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年末为54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国农民工[4]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855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25%。
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100601亿元,增加10862亿元,增长12.1%。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0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8万公顷,增加1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203万公顷,增加9万公顷。
2012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河北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经济发展战略,全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河北省生产总值实现26575.0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 001.0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9387.3亿元,增长8.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3%。
图12008-2012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及增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2%。
图2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跌幅度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涨跌幅度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9%,比上年回落0.06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3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4.2亿元,增长19.9%。
税收收入1560.6亿元,增长15.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18.9亿元,增长13.6%。
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7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河北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实缴税金2342. 5亿元,增长18.4%,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7.3%,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出口248.1亿美元,占河北省出口总值的83.8%,提高0.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2001.6万人,增长4.7%。
二、农业粮食播种面积63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万公顷,增长0.3%;总产量3246.6万吨,增长2.3%。
沧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在调整中求发展、在逆境中求突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整体经济实现了稳中求快、稳中求好的发展目标。
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利税突破500亿元大关。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5%,比2011年提高0.9个百分点。
一、综合
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811.9亿元,同比增长10.6%,分别高于全国(7.8%)和全省(9.6%)2.8个和1个百分点。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8.6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79.0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4.17亿元,增长9.2%。
三次产业结构为11.3:52.6:36.1。
从整体经济构成看,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1.6%、消费贡献率37.6%、净出口贡献率0.8%;投资、消费、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6.5、4.0、0.1个百分点。
全年消费价格趋势上涨。
全市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0%。
从结构看,八大类价格全部上涨,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累计上涨6%、6.2%、2.5%、1.8%、2.9%、0.2%、0.3%和2.8%。
二、农业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76亿元,同比增长4.2%。
其中,种植业产值312亿元,增长3.3%;畜牧业产值163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4.2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23亿元,增长0.62%。
全年粮食总产量483.66万吨,比上年下降2.15%;油料总产量9.71万吨,下降0.28%;棉花总产量12.34万吨,下降10.63%;蔬菜总产量585.76万吨,增长5.38%;肉类产量46.73万吨,增长2.5%;禽蛋产量33.54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12.35万吨,增长1.2%;牛奶产量10.82万吨,下降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45.2亿元,同比增长14.2%。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48.9亿元,增长17.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96.3亿元,增长14.1%。
轻工业比重工业快3.3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16.56亿元,增长19.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660.1亿元,增长17.7%。
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行业支撑作用显著,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1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88.5%,同比增长14.4%。
石油化工业完成增加值481.5亿元,增长7.3%;管道装备及冶金业完成252.0亿元,增长22.8%;机械制造业完成189.9亿元,增长20.8%;服装纺织类完成33.8亿元,增长14.2%;食
品加工业完成56.8亿元,增长18.4%。
各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共计达到88.5%,分别为42.0%、22.0%、16.6%、3.0%和5.0%。
在生产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82.41亿元,同比增长14.6%。
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企业53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
完成利税总额509.7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02.4亿元,同比增长22.2%。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7亿元,增长8.87%。
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23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0.99亿元,增长19.01%,房屋施工面积2274.44万平方米,增长4.9%,房屋竣工面积993.71万平方米,增长16.25%;实现利税16.5亿元,增长1.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0.1亿元,同比增长22.05%。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506.5亿元,增长26.24%;农村投资完成443.6亿元,增长9.71%。
在城镇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完成993.8亿元,占65.97%,同比增长33.4%。
其中,化工行业投资完成202.64亿元,同比增长45.62%。
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全市房产开发投资完成150亿元,同比下降1.8 %。
五、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5亿元,同比增长15.6%。
城乡市场稳定较快增长,城镇发展快于乡村。
城镇实现零售额559.3亿元,同比增长16.3%;乡村实现零售额220.1亿元,同比增长13.7%,城镇快于乡村2.6个百分点。
基本生活类商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6 %,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35.4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3.7%;日用品类增长45.1%。
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保持旺销。
伴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个人享受型保健型商品销售非常活跃。
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7.4亿元,增长41%;中草药及中成药品类实现零售额2.1亿元,增长41%;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2.7亿元,增长
31.6%;化妆品类实现零售额2.6亿元,增长34.9%。
六、对外经济
全市直接利用外资39318万美元,同比增长35.9%。
新批“三资”企业合同总金额134517万美元,同比增长158.9%,新批“三资”企业合同外资额49469万美元,同比增长124.2%。
外贸进出口总值23.34亿美元,同比增长8.65%。
其中,出口总值20.98亿美元,同比增长11.47%;进口总值2.36亿美元,同比下降11.33%。
七、财政、金融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80.4亿元,同比增长15.8%。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6亿元,增长22.4%。
全市国税收入249.29亿元,同比增长14.05%;地税收入119.42亿元,增长18.07%。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89.90亿元,比年初增加389.81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857.42亿元,增加306.04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64.75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3亿元。
贷款额占存款额的47.02%,存贷差1425.15亿元。
八、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我市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29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各项专利1260项,授权83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家,总数达到64家;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5570万元,较上年增长3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小学维修改造、标准化学校和学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内,新创建标准化小学78所、标准化初中10所,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52.9%。
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学区管理,基本实现了初步均衡的目标。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借助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大力推进了文化惠民工程的进度,使我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14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4661个。
市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
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
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得到恢复和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2年全市共有参合农民539.73万人,较2011年提高6万多人,参合率达到95%,五保户、贫困户参合率100%,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90元(其中政府补助240元)。
全年参合农民共就医1695.52万人次,补偿总费用14.81亿元。
其中住院报免51.27万人次,补偿金额12.83亿元;门诊统筹报免1637.65万人次,报免金额1.28亿元。
儿童先心病、白血病、宫颈癌、乳腺癌、重型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六种重大疾病全年救治补偿1655人。
在全市16个县市区全面启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将“总额预付”制度扩大到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九、人口和居民生活
据公安户籍统计,2012年全市总户数235.8万户,年末总人口744.36万人,比上年增加9.54万人。
其中,男性381.83万人,女性362.53万人。
全年出生13.45万人,死亡3.12万人。
2012年,随着“惠民生”政策的落实,以及各类补贴发放到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5元,比上年增加2430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7514元,比上年增加974元,同比增长14.9%。
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保持同步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83元,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335.7元,增长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