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相关资料(北京春节的习俗,春节,老舍等)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年味来了,读读丰子恺、老舍、冰心笔下的年俗过年丰子恺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
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
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
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
这是提早办的年酒。
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
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
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
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
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
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
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
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
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
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
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
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
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
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文知识点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词句知识点【词】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腊月:农历十二月。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梳理
1.春节起源: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民间信
仰和节庆文化。
2.春节习俗:介绍了一系列与春节相关的习俗,例如贴春联、舞龙舞狮、放鞭炮、守岁等,这些习俗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特点。
3.过年的准备工作:展示了春节前人们进行的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全
家团聚、亲友团拜、买年货等。
4.春节文化活动:介绍了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例如庙会、剪纸、猜灯谜等,这些活动在北京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参与度。
5.春节美食:展示了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例如饺子、汤圆、年糕等,以及北京特色的春节美食。
6.春节音乐舞蹈:展示了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音乐和舞蹈,例如春节
晚会上的歌曲和舞蹈表演,以及传统的京剧、旱船等表演形式。
7.春节的佳节祝福:介绍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给亲朋好友送去的祝福和
祝福语,例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
8.春节的社会影响:展示了春节对北京社会的影响,例如在春节期间
的旅游和经济活动。
9.春节的民俗传统:介绍了一些与北京地区特有的春节民俗传统,例
如祭灶、挂面、踩马等。
10.春节的家庭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家庭的庆祝活动,例如贴对联、贴窗花等,以及家庭聚餐和亲友团聚的场景。
通过观看《北京的春节》,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地区的春节传
统和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家庭、亲情和传统的重视和珍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首都。
每年的春节,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氛围更是浓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北京的春节风俗和文化。
一、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1、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的重要日子,也是人们团聚的日子。
北京的市民们会在除夕夜吃年夜饭,一边吃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吃完饭,有些人会去参观庙会,寺庙里挂满了灯笼,香火鼎盛,人们会在这里向神明祈求平安和健康。
2、大扫除大扫除是过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把房间里面的所有杂物都清理掉,同时还会烧掉所有的垃圾。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觉得心情愉悦,生活也会更加幸福美好。
3、贴春联在过年之前,人们会贴春联。
春联的内容有很多种,有祝福家庭的、祈求健康的、寓意吉祥的等等。
贴春联的地方通常是在门框上,也有的人会贴在窗户上。
4、放烟火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烟火。
一边放烟火,一边欣赏节目,这样的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二、北京春节的特色文化1、年画年画是春节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北京的年画种类很多,主题丰富多样,艺术性很高。
人们会把年画贴在家里,寓意着幸福团圆,四季平安。
2、京剧京剧是北京春节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春节期间,各种剧场都会上演京剧,表演过程非常精彩。
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结构十分严谨,同时又非常艺术。
3、风筝风筝是北京的一种传统民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公园里放风筝,有的人会玩风筝战,让风筝在空中捕捉对方的。
玩风筝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高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总之,北京的春节风俗和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只有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北京春节的美食1、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尤其是在北京。
北京的饺子形状独特,有马蹄形、尖角形、中心闭合形等等。
饺子的馅料也非常丰富,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海鲜等等,口感非常美妙。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一、春节前的准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开始筹备。
纪录片中展现了家庭对于春节的准备,包括购买食物、打扫房屋、准备年货等。
这部分主要揭示了中国人热爱家庭、重视传统的一面。
1.春联和窗花:春联和窗花是春节期间贴在门上和窗户上的装饰物。
春联是一幅用纸写成的对联,一般写有吉祥的词句,用于迎接新年。
窗花则是剪纸艺术,用于窗户的装饰,代表了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2.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一般由家中女性负责准备。
年夜饭的菜肴多样,代表着吉祥和团圆,如饺子、鱼、腊肉等。
二、除夕夜的庆祝活动除夕夜是春节庆祝的重要时刻,纪录片中展现了中国人庆祝除夕夜的一些活动。
1.守岁:守岁是指除夕夜一直待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在家中团聚,一边观看春节晚会等电视节目,一边品尝美食,做各种小游戏,以增添喜庆气氛。
2.爆竹和烟花:爆竹和烟花是除夕夜庆祝活动的重要部分。
人们会在午夜时分燃放爆竹和烟花,以驱除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烟花还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于破除恶势力的传统信仰。
三、初一的庆祝活动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1.拜年:拜年是指人们在春节期间互相拜访亲朋好友,并送上新春祝福。
一般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以示祝福和长辈的关爱。
2.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民间表演活动,寓意着祈福和驱邪。
舞龙舞狮的表演队伍会穿着彩色的龙狮服装,扭动身体,舞动手臂,表演出灵动和神奇的动作。
四、春节假期春节假期是指春节期间较长的假期,通常为五天。
这段时间是人们与家人团聚、亲友聚会、旅行等的时机。
1.乡村返乡:在春节假期中,大部分人会离开城市,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过年。
这也引发了一个年度迁徙现象,“春运”,是指在春节期间迁徙回家乡的大规模人流。
2.景区旅游:趁着春节假期,人们会选择去旅游,欣赏各地的美景。
一些优质旅游景区会开展相关的庆祝活动,吸引游客前往。
以上是对《北京的春节》纪录片中四个主题的详细描述和相关知识点的概述。
