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词题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20.19 KB
- 文档页数:7
2021年第2期(总第286期)THE NORTHERN FORUMNo.2,2021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陶文鹏[摘 要]辛弃疾词起笔如奇峰飞来,扣人心弦;结尾多隐喻象征,寓意深远。
好做奇怪语。
炼字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词中对仗的内容、形式、手法丰富多样,使词篇骈散结合,兼具参差与对称之美,尤善于在对仗中以开阖、正反、抑扬造成“合力”效应,表现出新鲜深厚的情思意蕴。
[关键词]稼轩词 研炼字句 对仗 开阖 合力[作者简介]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732)[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2-0005-08 顾随先生说辛弃疾词“如生铁铸成”[1]258,其杰作“个个字不但铁板钉钉,而且个个字扔砖落地”[1]260。
因此,笔者撰写此文,具体探究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一、警句超拔,篇中出奇先说辛词的研词炼字。
早在晋代,陆机在《文赋》中就指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2]172后来的诗论,更有了“炼句”“炼字”之说。
清代贺贻孙说:“盖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
”[3]141他用诗的生动意象来比喻炼句之妙。
清代词论家刘体仁也说:“词有警句,则全首俱动。
”[4]620辛弃疾是两宋词苑创作量最为富赡的大家。
他激情充沛,才华横溢,对大自然和社会人生有敏锐深刻的诗意感受,常有创作灵感突如其来,就运斤如风,一气呵成。
他坚执“诗在经营惨淡中”(《浣溪沙》)[5]①,完篇之后,常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
清代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载:“稼轩《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岳珂谓其《贺新凉》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用事太多。
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未尝不呕心艰苦。
”[6]4034稼轩力求在一首词中,有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警句,使全篇俱活。
他在词中多次诉说自己对警句的喜爱与重视,例如:“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辛弃疾的诗词研究报告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诗人。
他是南宋初年的大臣和军事将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
下面是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报告。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在创作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当时混乱和战乱的愤怒。
这首词以对婵娟(满月)的描绘,表达了词人满心的愤愤不平和爱国之情。
此外,辛弃疾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也是他诗词的显著特点。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词中,辛弃疾嘲讽了那些官员贪图享乐,而对黎民百姓漠不关心的现象。
他在词中写道“吾谓上人堪可恨,谏臣只丧职金舆”,表达了对朝廷贪腐之风的不满。
辛弃疾通过词中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辛弃疾的诗词在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大胆地采用了时文、小宋体等新诗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的诗行流畅,意境美丽,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创新。
在《破幽梦赋三首》中,辛弃疾运用了对称仗、插句填词等技巧,展示了他在修辞和意象方面的才华。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传递了他作为文人的追求和思考。
辛弃疾的诗词在宋代及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和继承。
以上是对辛弃疾的诗词的研究报告,总结了辛弃疾作为一位南宋诗人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杰作,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记录和反思。
他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辛弃疾的诗词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收稿日期:2000-04-27作者简介:陈学祖(1970-),男,湖南道县人。
研究方向:新诗文、文学思潮研究等。
¹典故之名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王苍传6:/亲屈至尊,降礼下士,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0。
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15No.3Sept.2000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陈学祖(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在对典故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严格精确之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应归结为四层内涵。
然后以此四层内涵为主要判别标准,对稼轩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和定性定量分析。
这种统计和分析不但对研究作为词人的辛稼轩的主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们入思稼轩其人其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可以经由用典视角与稼轩这个英雄词人和词坛圣手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体悟与解读,更加深刻地把握其词作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稼轩词;典故内涵;定性定量分析;主体建构;美学特质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0)03-0016-08一、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界定科学的发展总会使概念趋于明晰化和精确化。
典故的概念也需要重新审视。
古之所谓用事或用典(二者亦有区别),实际上不仅包含了现在的用典和引用两个概念的内涵,而且还内含着一些一般的传承性意象,甚至还牵涉到一些连引用和传承性意象都算不上的继承性语词。
这种缤纷杂乱的现象使得我们在分析用典时产生模糊的认识,还使得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文赋时总是草木皆兵、小心翼翼,惟恐看不出其中所用之典故,以致误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我们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产生这种惴惴不安心理的缘由在于传统的诗词文赋注释非常强调一字一词之来龙去脉。
而这一特点恰恰与传统的泛典论之概念相符。
请看目前最权威的辞书对典故的解释:5辞海6:/典故:(1)典制和掌故;(2)诗词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浅谈稼轩词与稼轩体【内容提要】南宋词人辛弃疾(稼轩)南归后的时光,正好夹在“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中间。
他追求抗金复国的主张在一片“主和”声里始终未曾真正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的不世勋业最终一无所成,他的英雄感慨,聊寄于词,无意之间却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英名。
品读稼轩词,我们感到词人把一腔报国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倾注在词作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他对自身才华高度自信,对功业理想极力追求,但在主和偏安的历史环境中只能倾诉在词作中,自成一体,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对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功业理想稼轩体豪放词辛弃疾的生平,邓广铭《辛稼轩年谱》钩沉史料,旁征博引,述之甚详。
本文据此立论。
他留给后人近六百三十首词和一百四十余首诗,以及少数奏议文章。
他那倍受压抑而又强烈渴望舒展的生命,最终在历史的天空里化作一颗闪烁的明星,在文学的世界里纵横驰骋着一股经久不衰的英雄气息。
一、稼轩词的思想内核辛弃疾的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他青年时代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形成于他的多方面的杰出才干和南归后的种种不幸遭遇。
他在《美芹十论》中曾指出他的祖父对他的影响:“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1]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亲历异族统治的黑暗,深受祖父的爱国教育的濡染,这为他始终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辛弃疾的南归,不仅仅是因为江南是朝廷“王师”所在,更是要藉由朝廷支持,以江南为基地完成抗金北伐、收复河山的伟业。
