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美和喜剧美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一、浅析喜剧美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
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
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
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
(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
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
“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因此,笑是期望失落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落不至于过渡严重,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持“乖讹说”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斯宾塞,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xx喜剧概述xx新闻138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都渊源于酒神节的庆祝活动,但悲剧是从酒神节的正规歌舞表演发展出来的,而喜剧则源于酒神庆典后街头自发的歌舞狂欢表演。
往往是某个民间诗人登上高处口占几句,大家议论附和,然后性致所至地狂歌乱舞一通,将欢乐的情感宣泄出来。
因此,它带有即兴的性质。
与悲剧相比,古希腊的喜剧往往显得散漫、粗俗,但却更加反映了普通民众真实的思想情绪,是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传说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叫苏萨里翁。
他是一个流浪诗人。
相对于悲剧作为严肃、庄严的庙堂艺术,喜剧则是民间流行的、粗俗的大众艺术。
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界线分明,截然不同,悲剧诗人决不会去写喜剧,同样,喜剧诗人也不会去染指悲剧。
虽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古希腊时代的悲剧和喜剧是双峰并峙,都是艺术瑰宝。
但是古希腊人却把悲剧看得很高,而对喜剧却不很重视,很长时期都只当是一种街头即兴娱乐,因此对于喜剧的研究和评论远远不如悲剧,留下来的完整作品也比较少。
实际上,古希腊喜剧的出现,并不逊于悲剧,甚至还稍早于悲剧,它和悲剧一样,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曾有过非常繁盛的高峰时期。
我们今天根据古希腊喜剧的发展情况,把古希腊喜剧分为三个阶段,将公元前404年以前,作为旧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以公元前338年以后,作为新喜剧时期,代表性剧作家是米南德;而以这两者中间的几十年,称为中期喜剧时期。
旧喜剧时期的喜剧,大多是政治讽喻剧,新喜剧时期则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世俗喜剧为主;中期喜剧则是从政治讽喻向世俗喜剧的过渡。
和悲剧一样,古希腊喜剧在它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技巧特点。
下面分别叙述。
xx“旧喜剧”的技巧特点:结构特点:早期的古希腊喜剧是世态嘲讽喜剧,有比较强的政治性。
它的中心内容是一场“对驳”,也就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的辩论。
辩论的内容可以是世道时局,形形色色的周围社会生活状况。
具体来看,它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序幕,点出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有时是通过歌队的演唱,有时是由主人公(喜剧诗人)直接说出来;然后,是两个“对驳场”,就是对主题反复辩论,往往是先由反方表述,再由正方进行反驳,在歌队的情感烘托下,正方逐渐取得胜利。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古希腊时期, 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当然,这些怜悯和恐惧的体验如何能够引起我们灵魂的净化,尚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持久争议,但其理论贡献仍是不容抹杀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与恐惧到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尽管后代的思想家对于这个过程提出了日益精细的理论说明,但亚里士多德所发现的悲剧感的这一根本特征却始终没有被推翻,并且构成了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着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并不认为悲剧的发生是由于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且,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以索福克勒斯的着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国王与安提戈涅分别代表着国家利益和血缘亲情,所以,他们毫无疑问都具有合理性,然而他们又都以牺牲对方为目的,又都是有罪的,因此就必然受到“永恒正义”的处罚,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黑格尔所举的一些例子已经包含了个人与社会形成矛盾冲突的意思,其中也折射着黑格尔所处时代的特征;当时,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如火如荼,人们不仅面对自身的性格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种种社会问题;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时代主题;这表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在神秘主义的外壳之下仍包含着一定的时代气息;同时,他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阐释悲剧的本质,对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美学家;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 “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他的悲剧诞生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演变看,悲剧最初的形式是一种合唱抒情诗,这种抒情诗是醉境的艺术,表现了音乐的精神,是酒神气质的人的自我映现,希腊悲剧的歌队正是祭奠酒神的群众的象征;后来增加的对话部,外表呈现出简单明快的特征,是日神精神的体现,悲剧中的人物则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化装;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就是因为他们越过了日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同时,悲剧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现实惨剧,是因为在酒神精神中,发挥出了人的一切象征能力,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自然也由此建立了新的和谐关系;其二,尼采的悲剧诞生论与他的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尼采受叔本华的影响很大,认为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的苦痛,就得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与快乐;在此,尼采已经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最早对喜剧发生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借苏格拉底和普若第库斯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他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混合;而滑稽和可笑大体是一种缺陷,缘起于大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即“自己以为具有并没有的优良品质”;“有这种妄自尊大想法的人如果没有势力,不能替自己报复,他们受到耻笑,这种情况可以真正称为滑稽可笑”;在柏拉图喜剧发生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与他们的悲剧发生论一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是从一般的抽象人的层面上来论述喜剧的产生,抽去了喜剧所具有的社会内容;不过,他们甚至还没有达到他们对于悲剧发生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他们论述的主要还是喜剧感的产生与状态,而没有像分析悲剧那样从矛盾冲突入手,进而辨析矛盾双方的合理性与缺陷及不足,所以,与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距离较远;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印第安人在苏拉泰一英国人筵席上看见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化为泡沫喷出,大声惊呼不已;待英国人问他有何可惊之事时,他指着酒坛说:我并不是惊讶那些泡沫怎样出来的,而是它怎样搞进去的;我们听了大笑,而且使我们真正开心;并不是认为我们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些,也不是因为在这里面悟性让我们觉察着更令人满意的东西,而是由于我们的紧张和期待突然消失于虚无;”所以他认为“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康德的喜剧发生论着重探讨的是喜剧对于人的心理效应,而实际上喜剧当然不限于心理的范围,它同样与人生实践紧密相关;与康德相比,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就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黑格尔认为,悲剧由于“片面地侧重以伦理的实体性和必然性的效力为基础,至于对剧中人物性格的个性和主体因素方面却不去深入刻画”,而“喜剧则用颠倒过来的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的欠缺,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他的意思是说悲剧着重于客观矛盾的冲突,着重于描绘抽象伦理力量之间的对立,相对就较少顾及人物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的细微刻画;悲剧的结果是来自于悲剧人物所代表的客观伦理力量的较量;喜剧则不同,喜剧的过程及结果则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喜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他从根本上是实现不了的,只是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陷与可笑之处,最终使主体的意志和行动都落空而化为无意义;所以与悲剧人物相比,他们是一些自命不凡却又性格低下的人, “他们在意志、思想以及在对自己的看法等方面,都自以为有一种独立性,但是通过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内外两方面的依存性,这种独立自足性马上就消灭了” ;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上来看,悲剧与喜剧都是分裂的,悲剧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倒形式,喜剧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了内容;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上面所讲的悲剧与喜剧理论主要是对作为艺术类型或样式的悲剧和喜剧审美特征的探讨与概括;这与我们所讲的作为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的悲剧和喜剧虽有联系,但并不相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我们的逻辑前提是把审美看作一种人生实践,把广义的美作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所以,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就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又比生活中存在的不幸和滑稽有着更加确定的审美内涵;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同时,更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戏剧中的悲喜剧为例分析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