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景区“经营权分离”管理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2.35 KB
- 文档页数:2
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保护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体现,而且还是我们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保护环境。
但是,在我国城市开发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了破坏,这同时也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
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制度的探究,对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风景名胜的法律对比分析其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法律保护,法律建议。
一、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
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如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等自然景观以及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
截止2005年,中国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景胜区已有677个,其中归家重点风景名景胜区187个,省级风景名景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景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在这些风景名景胜区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重点风景名景胜区一打16处,其中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等文明世界的风景名景胜区。
有的风景名景胜区存在开山炸石、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等现象;有的风景名景胜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风景名景胜区管理权、建设权、经营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利一次性整体出让给企业管理和经营;有的风景名景胜区的珍惜资源在摄影拍摄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有的风景名景胜区违规兴建公众高尔夫球场,既不符合有关部门批准实施的风景名景胜区总体规划,又未按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所造成的危害最大,游客随便倒扔垃圾,随便攀爬历史建筑,随便刀刻历史文化墙,给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不可恢复的破坏,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麻烦。
]1[二、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律分析法律规定了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产权制度,法律上把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产权界定为大部分国家所有的公共产权,禁止风景名胜资源产权以任何形式转让。
关于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思考-文物保护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估量的财富, 保护文物和开发文物是两个永恒的命题。
这两个命题看似是矛盾体, 却也内涵一致。
如何实现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文章就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进行探讨, 力求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促进我国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发挥其最大价值。
关键词:正确处理; 文物保护; 开发; 利用关系;文物是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产物和象征, 是活的历史, 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估量的财富。
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往往得不到合适的处理, 导致片面讲求经济利益, 文物出现大面积的毁损和破坏。
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 实现共同良性发展。
1 依法处理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法制要求有法律要遵守, 有法律要执行, 破坏法律要严惩。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实现是以法律为基础的, 法律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因此, 国家既然已经制定了法律, 必须依法行事。
一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与事业单位、国家人员和公民, 都必须依法进行各项活动, 不可以违反法律。
同样, 在保护文物、开发利用等方面, 也是依法进行的。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是处理、处置与协调文物保护工作中各种社会交互关系的基本规范。
文物的使用必须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 文物的利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们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益事业应当以社会利益为主, 不以利润为重;第二, 文物工作的目的是继承中国现存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发挥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历史参考方面的作用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第三, 为防止纯粹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文物造成损害, 文物利用重大项目应提前实施充分论证,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天柱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调研报告一、引言天柱山风景区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天柱山风景区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天柱山风景区,提高景区的经营效益,本报告对天柱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报告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柱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相关资料,对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三、调研结果1. 管理体制现状:天柱山风景区目前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景区管理机构为政府部门,负责景区的资源保护、开发和管理。
然而,由于政府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景区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不规范。
2. 经营机制现状:天柱山风景区的经营主要通过门票销售、旅游纪念品销售、景区内交通服务等方式进行。
然而,由于经营机制不灵活,景区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
四、改革建议1. 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将天柱山风景区的管理职能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景区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
同时,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 经营机制改革: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景区经营公司,将景区的经营活动与政府管理职能分开。
经营公司可以通过招商、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景区的经营效益。
3. 加强市场营销:建议加强景区的市场营销,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与旅行社、OTA等旅游企业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
4. 提升游客体验:建议加强景区内的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如导览服务、旅游纪念品销售、餐饮住宿等。
同时,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结论天柱山风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是提高景区经营效益、保护景区资源的重要途径。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治理,其经营主体是民营企业或民营资本占绝对主导的股份制企业。
其代表性景区是四川碧峰峡景区,重庆芙蓉洞景区、天生三桥景区、金刀峡景区,及桂林阳朔世外桃源景区。
在这一模式中,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
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当地政府,民营企业以整体租赁的形式获得景区30—50年的独家经营权;景区经营企业在其租赁经营期内,既负责景区资源开发,又对景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负有绝对责任。
2、上市公司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治理,其经营主体是股份制上市公司。
其代表性景区是黄山风景区和峨眉山风景区。
这一模式中,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完全分离。
地方政府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景区统一管理。
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景区管理委员会,经营权通过交缴景区专营权费由景区管理会直接委托给上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垄断;景区管理委负责旅游保护,上市公司负责资源开发利用3、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治理,其经营主体是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它可以是国有股份制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与非国有参与的混合股份制企业。
其代表性景区有青岛琅琊台景区、浙江桐庐瑶林仙境景区、浙江柯岩景区及曲阜孔府、孔林、孔庙景区。
在这一模式中,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资源开发权与保护权统一。
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景区管理委员会等,景区经营由政府委托给股份制企业;景区经营企业即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
4、隶属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型治理,其经营主体是国有全资企业,但隶属于当地政府的国有公司。
其代表性景区有陕西华清池、华山等文物景区,及海南天涯海角景区、桂林的七星公园等景区。
这些景区均由国有的旅游景区公司负责经营,分别隶属于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海南三亚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及桂林旅游总公司。
浅谈文物管理权的归属问题[摘要]当前,文物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已成为摆在文博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文物管理问题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该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文物体制改革必须另寻出路,文物管理权应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所有。
