
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段的段意。
例3今天清早,雪停了,天也晴了。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段落中没有直接表述中心的语句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步骤:1. 段落中共有几句话。
2. 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3. 可以分为几层意思4. 每层讲的是什么内容。
5. 归纳每层的意思,进而概括出段的主要意思。
例4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太阳渐渐地爬上山头。
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
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
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四年级第12课盘古开天地分段段落及大意《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
故事极具想象力,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自己的无限想象力。
脉络梳理: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有个叫盘古的巨人沉睡在混沌一片的天地里。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盘古用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1。
奇妙的头发四年级阅读理解一、字词积累。
1. 生字。
- 可能会在文章中出现一些生字,如“鬓(bìn)”,指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 “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要准确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写法。
2. 词语。
- 描写头发状态的词语,像“蓬松”,形容头发松散杂乱的样子;“顺滑”,表示头发光滑顺溜。
- 如果文章涉及到不同颜色头发的描写,可能会有“乌黑”“金黄”“花白”等词语。
“乌黑”形容黑色头发很有光泽;“金黄”用于描述像金子一样颜色的头发,常出现在描写外国人头发的语境中;“花白”则是黑白相间,多用来形容老年人头发半黑半白的状态。
二、文章内容理解。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是围绕头发的哪些方面展开描写的。
可能是头发的功能、不同人的头发特点、头发的生长变化等。
例如,如果文章讲述了头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那么就要概括出每个季节头发的具体表现,如夏天头发容易油腻,冬天头发可能会变得干燥等。
- 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人物或事物与头发的联系。
文章中提到某个小女孩的头发又长又美,在学校发生了和头发有关的故事,那就要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
2. 段落大意。
- 第一段:可能是引出头发这个主题,介绍头发在人体中的位置或者简单提及头发的普遍印象,如“头发,是我们头上最独特的存在,它从头皮中生长出来,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
”- 中间段落:这部分会详细阐述头发的奇妙之处。
如果是从科学角度,可能会讲述头发的结构、成分等。
如“头发是由角蛋白组成的,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个小鳞片叠加,这也是为什么头发会有不同的质感。
”或者从文化角度,描写不同民族对头发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像“在某些少数民族中,头发是神圣的象征,他们会精心编织头发,用特殊的饰品装饰。
”- 最后一段:一般会总结头发的奇妙之处,或者表达对头发的一种情感。
例如“头发就像我们身体上的一个小秘密,它的奇妙之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主要内容方法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观潮》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我们”登上海塘大堤,观看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爬天都峰》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假日,地点是天都峰,人物有“我”和“不相识的老爷爷”,事件是: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鼓励,最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意思分别是∶(1)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2)猎狗想要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
(3)唤回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根据各部分意思可以归纳为: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并想要伤害它,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麻雀,我唤回猎狗,小麻雀得救。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陀螺》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我的冰尜儿,木工随便旋出的小木头块,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如《女娲补天》写了天塌了、女娲补天、五彩云霞。
从文章看,“天塌了”和“五彩云霞”写得简略,是次要的;"补天"写得详细,是主要的。
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
语文四年级阅读理解技巧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1. 仔细阅读文章:在开始阅读之前,先浏览全文,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仔细阅读每一段,注意作者的用词和句子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2. 标记关键词句:在阅读过程中,用笔标记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 理解文章结构: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识别文章的基本结构,如总分总、问题-解答等。
理解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逻辑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 总结段落大意:每读完一个段落,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打下基础。
5. 预测文章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已经阅读的内容预测文章接下来可能讲述的内容。