《北京的春节》一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中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关于《北京的春节》的实用知识点的梳理。
一、北京的春节起源和传统习俗1.春节的起源:春节起源于古代祭祀年兽的活动,后来发展成为祭祖、拜神、祈福的节日。
2.北京的春节习俗:春节期间,北京人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等。
3.贴春联:春节前,北京人会贴春联在门上,春联一般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寓意着祈福、吉祥、平安。
4.挂灯笼: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灯笼寓意着明亮、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5.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的除夕夜,北京的街头巷尾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为了驱赶邪恶的神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二、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1.春节庙会:春节期间,北京会举办大型的春节庙会,在庙会上有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美食摊位、手工艺品等。
2.春节花市:春节期间,北京的各个花市都会开放,市民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卉,如梅花、桃花、兰花等。
3.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活动内容包括歌舞表演、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
4.春节游园会:春节期间,北京的公园也会举办游园会,市民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品尝传统美食、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等。
三、北京的春节传统美食1.饺子:饺子是北京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2.年糕: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传统食品,形状长条,代表着岁岁平安、年年高升。
3.八宝饭:八宝饭是一种甜品,由糯米、杂果和糖制成,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丰收的祝福。
四、北京的春节文化表演1.京剧表演:京剧是北京的传统戏曲,春节期间会有各种京剧演出,如《红灯记》、《白蛇传》等。
2.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活动,舞龙表演寓意着吉祥,“拜年”的一种方式。
3.抖空竹:空竹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春节期间,北京的人们会展示空竹的技巧,进行抖空竹比赛。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北京的春节是中国最独特、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老舍笔下描绘了这座古都在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和独特风俗。
"虎年,龙年,一年比一年热闹。
除夕夜,人们挤在胡同里,炮竹声不绝于耳。
每家每户都贴着门联,门楣上悬挂着'福'字,院子里插着一株梅花枝。
大人们或在家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或三五成群地去看灯会;孩子们在胡同里放鞭炮,嬉戏打闹。
"
"初一清晨,满街都是祝贺声、鞭炮声。
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领着压岁钱,去逛年货,买糖人、糖画、剪纸等小玩艺。
家家户户都会沏上一壶香浓的北京茶,吃上一盘煎饼果子,祈祷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春节期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热闹喜庆的景象。
戏园子里上演着传统戏剧,杂耍艺人在街头表演,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这就是老舍笔下独特的北京春节风情。
"。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描写北京地区春节风俗的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人民过春节的习俗和风情。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1.春节的含义: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叫过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
2.春节的标志:文章开头提到,北京的春节一到,店铺的门帘上会贴上“对联”,街道两旁悬挂着红红的灯笼,大门口还有饰有红红的彩带和鲜花的对联。
3.除夕夜的庆祝活动:除夕夜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重要的时刻。
文章中提到,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和亲朋好友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晚上,人们还会去公园放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
4.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祝贺新年快乐。
在亲戚家拜访时,小朋友们会收到红包,里面装着祝福的压岁钱。
5.春节的庙会:文章中提到了北京著名的庙会,北京庙会,在这个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表演,品尝到各种美食,玩各种游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春节的饮食:北京的春节离不开丰盛的饮食。
人们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如饺子、汤圆、酥皮月饼等。
文章中还提到了一种特殊的传统食品,冰糖葫芦,由串在竹签上的葡萄或山楂沾上冰糖熬制而成。
8.春节的民间艺术表演: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舞狮子、舞龙、耍假面等。
这些表演寓意着辟邪驱鬼,迎接新年的好运。
文章还提到了一个特色的表演,京剧,这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通过对《北京的春节》的知识点梳理,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春节的习俗和风情,包括除夕夜的庆祝活动、走亲访友、庙会、饮食、祭拜、民间艺术表演等。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知识点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景象。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生字词1、易错字“醋”字左边是“酉”,不要少写一横;“饺”字右边是“交”,注意不要写成“文”;“拌”字右边是“半”,注意不要写成“羊”。
2、多音字“铺”:pū(铺床)pù(店铺)“正”:zhēng(正月)zhèng(正在)“分”:fèn(分外)fēn(分开)3、重点词语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三、文章结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写到正月十九结束,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
1、第一部分(1—7 自然段):腊月初旬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2、第二部分(8—13 自然段):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的热闹场景。
3、第三部分(14—17 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况。
4、第四部分(18—21 自然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四、重点段落解析1、腊八“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
2、除夕“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第六课相关资料(春节,北京的春节习俗,老舍等)
老舍的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猫》,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春节的资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
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
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
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
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
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再搞些娱乐活动。
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
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
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
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
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
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
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