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州之战_成刚小说《再扶汉室》战役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5
成刚小说《再扶汉室》《最大帝》《伏波将军传》等_网易博客_2015-122015-12(40)显示摘要标题发表时间刘备东征考_节选自《漫谈三国》videoseries2015/12/30 23:33《李辉传》_write in 1998.112015/12/28 1:19《再扶汉室衍生系列》2015/12/28 0:48《芈月考》_影视评论2015/12/27 22:13破虏大将军_田成方2015/12/27 0:16《再扶汉室》与饮食文化_视频随笔2015/12/26 22:37李藏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25 22:26《巴比伦之梦》_noveltitleinformation2015/12/25 17:15《南京电大逸事》2015/12/25 15:15《再扶汉室之李杜篇》2015/12/25 0:03太子至则_简至则,小说《再扶汉室》齐王太子2015/12/24 23:26忽律王_鲜于忽律,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24 23:06 King Forty-eight ribs_梁王刘仪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22 17:23 crocodile king_鲜于忽律2015/12/22 2:34顿号大师_《再扶汉室》、《最大帝》作者绰号2015/12/21 5:00朵颐大王鲜于忽律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21 2:25三萧:梁王萧横_小说《最大帝》人物系列2015/12/19 15:25《最大帝》之赤帝符_content2015/12/18 1:26萧横,字仲连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17 21:31《最大帝·梁王篇》_小说2015/12/16 20:24梁王萧横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12 13:48高鸡泊寨主萧氏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11 19:20随国夫人_小说《最大帝》女主2015/12/9 18:41大将军孟拳_小说《最大帝》人物2015/12/9 14:41孟贞,字尝儿_小说《最大帝》女主2015/12/8 22:19鸿烈宫_小说《最大帝》名词释义2015/12/8 21:29万夫先生_小说《最大帝》核心人物2015/12/8 4:50节度东方_小说《再扶汉室》名词释义2015/12/7 0:16赤帝符徽号_小说《最大帝》名词释义2015/12/6 20:26 ispip for today_exercise私人日志2015/12/6 14:05东郭倩_小说《再扶汉室》系列人物2015/12/5 22:51梁园胜饯图_小说《最大帝》篇章2015/12/5 19:37《再扶汉室》数字签名_暂2015/12/4 23:05三刘殷墟之战_小说《最大帝》战役2015/12/4 18:44梁国_小说《最大帝》重要诸侯国2015/12/4 17:30梁园胜饯_小说《最大帝》篇章2015/12/3 20:14 firewall alert私人日志2015/12/3 19:01梁王府_小说《最大帝》地名2015/12/2 22:00士氏起兵_小说《再扶汉室》篇章2015/12/1 23:02齐国形势_小说《再扶汉室》2015/12/1 3:00。
《再扶汉室》前言,指的是作者成刚早在二零零八年的一些陈述可以当做整部小说的一个简介,放在小说的前言部分和后来的楔子是不一样的,楔子重点讲述了“豫州神鼎”部分”,原版和2009~2010年修改版存在差异。
