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市环保局妥善应对“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泄漏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引发海洋污染事件情况的通报
- 格式:docx
- 大小:17.29 KB
- 文档页数:3
起因7月16日14时25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
截止记者发稿时,中石油对外发布声明称,明火已被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未造成环境污染。
据大连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关闭进料阀门。
截至18时时,大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和大连市消防局已投入数十辆消防车全力扑救,控制火势,周边目前尚没有引起爆炸的因素。
事故现场浓烟滚滚[1]结果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坐落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位于大连市区东北角。
事发当时,从大连市区看过去,东北部天空布满灰色的浓烟,火灾现场周边曾一度实施交通管制。
编辑本段处理情况今天是2011年7月16日。
在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今年发生火灾的地方与去年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仅隔着一道海。
事故善后上次中石油炼化装置事故发生在2011年1月19日上午9时25分,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二厂也曾突然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抚顺石化认定爆炸原因系重油催化装置稳定单元发生闪爆所致,爆炸导致1人死亡、2人失踪。
事故现场[2]中石油称,目前,大连石化现场明火已被扑灭,火情得到完全控制,正着手展开清理工作。
中石油第一时间成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确保消防水不流入海,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
中石油副总经理沈殿成已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实现首次开工连续运行3年不检修的长周期运行纪录,当时还赢得了中石油集团“开得起、稳得住”的评价。
事故地情况有炼油厂人士称事发车间刚刚经过检修。
2011年4月份,中石油部分炼厂安排春季检修,包括东北的哈尔滨石化、大连石化,华北的大港石化、呼和浩特石化以及华北石化等;中石油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2011年6月底,每日20万桶炼油装置结束检修,也于2011年7月初重启。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大政发〔2017〕34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为加强全市防雷减灾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大连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通知》(辽政发〔2016〕79号)等文件规定,现就做好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是指油库、气库、弹药库、加油站、加气站、棉麻仓库、粮库、火工品生产与存储、烟花爆竹生产与存储、民爆物品生产与存储、可燃气体生产与存储、化学(工)品生产与存储、合成材料及加工、石油产品深加工等场所。
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建设工程的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由气象部门负责,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履行监管责任。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建设工程业主单位要落实建设工程防雷许可制度,确保建设工程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同时投入使用;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做好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落实建设工程防雷安全的主体责任,确保建设工程防雷设计深度与内容、防雷施工工艺与质量均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防雷规范要求。
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海洋污染影响水域100平方公里大连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副局长孙本强昨日表示,对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的原因,辽宁省政府18日上午已经成立调查组开始启动调查,目前还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判断,需要调查、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孙本强是在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的现场接受集体采访的。
他说,辽宁省政府成立的调查组已经开始向事故现场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调查,同时与事发时正进行卸油作业的外籍油轮进行登船接触。
他说,此前媒体所说的爆炸原因只是根据表现形式所做的初步判断,要做技术上的分析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事故的责任到底是在油船方还是中石油,现在还不能判定。
事故现场罐体浓烟变淡基本安全大连新港爆炸事故现场的浓烟自昨日14时以后开始变淡,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宁民表示,经专家评估现场已基本安全。
大连市在17日 10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事故现场明火已基本扑灭,此后绝大部分时间现场浓烟不断冒出但未见明火。
不过在18日凌晨,有的地方出现了明火,在消防部队采取措施后被扑灭。
18日14时,消防部队调集80条水枪对仍在冒烟的罐体发动一次总攻,之后罐体冒出的浓烟明显变淡。
记者下午在事故现场看到,冒烟的罐体已经变形,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破损。
宁民和大连市消防局局长丛树印都表示,罐体内的原油应该没剩多少,同时原油流淌火已经消灭。
丛树印说,现在扑救工作进入尾声。
海洋污染影响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辽宁海事局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大连新港海域油污重点水域达10平方公里,污染水域达50平方公里,影响范围达100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辽宁海事局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紧急从其他省市调运清污应急物资。
目前,从秦皇岛调来的2000米围油栏、2吨消油剂,已于17日晚抵达大连。
从青岛和北京调运的30吨消油剂预计在18日晚之前全部运抵大连。
同时,大连海事局又增派26名监督员,协调指挥清污船作业。
目前,海事部门已组织了20余艘清污船舶,在最大范围内对海上形成的50多平方公里的油污开展清除作业。
关于大连市环保局妥善应对“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泄漏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引发海洋污染事件情况的通报
