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7·16油库火灾事故教训及防范
- 格式:pdf
- 大小:129.35 KB
- 文档页数:7
事业部关于大连四次火灾事故的学习材料自2010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共发生四起火灾爆炸事故。
8.29事故(2011年)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10时许,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875号柴油储运罐起火爆炸。
爆炸发生后,引发大火并伴有浓浓的黑烟。
由于着火的这个柴油罐存有800吨柴油,处于企业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航空燃油的罐体,到13时20分左右,火灾基本被扑灭。
二、事故原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三、油品作业需注意事项油品在收发、运输、灌装过程中,油品分子之间、油品与其它物质之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其电压随着摩擦的加剧而增大,如不及时导除,当电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两带电体之间调火(即静电放电),引起油品爆炸着火。
静电电压越高越容易放电,而电压的高低或静电电荷量大小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灌油速度越快,摩擦越剧烈,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空气越干燥,静电越不容易从空气中消除,电压越容易升高;油管出口与油面的距离越大,油品与空气摩擦越剧烈,油流对油面的搅动和冲击越厉害,电压就越高;管道内壁越粗糙,流经的弯头阀门越多,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油品在运输中含有水分比不含水分产生的电压也要高;非金属管道,如帆布、橡胶、石棉、水泥、塑料等管道比金属管道更容易产生静电。
1、静电接地。
油品生产和储运设施、管道等必须进行有效静电接地,静电导体其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对于船岸之间的静电连接要做到“一先一后”,即船靠好后先接静电接地线,船离泊时最后再拆静电接地线。
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
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流速范围内;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物相杂质,如水等;宜采用管道或部件;用软管作业时,要注意对软管的支撑和固定,防止滑动、摩擦产生静电;严禁向塑料容器里倒装轻质燃料油。
3、采用静电消除器。
进入码头前,必须先触摸入口处的静电释放器。
大连“7·16”事故的思考根据国务院“7·16”事故调查组的认定,大连“7·16”事故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严重。
1名作业人员失踪,消防战士1名在救火中牺牲。
管线烧毁了,泵房烧毁了,就连参加救援的价值800多万的消防车也烧毁了。
截至2010年11月,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23亿元,救援费用8500万元,清理海洋环境污染费用超过11亿元。
型油库火灾扑救所需的用水量、泡沫量、消防力量和装备进行了科学估算,从而为编制合理的力量调集方案和火灾爆炸处置预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舟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储备的基地之一。
据统计,全市已建三级以上油库30余个,储罐总容积约1200万立方米,在建油库总容积约492万立方米,规划拟建油库总容积2300万立方以上,全部建成后,全市石油储量将达到4000万立方米,其中岙山岛集兴中、国储、万向三大油库,现有储量796万立方米,全部建成后储量将达1500万立方米,该岛位于浙江省舟山本岛南部海域,北纬29.6度,东径122.1度,全岛总面积5.4平方公里,西与宁波北仑港隔海相望,地处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水道“T”型交汇处,可直达国内各港口,距长江口约100海里。
也可溯江而上直抵长江上游,是海进江、江海联络、内地与沿海联络最便捷、最理想的通道。
距台中、长崎、釜山约500海里,位于远东国际经济区的中心地带。
岛内内10×104m3原油储罐有50个。
同时厂区拥有3000吨-30万吨级油码头5座,集储存原油、柴油、汽油、航煤、燃料油等油品和石化产品功能于一体,能接卸和装运500吨至37.5万吨的油轮,年吞吐能力超过3100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商用石油储运企业和油品保税库。
试验考虑了油库最不利情况下发生火灾,即选取了一个罐组的1个10×104m3立柱式外浮顶油罐,储存油品为原油,火灾危险性为甲B,该罐体的物理参数为:高度22m,直径为80m,罐壁周长约250m。
油库特大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案例2005年7月16日,中国大连庄河一石化公司的油库发生了一起特大规模的火灾事故。
据当地媒体报道,事故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燃烧了近16个小时才得以基本控制。
整个油库区域内的油罐液化气储罐相继爆炸,爆炸威力之大不仅炸碎了现场的钢筋水泥建筑,还影响了两公里外的居民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一次特大油库火灾事故在当时震惊了全国,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二、事故原因1. 设备老化事故发生的油库属于一石化公司的老旧设备,距离建成已有近30年的历史,油罐、管道等设施的老化程度较为严重。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更新换代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了设备老化速度加快,设备安全隐患增多。
2. 安全管理不到位据调查,一石化公司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存在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对于油库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保养工作,公司并未严格执行,导致了设备故障风险的大幅度提升。
同时,公司管理层对于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管理体系薄弱据相关报道,一石化公司的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之处,企业内部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管理环节缺失。