《再扶汉室》作者成刚内容全文(如右图所示为:小说《再扶汉室》作者成刚父亲成祁湘手书稿件前言原文影印件):《再扶汉室》前言_影印件一九九六年,我初次接触散文体史书《左传》,《左传》在文学界和历史界的地位不需我说,《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有些话,郑国多盗,取人于雈付之泽,大叔兴徒兵以攻萑付之盗。
尽杀之。
盗稍止。
所谓萑苻泽之事件。
实际上使一次奴隶起义。
萑苻泽只是一个密布芦苇的小港。
在江河山岳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弹丸之地。
萑苻泽位于诸侯国中心郑国,是一个连接秦齐晋楚的军事要地。
为了铺叙的方便,我特意扩大了萑苻泽的范围,将萑苻泽的名字取成了乌鹊泽,使得乌鹊泽在文学层面上成为纵横百里,藏龙卧虎的水泊梁山似的实体。
《水浒传》侧重于表现英雄相惜的兄弟情义,攻占其他山寨似的攻占州县等军事集团。
《再扶汉室》则重于起义军中各派势力对政权的玩味。
小说中的正反面人物景伯瑞、田元正和张明叔均为文学形象。
并不映射什么历史人物。
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的代表厉德和张明叔竭力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伯瑞代表了进步的农民阶级,他们之间的较量已不仅为官民争斗,更是一场社会变革。
另外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也不由得刀刃相见。
新帝弑立,引起士氏奇起兵。
简氏纵横三齐,就是地主阶级内部为了皇位继承问题而大动干戈。
关于《再扶汉室》的行文词法,五四运动以来,古板晦涩的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写作就像吃火锅一样,川味火锅不用辣汤即使试吃山珍海味也蛮有意思,通畅的白话文要想重新写一部三国演义,恐怕没有什么人会买账,构思一部史诗性的小说,用词必须要有气势,造句应节,我不妨用文言句赖勾勒品味萑苻泽的古老的香醇。
成刚小说《再扶汉室》修改版第一回弑东宫侨如夺位护神器石亮起兵笔者成刚,字毅之,江苏高淳人,身处吴会神驰伊洛。
气聚笔端不得不发,乱撰《再扶汉室》。
匈奴踏破汉世界,永嘉南渡晋神器。
昌奴人呼延破奴白身起,受命汉室,征讨不庭,势隆羽丰而背汉宗,自立国号大磐,是为太祖。
亲驱十万铁骑南犯。
毁三皇礼乐绝五帝血胤。
倾覆七庙动迁九鼎。
以北魏相州为神都。
太宗即位,焚禁兵器不通羽书。
真个:胡尘蔽汉日,亡国咽野薇。
谁能仗三尺,投我汉家麾。
磐僖帝呼延达即位,立长子缘斯为太子,次子侨如为梁王,三子焚如为晋王,四子简如为齐王,五子荣如为秦王。
梁王闻之不悦,阴蓄死士,招纳奇才。
隆州人尉迟宝卷来投,为幕僚。
青州人周近聘为府将,尉迟宝卷,计谋无穷,堪比吕望;周近,字子迩,颇有膂力,梁王结连晋王。
僖帝崩,丞相林德维素有忠心。
恐梁王造乱,于帝前榇前拥立太子。
梁王大惊,谋于尉迟宝卷。
宝卷笑曰:“王勿忧,来日宴帝方山。
臣与周近帅刀斧手百人,听王掷杯为号,就席上斩之。
又使晋王裹胁百官,王即帝位,大事可成。
”梁王大喜,邀帝。
陈后曰:“梁王素忌陛下,今无故请饮,当慎之。
”帝笑曰:“弟虽怨朕,手足情深,假此宴可洗昆仲之争。
卿勿忧。
”陈后垂泪。
这日,梁王大宴方山。
帝从二黄门。
坐定,梁王举杯曰:“弟有一言不吐不快。
”帝曰:“卿有言,但言无妨。
”极王曰:“陛下可知太伯、季历之事乎?”帝惊曰:“卿欲何为?”话音未落,梁王掷杯,刀斧手拥出,帝欲走。
周近斩帝于席上。
砍死二黄门。
梁王回京诈称帝暴死,于旧宫即位。
以呼延荣如、呼延简如为左、右丞相,呼延焚如为太尉,尉迟宝卷为太傅,周近为大将军。
新帝集百官于金殿,令林德维草即位诏。
德维抗声曰:“汝弑君自立,乃反贼,人人得而诛之。
”挥笏欲打。
新帝大怒,叱武士推出斩之。
忽阶下大呼曰:“大道既丧,杀贼可也。
”众视之,乃御史杜鹤,鹤亮衷甲,拔剑上殿,剑劈御座,两廊武士大惊。
新帝力拔殿柱,击落鹤剑,鹤大呼曰:“吾皓白天下,无愧竹帛也。
人物概述
石亮,字永明,成刚小说《再扶汉室》人物,原著原作“士吉光”。
人物履历
石亮,原为大磐帝国十八镇诸侯之一,并州刺史,和晋阳太守王器一起起兵讨伐磐帝,遭到失败。
