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与树叶月考试卷材料作文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69 KB
- 文档页数:2
直击高考作文写作“鸟儿的故事”作文导写附文题解析及范文赏析一、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树枝已经逐渐枯萎,一只鸟儿一直住在这棵树上。
可是有一天,一阵旋风将树根连根拔起,树倒了,这只鸟儿飞往别处,不知道飞了多少路,来到了一大片森林里,很多树上都挂满了果子。
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严禁套作,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大概。
这是一则传统类给材料作文,难度较大,是一则寓言。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
该材料分为两层。
第一层树枝枯萎,鸟儿一直没离开。
——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树枝已经逐渐枯萎,一只鸟儿一直住在这棵树上。
第二层,树倒了,鸟儿飞往别处,找到了大片森林。
——可是有一天,一阵旋风将树根连根拔起,树倒了,这只鸟儿飞往别处,不知道飞了多少路,来到了一大片森林里,很多树上都挂满了果子。
第三遍,理性分析,立意出炉。
主角是“鸟儿”,是寓言故事,需要了解其寓意。
“鸟儿”代表我们,“一阵旋风”代表困难,“大树、森林”代表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状态。
然后,采用由果及因、由表及里法来推断:寓言故事中“鸟儿”最终的结果是“飞往别处”并“来到了一大片森林里,很多树上都挂满了果子”,救了自己,原因是“一阵旋风将树根连根拔起,树倒了”,“飞往别处,不知道飞了多少路”。
对原因挖掘出其深意,就是立意了。
根据上面寓意及因果分析,可以立意:1.灾难可以让人成长和彻悟;2.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3.要学会变通;4.要勇敢地走出去;5.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三、范文赏析范文一不畏改变,不惧远行焦湛文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开头引用,充满诗意,切合题意。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鸟儿,那只安于现状、害怕改变的鸟儿。
哪怕土地再荒凉,哪怕只剩自己这一棵树,哪怕果子早已落尽,哪怕枝叶逐渐枯萎,我们也不愿“振翅”一下,去寻找远方。
材料作文案例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各类考试中,材料作文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写作形式。
它通过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材料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案例一:材料: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立意。
从乌鸦的角度来看,它盲目模仿老鹰,最终导致失败。
这启示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否则可能会陷入困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从牧羊人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乌鸦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反映了他对乌鸦不切实际的追求的批评。
这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定位,不要迷失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而从孩子的角度,他觉得乌鸦也很可爱。
这表明我们应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看待他人的努力,即使失败了,那份勇气和尝试也值得肯定。
在写作时,如果以“认清自我”为主题,可以这样展开论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像这只乌鸦一样,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目标。
比如,有些人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就不顾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贸然投身商海,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认清自我,意味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和价值观。
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认清自我的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西方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有人说这话是针对西方的树叶说的。
对中国人来说,说“世界上很少有两片不相同的树叶”才比较合适。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材料的中心在怎么看待西方人眼中的“不同”与中国人眼中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没有所谓真正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需要辨证的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的立意点是很多的,对“同”可赞可批,对“不同”也是如此,或者对这段话本身也可以不赞成。
选材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如教育的问题,怎样认识自己的问题,从众心理的问题、中西文化传统以及文化交流与交融的问题等等。
一.相关话题链接:1.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沮丧,认定这是上帝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
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
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
”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
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按摩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也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这件事至少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些道理: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例文:《换个角度看问题》圆明园兽首拍卖,作为受害人的中国,站在自身利益上,中国近了最大的努力,有爱国人士将其买走,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折射出当今国际法的不完善,无法有效的约束这些强盗行为。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京巴小狗才可爱,我喜欢藏獒,你的看法呢?例文:《不同看法》在人们眼中,玻璃是易碎的,钨丝是嘿嘿的没有用处的,但在爱迪生看来,它们却是制造光明的宝物,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就应为爱迪生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人们只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而爱迪生却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3.旧报纸,若是卖给收废品的,一斤大约三四毛钱。
