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你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人之所以能够统领万物,就在于拥有能够思想的灵魂。
教育者,如果将自己终日陷于忙忙碌碌之中,没有思想、没有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自己,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机械操作工,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教师。
只有用心体会教育过程中的精彩,让教育实践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印记,不断进行思想、思考和思辨,才能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
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可以体验成功。
每个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个或者多个的成功案例。
可以用写日志的方式,记下这教育过程中或长或短的精彩一刻。
这一刻,可以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碰撞,可以是某个一贯令你头痛的孩子的上佳表现,也可以是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精彩生成。
把它们记录下来,让自己瞬间的感动作长久的停留。
你会发现教育现象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累积后,你会惊讶于自己每天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不同的,惊讶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感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欣喜,感受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教育者就像那老农,精心照料并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庄稼,付出艰辛的同时去体悟生长过程的美好。
另外,还需对现象作理性的分析,反思成功的缘由,不断积累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可以寻找遗憾。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遗憾,有的甚至不经意地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往往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同时,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用孩子的眼光来分析,以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去寻找,不去回顾和反思,任其慢慢淡忘。
殊不知,我们认为的云淡风轻可能在孩子的心中却是无限阴霾,在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里投下的或许是一辈子的阴影。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失,却因碍于面子、顾及“师道尊严”而羞于承认,一任纠错的机会白白失去。
因此,反思和自省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把孩子真正看成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尊重每个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蒹葭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表现
思想内容:《蒹葭》一诗以悲叹的语调表达了深深的情感,表达了作
者的怀念之情,诉说着作者对失去的不舍之情和前尘往事的回忆,把
对于欢乐与离别的苦涩之感融会到一起,形成一幅极具情感主义色彩
的画面,表达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可悲状态,揭示出古代社会中官宦利益纷争的局面。
艺术表现: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节奏感强的句子,把心中的悲叹神采
和痛苦之情融入其中,富有朦胧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渲染着凄凉哀怨
的景象;另一方面,诗中激烈的反复虚假,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主题,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吹拂、愁肠百结的哀怨气氛。
这种反复虚实的表达
方式,把情感融入诗中,引人婉转、倾心,发人深思,充满着一种对
失去的哀怨。
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河南省洛阳市第四十四中学王兴伟《蒹葭》一诗,用明丽而有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创造了空灵而有深邃的意境。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解读就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政治说《诗序》说:“《蒹葭》,刺蘘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最接近诗作的年代,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最准确的。
政治说的解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丧失上古传统的社会担忧,闪耀着“天下为公”的积极入世思想之光辉~二、爱情说针对政治说,朱熹斥为穿凿,朱熹云:“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但对诗中“伊人”未能作出解释。
陆化熙说:“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
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
‘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
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
”故而今人大多认为这是追寻意中人之作。
诗篇通过“溯洄”“溯游”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三、理想说由于“伊人”形象和诗作之中客体形象的不确定性,所以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演绎出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四、惜时说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
而“伊人”又飘忽不定,因此就告诫人们,面对“逝者如斯”的日出日落,应珍惜时光,上下求索。
后世乐府诗《长歌行》就以“朝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起兴,引出珍惜时光的主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五、距离说《诗经》是我国的我文学源头。
源头的文学总在记录着一个民族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而诗经正是通过一些作品来传递古老民族的无意识。
诗经蒹葭读后感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首备受赞誉的诗篇《蒹葭》让我对于人生、自然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蒹葭》这首诗是由中国古代诗人佚名创作的,通过描述蒹葭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饱含着深刻的哲理。
诗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递的一种自然之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湖泊周围的水生植物,人们通常把它和忍耐、坚强联系在一起。
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蒹葭的盛开、飘摇、枯萎以及再次繁衍的过程娓娓道来,这种传递生命力的图景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人生如蒹葭,坚韧不拔,这是诗中所描绘的主题。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面临困境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诗人通过蒹葭的形象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蒹葭在面对环境的摧残时,可以弯曲不屈,再次挺立向上,这无疑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和勇气。
