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名人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96“狂人”潘班◆王立成( 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 )潘班乃清初一名中下阶层文人士子,但作为一度“文酒动江城”(按,语出潘班诗《溪上》。
江城者,沧州也)的沧州名士,乾隆《沧州志》《天津府志》等史志均有小传载及。
今人撰述沧州文史,其名亦时有彰显,但于其生卒具体年份述及时则多语焉不详抑或讹误不清,细致考镜,实乃骑驴找驴、读书囫囵吞枣所为。
潘班,字渊度,号盤实,一号芥孙,别号黄叶道人,州岁贡生,原籍溧阳,幼时因父北来经商而相随至沧州。
是时清人虽已定鼎中原,鞭勒江南,但寰宇初定,时局未靖,天南地北千里颠簸,往返极为不便;加之当时长芦都转盐运司衙署尚未移至天津,处于运河之岸的沧州尽管也曾受战火波及,但幸未伤及根本,“鹾商靡集于此,文绣膏粱纷华奢丽,商业繁荣非他处所及”;潘班之父又常年为生计奔波,于是几乎无暇返乡,遂安家落户于沧州。
潘班赋性岐嶷,自幼师事刘患骨(按,刘佚,字无逸,号逊志,晚年名梦,号患骨,沧州人,明末诸生,隐居不仕),敏而好学,笃嗜诗书,纵览群集,在冬寒夏暑不知凡几的日月里,潘班刻苦自励,学问精进,词艺赡美,身萃众长,终有大成。
乾隆《沧州志》潘班小传载:“(潘班)博学工文,尤长诗画,于书法靡不精究,篆隶行草咸得古人笔妙,诗多温李体,词复纤媚有致,画以水墨写意,枯木竹石堪与东坡翁颉颃。
”日常就学,除闭门肆力帖括业外,潘班也曾和当时沧州名士李瑛、刘果实、张延绪等结社论文课诗,著有《远斋诗集》二十卷,内容丰富,文体精妙,品格清隽,尺素传载间自有一番灵动韵致。
晚清金石大家王国均《兰根草舍诗抄》之《辛鹤千博雅好古,構舫斋为书画室,题以二绝》诗,有“潘石当轩妙入神”之句,自注云:“君近得潘班画一卷,甚佳;潘以画石得名。
”可见州志言及的潘班文墨丹青精湛之能绝非虚誉。
成年后,潘班体姿修颀,仪度堂堂,雄心矞皇,飘飘有凌云气,才艺又奇崛峭拔,一时名师宿儒无不以远大之器期许。
奈何青云路偃蹇困顿,屡上屡踬,仅获贡生,“士林惜焉”。
河北省沧州市籍三国名人:献县三人,任丘市四人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在汉末三国时期分属于冀州刺史部和幽州刺史部。
据不安全统计,籍贯为该市的三国名人共有七位。
其中,沧州市下辖的献县三人,沧州市代管的任丘市四人。
第一位献县籍名人名叫沐并,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廉吏。
沐并早年丧父,生活艰辛。
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夺取冀州后,沐并步入仕途,在冀州任职。
在此期间,沐并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廉吏的美名慢慢传开。
此后,沐并又加入了曹操集团,并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入曹操丞相府担任军谋掾一职。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沐并担任成皋县县令时,校事刘肇向县吏索要谷物。
当时,成皋正遭受严重的蝗灾和旱灾,谷物歉收,县吏拿不出谷物。
刘肇大怒,公然冲进沐并府第大骂。
沐并气愤不已,持刀冲出欲将刘肇逮捕。
刘肇见势不妙,仓皇而逃。
回到京城后,刘肇在魏文帝曹丕面前诬陷沐并,不明真相的曹丕下诏将沐并逮捕。
虽然此事后来得到平反,沐并官复原职,但沐并在随后十余年间的仕途陷入停滞。
直到曹魏正始年间,沐并才得到魏帝曹芳的提拔,先后担任长史、济阴郡太守、议郎等职。
数年后,沐并病逝。
第二位献县籍名人是名叫董承,是汉献帝刘协的岳父。
董承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辅麾下的将领,后随李傕、郭汜等人一起攻克长安。
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汉献帝东归洛阳,时任安集将军的董承跟随左右,负责保护汉献帝及朝臣的安全。
在此期间,董承多次与李傕、郭汜爆发激战,直到第二年年初才将汉献帝护送至洛阳,董承也因此被汉献帝晋升为卫将军之职。
曹操控制朝政后,董承又被任命为车骑将军。
董承对曹操的专权非常不满,秘密与王子服、吴兰、刘备等人结盟,企图诛杀曹操。
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董承的密谋泄露,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三位献县籍名人是董承的女儿董贵人。
董贵人成为汉献帝嫔妃的具体时间不详。
汉献帝被迁至许县时,董贵人不离左右。
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父亲董承遭曹操处死,怀有身孕的董贵人遭到株连,被曹操处死。
河北沧州历史名人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 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县北)人。
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
由此可见,“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
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
世人敬他为神医。
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
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
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
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
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
《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
”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
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历代沧州苑姓进士名录沧州苑氏自古便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以其代表性的进士名录而闻名遐迩。
自宋代开始,沧州苑氏家族便有多位杰出的子弟考中进士,成为历代名儒、政治家、文化名流等。
以下是历代沧州苑姓进士名录,让我们一同了解他们的辉煌。
北宋时期:1. 苑人龙、苑人望:两位宋代著名进士,他们出身贫寒,靠着非凡的才能和勤奋的学习,成功考中进士,成为北宋初年的重要文化人物。
南宋时期:2. 苑可尚:他是一位在南宋文化史上卓有成就的进士。
他深受朱熹儒学思想影响,主张“格物致知”,对后来的儒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时期:3. 苑⻨:他是元朝著名的进士,曾在元朝政府中担任要职。
他才华横溢,为当时政治文化界所景仰。
明朝时期:4. 苑洪:他是明代知名的进士之一,他早年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朝廷任命为官员,为明朝政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时期:5. 苑显清:他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进士,他秉承儒家思想,提倡忠诚为国家服务。
他在清朝的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现代时期:6. 苑浩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进士,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变革和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沧州苑氏历代进士名录的简要介绍,每一位进士都有着突出的学问和才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无论是对于苑氏家族还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沧州苑氏历代进士的辉煌,反映了苑氏家族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在考取进士的道路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斩获了进士的荣誉。
他们的成功不仅成为苑氏家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州苑姓进士名录的光辉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有志于进取的学子。
他们饱读诗书,通达经史,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
他们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有出众的表现,也在官场和文化界有着卓越的成就。
