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_崔颢 (1)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5
崔颢《黄鹤楼》赏析及中考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案:(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
(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二)古诗词阅读(6分)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7.细读全诗,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7.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诗人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二)(4分,每小题2分)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背景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
早年为诗,情志浮艳。
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
《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诗词主题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诗词鉴赏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黄鹤楼: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寰宇记》上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
”理解:1、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1)悠悠:飘荡的样子。
理解:1、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精选(一):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从严格好处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也称七律第一 ! 李白所赞叹的珍品 )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其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个性,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3.《秋兴 ( 八首 ) 》杜甫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登黄鹤楼最著名的十首诗《登黄鹤楼最著名的十首诗》一、原文:1.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 《望黄鹤楼》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二、衍生注释:1. 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江。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2.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里的“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这里李白自比贾谊。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3. 《望黄鹤楼》中的“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玉潭”:指清澈的水潭。
“芝术”:灵芝和白术等中药材,这里指代仙家养生之物。
三、赏析:1. 崔颢《黄鹤楼》- 主题与情感:这首诗主题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通过对黄鹤楼古今变化的描写,表达出对时空变幻的感慨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开篇以黄鹤楼的传说起笔,充满空灵之感,黄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的惆怅。
后面写到眼前的景色,晴川、汉阳树、鹦鹉洲,然而景色虽美,却在日暮时分勾起思乡之愁,因为在江上烟波浩渺中找不到故乡的方向,乡愁油然而生。
- 表现手法: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联写仙人乘鹤而去为虚写,后两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
以传说入诗,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又用眼前景物触发真情实感。
同时,诗中的对仗也十分精妙,比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子工整,画面感极强。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黄鹤楼唐·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衹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一作“乘白云”。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据《后汉书》载,汉黄祖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一作“烟花”。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臺》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沧浪《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藉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