王器拒绝接纳石亮,石亮在渤海豪杰——高渊的帮助下击败磐朝大将军——周近。
但是石亮失去了晋阳根据地,只得投奔壶关。
石亮的爱姬——刘娃企图勾引石亮大将赵修,被赵修大骂一顿。
刘娃却来个恶人先告状,致使石亮差点杀死赵修。
石亮在王器、周近的夹攻之下,又投奔兖州展英。
被展英谋主袁衍之妒忌。
最后投奔中原的乌鹊泽。
作品相关
《再扶汉室》是成刚“大烈王朝三部曲”的第一部,开始创作于1999年5月,修改过数次,
石亮这个人物名字就经过多次修改。
右图为作者成刚照片:
人物关系
石亮,字永明,并州刺史,大磐帝国十八镇诸侯之一;高渊,字巨源,齐王;
萧横,字仲连,《再扶汉室》核心人物;
赵修,字长卿,石亮大将;
展英,鲁国国主。
小说《再扶汉室》战役司州之战,成刚小说《再扶汉室》战役,原作:管州之战。
在此由于缺乏新版本编辑资料,依然选取是老版本的提法。
由于这场战役小说《再扶汉室》修改较大,可以将数个版本进行比较阅读。
相关人物郑布,司州刺史;崔干,博陵人;李照邻,字光宅,陇西世家子弟;萧明月,兰陵世家子弟。
管州之战相关列表管州之战构成战役情况交战双方所属章节所属战役战役缘起刑加歌姬郑布、李照邻之间矛盾缘起《再扶汉室》第八回第一次管州之战李照邻赋诗“亭长拔剑起,逐鹿满九垓”计陷李郎司州刺史郑布西府公子李照邻战役开端火烧十陈楼萧明月《再扶汉室》第九回司州官军大战萧明月郑布战役发展滑州之战司州刺史郑布《再扶汉室》……李照邻高潮结局酒楼斩吏李照邻,字光宅《再扶汉室》第三十五回第二次管州之战司州牧郑布作者简介小说《再扶汉室》作者成刚,江苏高淳人,籍贯湖南湘乡,1979年7月6日生于常州,主要作品有《再扶汉室》三部曲、《明治演义》等。
《再扶汉室》作者:成刚战役介绍司州之战,小说《再扶汉室》原作——管州之战,是成刚小说《再扶汉室》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狭义的“管州之战”是指李封郑新的汉唐论恩怨、唐观酒楼斩吏,广义上的“管州之战”则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从第八回“毒酷吏刑加歌姬奸刺史计害唐郎”一直到第三十五回“探管州酒楼斩吏论汉唐太守色变”,可以说管州的事件是牵涉到《再扶汉室》中心环节的地理位置的一切阐释。
而管州刺史郑新作为大磐帝国地方最大反动势力的代表,与乌鹊泽起义军集团的对抗是一对矛盾,而且是除了乌鹊泽、士吉光、简至光三股政治势力对抗张明叔之外的最重要的矛盾。
景仁成、田成方对郑新的评价是极高的。
管州之战根据时间的分段可以划分为大致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郑新与汴州刺史唐观之间矛盾,这个矛盾原本是郑新、唐观的个人纷争,但是由于事件的不断扩大,不断的将郑新、唐观矛盾上升为中原地区的主要矛盾。
由于歌姬庄叶的卷入,随后吟唱着“亭长拔剑起,逐鹿满九垓”的唐观也被郑新陷害,中原世族管勇、崔义先等也先后陷入事件的漩涡。
管州的“十陈楼”便成为了两派政治势力的代言的一个中间场合。
唐观出现在“十陈楼”是第一次将这座名楼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对“十陈楼”的名字的阐释,宁失十陈,必争一郑,就是对管州的重要地理位置的最好的诠释。
这也是后来作者成刚写完睢阳之后几乎将所有的笔墨都转移到了管州,以及距离管州很近的乌鹊泽,这个笔墨的转移就是对管州地理位置的充分肯定。
第二个阶段为睢阳的景、田诸位英雄来到乌鹊泽之后,而作为距离乌鹊泽很近的管州就成为了《再扶汉室》的中心环节描写重点。
张明叔、周近以及在这前面的基太龙,几次征讨乌鹊泽,管州几乎就成为了征讨大军的后方基地,以景仁成、田成方、崔义先为代表的义军在集中精力对付朝廷大军之外,其次就将精力集中在对付管州刺史郑新随时会从斜刺里杀出的可能性。
第三个阶段为乌鹊泽义军从根本上击败了张明叔征讨大军之后,听取了谋主崔义先的分析,集中了力量征伐管州。
李封携带着烈王亲自书写的檄文来到管州,与郑新面对面的演出了一场关于“汉唐论”的争论。
而另外一方面管勇在“十陈楼”与前面受到了郑新陷害的汴州刺史唐观不期而遇,而在十陈楼上又遇上了仇敌雷印,一向很懦弱的唐观拔刀杀了雷印,完成了完美的复仇。
至此,整个广义上的“管州之战”也就基本结束了。