沧州苑氏家族的历代进士们,以他们的才德和智慧,为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瑰丽的篇章。
2010年度沧州"十大新闻人物"——吴彬医生
医学博士后吴彬,一位从南皮小村走出的医学博士后,一位不断向科学巅峰攀登又心系家乡的沧州人。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师从国际著名实验血液学家、中科院院士吴祖泽,近些年一直致力于肿瘤和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其研究课题及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给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为了惠及家乡的患者,他在沧州建起肿瘤实验室。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建华说,希望沧州涌现出更多令人骄傲的新闻人物,用他们的事迹影响和教育身边更多的人。
同时,希望社会各界向沧州“十大新闻人物”学习,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建设沿海强市作出贡献。
沧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振芳在致辞中表示,沧州日报社始终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沿海强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今后,要以更坚定的信念、更积极的行动承担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使命,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沧州日报总编辑田寿明主持颁奖仪式。
仪式上,还宣读了2010年度沧州十大新闻。
河北省沧州市本斋清真寺一、历史人物1、哈攀龙。
于1732年(雍正十年)中武举,1737年(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予头等侍卫。
1744年(乾隆九年)任福建兴化镇(今莆田)城守副将,1746年(乾隆十一年)先后任河南南阳镇、福建海坛镇及漳州镇总兵。
1747年(乾隆十二年)哈攀龙的母亲去世,回河间在家守制。
1748年(乾隆十三年),哈攀龙奉命去金川,任松藩镇总兵出兵攻打美诺沟、渴足寨和泅水城,连战连胜。
在与重庆镇总兵任举合兵攻打色尔力石城战斗中,任举不幸阵亡。
哈攀龙冲人敌阵,连杀三十余人,抢回任举的尸体。
后又与重庆镇总兵段石贤等人分道夜袭色尔力,连克数卡,焚毁敌营,一举杀敌五十多人。
1749年(乾隆十四年)二月,金川之役结束。
哈攀龙功加三等,再加一等记录二次。
九月,升任署甘肃固原提督。
1751年(乾隆十六年)年调任署湖广提督。
哈攀龙在乾隆二十一年实授湖广提督,第二年调贵州提督。
乾隆二十四年皇帝接见,因病留住京师,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故去,赐祭葬。
哈攀龙为官清廉,勤俭持家。
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后殿及前殿洞顶,并赠巨匠,亲题‚独一无二‛,以表对伊斯兰教之诚。
友人曾问有钱何不臵办家业,光大门庭。
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
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
2、哈国兴(1732-1773)。
出身将门,作战勇猛,且有谋略,深受皇帝宠信,但去世过早。
哈国兴从乾隆十七年 (1752) 到云南军营至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病死于小金川军中,除了最后一两年参加了攻夺小金川之役,其他时期都是在云南西部,同缅甸对我上司地方的袭扰而进行抗击和交涉。
乾隆十七年(1752年) 武进士以三等侍卫身分至云南。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云南督标右营游击。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至东川营参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年初,哈国兴奉命守卫猛卯司(今瑞丽),在激烈的攻防战中,他的右臂受枪伤,门牙也被打落,调回军营调养。
历代沧州苑姓进士名录沧州,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素有“北方枢纽”之称。
在中国古代,沧州地区涌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其中苑姓进士更是居多。
苑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曹,后裔逐渐分布到河北一带。
今天,我们将回顾历代沧州苑姓进士的名录,领略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光辉。
1.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朝代,然而,在这一时期,沧州地区苑姓进士的人数已经不容忽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苑建华,他在隋炀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的进士考试中中举,成为隋朝的一代名士。
苑建华不仅才华出众,还深受皇帝赏识,历任要职,为隋朝的政治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也是沧州苑姓进士辈出的时期。
在唐朝,苑姓进士的名录中,最令人瞩目的人物是苑生。
苑生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进士,与唐明皇李隆基的女儿成婚,成为了皇族。
他的才华和地位使得他成为了唐朝政治圈中的重要角色,为国家治理和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盛的朝代,沧州苑姓进士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其中最为杰出的是苑琼,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是北宋最后一个进士。
苑琼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不气馁,不断努力,最终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考中进士。
苑琼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宗师,在文坛上有很高的声望,他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4.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兴盛的朝代,也是沧州苑姓进士人数最多的时期。
明朝的苑姓进士涵盖各个领域,包括文学、政治、军事等。
尤其是明代的苑文,他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进士,成为了明代的一位名臣。
苑文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力图推行改革,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被后人誉为“明代的苏轼”。
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沧州苑姓进士的辉煌时期。
在清朝,苑姓进士的名单中,有很多身份和成就都非常显赫的人物。
例如,苑启元是康熙年间的一位进士,他以清廉的政绩和高尚的品行而闻名于世。
河北省8大名人你认识几个?
河北省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常住人口7000多万,地处沿海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河北省是华夏文明的很重要发祥地,出现过很多名人,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古代名人吧:
1、赵云:石家庄人,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30年,参加过长坂坡、江南平定战等多起战役,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2、扁鹊:沧州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内丘扁鹊祭祀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祖冲之:涞水县人,南北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4、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邯郸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5、纪晓岚:沧州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