而这些缺失,正是导致了油库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事故影响1. 人员伤亡这次特大火灾事故共造成了35人死亡,196人受伤,其中有多名消防队员在扑救火灾时不幸遇难。
这一次特大火灾事故给灾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也让全国人民再次深切感受到了火灾对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
2. 环境污染特大火灾事故导致了大量的油类和化学物质泄漏,不仅给事故现场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而且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还包括大量家畜的死亡。
这次特大火灾事故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让人们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经济损失特大火灾事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包括了直接受灾的企业和民众,还包括了各种相关的资源浪费,比如灭火救援的人力物力资源等。
Don't worry about it all day, you will never know.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7.16”大连中石油保税区油库火灾案例分析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建设,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m?储罐,3个5万m?储罐),总储量为185万m?。
该单位东侧为大连港罐区,总储量为132.45万m?(12个10万m?原油储罐和大小51个二甲苯等化学危险品储罐);西北侧为大连商业储油公司原油储罐区,总储量140万m?(14个10万m?储罐);北侧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储油公司300万m?的原油储罐区(30个10万m?储罐);南侧为在建LNG接收站和港区单位、办公用房及加油站等附属建筑。
整个大孤山半岛规划设计储量2000万m?。
二、起火简要经过及初期火灾处置情况7月15日15时45分,外籍宇宙宝石号油轮开始向原油库卸油。
20时许,上海祥诚公司人员开始利用卸油管道加注脱硫化氢剂,天津辉盛达公司人员负责现场指导。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开始扫舱作业。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m? 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2010年16日18时12分,大连支队消防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调集的全市执勤中队中所有高喷车、大功率泡沫车、重型水罐车等128台石化火灾专业作战车辆和相关社会联动单位相继赶到现场,全力扑火。
一是派出灭火攻坚组与单位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罐区关阀断料,利用工艺措施阻止油品进一步泄漏,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二是组织14门车载炮和3门移动炮对着火罐、毗邻罐进行冷却抑爆;三是集中18支泡沫枪全力扑救管线、泵房、地面流淌火;四是在东侧、北侧、南侧和海港码头增设4道防线,防止火势扩大;五是调动远程供水、药剂补给、油料供应、器材补充、生活保障、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战勤保障编队,作好灭大火、打恶仗的长期准备;六是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预案,迅速调集公安、卫生、环保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协助进行灾害处置工作,协调政府调集海事部门到场配合灭火。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1名作业人员轻伤、1名失踪;在灭火过程中,1名消防战士牺牲、1名受重伤。
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一、事故单位基本概况(一)事故单位概况。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二)事故当天原油卸送情况。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救援情况(一)事故发生经过。
2010年5月26日,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合署办公)签订了事故涉及原油的代理采购确认单。
在原油运抵大连港一周前,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此批原油硫化氢含量高,需要进行脱硫化氢处理,于7月8日与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辉盛达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天津辉盛达公司提供“脱硫化氢剂”,由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祥诚公司)负责加注作业。
“7.16”大连中石油保税区油库火灾案例分析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建设,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m?储罐,3个5万m?储罐),总储量为185万m?。
该单位东侧为大连港罐区,总储量为132.45万m?(12个10万m?原油储罐和大小51个二甲苯等化学危险品储罐);西北侧为大连商业储油公司原油储罐区,总储量140万m?(14个10万m?储罐);北侧为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储油公司300万m?的原油储罐区(30个10万m?储罐);南侧为在建LNG接收站和港区单位、办公用房及加油站等附属建筑。
整个大孤山半岛规划设计储量2000万m?。
二、起火简要经过及初期火灾处置情况7月15日15时45分,外籍“宇宙宝石”号油轮开始向原油库卸油。
20时许,上海祥诚公司人员开始利用卸油管道加注“脱硫化氢剂”,天津辉盛达公司人员负责现场指导。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开始扫舱作业。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m? “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2010年16日18时12分,大连支队消防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调集的全市执勤中队中所有高喷车、大功率泡沫车、重型水罐车等128台石化火灾专业作战车辆和相关社会联动单位相继赶到现场,全力扑火。