他在与友人同僚的唱和词中每每流露出这种杀敌复国的情结:“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然而不幸的是,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异样的眼光里总有一种“归正人”的尴尬身份。
朝廷对他往往不够信任,许多江南的士大夫对他也不免歧见。
作者: 陶文鹏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83-9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辛弃疾;稼轩词;章法;创新
摘要:才大气雄的辛弃疾为了有力地表现抗金救国壮志与壮志难酬的悲愤,对词的章法结构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
他在词的起拍即着力营构雄奇壮伟、动荡飞腾的意象,并使之笼罩全篇;善于以象征性的自然意象结拍,借以提升或深化词的思想境界。
他打破词的上下片分段的程式,使全篇一气流注,或上下强烈对比;他的词多层转折、越转越深,起伏跌宕,有龙跳虎掷之势。
他运用典故、比喻、词眼和逆转反跌的手法结构布局,并且创造出天问体、问答体、对话体等新奇章法。
他被誉为“词坛第一开辟手”,当之无愧。
论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
杨柏岭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5
【摘要】梁启超对稼轩词"好之尤笃"的首要原因在于他对辛弃疾人格的认同和景仰,在于两人的性情与襟抱相近.稼轩词研究不仅是他词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且成为他建构自己词学思想的有力佐证.他对稼轩词的研究是一种认同式的接受,这既宜于较为客观地把握稼轩词的本色特性,也易于走向一种穿凿比附、难以周全的解读误区.
【总页数】6页(P54-58,80)
【作者】杨柏岭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梁启超的稼轩词研究之词学史意义--兼论近世关于豪放词的评价 [J], 谢桃坊
2.夏承焘先生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精深研究——兼及他对我的稼轩词研究的启迪和引导 [J], 刘扬忠
3.稼轩词问句研究 [J], 肖菊香;
4.稼轩词“入声韵”声情研究 [J], 丰玉芳;周颖;
5.稼轩词"入声韵"声情研究 [J], 丰玉芳;周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调1.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①同为花间词人,题材大多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离愁别绪、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菩萨蛮?和?应天长?都是享乐题材。
②都多写女子衣着服饰、起居设,带有装饰性和色彩性。
?菩萨蛮?和?子•月落星沉?。
③温词用色浓艳【为宫廷豪门娱乐所作,多用金驾鸯、金翡翠、金鹏鸿),韦词用词较为清淡(白描手法,浅白如画,清新淡雅】。
④温词“密而深“〔借助场景意象,并不直抒胸臆?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韦词”疏而显"(直抒胸臆,白描手法“红楼别夜堪惆怅⑤温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情感隐于意象之中。
⑥温词多为应歌,重格律声律,容日渐空虚;韦词有血有肉,不单调空洞。
⑦温词”无我“之境,客观;韦词“有我”之境,感情带入。
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辈。
温庭筠的词华美浓面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的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的想象;韦庄的词则多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作直接的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债深语秀。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
如温庭筑的<禁萨蛮>、韦庄的<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
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怜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如温庭药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由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醒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
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
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
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入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
慷慨纵横龙腾虎掷————稼轩词整合鉴赏探究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吟诵涵咏,品味稼轩词的豪放风格。
2.从表现手法入手个性化赏析稼轩词。
3.体悟辛弃疾执着追求的孤高品格。
深入词境·多维探究辛弃疾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作豪放而凄美,包孕了作者无限喷薄欲出的感情。
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表现方式上以文入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仔细理解辛弃疾《破阵子》《水龙吟》后,回答以下问题: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水龙吟》的下阕主要描写很多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水龙吟》江景: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远山: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日薄西山,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游子: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看、拍、会、登。
辛弃疾宋词研究报告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词人,被称为“宋词四大家”之一。
他的词作以勇猛激昂、豪放不拘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研究和分析辛弃疾的宋词特点、艺术风格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辛弃疾宋词的特点辛弃疾的宋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辛弃疾在其词作中经常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他痛惜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2. 勇猛激昂的豪放情感辛弃疾的词作情感奔放,语言直接而激烈。
他用豪放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流年逝去和尔虞我诈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3. 鲜明的形象描绘辛弃疾的词作善于通过形象描绘来表达丰富而鲜明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形象描写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4. 细腻优美的音韵表现辛弃疾在创作中注重音韵的表现,善于运用押韵和对仗技巧,使其词作更具韵味和美感。
二、辛弃疾的艺术风格1. 雄浑豪放的“边塞风情”辛弃疾的艺术风格深受北方边塞风情的熏陶。
他的词作中经常出现边塞壮丽的景色、英勇的将士和战乱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2. 唱和时事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受到时事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他以自己的词作批判时弊,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忧虑。
3. 对美的追求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美的追求,他通过形象描绘和音韵表现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三、辛弃疾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对于宋代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开创了新的词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开创了一种豪放激昂的词风格,与以往绮靡妖娆的词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的词作以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形象描绘而脱颖而出。
2. 表达了新时代的个性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不再依附于宫廷和朝廷的权力,而是更加关注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为主题,创造了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