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到底懂多少种文字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2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2021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精选合集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民初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
以下是初心本文库为您推荐。
陈寅恪生平简介1.启蒙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1900年(光绪26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
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1902年春天,13岁的陈寅恪随长兄陈衡恪经上海吴淞码头离岸东渡日本,自费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与同年入学的官费留学生周树人(鲁迅)同船同渡,陈衡恪与鲁迅是南京矿路学堂的同学,两人遂同室而居,过从甚密。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作为大学预科学校的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1918年冬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后因时局不稳,官费停寄,生活至为艰苦,每餐吃炒腰花(猪肾),省下的钱买书。
性情孤僻,很少社交。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
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3年陈寅恪在《与妹书》中明确地表示"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汉文,系同一系文字。
初中学历出任清华最牛教授,留学16年,却不屑哈佛牛津学位,精通17国语言。
他是三百年来最博学的大师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本来是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话,但其实形容他自己同样确切。
1927年6月2日晚,清华大学南城府街的刚秉庙,夜色凝重,一代大儒王国维的灵柩停放于此,一群年轻的学生站在灵前,含泪行三鞠躬礼。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来到门口,眉头紧蹙,一言不发,对围拢过来的学生点头致意后,便拨开人群,缓缓走到灵前,“咚”的一声跪下,手心向上,额头触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
整个灵堂的人瞬间被震惊,当时在场的姜亮夫回忆说,那样一幕镜头让他和他的同学永生难忘。
这位中年教授叫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傅斯年称之为“三百年来唯一人”。
这也是陈寅恪一生之中第一次当众下跪。
两年之后的夏天,清华国学院停办,为了纪念王国维,该院募款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则由陈寅恪撰写,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既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盖棺定论,也是对陈寅恪自身治学旨趣的坚守与独白,而陈寅恪一生的风骨与悲怆也将与这句话紧密相连。
三代英才,洵不多见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身于湖南长沙。
他的祖父陈宝箴,是少见的实干型政治家,眼界开阔,敢于变革,未出道时就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官拜湖南巡抚,是维新变法时,唯一响应中央的地方巡抚。
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号称“晚清四公子”,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称之为鲁迅之前中国近代文学成就最高者。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陈三立已85岁,却仍在梦中狂呼“杀日本人”,最后忧愤绝食断药而死。
知识分子的三层境界是什么?选自刘浦江:《正视陈寅恪》《读书》2004年第2期,第91-99页在九十年代的国学热中,得分最高的就要算是陈寅恪了,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
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的史学大师,这就是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钱穆、顾颉刚。
陈寅恪何以会卓尔不群,出其类而拔其萃?周一良先生总结了四条:非凡的天资;深厚的学养;良好的训练;充分的投入。
成功=1%的天赋+99%的汗水,这个公式对陈寅恪来说肯定是不适用的。
人们普遍认为,天赋是成就陈寅恪的极重要的因素,单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就让你不得不服。
在他中年失明之后,仅仅靠着助手的帮助,能够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这里不只是一个毅力的问题,记忆力的顽强至关重要。
除了天赋超凡,陈寅恪学问的渊博尤其可观。
一九一九年,吴宓在哈佛初识陈寅恪,就向朋友宣称:“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也说过陈寅恪“在汉学上的素养不下钱晓徵(大昕)”的话。
钱晓徵何许人也?满清一代三百年,学问家之渊博,当首推钱氏。
而汉学之外,陈寅恪更有丰厚的西学素养。
过去人们盛传陈寅恪懂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中外文字,看来并非夸张之辞,从他留学德国期间留下的部分笔记本来看,就涉及藏文等十六种文字,难怪季羡林先生用了“泛滥无涯”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治学范围。
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如此崇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一九八八年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曾就陈寅恪是否可以超越的问题有过一番争论,与会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陈寅恪是无法超越的。
季羡林和邓广铭先生在为《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一书题辞时,也都写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类的话,作为陈门弟子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固无不可,但如果要对陈寅恪的学术作一个公道的评判,那就应该取一个正确的视角,既不能斜视,也不能仰视。
△陈寅恪先生评骘陈寅恪,不能不涉及他的为人。
大师有两种,一种是学问和人格都可以为人模范的;另一种呢,作为学者是巨人,作为人是侏儒。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还是语言学家,当时与其他三人一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
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
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品格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
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介绍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下面就不妨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陈寅恪的人物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物生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清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
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鲜为人知的“两弹”元xūn(① )邓稼先;有成绩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气充斗牛的革命烈士闻一多;有沥尽心血、鞠躬尽萃的文学家鲁迅。
读《邓稼先》,我们了解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人;读《黄河颂》,我们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读《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端木蕻良对广大的关东原野挚.痛(②)的热爱。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作修改。
2. 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不死,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紧;民主自由C.人生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D.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民主有望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北京冬奥会成功闭幕后,学校开展了“话说冬奥”。
B.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们不仅要整体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还要探究作品的主题意蕴。
C.2021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几位都是超过七十多岁的高龄老人。
D.“停课不停学”期间,能不能做到自律、自觉、自立,是同学们在学习上成功的关键。
4. 请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①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②继而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③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④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⑤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A.⑤③①④②B.⑤①②③④C.④①③⑤②D.④③①②⑤5.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寅恪到底懂多少种文
字
陈寅恪在战前的清华大学留影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放洋16年没弄到一顶博士帽子,成为后世谈论的话题之一,而他所学所懂的文字种类更令后世学界惊叹不已,坊间亦多有羡慕、赞颂追捧者。
那么陈先生到底懂多少种文字呢?