一是派出灭火攻坚组与单位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罐区关阀断料,利用工艺措施阻止油品进一步泄漏,防止火势进一步蔓延;二是组织14门车载炮和3门移动炮对着火罐、毗邻罐进行冷却抑爆;三是集中18支泡沫枪全力扑救管线、泵房、地面流淌火;四是在东侧、北侧、南侧和海港码头增设4道防线,防止火势扩大;五是调动远程供水、药剂补给、油料供应、器材补充、生活保障、装备抢修、医疗救护等战勤保障编队,作好“灭大火、打恶仗”的长期准备;六是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预案,迅速调集公安、卫生、环保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协助进行灾害处置工作,协调政府调集海事部门到场配合灭火。
大连石化716事故: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事故经过:当天上午,大连石化公司一装置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可燃气体泄漏。
在遇到明火后,泄漏的可燃气体迅速引发火灾。
火势蔓延迅速,现场浓烟滚滚,情况十分危急。
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紧急疏散周边群众。
经过消防官兵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火灾最终被扑灭。
事故原因:1. 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燃气体泄漏。
2. 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不力。
3. 预防措施不完善,未能有效隔离火源和可燃气体。
教训与反思: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要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2.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企业要加强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企业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5. 强化隐患排查,杜绝事故发生。
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大连石化716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连石化716事故:从悲痛中汲取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事故的影响:火灾事故不仅给受伤员工及其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让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遭受重创。
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此广泛关注。
事故的发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后续处理:事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连火灾事故教训总结汇报近期发生在大连的火灾事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警示。
这起火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使得整个社会对于火灾安全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
为了从这场悲剧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本文将就该火灾事故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事故回顾与原因分析1. 事故回顾该起火灾事故发生在某商业建筑物内部,当时商场内人员众多,而且缺乏有效的防火设备和紧急逃生通道。
由于无法及时疏散,导致实际脱离现场的人数远远少于理论上应有的数量。
2. 原因分析(1)消防设施不完善:据调查显示,商场原本的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逃生通道被摆放杂物堵塞,并且没有定期检查消防器材。
(2)管理混乱:商场方面对于消防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消防培训和演练。
同时,在火灾发生后的应急处理上也显得混乱无序。
(3)安全意识薄弱:商场员工和消费者对于火灾的安全意识普遍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逃生反应。
二、教训与改进措施1. 加强管理意识与责任落实(1)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商场应当制定、完善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并确保责任到人,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负责人跟进。
(2)加强培训与演练:商场方面应对员工进行系统化的消防培训,以提升其对火灾预警和逃生方法的认知,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检验相关应急预案。
2. 完善消防设施与紧急通道(1)加密消防器材设置:商场内部应合理设置灭火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备,并定期维护检查。
特别是高风险区域要加强设备密集布置。
(2)畅通紧急通道:确保商场内的紧急通道不被堵塞,方便人员疏散。
同时,应设置明显可见的安全标识,以指引人员逃生。
3. 加强宣传与意识提醒(1)多渠道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商场可以通过公告栏、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员工和顾客普及消防知识,增强大家的安全意识。
(2)定期组织演练与检查:商场管理方应当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和灾难模拟情景训练,以提升员工和顾客的火灾自救能力,并丰富应急预案。
观看大连“7.16”灭火纪实感想2010年的7月16日,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2010年7月16日18时30分,当时天空还不是很黑,如往常一样,作为一年新兵的他和战友们打扫完卫生,正在操场上练习单双杠。
突然电铃响起,“着火啦!”他们快速的穿好装备跑上消防车。
“火场增援,在大连新港中石油!”