这种预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6. 思考文章主题:在阅读完文章后,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这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7. 练习回答问题:在阅读完文章后,尝试回答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如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支持了作者的观点等。
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检验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8. 与同学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文章的内容,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讨论,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有助于你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9. 复习和回顾:在阅读完文章后,定期复习和回顾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巩固阅读理解的技巧。
10. 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多读多练。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练习不同的阅读技巧,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会逐渐提高。
知识点: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两则》三篇课文组成。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写了王戎和伙伴们看到路旁树上结满李子,伙伴们都跑去摘李子,而王戎却没有摘,还推断出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故事。
课文告诉我们:遇事不要盲目行动,要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西门豹治邺》一文通过讲述西门豹桥式妙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兴建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扁鹊治病》写了蔡桓侯不听扁鹊劝告,延误病情,结果病逝的故事。
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写了纪昌按照飞卫的指导方法,先练好了眼力,再学开弓、放箭,最后成为一名射箭能手的故事,说明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成大器的道理。
同时,说明了好的指导方法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从故事中明白道理。
本单元重点: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精典故事,体会人物形象,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精神。
王戎从小就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动脑思考;西门豹的才智过人,将计就计,破除迷信;蔡恒公自我中心,刚愎自用,扁鹊,乐于助人;纪昌的学习是得其精髓,又不失创新的,飞卫让徒弟去真正地得到摸索的机会,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②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独特感受。
作答示例:我认为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
扁鹊只在蔡桓侯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蔡桓侯患病了,后来,他老远望几眼就知道蔡桓侯的病无药可医,这些都说明他医术高明;蔡桓侯不相信扁鹊,但是扁鹊却没有放弃他,反而多次劝蔡桓侯治病,这说明他医德高尚。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考点总结一、概括能力。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大意,再把段意合并起来。
如写植物生长过程的文章,可以分别概括每个生长阶段段落的内容,然后组合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2. 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作为段落大意。
中心句可能在段首(总起句),如描写景物的段落,开头可能就点明了这段景物的主要特点;也可能在段中或段尾(总结句)。
- 归纳法: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归纳段落中的主要内容。
可以通过找出关键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行为、事件等进行归纳。
二、理解能力。
1. 理解词语意思。
- 联系上下文理解:把词语放在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其含义。
例如“静谧”这个词,在描写夜晚森林的段落中,根据文中描写的安静氛围,可以理解为安静、宁静的意思。
- 近义词、反义词法:通过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
如“敏捷”的近义词是“灵敏”,可以帮助理解其表示动作迅速、灵活的意思;“粗糙”的反义词是“光滑”,能辅助理解其表面不光滑的意思。
- 拆字法:对于一些合成词,可以把字拆开分别理解,再组合起来。
如“弥漫”,“弥”有满、遍的意思,“漫”也有到处都是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充满、布满的意思。
2. 理解句子含义。
- 抓住关键词理解: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后有助于理解整个句子。
例如“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
”这里的“幸福”“阳光般灿烂”就是关键词,通过对这些词的理解可以知道这个人非常开心。
-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与文章的上下文有密切关系。
如在描写人物克服困难的文章中,“他终于跨过了那道坎儿”,这个“坎儿”可能不仅仅是实际的障碍,联系上下文可能是指人物面临的心理或生活上的困难。
- 从修辞手法角度理解:如果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要先明确修辞手法,再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课前诊查一、【知识点回顾】1、分段方法:自然段归并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按时间顺序分段、按空间位置转换顺序、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抓住重点部分分段。
知识导学二、典型例题与易错题分析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4分)(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
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展示三、巩固与提高概括段意,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住内容要点,再准确地进行概括。
自然段的段意,是根据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的。
意义段的段意,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综合归纳出来的。