地理学分析小说《再扶汉室》关于在“晋冀鲁豫”用兵地理学上的基本论调是“宁失十陈必争一郑”。
《再扶汉室》第八回毒酷吏刑加歌姬奸刺史计害唐郎,唐观和管州的酒保的谈话中就透露了这种论调。
这在古代军事科技尚不发达的时期是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是将军事观点和地理观点的有机结合,但是在现代作战条件下,由于航空兵作战半径的扩大,这种意义在当今来看已经是失去了其战略的必要意义,只是在艺术欣赏上具有观赏价值了,并没有实际的军事参考价值。
这种观点还具有一些负面作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在《再扶汉室》当中有许多对地缘方面的对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地理价值体系有诸多的主观臆断方面的不实之词,比如特别突出神都(今日河北邢台)、管州(今日河南郑州)这两个地方的地理优势,而忽略了其他地区综合地理评价的客观性,在很大方面带着有色说的眼镜来看待原本平等的地名,这是需要对照着现代地理学来进行参考。
原文节选管州之战所涉及到的文章如下:唐观闻郑新相邀,即从二仆乘马至,大雪纷纷,顿时银絮满空,官道尽白。
回望乌鹊泽,一片茫茫。
故叹曰:“如此山河,新君不知惜恤,致盗贼蜂起,哀鸿遍野。
”观景生情,吟曰:“长空银甲多,江山一朝白。
亭长斩蛇起,逐鹿满九垓。
”及入管州,只见市井萧条,民有菜色。
当街一楼。
华丽客盈,旗书“十陈楼”。
唐观饥,入楼落坐,问酒保曰:“酒楼何名十陈?”对曰:“楚君尝言,宁失十陈,必得一郑,故名耳!”(唐观吟唱“亭长拔剑起,逐鹿满九垓下”、释义“十陈楼”章节节选)勇停杯倚窗,挑观乌鹊泽。
果然气势纵横。
云舞乌随,一片轻烟,茫茫难测。
风雪忽至镜泽尽碎,如铁骑万,围迂不已。
勇思绪万千,义先笑曰:“公有所思乎?”勇曰:“今朝纲大乱,与其缩首市井,不如快意绿林!”义先曰:“不至绝极,谁肯为贼?”勇曰:“先生以为天下大势如何?”义先曰:“恍如秦汉之际,实英雄奋起之时?”勇曰:“公之论英雄、贼,何相悖也。
”义先曰:“非悖,贼者,鼠目雀腹,好蝇头小利,专事扰民,全无报负。
英雄者,胸怀宇宙,志比鲲鹏,以天下苍生为念,除独夫贼,建不世功。
”勇曰:“此论甚高!”(管勇观乌鹊泽章节节选)李封赍檄直入刺史府,来会郑新。
封呈上檄文,郑新展檄观之。
檄曰:“中原名城,士民无数,皆周汉*之后。
汉之神器,不容亵渎。
郑新贼子纵使酷吏雷印,大兴冤狱,构陷忠贞之士!唐青天仁爱济民,海内之望,郑贼却罪以莫须有。
管豪杰慷慨大义,屡惠寒门,郑贼却诱拘于狱。
中原累累白骨,试问何人所赐?郑新实为元凶大恶!郑新本是汉人,却卖身胡虏,奴颜折节,刀加百姓,鱼肉一方!今我大烈王师奉天伐罪,十万将士已至城下,必微末不留!郑新、雷印二贼洗颈就戮!”郑新笑曰:“烈王草此檄文,文辞激烈,数骂我为贼,不留余地,必是激我之怒,却命李郎来下书,分明欲害足下。
此借刀杀人之计,李郎察之。
”李封笑曰:“我既归了大烈,当奉令而行,不知其他!”(烈王《讨郑新檄》章节节选)郑新曰:“足下才堪大任,何不弃暗投明,我师承宿儒,必以义相待!”封大笑曰:“使君容不下一歌女、同僚,怎能纳我这七尺男儿!”新曰:“歌女叶儿素衣着*,好近公门之人,吾是纠其风也!”封笑曰:“吾亦游学有年,颇有心得,今愿与使君一辩儒义阔、狭,若公能驳倒某,某甘为使君帐下一走卒!”郑新喜曰:“吾之博辩,未尝遇得敌手,君言当真!”封曰:“我心如日!”新曰:“可矣!先论女之衣着,女装须素肃,宁死不露清白之躯,不可袒异!汝以为如何?”封笑曰:“所谓道统者称女服须羁,不可哗众,名为有理,实为诬正之论!此欲锢亿万女子于邪德之中,束缚天赋之生性,我汉、唐衣饰皆求张放,兼容夷狄,试问是何等之气魄!使君之论无非妒忌人前,固步不前耳!”郑新起,大声曰:“君君臣臣乃天纲大义,违之者必是大奸大恶!”封亦起曰:“事君须事明君,不可愚忠。
霍光辅昭、宣,废昌邑君,助汉中兴,乃我汉家之真忠!若错事昏主,混淆大义,置万民于水火,乃狭儒之愚忠!忠一人为小忠,忠天下乃为大忠也!”(郑新、李封“汉唐论”章节节选)管州地名概述小说写作总是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