无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悲喜剧,还是戏剧范围的悲喜剧,都是主要相对于人的悲喜情感而触发审美享受的,而且都离不开集中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戏剧中的悲喜剧由于在有限的时空中集中了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很快使人物陷入特有的境遇之中,并由行动引出富有必然性的高潮与结局,所以,可以说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的成功呈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比戏剧中的悲喜剧有更加宽泛的能指,而且,在古希腊,悲剧和喜剧本身与后来纯粹意义上的戏剧体裁有所不同:希腊悲剧喜剧既是戏剧,也是诗歌;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戏剧重视情节设计,诗歌偏向抒发情感,但由于古希腊悲喜剧深受史诗影响,所以叙事与抒情成功地统一到了一起; 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于悲剧和喜剧的研究实际上既有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更有哲学上的理性认识,无论是何种视角,都有把悲、喜剧泛化的倾向,就是把悲剧和喜剧视为模仿的艺术,从艺术论的角度而非戏剧体裁论的角度展开论证的;例如,柏拉图是把悲喜剧与荷马史诗、绘画等放到一起,以突出其表现人物情感的非理性特征;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悲剧效应也是对审美意义上的悲剧与日常悲剧作比较,说明前者可以引发人的怜悯同情,并产生净化,后者则是恐惧压倒了人们观赏的可能;两种视角的共同之处是把悲喜剧视为有别于理性的纯粹激发情感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净化与升华;这种把悲、喜剧审美特性泛化的倾向已把悲、喜剧向审美形态提升推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说明这两种现象的本质,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这样做的;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讲到,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就悲剧产生于矛盾冲突的观点而言,恩格斯显然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脚倒置的哲学;恩格斯在这里也正是扬弃了黑格尔思想中纯粹精神推演的方法和观点,把视线聚焦到真实的历史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具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却可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当一种代表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行为付诸实施时,它自身当然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但这种实践行为却往往会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这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同样,马克思也是把喜剧的产生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揭示其产生的必然性的;马克思讲:“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在现实人生实践中,悲剧人物的行为总是具有某种历史的超前性,他们的人生实践是一种有价值而又注定要失败的实践,因此尽管他们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但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却往往会以悲剧的形式出现;而当历史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就必然发生根本的转化,正义的事业也就必然会以胜利而告终,而反动和落后的势力则必然失去了自己生存的依据,落得个可笑的下场;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规律正是悲剧和喜剧现象得以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它们应该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的丰富复杂性;由此出发,悲剧既可以是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既可以显示永恒的价值与崇高的境界,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小人物的辛酸和苦涩;同时,还可以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生活来折射一个时代和民族的历史轨迹;鲁迅笔下阿的悲剧,果戈理小说中小公务员的悲剧原可以与“多余人”悲剧相比较而存在的;喜剧亦然,既包括历史喜剧,也含有现实喜剧;既有代表一个没落时代而出现的丑角,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滑稽人物;有的喜剧中含有严肃的内涵,而另外一些则可能属于轻喜剧,只给审美者一种轻松的会心一笑;同时,还有一些属于正面人物的喜剧;总之,人生的丰富性决定了悲剧和喜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产生原因的各不相同;我们说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基于我们对于人生实践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看来,人的实践行为虽然是感性活动,但它首先必须也必然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包含了情感、思想和理性的行动,常常带有明确的动机、方式和目标,因而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悲剧和喜剧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也就源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富于挑战性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挑战可以是挑战自然、向社会挑战或者挑战自我;正是由于行动所具有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内涵,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