所以概括段意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分析、思考、综合,就可以正确地概括段落大意了。
具体的方法是:1、摘句法。
摘句法,就是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作段意。
一般地说,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能够概括主要内容,就摘取这样的句子做段意。
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段意。
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2、连词法。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
连词法就是连接重点词语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用连词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所选词语要准确,串连起来能反映段的主要内容。
二是句子要通顺、明白,不能出现别扭、累赘的语病。
3、归并法。
有的意义段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
概括段意时要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再归并出意义段的段意。
运用归并法概括段意时,一定要抓住段的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
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归并各自然段段意要语句通顺、明了。
二是可以对原自然段段意的语句进行删减增补。
力求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这对我们提高读、写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概括段意:①写事类的文章: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是主要人物;这件事的起因是怎样的,经过中碰到了什么情况,结果如何。
把这些答案整理归纳一下,段落大意就概括出来了。
②写状物类的文章:可以这样思考:什么东西怎么样;有什么特点;这样东西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的等等。
只要把物的特点介绍出来就行了。
③写景类的文章:“什么时间,谁看到哪里的景色怎么样”,用这样的提问,往往能把景物的特点概括出来。
写景文章往往抒发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有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提问: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感到怎样。
个性思维四、综合拓展阅读训练聪明的姚明两米二十几的身高,二十刚出头的年纪,集这两大优势于一身的姚明,成了男篮一宝。
“你怎么会长得那么高?”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
“也许是因为我想比常人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
”姚明面带笑容,脱口而出。
有报社记者问:“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两米二三,有的报纸说你的身高是两米二七,你究竟多高?”姚明笑了笑,又是脱口而出:“要是人能随着报纸所说的长高,那就好了。
”短短的一句话透出了姚明的机智和幽默。
姚明的聪明在球技上体现得更多。
大个队员,是各队防守的重点,严防死盯就容易犯规,所以大个队员罚球的机会很多。
聪明的姚明在罚球上下了一番苦功,现在的技艺虽还不是弹不虚发,但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大个队员能投三分球的,在NBA中也是屈指可数,聪明的姚明在日常训练中补了三分球的课,所以比赛时常有三分球的入账。
星期天在主场与八一队决战中,姚明拿出了他勾手篮球投篮,扣篮的新招。
这一招虽还未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但孰能生巧。
这将会成为身高臂长的姚明的一个绝招。
能扬长避短,这才是聪明。
真聪明者,还能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别人的赞扬而骄傲。
1、填空。
(1)文中的划线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的上文写姚明的聪明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下文写他的聪明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
(2)姚明罚球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将会成为他的绝招。
(3)姚明的扬长避短表现在他苦练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上。
2、请利用过渡句概括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德委员长70多岁的时候。
又重返云南视察工作,这里是他早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旧地重游,他看到解放后云南工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格外畅快。
视察期间,省委负责同志一再嘱咐接待的同志,一定要把朱委员长的生活安排好。
可是朱德同志对过分的招待不接受,每顿饭菜都要求做得简单些。
负责接待的同志心里十分不安,还是想方设法为朱委员长改善饮食的花样。
他们听说,长征时朱委员长很喜欢吃野菜,所以有一天,用一种野菜,做了一个“金雀花鸡蛋”,送给朱委员长吃,朱委员长吃了很高兴。
于是,接待人员经常做些野菜给朱委员长吃,朱委员长很满意。
后来,省委负责同志来检查接待工作,发现朱委员长每天的伙食费比规定的标准低得很多,就批评了接待人员,并问他们:“什么最适合老年人吃?”接待人员回答:“燕窝和银耳对老年人较为适宜。
”省委负责同志听了,告诉接待人员以后要做这些珍贵的滋补品给朱委员长吃。
第二天,当服务员把一碗“燕窝煮鸡蛋”端到桌上时,朱委员长很不高兴,马上把负责接待的人找来,批评说:“现在,我们每天吃得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要弄些名贵的东西来?”接待人员忙解释说:“省委领导怕影响您的健康,特意嘱咐要保证您的营养。
”朱委员长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你们要是再弄来,我就不吃了!”按照省委领导同志的指示,过了几天,接待人员又硬着头皮做了一次燕窝,送到朱委员长那儿。
这下委员长可生气了,他一口也不吃,还让康大姐(康克清老奶奶)去商店了解燕窝的价格。
最后,严厉地批评了接待人员。
省委领导知道后,再也不强调给他做珍贵的滋补品吃了。
后来,接待人员常给朱委员长做些青蚕豆焖饭、香椿、豌豆尖等,朱委员长吃得很香,很满意。
朱委员长在饮食上如此俭朴,对大家是很好的教育。
1. 给文章加个恰当的题目。
2. 结合上下文解词:欣欣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畅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把第2—11自然段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丑石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蘑,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
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
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
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