消防车载着他们一路狂奔。
“怎么这么远,到底火多大啊,要这么远拉增援,着要是等到灭了,还能晚上回来睡觉吗?”看着离自己所熟悉的管区越来越远,他的心里彻底是一点底也没了。
当离现场还有段路程时候,他看见了远处火场上空有一大片乌云,“是要下雨了,老天太给面子了。
”这时他觉得很开心。
当车驶到可以看到火场浓烟升起的地方的时候,他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他看到的那根本就不是乌云,天空是火场上升起的大片浓烟。
到达现场后,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火海“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火海,对,我第一次理解了火海的真正意思。
”快速下车,铺设水带,出枪,他和战友们一次次的向前退经,但火势实在太大,他们又被一次次的压退。
在一次大的喷溅中,地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流淌火,他暂时退了下来。
随后他接到任务,为前方的火场进行不间断供水。
没有一丝休息的时间,他有再次投入了战斗中。
整整三天两夜,他几乎没有休息一下,一直坚守在火场阵地上,
直到前方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当听到电台里说大火被扑灭,可以停止供水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身体好轻松,好轻松…”
三天两夜的坚守,不但见证了大连消防的英勇无畏,更见证了一名普通消防战士的庄严承诺。
大连火灾事故教训总结与反思近日,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惜的火灾事故,大连市某商业中心发生的火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并进行反思,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 重视火灾预防意识首先,在这次大连火灾事故中,对于火灾预防意识的缺乏是一个明显问题。
企业和商场应当认真提升员工和管理层对于火灾风险的认知,加强关键部位、高风险区域的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并组织定期演练以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密切关注各类场所的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2.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其次,在消防安全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严格执法,确保相关企业和场所按照消防法规要求进行改造和维护,并对未达标的单位予以处罚。
此外,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非常重要。
3. 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在面临突发火灾情况时,一个高效、快速的应急救援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资源来开展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反应速度。
同时,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挥体系,在火灾事故中能够做到信息畅通、协调一致的行动。
4. 加强行业监管大连火灾事故暴露出某些行业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监管不严问题。
政府部门需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密切关注各行业特点和风险点,制定专项措施保障消防安全。
此外,建立起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检查和评估机制,对行业内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5. 加强火灾事故信息公开在处理火灾事故时,应该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有关部门和媒体应确保及时提供准确详尽的信息,向社会公众传达真实情况,并加强宣传工作以提高公众对于消防安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召开各类座谈会或者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与大家探讨如何改进消防安全管理,建立起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机制。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灭火给我们的启示2010年7月16日,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大连保税区大窑湾港区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
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大火危及其他300多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大火危及附近的化学品储罐区……消息迅速传播,人心随之悬起。
爆炸声起,吹响了与时间赛跑、生死之争的号角。
接到报警后,大连市消防支队立即调集37个公安消防中队和4个企事业专职队的128辆消防车、700余名消防员赶赴现场。
此时的火场,火苗已经从粗大的输油管线撕裂开的大口子里蹿出。
油助火势,一路狂奔,沿着管线汹涌地翻滚着向外扩散,泄漏出的原油,在储油区错综复杂的管线通道里汇合,再凭借火势的凶猛,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着火点,再形成新的流淌火,不断向外蔓延、扩散。
103号罐已经起火且东北角有撕裂口,并伴有嘶嘶尖叫声,相毗邻的其他罐受到严重威胁;北侧输油管线已经炸断且大面积着火,罐区东侧有大面积流淌火,东侧泵房、配电室、泡沫站房处于大火包围中。
毗邻的大连新港内原油罐区附近管线着火且罐区有大面积流淌火,两个罐区受到流淌火的烘烤;流淌火进入海面,码头船舶、油轮受到严重威胁;现场多处输油管线、排污管道井连续发生爆炸,井盖、阀门等被抛向空中。
整个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片火海,爆炸碎片散落。
大连消防支队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向省消防总队报告,请求增援。
接到请示后全省组织2000余名消防官兵集结队伍奔赴现场,面对熊熊烈火,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冲锋在前,近攻内战,连续坚守火场十几个小时;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救援,前线指挥部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火场规律,合理运用战术方法。
在现场,领导及时调度、各方全力以赴、社会团结协作的感人场景。
总指挥部成立了5个工作小组,从灭火工作到宣传工作,从调动飞机到调运沙子,一自高丘传号角,千军万马进军来。
在配合中产生高效,在协作中增强团结。
省领导一声令下,全省14个市和4个企业消防队,338辆消防车从四面八方赶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