卷I 材料作文:乌鸦模仿老鹰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06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
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
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案例:2006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两封信沧海一声笑:您好,心里很难受,所以提笔和你聊天。
窗外阴霾的天空和我的心情一样,灰暗而又不着边际。
“老鸟与小鸟”材料作文分析解读“老鸟与小鸟”材料作文分析解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鸟与小鸟”材料作文分析解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鸟指着开着门的鸟笼对它的几个孩子说:“进去吧,我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家。
”“不,我们要上天!”它的孩子们回答说。
材料解读:这很显然是一则寓言故事,那么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没什么呢?这就是要我解读的所在。
一、从“开着门的鸟笼”、“家”与“天上”入手分析立意“开着门的鸟笼”、“家”与“天上”的寓意指的是什么呢?同样有多种解答:1、“开着门的鸟笼”、“家”:现实中可以入住的房子;喻指的内容很多了:可以代表父母的一颗无私真诚的心;父母为孩子设想的职业道路;父母为孩子设计的生活方式;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行为方式;教师为学生规定的行为准则;教师为学生划定的规定路线等;也可以指一直稳定的、温馨的生活方式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立意了:A. 感恩父母的爱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踩在父母的肩膀住上D.铺路石的启示E.奉献才有价值2、“天上”:现实中的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
喻指的内容也同样是很多的: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是生活道路或是职业道路;也可以指自己的梦想;也可以指一种敢于反叛的精神;也可以指对远方的期盼;也可以指另辟蹊径的想法,也就是通常说的创新、开拓;也可以指叛逆精神等。
这样也可以立意:A. 有梦才有精彩B. 走自己的路C. 隐形的翅膀D. 活力来自梦想E.远方的魅力3、“家”与“天上”的关系:一个代表是束缚,一个代表是的自由,两者就形成了对立。
一个要紧紧束缚住自己的孩子,一个要拼命地挣脱父母的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
这样就有了立意的切入点了。
代沟的问题,需要双方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些设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也是不可取的,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给予最大支持,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材料作文“叶子飞”分析及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
“我会飞了,我会飞了。
”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向天了!”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
“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
”叶子得意洋洋得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了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和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的引述和感悟见到作文题目后,首先认真阅读原材料,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加工、总结、提炼,确立文章主旨。
引述的方法:可以直接引述某一个关键句,或某些句子;可以间接引述,或概括,或化用。
感悟的途径:类比、联想、想象、创造……然后根据主旨组织素材,合理安排文章结构,进而行文成篇。
一、理解关键词二、充分理解材料: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告诉我们外在力量的作用;“要飞翔,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告诫我们成功的内在力量因素在于自身的实力与努力。
三、揣摩出题者意图出题者为什么要我们写对“力量”的认识和感悟呢?材料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我们从中能够悟什么呢?材料告诉我们:“力量”可以来自外力,也可以来自内力,但外来的“力量”我们是无法掌控的,只有内在自我的“力量”才是我们获得成功的真正因素。
所以叶子依靠风的力量能一时飞得很高,却又被风吹进烂泥潭。
鸟给我们得出了结论“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出题者希望我们认识到,“力量”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别,只有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功。
四、构思1、自身的力量是什么、不是什么。
知识的力量;爱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信念的力量;自己学习探索实践的能力……不是依靠父母老师朋友的力量,不是依靠达官贵人的力量,不是依靠阴谋耍诈的伎俩。
2、为什么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他人的力量?依靠自身,自力更生;依靠别人,失去自我。
2017年重庆市中考A卷“材料作文”优秀作文(4篇)【作文原题】⑵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黄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
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优秀范文】【范文一】很多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黄小平告诉我们只要肯学、去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走路、穿衣、用筷子,等等,这些日常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与生俱来的。
其实不然,走路,并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会走路;穿衣,也并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会穿衣;用筷子,同样不是我们一生下来就会用筷子。
在我们婴儿时期,走路、穿衣、用筷子,这些我们现在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好像天生就会的事情,而在我们婴儿时期,却是多么艰难、多么不可想象的事啊!是父母和亲人一次次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教育和辅导,才让我们慢慢地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穿衣,学会了用筷子。
飞翔不是与生俱来的。
小鸟刚孵出来时,是飞不起来的,是通过后天不断的练习才飞起来的。
枫叶鲜红的色彩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只是到了秋天,才慢慢变红的,特别是进入深秋后,才变得像火一样红,也就是说,枫叶并不是一长出来就是红的。
