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平台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11.85 KB
- 文档页数:2
乡(镇)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统一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为这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思想精神保证,满足广大农门群众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是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呈现滞后现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缺乏,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建设步伐加快,广大农门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急切的需要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门来担当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而乡镇图书馆是最为贴近广大农民的基层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乡镇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促进农民掌握知识,掌握技术,以及推进农村整体进步,提供广大农民群众知识,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发展农村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基础文化建设是构建新农村的重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当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
乡镇图书馆是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乡镇文化见着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高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同时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并且复杂的社会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建设农村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保证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证社会全体人民共建文明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加快建设现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19.11公共图书馆是为大众提供书籍与阅读服务的社会教育机构,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农村的文化建设由于经济、教育、历史等因素影响,较之城市较为薄弱。
广大农村地区精神娱乐活动匮乏、阅读缺失、书籍较少的问题比较突出。
本文认为,加大对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是建设农村新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所说的农村图书馆,主要指乡、镇、街道、村落以及大队的图书馆(室),暂且不讨论县级以上图书馆。
1 农村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受教育儿童是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最主要服务对象。
中国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很少,因此,受教育儿童是农村主要的阅读主体。
他们大多在乡镇读完小学和初中,这个时期正是学习文化知识、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求知好学的年纪。
他们渴望阅读,乐于阅读。
然而,一方面,儿童家长因文化和经济水平等的限制,没有给儿童提供充分的阅读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很多学校没有建设图书馆,有些学校即使有图书馆,也存在藏书陈旧单一等问题。
因此,农村儿童在学习和成长中,较之城市同龄儿童,缺乏丰富的阅读资源。
面对这一需求和供应的矛盾,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要面向的最广大的群体就是农村中小学生。
针对这一主要群体,公共图书馆需要对书籍进行筛选,既不能出现低俗、暴力、色情等会对儿童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的书籍,又要种类丰富,时时更新,既包括低年级儿童喜爱的绘本、漫画、童话等文学,也要囊括中高年纪学生需要的世界名著,科学、生物、美术、地理等专项书籍。
除了农村受教育儿童这一最广大的受众,农村公共图书馆还需要服务留在农村的老人。
有研究发现,“老人和孩子经常光顾农家书屋,纸质资源的阅读需求十分强烈”。
农村老人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实际上,他们往往独自留在农村,在农闲时,或者没有精力进行农忙活动的年纪,得不到陪伴,感觉孤独,非常需要合适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由于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退休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又匮乏,老人很少像城市老人一样,能去公园散步、健身、下棋,更不用说结伴出去旅游,大部分也不会使用手机、电脑,他们最大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观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