6、董仲舒:景县人,西汉哲学家。
7、董存瑞:怀来县人,战斗英雄。
8、李大钊: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除了以上这8个河北名人之外,你还认识几个河北名人呢?欢迎留言补充一下。
重要历史人物(1)扁鹊战国时名医,鄚(今任丘市)人,自幼从医,云游列国,广施医术,救治了许多患急难病症的百姓,成为天下众口称赞的神医。
著有《内经》、《外经》、《难经》等医著,并成为中医经典。
(2)毛苌:毛亨毛苌与《诗经》的关系,在学术界早已是无需争论的话题,然而毛苌是否有后,却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题。
没想到这个难题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间市文化局局长田国福最新发现,毛苌有后,其后人在泊头。
毛苌后人的发现,纯属一种偶然,却与田国福的研究息息相关。
《诗经》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灿灿生辉的文学宝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以研究发展培育地方文化为己任的田国福,在调到文化局后,就开始致力于诗经的研究与源流考证工作。
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公认,而且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份,关于他研究成果的一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毛苌是否有后的谜团。
《没有河间,我们还能读到诗经吗?》这篇着重介绍田国福研究成果的文章,于8月3日发表在《沧州晚报》上后,田国福即赶赴张家界参加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去了。
会议期间,人们得知他来自毛苌传经的故地,不断有学者问到,毛苌是否有后裔的问题,田国福只能以摇头作答。
此前他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一直无果,因为在河间周围,他们曾多方寻觅,均未发现毛苌后裔,即使有毛姓家族,也是外来迁入者。
所以学术界一直有毛苌无后的说法。
(3)冯道(882-954)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河北沧县景城人。
后唐时,历任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后晋灭唐,归晋,任司徒、中书令。
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书,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国丧君,未尝在意。
长兴三年(932),在他倡议下,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镂版印行,是为官府记得印书籍之始。
后世称为“五代蓝本”。
(4)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字千里,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一、纪昀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
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
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
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
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
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种,79309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
接着升为左都御史。
《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
嘉庆八年(1803年),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
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
还撰写了《阅微草堂笔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
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
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二、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
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县北)人。
因为扁鹊一生游历四方,所以去过的很多地方.以至于关于扁鹊的籍贯有一些争议,但古书一直记载的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
扁鹊见蔡桓公明确写到渤海莫人,即对扁鹊出生地的权威描述。
战国时代名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三、王蒙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生于北京。
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GongC党,成为地下党员。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1979年平反。
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
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
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四、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其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
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五、冯国璋
冯国璋(1859—1919年)字华甫,河北河间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
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
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他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
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
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
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
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
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后,段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
冯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
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
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
于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六、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河北献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率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
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终年43 岁。
毛泽东主席敬献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同年,献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东辛庄改为本斋村。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将马本斋的故乡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县”。
1954年将他的遗体迁至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