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目标语的标记性差异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5.12 KB
- 文档页数:2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2期总第608期论语言的标记性对母语迁移规律的影响摘 要:本文从标记性的定义与划分标准入手,通过与作为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之一的对比分析理论对照分析,从标记性差异假说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标记性对母语迁移规律的影响,试图解释目标语及母语的标记程度对母语可迁移性的制约作用机制,进而定位二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错误与困难的区域,以期为母语迁移理论提供新的解释和说明,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语言标记性;母语迁移;外语教学作者简介:张萍(1981-),女,山东聊城人,阳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一、引言对于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如对比分析理论、认知性建构理论、普遍语法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阐释,探索语言迁移现象的内在规律。
近年来,从语言的标记性划分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成了研究热点,与传统的母语迁移理论相比较,语言的标记性划分有力地解释了母语迁移的规律,以及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障碍。
目标语及其母语相对应的标记强弱,强力影响到母语的可迁移程度和学习困难区域,成为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点,试从标记性差异假说角度分析目标语及其母语对应的标记强弱对母语迁移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对比分析理论的母语迁移观(一)对比分析理论的迁移观综观其发展历程,对比分析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该理论主张语言学习是对语言刺激形成自动的反应而自然而然习得的过程。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源于相对应的母语相似特征的干扰,即母语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旧的语言习惯,会干扰新的目标语的学习掌握。
母语干扰的产生源于它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性。
当两者特征相似时,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外语学习;相反,当两者存异时,母语的交流习惯就会对学习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形成负迁移,进而出现困难区域。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
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
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
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母语迁移研究综述2019-03-30摘要:母语迁移⼀直是第⼆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旨在回顾过去近五⼗年的母语迁移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发现,也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新的⽅向作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第⼆语⾔习得母语迁移理论成果⼀、引⾔“迁移”这⼀概念来源于⾏为主义⼼理学,指的是⼈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的⼼理过程。
20世纪50年代,这⼀概念被引进语⾔研究当中,⼈们开始探索母语对第⼆语习得的作⽤和影响。
Lado曾指出,在第⼆语⾔习得中那些与母语相似之处易学,⽽那些与母语不同之处则难学;第⼆语⾔习得的困难可以通过对⽐分析跨语⾔的差异来确定。
于是,基于⾏为主义之上的对⽐分析研究如⽕如荼。
后来,伴随着标记理论等⼀系列新的理论的发展,⼈们开始从新的⾓度探索母语迁移现象。
“迁移”不再指母语对⽬标(的)语的机械迁移,⽽被看成是⼀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母语迁移现象研究回顾1.对⽐分析假设与母语迁移20世纪中叶,受⾏为主义的影响,⼈们对母语在⼆语中的作⽤相当肯定。
两种语⾔(母语和⽬标语)相似引起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两种语⾔相异引起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Weinseich,1953)。
Lado(1957)在著作《跨⽂化语⾔学》中,提出了对⽐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Lado认为,在⼆语习得中,学习者⼴泛依赖于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形式、意义以及母语相关的⽂化迁移到第⼆语⾔习得中去。
根据对⽐分析假说:学习者的母语是第⼆语⾔习得中的主要障碍。
母语和⽬标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成正⽐,即“差异=难度”(difference=difficulty),差异越⼤,难度越⼤。
对⽐分析学家认为,通过分析⽐较母语与⽬标语便可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预测学习上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出现错误。
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刘登祥摘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
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
”(胡春洞)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有两种:即正迁移(()%*!*+’!"#$%, &’")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标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是积极的,即正迁移。
当母语的特征与目标语的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时,迁移是消极,即负迁移。
一、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01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人们通过语言训练,认为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
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
根据这一理论2#3)提出母语迁移观点。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
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
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
2#3)的这一对比分析假说指出了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标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
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探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生母语程度差异与二语习得效果比较研究,认为母语程度的差异对二语习得中的写作影响较大,对二语视听说的学习效果影响较小。
高职生的认知表征多呈现视觉型特征,对二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母语目的语二语习得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二语习得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语言的普遍性与二语习得不可分割,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语言的人,都会对语言普遍性有一些了解,一旦开始了二语习得,他就会把在母语中获得的语言普遍性应用到学习中。
这样能增加他对目标语的理解,促进二语习得。
然而,除了语言本身具有的共性以外,语言习得者自身的差异,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语言习得者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诸多个体因素中,母语程度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一、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二语习得者来说,目的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母语中已有的这方面知识也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影响二语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
这种影响称为二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
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而非结构因素则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文化、价值观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
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都会影响语言迁移。
二、母语学习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差异因素(一)学习动机的差异其一,婴幼儿阶段,人对语言信号的刺激颇为敏感并能轻易获得所接触的语言。
之后,人的语言获得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二语习得多从小学、初中开始,较母语习得产生的时间晚了许多。
运用标记理论研究汉语对英语特殊疑问句的迁移作者:王志玲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母语迁移问题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制约迁移的众多因素中,标记性被认为主要因素之一。
语言学范畴内的标记性主要指语言本身的特殊性、标记的强与弱;认知学范畴的标记性则强调学习者对语言特征的心理直觉。
探讨迁移问题必定涉及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
英汉特殊疑问句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汉语疑问句保持原陈述句语序,只用疑问词替代所问内容。
英语特殊疑问句要发生疑问词移位,主语-助动词换位等句式变化,这就给初学英语的汉语母语者(现在多数为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困难。
本文将从语言学和认知学角度出发,运用标记理论探讨汉语对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特殊疑问句的迁移作用。
一、语言的标记性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标记性(markedness)最早由布拉格学派提出,用于对区分性语音特征的描述。
后来学者把此概念引入到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上。
Ellis(1999)从语言学角度把标记定义为:“某些语言特征相对于其他更‘基本的’特征而言,以某种方式显得比较‘特别’”。
这表明有标记的语言特征是复杂的、使用频率低的;无标记的语言特征是常用的、普遍的。
语言标记理论是普遍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共性研究有两大分支:以Chomsky为代表的普遍语法和以Greenberg为代表的语言类型学(TerenceOdlin,2001)。
Chomsky的普遍语法认为语言的普遍规则是由核心语法和边缘语法组成。
核心语法是普遍的、常用的、无标记的,比如主动句,陈述句;边缘语法是个别的、结构复杂的、有标记的,如:被动句、疑问句。
Chomsky的标记理论也被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解释迁移现象。
Mazurkewick(1984)曾对二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与格(DativeCase)作过实验。
英语中,有许多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如:give,bu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