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课奇特的钱币一、钱币的实质(一)商品:1.含义:用于互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凝固在商品中无差其余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商品能够知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二)钱币:1.产生阶段:简单的、有时的物物互换→扩大的物物互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互换→以贵金属金银为媒介的商品互换(钱币的产生)2.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别出来固定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实质:一般等价物4.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切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留和携带5.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其余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钱币)6.商品互换:商品——商品:商品流通:商品——钱币——商品7.商品生产者如何实现“商品——钱币”惊险一跃: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置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三)纸币1.产生:金属钱币→铸币→ 不足值→ 纸币2.长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留、携带和运输3.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域)刊行并强迫使用的。
4.实质:价值符号(纸币自己没有价值,它取代钱币执行职能)5.刊行:钱币的供给量一定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钱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钱币量 =商品价钱总数÷钱币流通次数 =商品单价×数目÷钱币流通次数)二、信用卡、支票和外汇(一)信用卡:1.含义:信用卡是拥有花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所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长处:使用信用卡能够集存款、取款、借钱、花费、结算、查问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花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优秀的客户刊行的一种信用凭据。
(二)支票:1.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据。
是出票人拜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必定金额给持票人的单据。
2.分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转账支票不可以支取现金,现金支票不可以转账)3.使用支票注意事项:①不得折叠;②拥有有效期;③不可以直接用于购物(三)外汇: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1、结算方式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作为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是用于交换的(用于馈赠或用于自己消费则不属于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它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它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它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里讲的货币是指有价值的金属货币)。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指的是能够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且能够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它一方面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另一方面又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5、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指的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流通手段指的是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用现实上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6、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从“商品——货币”的过程既重要又困难。
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一、货币与金融1. 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是一种广泛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具有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2.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货币的发行权通常由中央银行掌握,通过货币政策来管理货币的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3.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现代社会常见的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等,各国货币种类存在差异。
4. 货币的价值与流通:货币的价值由其稀缺性和购买力决定,通过流通实现交换和支付功能。
二、生产与消费1.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生产关系涉及所有权、分配和交换等问题。
2. 生产方式的演变: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升级。
3.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总量,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4. 消费行为与消费者权益:消费行为受到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
三、市场与竞争1.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统一安排的经济模式。
2. 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和完全竞争等形式,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3. 竞争与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垄断是市场上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力量的情况,对经济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
4. 价格机制与价格调节:价格是市场交换的信号和调节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出。
2. 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提升。
3. 经济周期与景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以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模式。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要是劳动产品;其次要用于交换)(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职能?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 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的流通速度★5、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国家能任意发行纸币吗?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危害性及解决措施(1)通货膨胀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②危害: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经济生活持续混乱。
③解决措施:一是发展生产;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三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2)通货紧缩①含义: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它们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引起的。
5、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三种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支票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金钱,一要取之有道,二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重要因素的是供求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5、卖方市场是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一般处于卖方市场。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1.生活消费:个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
主要包括食品消费、衣物消费、住房消费、交通消费和娱乐消费等方面。
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受到收入、物价、个人偏好以及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
2.储蓄投资:储蓄是个人或家庭的一部分收入留存下来,用于未来的消费或投资。
投资是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或金融市场中,从而获得收益。
储蓄投资对于个人及家庭的财务稳定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各个经济主体创造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国民收入的分配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取决于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市场预期等因素,需求量取决于消费者收入、价格和个人偏好等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整体上升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整体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和个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6.货币与金融: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用于交换价值的媒介。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对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金融是指与货币和资本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对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7.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8.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市场机制是一种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机制。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一种由中央政府计划和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
9.社会福利与经济不平等: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贡献。
《经济生活》常用知识点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直接因素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决定因素二、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对生活(价格影响需求)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3、价格上涨时,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反之减少;价格上涨时,其互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增加。
4、影响消费水平,居民购买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
(二)对生产(价格影响供给)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三、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3、人们的消费不仅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居民预期收入。
4、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关,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物价总体水平越高,消费水平越低,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7、生产决定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四、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反作用)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五、为什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间资本、小微企业)1、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政治1~5课知识要点(经济生活)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者只能获得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能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2.货币: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货币。
货币的非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纸币: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它的制作成本低,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的速度。
纸币发行过多,钱不值钱,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是与之环境相反的通货紧缩。
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4.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结算工具:信用卡、支票。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它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5.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外汇汇率跌落。
例:2013年10月,1美元兑换6.14元人民币,2014年8月,1美元兑换6.10元人民币,说明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这有利于中国进口,对外投资,出国费用低;不利于中国出口,外汇储备缩水。
影响价格的因素或者价格变化的原因:6.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7.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商品价值这个轴心进行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效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光,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8.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需求的影响是同向的。
9.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都在起作用。
10.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A.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有非常乐观的预期,就会加大当前的消费、反之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B.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人们消费水平降低;反之,则人们消费水平提高。
C.根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D.主观因素:消费心理11.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例。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2.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贷款、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分:生存、发展、享受消费。
13.消费心里面面观: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里的影响。
人们常见的消费心里有: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14.做理智的消费者:要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绿色消费的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消费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与社会发展也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引导。
1.生产与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有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所以,我国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主要矛盾,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措施: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生产力,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科技的发展,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用理论指导建设。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名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适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用: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搞股份制改革;集体经济搞股份合作制改革。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债券:稳健的投资。
他是债务证书,承诺在一定的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分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国债是金边债券,以中央政府信誉担保,以税收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小,较其他债券利率低,但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金融债券收益稍高;企业债券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但风险最大。
有的债券也可以上市交易。
11、商业保险:这里指的是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小范围。
分人身和财产保险。
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投资时要: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要考虑收益与风险并存;要量力而行;既考虑国家利益,又考虑个人利益,遵纪守法。
12、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实行此分配制度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决定分配)。
直接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共同劳动,平等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指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这是对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的确认,这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3、收入分配公平:指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体现。
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A。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公平的制度保证。
B.增加居民收入,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行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调节机制。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差距。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E.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4、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又有矛盾。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措施:A.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先富帮后富,最终共同富裕。
15、财政的作用:A.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证。
B.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C.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增长滞缓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16、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对它的影响是基础性的;B.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7、税收的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违税行为:偷、欠、骗、抗税。
公民要依法纳税,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