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与适应性视角下的政党自我完善能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1.29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现代化中的适应性探析政党制度即政党体制,来自于英文的PartySystem,在国内译作“政党制度”。
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认为,政党体制“是各政党之间以及各政党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P163)。
通过对政党数量和政党力量的实证分析,亨廷顿发现,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不管政党的数目有多少,都可能是强大的,但是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一党制既可能是强大的也可能是弱小的,而多党制则无一例外都是弱小的。
由此可见,一国的政党制度的稳定和成熟程度,与该国的现代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无论是一党制还是两党制成多党制,“关键问题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使其同化新兴集团的过程变得制度化”(P353)。
政党制度与一国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亨廷顿认为,“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
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P350)。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可以认为是政党制度整合社会参与的能力,即社会整合能力。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一个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
”(P332)研究亨廷顿关于政党体制适应性的理论对提高我国政党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保障我国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转型和利益结构的调整十分剧烈,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
而要融合和同化这些新产生的社会力量,就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政治参与渠道,“组织政治参与扩大的首要制度保证就是政党和政党体系”(P333),因此我国的政党制度肩负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利益主体政治参与的整合,肩负着凝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肩负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政党现代化与“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者:刘朋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4期刘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广州 510053)摘要: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自我调适与优化的结果,体现了政党现代化的现实诉求。
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要注重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学习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党现代化;政党适应性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4-0054-04作为政治组织,任何政党自诞生之日起,都必须应对和解决政党体制发展中的组织适应和嬗变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党不断作出自我调适和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的任务,就是新形势下执政党自我调适与优化的产物,体现了政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现实诉求。
一、政党现代化与政党适应性政党与现代化密切相关,政党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的推进也不开政党。
政党置身于现代化,同时也在现代化的影响下改变着自己。
这种改变和调整对政党政治而言意味着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政党自身的现代化问题。
政党现代化是政党组织应对世界性变革和经济全球化浪潮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体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2]政党现代化不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无论一个政党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机制、运作、活动方式不科学,缺乏适应性,它就很难获得成功,要么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淘汰,要么给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延缓乃至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略论增强党的“四自能力”思想的理论价值作者:刘晓玲刘晓川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12期刘晓玲,刘晓川(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410082)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党建思想。
增强党的“四自能力”思想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基本思想,彰显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四自能力”思想;理论品格;创新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2-0059-03作者简介:刘晓玲(1964-),女,湖南华容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党的创新理论与党的建设;刘晓川(1988-),男,山东潍坊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执政实践与理论创新。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成就与不足同在的党建现状,我们党应怎样“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在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同时,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增强党的“四自能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创新性思维,彰显了我们党崇高的理论品格。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增强党的“四自能力”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执政能力的新思路。
首先,增强党的“四自能力”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每当谈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等“外在”能力的“思维定势”,这一认识势必会造成我们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的单一理解。
理论前沿南方论刊·2021年第8期政党适应性视角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探赜张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北京 100091)【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举措和远景展望,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之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蓝图规划。
面对着历史方位变化、时代环境变迁、时空架构调整,本文以政党适应性为立足视角,通过对“时”与“势”、“危”与“机”、“根”与“魂”、“稳”与“进”关系的把握,在宏观层面中俯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国内背景、国际环境,在中观层面中考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与目标定位,在微观层面中透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生成与本源特征,从而更加立体化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这一立论逻辑的理论意蕴与现实内涵。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政党适应性;现代化国家任何政党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的停滞状态,而是一个不断随着形势和环境变化发生动态演进并适应性的过程,无论是从现代汉语言学的角度阐释“政党”的概念定义,还是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政党”的性质构成,亦或者是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理解“政党”的价值内涵,适应性一直是政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政党,面对着外部形势、内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风险挑战、发展机遇的前所未有,如何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跨越突破,新发展理念的转变切换,新发展格局的塑造定型,十九届五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答案,就是要始终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国家治理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适应时代潮流、遵循规律要求,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在“危机”中促“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一、政党适应性的概念及构成“适应性”按照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指的是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决定着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性能,是一个生态学术语。
列宁关于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
列宁关于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组织方面。
以下是列宁在这方面的一些观点:
1.党的自我批评:列宁强调了党内进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他认
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审查和自我批评,以纠
正可能存在的错误、缺点和脱离群众的倾向。
2.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列宁认为,党必须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能够根据时局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他在《怎么办?》一书
中提到,党应该善于适应各种斗争形式,包括合法斗争和非法
斗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无产阶级的利益。
3.组织纪律:列宁非常注重党内的组织纪律。
他主张在党内建立
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纪律制度,以确保党能够在斗争中保持统一
战线。
4.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列宁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持批判
态度,他警告说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可能渗透到党内,导致党脱
离群众、失去革命性。
他主张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倾向,维护党
的无产阶级性质。
5.政治清算:在俄国革命时期,列宁提出了进行政治清算的观点,
以清除反革命势力。
这也被视为一种自我革命的手段,确保革
命力量内部的纯洁性和一致性。
总体而言,列宁强调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党必须保持活力,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以适应革命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观
点在列宁的理论体系中与党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 王可园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岭南学刊
页码: 50-5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政党适应性;中共;党务公开
摘要:政党适应性关系一个政党的生存与发展。
这种适应性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经济社会发展、宪政体制、选举体制、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党的内部因素如领袖变更、内部支配性派别变更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当前存在一些不适应环境变化的地方,如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能适应党内成员的民主诉求,一些人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拜平执政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要求增强她的适应性。
党务公开的两个向度,对党内公开和对社会公开,有增强中国共产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政治功能。
作者: 张奕天
作者机构: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上海党史与党建
页码: 52-5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国会大选 政党适应性
摘要: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2015年大选中获胜,得以继续蝉联执政,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政党适应性。
首先,人民行动党组织的自我更新为胜选奠定了基础;其次,人民行动党政策的及时调整为胜选提供了保障;最后,人民行动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为胜选增添了助推力。
而通过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胜选的原因分析,也为中国共产党提高自身适应性,巩固其执政地位,推动自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