主人公行动的发展轨迹和行动的必然结局;虽然,在悲剧和喜剧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在当时的时代和特定环境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都可以得到必然的解释,即偶然之中蕴涵着必然性;所以,我们说,一个登山运动员的牺牲可能是悲剧,而游山玩水者的意外却只能是一个悲惨事件,因为登山运动员的行动属于一种挑战行为,既是挑战自然,也是挑战自我,其悲剧的结果就包含于行动过程之中;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可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去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而人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自然在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征服自然代表了人类的尊严,被自然所惩罚、击败则往往会是情理之中的带有必然性的事情,不可战胜的是人的精神、意志、超越结果本身的理想情怀以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历史的合理性和行动必然依据,同时也有人在实践过程中自我价值的确认;。
浅谈電影藝術概論之《美丽人生》本片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该片曾获得嘎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部大奖。
为什么要选这部电影作为论文的对象呢?因为我曾经,甚至现在都被深深感动着。
上了一学期的《电影艺术概论》,我就想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下这部影片。
影片一开始,乐观开朗的犹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驾车来到城里,从一开始就营造出幽默的气息,镜头采用不同视距表现了开车失控的情景,用一个连续的近景记录了基度和他的朋友从轻松悠闲的状态到惊慌失措的状态的改变。
又用了一个晃动的镜头从景物上表现出情形的混乱。
结合使用些长镜头,表现了失控的汽车。
可以说一开始的画面就是一个很精彩的铺叙。
在基度与美丽的女教师多拉的偶遇的段落中,基督与一个小女孩在交谈着,突然有一个声音想起,特写基度抬头向斜上方看了下,然后慌张的要往前冲,镜头马上切到小女孩,小女孩也往斜上方看。
声音在这次剪辑中起了连贯作用,然后镜头自然拍了个全景,女主角正从二楼掉下来,基度在下面伸手接,小女孩抬着头看着。
这是一个很连贯的剪辑。
画面中的女老师往下跳,鸽子从窗子里飞出来,画面中间的小女孩紧张的移动了下,画面最近的一只马晃了晃头,表现出一种立体的感觉,使得这个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富有动感。
在多拉的一个“订婚晚宴”上,声音的运用在这段情景的配合上恰到好处。
基度看到多拉时,背景放着轻松,跳跃的音乐,表现出基度欣喜的状态。
在多拉与别人交谈时,音乐一度停止,当侍者送上一个蛋糕时,背景音乐再次想起,夹杂着鼓声,锣声,表达出多拉心中的惊讶和高兴。
然后再次转变为轻快的音乐,或许表现出多拉存在着某种的期待。
当多拉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宣布他们要结婚时,有点哀伤的音乐响起,可以想象这时多拉是多么的不愿意。
在晚宴进行中,音乐又从哀伤转向轻快,可想应该有让人快乐的事情发生了,果然,基度骑着白马,接走了多拉,此时的音乐愈加幽默,轻快,跳跃。
欢乐美和喜剧美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课几首欢乐美和喜剧美的音乐,感受乐曲中带来不同体验的美。
2、能用自己的话概述欢乐美和喜剧美的含义,了解它们在曲中的表现特征,
并能辨别出乐曲中它们属于哪一审美范畴。
3、能展开讨论,说一说喜剧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欢乐美和喜剧美的含义及表现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欢乐美和喜剧美的异同,能区分这两个范畴的乐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播放《猫和老鼠》
师:影中有音乐烘托和无音乐烘托学生看后自由发表意见的效果一样吗?
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就是音乐
的美。
二、新课教学
师:音乐从美学角度分,大致可归纳为优美、
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等五个范畴。
今
节课让我们来认识欢乐美和喜剧美。
板书:欢乐美与喜剧美让学生说说对这两个概
念的理解(一)、欣赏欢乐美
师:什么是欢乐美?欢乐美这一特征在音乐上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出示欢乐美的含义及其表现特征
2、听赏歌曲《祝酒歌》让学生从内容、旋律、
3、听赏乐曲《喜洋洋》节奏、调式、和声、速
度等方面进行聆听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师:为什么说这也是一首欢乐美范畴的乐曲?学生聆听,并自由回答
老师提问。
(二)、欣赏喜剧美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喜剧美?
1、出示喜剧美的含义和表现特征:学生先对喜剧美这定义
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抒发见解,再出示多媒(1)、故意破坏音乐发展的逻辑习惯体。
(2)、不合时宜的快速或慢速
(3)、力度的突然转换
(4)、纠缠不休的反复
(5)、两极音域的使用,大跳音程、拨弦
奏法及管弦乐色彩的奇妙使用等。
2、听赏歌曲《跳蚤之歌》让学生结合内容认真感
教师简介这首作品受喜剧表现手法在曲中
的奇妙运用,感受曲中
的幽默、讽刺。
(三)、小结欢乐美与喜剧美的异同学生探讨归纳(四)、探讨交流
1、播放歌曲《过桥》
师:听赏这首曲子,说出它的音乐美范学生说出见解,教师畴。
指导,归纳出:欢乐美
和喜剧美在作品中是
互相参透的,没有绝对
性。
主要是看作品中采
用的表现手法哪个多
一些,就归为哪一范
畴。
2、讨论喜剧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展开讨论,请代表
发言、并列举一些著名
的喜剧大师。
(五)、辨听作品: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
1、《春节序曲》
2、《小放驴》
六、总结:
今节课我们听赏了欢乐美和喜剧美这两种音乐美的作品,体验了这两个美带给我们的愉悦。
其实无论是欢乐美或喜剧美,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喜悦,是笑。
因此,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之余,我们要多一些感受和接触这两个美的作品和音乐,让快乐促使我们健康成长,让快乐伴随你们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