而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变红的,让枫叶有了烈焰般火红的色彩。
世上一些高超的技能,世上一些美好的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痛苦的磨砺才能获得长大后,我们也会遇到艰难的事,遇到看似不可能的事,就像婴儿时期,我们不会走路、穿衣、用筷子一样;就像小鸟刚孵出来时,不会飞翔一样;就像枫叶刚长出来时并不是红的,而是经过秋天的霜打才变红的一样,但当我们学会了它、掌握了它、认识了它,就会成为再容易不过的事,就会成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养鸟和种树”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和评点一、题目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全国各地都有养鸟爱好者,他们用各种精致的鸟笼养育各种名贵鸟类、从鸟的色彩、鸣叫、跳跃、饮食中感受到一笼一羽的生命之乐。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喜欢鸟,但反对以笼养鸟,他说:“欲养鸟不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这样人与鸟“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以笼养鸟与种树留鸟的差别,在于除去那个隔在人与鸟之间的笼子,让鸟和人都同享自由。
其实人在对待很多事物上,如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都存在和养鸟一样的不同观念。
你怎么看待这种问题?请以“养鸟与种树”为话题,表述你的想法。
不少于700字。
二、作文的审题:话题是“种树和养鸟”,属于关系型命题,文章必须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
它们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养鸟的人是爱鸟的,他们因为爱鸟而用笼子关住鸟,使鸟能为他一人服务。
他达到了目的;可是鸟却并不幸福。
种树的人也是爱鸟的,他们种树让鸟有个安宁的家,鸟乐其所,人也得欣赏其乐。
文章又以郑板桥的话为据,说明以笼养鸟不如种树留鸟,可见,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应该种树养鸟。
但是,这只是话题,出题人的真正用意何在?是不是要大家多种树呢?是不是要大家不要毁坏森林呢?不是的。
如果这样,那就成了写环保问题的文章,和养鸟没有了直接的关系了。
也就是说,和话题关系不大,或者说没有什么关系了。
文章只要写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有什么积极意义等等就可以了。
而原文中引用郑板桥的话就没有了作用。
可见,只写环保是不对的。
那么,是不是写自由呢?可以写成要追求自由吗?也不对。
如过从鸟的角度,自然是要追求自由,但本文说的是人们养鸟的问题,不是鸟们应该怎么样做的问题,所以话题的落着点还是应该是写人类要怎么样对待鸟的问题。
再看原话题中“其实人在对待很多事物上,如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都存在和养鸟一样的不同观念”一句可知,文章要写的是人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的问题。
再想一下在“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方面,到底人们有哪些不同观念呢?哪样算是用笼养鸟,哪样又算是种树留鸟呢?把环境搞好,鸟自己留下来,和只管留下鸟而不管其死活,哪种做法好?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才是本话题的要义所在。
月考试卷材料作文浅析
月考语文作文试题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
“瞧,我能像你一样飞了!”树叶十分得意的对鸟说。
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跌进了河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这篇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学生好多都搞不清,试卷收上来后,我负责批改作文,发现了很多问题,现浅析如下:
1、审题立意不当。
材料作文第一步就是审题立意,但是这一关学生们普遍做的不好,他们不会去审题立意,下一次我准备搞一个专题训练,这则材料的寓意是是什么呢?不少学生认为是骄傲使人落后,这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可以按照“四步审题法”审题。
步骤一:找要素。
审题时,考生要先把这则材料阅读一遍,做到读懂,读全,准确领会材料内容。
然后,找到材料的关键语句——要素,以把握材料的精髓。
分析这个材料,要抓住:一、鸟和树叶齐飞,二、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落下来这样两个要素。
步骤二:析原因。
这则材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风停了,鸟仍在飞,而树叶却落下来?进而分析原因:一是鸟儿能飞因为它具有飞的本领,二是树叶跌落是因为它不具有飞的本领,而只是依赖外部条件。
步骤三:辨关系。
从这则材来看,鸟之所以能够飞是因为它具有飞的条件(内部条件),而树叶不能飞是因为它没有这种条件,而只凭外部条件(外因)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讲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步骤四:提观点。
这一步,将所提的观点写出来分析。
根据前面分析,得知这则材料谈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因此推出的论点为: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
②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
③只有自身具有能力方可实现理想。
这个故事的寓意不就是告诉我们要靠自己才能成功吗?靠别人能行吗?那不就是让我们要自立自强吗?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才可以飞的更高,走得更远啊!
2、标题不恰当,甚至莫名其妙。
有学生的文章标题是《不努力,不会成功》、《过好当下》、《人生怎能半途而废》、《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距离》……有的甚至没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标题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何拟题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下一步也要专门训练这一项。
3、开头写的不精彩,让人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有个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错,但是开头几句话就漏洞多多,语句不通,比如:《不靠别人靠自己》都说贫穷的人家里容易出孝子,大学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贫穷,父母养育他们很艰难,他们需要帮着父母去干活,什么事都自己做,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自然就发奋学习了。
4、事例论证不会使用,积累的素材很少,缺少典型事例去论证观点,比
如有个学生举袁绍的事例:古代袁绍在和曹操打仗时,袁绍败了。
当时袁绍的人比曹操的人多,而袁绍认为打让人多就可以的,认为曹操不足以挂齿,认为自己军事上比曹操军事上强,就开始骄傲,他骄傲的后果就是自己打了败仗。
5、所写文章和材料没有丝毫联系,这是不行的,完全抛弃材料是不可取的,写的再好也不会给高分。
综上所述,我们学生的材料作文还是个薄弱环节,还需要我们加强指导和训练,才能写出符合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思路清楚、论证有力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