环函[201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2010年7月16日18点02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以下简称“7.16”事故)。
在这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大连市环保局反应迅速、组织有序、沉着应对、措施得力,经过6 0多天的艰苦奋战,圆满完成了环境监测、危废监管和岸壁清污工作,确保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决不让油污进入公海、进入渤海”和不发生二次污染的目标,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抢险救灾集体一等功”。
长期以来,大连市环保局严格履行了项目环评审批、验收、日常监管等职责,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为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7.16”事故发生后,因电缆被炸导致电闸门失灵无法关闭油罐及管道阀门等原因,致使大量原油通过爆炸点管道持续泄漏。
在爆炸起火现场部分泄漏原油随消防水经雨排系统通过泄洪沟排海口进入港池,海面上燃烧的原油烧毁了港池内设置的四道围油栏后扩散至港池外部海域,造成海洋污染,事故对周边7个海水浴场、2个海水养殖区和3个海洋保护区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未对渤海及其公海造成影响。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在大连市环保局党组的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奋战在一线,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竭尽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将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一)责令企业关闭排海闸门,防范发生次生环境事件。
为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引发次生环境事件,大连市环保局董伟局长第一时间做出部署:企业立即关闭入海闸门,防止消防水进入海域产生污染;相关人员立即通知大连港集团负责人依法关闭泄洪渠排海口闸门。
但由于大连港集团现场指挥部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生产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决定不关闭排海口闸门,致使部分泄漏原油及大量消防水由排海闸门流入海域。
(二)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及时开展环境应急监测。
大连市环保局指挥中心立即启动了环境应急预案,由局领导带领70余名环境监测、监察人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沉着冷静地开展应对工作。
监测
人员在接警40分钟内就出具了第一份大气和海水监测报告,为事故救援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大连环保局连续7天组织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企业、居民区和市内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并在全市所有媒体发布了环境质量公告。
(三)科学制定清污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从7月19日起,大连市环保局每天出动100多人,20多辆监察车,沿150公里的海岸线开展海岸线污染情况调查,并于23日绘制出海岸线污染分布图,为7月26日市政府做出海岸线清污决策提供准确资料和科学依据。
同时组织制定了《海岸清污工作方案》和《海岸清污验收认定方法》,委托研究单位对清洗剂进行检测、鉴定,确定使用符合国际公约的清污药剂,做到科学清污。
(四)对危险废物处置严防死守,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事件。
为严防从海上打捞的几万桶油污被私自转运、贩卖造成二次污染,大连市环保局在6个地区设置10个含油废物收集点,每天出动150多名执法人员分散在各收集点24小时盯守。
为保证含油废物安全储存,分别借用大化碱厂3万平方米空地和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4.5万立方米事故缓冲池,暂存固体含油废物和含水污油,并派出60多名环境监察人员对暂存点进行24小时监管,同时采取苫盖、设立围堰、防渗处理等措施,有效防范了暴雨带来的环境风险,未引发二次污染事件。
(五)及时总结处置经验,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7.16”事故结束后,大连市环保局认真分析和总结事故案例,进一步完善了环境应急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
一是强化对高危企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创造性地绘制了40家重点企业敏感信息平面图,对企业风险源、排污口、污染物总类及工艺进行了标注,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信息。
同时,选定化工、油品储存类等环境风险较高的企业作为环境应急管理示范企业,对其风险源状况、预案编制、风险防范措施落实、物资储备、联动救援等五方面工作进行论证和规范。
二是进一步强化沿海排污口工作,对10个入海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并设立专用标志牌,将入海排污口的位置、类型及举报电话等信息向社会公布,方便举报和监督,有效防范和遏制了“7.16”事故后相继发生的4起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近两年,我部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55起,其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116起,占突发环境事件总数的45.5%。
为此,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各级环保部门要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强化生产安全事故泄漏物质的收集、截流、导流设施和外排闸门等防范措施,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确保能够将泄漏物质控制在企业内部。
强化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督促地方政府完善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对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要从立项、审批、验收、监管、应对等各个环节,依法依规追究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要完善环保内部工作机制。
环评审批和“三同时”验收要对环境风险防范提出明确要求;日常执法监督、隐患排查要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应急、监测、科技、监察、宣教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要完善外部应急联动机制。
积极与安全监管、公安消防、交通运输、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提高综合应对效能。
(四)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责令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物质排出厂界外引发突发环境事件。
要督促地方政府严格履行环境安全监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降低和消除环境影响。
环保部门重点做好应急监测、信息报告、事态预警、处置方案、事件调查和损失评估等工作。
特此通报。
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主题词:环保大连管道爆炸通报
抄送:大连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