而地点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地点是承载整部文艺作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小说中比较理想的地点呢。
就拿小说《再扶汉室》中最庞大的地点——管州来举例。
层次划分正如作者成刚在作品说明书中所提出的地名方法:第一,大地名沿用原名,如兖州、管州之类不改;第二,小地名灵活用典故来命名,如“烹奸台”、“飞黄台”、“来周堂”、“十陈楼”、“销山煮海府”等。
大地名那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地名方法呢?难道取个地名和取个人名那样麻烦吗?那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地名能够大体上反应一个地理位置上很多东西,例如:历史、地理情况、人文等。
管州,为什么还是沿用隋唐那时候的地名,就是出于两个考虑:第一如果取名郑州的话,容易把郑这个东周列国志当中的地名和城市连在一起,比较得难以区分描写。
而用管州,就可以灵活的去写比如“十陈一郑”这样的带有周代诸侯国特色的地名。
第二管州的地名由来,应该还是与西周初年的诸侯分封有关。
周公东征,我在《东周列国与经济改革》这篇毕业论文和小说《再扶汉室》第四十三章大破神都中写到过,所以对管州这个地名的选择就是出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
小地名那么小地名的地名方法,是灵活用典故来命名。
在管州主要的有两处:“十陈楼”、“来周堂”。
这两处地名的取法都是依照典故来进行的。
十陈楼“十陈楼”最初唐观来到管州,就通过这个酒楼的名字“十陈一郑”对整部小说中管州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做了一个解说,我写《再扶汉室》的时候隐含着很浓重的《东周列国志》的气息,这是不言而喻的,对诸侯国的那种源于高二至高三那个夏天的疯狂的看《东周》都融入到了写作《再扶汉室》当中。
记得在上初一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读到《东周列国志》,听教我们植物学的老师第一次说起有这部小说,就想读,但是没有找到。
还很搞笑的去翻字典,把涉及到里面的“周代诸侯国名”这样的字全部收集下来,来对照当时正好上的初一的历史课。
觉得那时候对这些痴迷到了无法解释的境地。
现在想起来都很佩服那时候的状态。
可惜现在的读书的心态远没有那时候的纯洁。
大概现在浮躁的多了的缘故吧。
写作“十陈楼”的几个场景的章节“计陷唐郎”、“酒楼斩吏”,就掺杂着很大成分的那时候的感谢在里面。
可以说这是一种对那时候美好时光的一种怀念。
“十陈楼”的两个写作阶段:“十陈楼”唐观和酒保谈话、唐观和崔义先讨论、崔义先和管勇“论贼”即使是写崔义先决定救出管勇、唐观还是很静,这是写的比较安静的“十陈楼”。
后来的“十陈楼”就是写“酒楼斩吏”,写的就很血腥。
其实决定写“十陈楼”这个场景就决定了其后来的残酷性。
因为就从“十陈楼”这个带有很浓重的酒楼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是有着浓重政治性的。
觉得赋予“十陈楼”的血腥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进而“十陈一郑”就是对拥有“十陈楼”的管州的一个最确切的形容,而推而广之,这种对“十陈楼”、“十陈一郑"十分重视的军事地理观就是《再扶汉室军事地理观》,可以说除了作者成刚的对小说人物的世界观之外,写作《再扶汉室》的军事地理观就是一个很大的底气。
也是对很多往事的一个留念。
我在这里说的底气不是别的,而是《再扶汉室》中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所遵循的写作态度而已。
来周堂最为恐怖的管州大狱的名字。
来周堂靠着镇压乌鹊泽农民起义建立,管州罗织使雷印利用“来周堂”陷害当时的汴州刺史唐观。
由于唐观的官衔与管州刺史郑新的官衔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