许多年前,作为侄子的陈封雄先生曾好奇地问过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后来,陈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他(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
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从俞大维的话中可以看出,陈寅恪放洋的目的真的是为知识而不为世俗名利,为学术而不为学位。
或许,这就是鲁迅描写的滕野先生那“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的精神具体实践吧。
那么陈寅恪到底懂多少种文字呢?
由于陈寅恪学问如渊似海,可使沧海涌动,群山移位,外人根本无法得知内在详情。
加之陈氏一生对自己的品学极为谦虚慎重,从未炫耀于他人,他到底懂多少种语言文字,直到去世后都未有定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即是他的师友、家属与弟子也莫不如此。
据陈寅恪晚年弟子、中山大学教授胡守为回忆,陈氏在任教中山大学期间,“在他填写的履历表上,‘懂何种外语’一栏,只写着‘德语’二字。
”显然,这是他的自谦之辞。
陈寅恪的受业弟子、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永兴言其“具备
了阅读藏、蒙、满、日、梵、巴利、波斯、阿拉伯、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十三种文字的阅读能力。
”据陈寅恪另一个侄子陈封雄回忆说:“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时开始学习梵文,他的表弟俞大维同时也选修这门课,但是学了半年便畏难而退了(这是俞大维亲口对我说的),先叔却一直继续学了二十多年,当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仍经常到东交民巷向精通梵文的德国教授钢和泰求教。
我幼时见过他在书房内朗诵梵文经典拓片。
使我亲聆了‘梵音’,并问他在念什么咒语,引起他大笑。
”有一次,陈寅恪随便翻了一下侄子封雄中学所用的世界史教科书,此书是根据当时美国出版的教科书编译的,图文并茂,而图片尤为精致。
其中一张图片的注释是“刻有巴比伦文的出土碑碣”。
陈寅恪见到后立即来了精神,待仔细一看摇头道:“这不是巴比伦文,是突厥文,写书的人用错了图片。
”对于此次指出的错误,陈封雄多少年后还能清晰地忆起这位六叔当时那苦笑不得的表情。
陈封雄曾对问过他的研究者说:“寅恪叔到底学了多少种文字,我也不清楚。
一般说来,他能读懂14种文字,能说4、5国语言,能听懂7、8种语言,是大致不差的。
这些成绩基本上是他在36岁以前取得的。
”
根据陈寅恪一生治史之“无证不立”的严慎态度,仅凭家属、亲友、弟子的回忆是靠不住的,必须有切实的证据才能令人信服。
尽管此类证据难寻,但也决非一点线索未有。
一个直接的证据是,“文革”中被红卫兵抄走的陈寅恪当年在国外学习时期的一批珍贵资料,在陈氏去世后陆续归还,其中就有当年的学习笔记若干册。
透过那早已发黄的粗劣纸张和纸张上密密麻麻的记载,可以窥知笔记主人在学术征途上历尽的艰难困苦与丰硕收获。
曾留学德国十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在广州一次会上说:“陈寅恪先生20年代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之多,门类繁多,计有藏文、蒙古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等二十二类。
从中可以看出先生治学钻研之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门学科的文献目录,衡之以20年代全世界研究水平,这些目录是十分齐备的。
”季羡林同时讲道,东方古代语言的掌握,主要以比较语言学方法,即用一种文字之佛教经本与其译本相比照,进而探究不同语言之规律与变化。
陈寅恪之语言学习与文献阅读是相关联的。
例如学梵文,寅恪就专听过梵文金刚经研究课程。
——正是有了如此渊博的学识,他才敢于在大师如林的清华园开讲“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与“梵文—金刚经之研究”两门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大课,并震动了学术界。
后来许多教授都前往听陈寅恪讲课,其中包括清华中文系主任/曾写出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一代哲学大师/文学院长冯友兰等名流大腕。
一时间,陈寅恪声光四射,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与“三百年来仅此一人”(傅斯年语),无人与之匹敌的史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