正如诗中所写:“摧残万类之奥威兮,害灵神之蛊心”。
蒹葭在周围万物受到侵害时,却能够保持自己的生机,这种坚定不移的执着正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我们不仅是审美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滋养。
蒹葭这首诗所展现的自然之美,让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诗中描绘了蒹葭在湖泊中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平坦,但是它却能够抵抗风雨的侵袭,恢复自己的美丽。
这让我想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我们人类应该像蒹葭一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如诗中所写:“实原始之恢恢兮,何有不孚之理”。
诗人以蒹葭的形象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持久的安宁和幸福。
蒹葭,古人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和含义,这种草木无声却能够传递出深邃的思想引导,让我对生命、人性和世界产生了更加广阔的思考。
诗中诗人写道:“蒹葭蒼蒼白露未晞兮”,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存在的脆弱,我们才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抱着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坚持追求真善美。
《诗经·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蒹葭》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蒹葭》赏析篇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请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蒹葭》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蒹葭一种植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出了一种崇尚自由、追求真善美的中心思想。
本文将会探讨《蒹葭》诗中的中心思想,并致力于总结其中包含的意象、符号和对人性以及社会的思考。
首先,从《蒹葭》诗中可以看出一种追求自由的中心思想。
诗中提到的蒹葭一词,指的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江河湖泊的边缘,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诗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蒹葭自由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人们追求自由的希望。
诗人用蒹葭来比喻人们以及他自己,希望他们能够像蒹葭一样,追随内心的声音,摆脱社会的枷锁,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次,诗中的《蒹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诗中写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途云亦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盲从现象的批判。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盲目追随权威,追求权力和金钱,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自由。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并勇敢地去追随。
此外,诗中还有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诗中写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通过对蒹葭的描写,诗人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们往往追求虚荣和名利,而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追求。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看清这种虚荣的本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找到真正使人感到活着、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通过蒹葭这个意象,《蒹葭》诗还寓意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写道:“蒹葭之思,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
蒹葭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纯洁和自由的追求,而伊人的形象成为了这种美好追求的象征。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并追随美好的事物,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并通过追求美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蒹葭》是一首表达了追求自由和美好事物的中心思想的诗。
通过蒹葭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追随真善美,并通过追求美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动力来自思想的蒹葭
推荐理由:
青青的芦苇只不过是平常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洋溢着青春活力、闪烁着思想之光的生命。
文章由芦苇写到芦花,层次极为清晰。
写芦苇时,说它“水面上荡起的涟漪”是“芦苇写下的最清新、最淡泊、最空灵、最剔透的文字”;写芦花,说它“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
明
写芦苇,实写思想;赞美芦苇,实际上就是赞关思想,文章诗意地展示了思想清泉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展示了思想蒹葭给生命带来的无穷动力。
考场上能够写出如此富含哲理及思想的文章,实属不易。
在灰蒙蒙的天幕下,一杆风中的芦苇,摇曳于莽莽苍苍的水面,像一支羽毛笔,画动在洁白的稿纸上。
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就是这脆弱的芦苇写下的最清新、
最淡泊、最空灵、最剔透的文字,也是我生命力量的最美源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片芦苇不只是提供了背景,也摇曳着情思,一片起伏的芦苇,其实就是心潮的激荡.青青的叶片是那样柔滑,可是随着手掌的安抚,但却不会改变原来的形状.一根小小的芦苇,竟然承担起了世界所能给予它的所有的负荷.由此,人生便有生命的动力与激情。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哲人帕斯卡尔曾这样妙喻。
芦苇是韧性的,哲人才以之相比人生。
人的生命若也像一根芦苇,那就虽柔而韧。
如此,生命还有一种反弹,正是凭着这种反弹才得以拔节向上。
但岁岁年年,都有一根芦花飘过。
飘着飘着,芦苇就在水面上飘出了美丽得让人心痛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层层打开的如莲花一样的心事,能让我们积蓄起喷涌的生命之
泉。
沉甸甸的苇絮,被现实捉弄着,摇晃着,摧残着,像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的旅人;又像被雷电击中,左歪右斜,凄凄惨惨,哀鸣着找不着家的雏燕。
那些飘飘然、沉甸甸的芦花乍看去是一团蓬松,疏懒得很,却又并非懒散,只能说是困倦吧。
仿佛一场酣睡醒来,生命已到了另一个飘飞的季节。
命运的跌宕就这样通过那一管纤细的苇
杆与一轩蓬松的芦花,被感知与激励着。
不过生命并未远离,仍是此时此地还在守候那个老地方,可堪寄托的只有希冀。
点点飞花,漫空而去,抵达的会是一片遥远么?然而,这时节的天空多么高远,大片大片的湛蓝,让人的视线无法修企及,而朵朵白云,又仿佛在梦幻里飘游。
对于无法抵达的彼岸来说,这一叶芦苇成了最美丽的背景,最温暖的力量。
朋友,在心灵深处培养一枝思想的芦苇吧,你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诗意,时时感受到人生的精彩,时时感受到生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