只有坚持文物管理权不动摇,才能使我国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状,从而代代相传、永放异彩。
[关键词]文物管理权;归属问题;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1-02一、明确文物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刻不容缓文物所有权制度是《文物保护法》的内核,是文物工作最根本的问题,依法保护文物所有权是文物工作的基本原则。
正确理解我国文物所有权制度,对于提高广大文物工作者运用法律武器同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解决新时期文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文物资源异常丰富的文明古国,因此,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策,已明载于《宪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就法律而言,保护文物实际上就是保护文物的所有权,而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不同,它的保护管理形式也就不尽相同。
文物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处理和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在我国,文物与遗址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一些地方政府挪用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实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将文物资产转让给各种新近组建的旅游公司经营,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顾文博单位的公益性质、文物景点的特点和容量,不顾文物的本体及其环境氛围,在文物景点内开展营运建设、商业建设和娱乐建设,进行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
这种文物“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文物旅游业的成熟经验背道而驰,已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利耶?弊耶?文/曹娴易博文一边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赞成转让风景名胜区经营权,一边是景区经营性质日趋多样化。
多年来,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备受关注。
早在1994年,湖南省首开国内景区经营权转让先河。
10多年来,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而治之的景区已不鲜见,这些景区资源保护与运营状况到底如何?以“转”寻“机”2900万元买下50年经营权,洪江古商城期待新生悠悠沅水畔,晨钟暮鼓里静默着一座秀丽古城洪江古商城。
她起源于春秋,成型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头顶“中国第一古商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明清古建筑的典藏样本”等璀璨光环。
步入现代社会,尽管她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却无时不在期待着有人将她唤醒,涅槃新生。
这一天终于来了!2011年5月19日,由怀化市洪江区管理委员会,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大汉城镇建设有限公司,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5方共同出资、联合组建的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洪江古商城。
该公司以2900万元,获得古商城50年的资源保护使用权及核心景区以外有关旅游地产资源的开发权,开发、经营洪江古商城的文化旅游产业。
洪江古商城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然而,古商城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品牌亟待提升,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而仅凭古商城当地政府力量,显然力不从心。
洪江古商城开发,呼唤体制与机制创新“我们属于受托经营。
”9月底,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文奇向记者介绍,在共同经营的5方中,由洪江区管委会设立的洪江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占10%的股本,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路子。
5方集旅游开发、行政资源、文物保护、媒体传播于一体,被外界誉为“黄金组合”。
文奇自信地表示,这样的组合必将带来“聚变效应”。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认为,这是一次有益尝试,是有效解决文物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
旅游景区“新两权分离”模式的探讨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生活方式,以旅游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盘活旅游资源,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地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继工业时代以来地方政府的一种新的GDP增长点,在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2000年前后,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量猛增,很多地方政府作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方,限于地方财力的原因没有开发能力,造成了旅游资源闲置,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一种被称为“两权分离”的运作模式应时而生:即政府将旅游资源的一定年限的开发经营权出让给企业,由企业负责主导开发、经营,政府承担监管职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权分离”模式。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除了旅游资源开发体制上的束缚,总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样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这十年中,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远远大于地方政府在监管体制和理念上的成长速度。
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后资本的逐利性、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一次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所造成的人才断层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逐渐暴露出来,造成了大多数旅游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僵化、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与水平不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而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理念却已完成了从普通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观念的过渡和转变,市场在呼吁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和感受,这对旅游景区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
本文即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旨在摸索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景区管理品质,提供专业的旅游景区市场化运营解决方案的“新两权分离”模式,即经营权和景区管理权分离,或者说是所有权、经营权和景区管理权分离的“三权分离”模式。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旅游景区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基本特征。
文化遗产外部性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文化遗产负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文化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克服负外部性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
本文首先文化遗产外部性的表现形式与影响渠道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从文化遗产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自然垄断特征和委托代理问题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外部性产生的根源;最后对解决负外部性,合理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外部性社会福利一、引言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具有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提升文化产业总产出、增强社会凝聚力等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限量。
经济层面上,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层面上,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提高文化认同感。
这些是文化遗产所具有正的外部性;但也应看到,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可能造成文化遗产资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环境污染和过度拥挤等负外部效应。
外部性理论是由福利经济学庇古首先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并由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丰富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概念。
庇古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当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边际社会收益”;反之,具有“边际社会成本”,就是外部不经济。
由于外部不经济会给社会和个人增加额外的负担,而施加这种负担的单位没有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因此学者们更关注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knight认为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那么“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
j.e.meade.认为垄断造成了外部性,只要市场上存在垄断,产品的产出水平就会受到限制,从而使产品或劳务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
科斯(1960)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有效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二、我国文化遗产的负外部性及其根源(一)文化遗产准公共物品属性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文化遗产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对参与其资源开发的各利益主体来讲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对资源消费者来讲,消费者必须购买接入服务,但是得到接入权以后,消费就变得具有非排他性,只有当消费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它才具有竞争性,因此文化遗产是准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