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学期变形的魅力 ( 新)
- 格式:ppt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23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变形的魅力︳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变形的概念,学会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变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形,以及变形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变形的类型:介绍夸张、简化、抽象等变形手法,并分析各自的特点。
3. 变形的运用:指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手法,能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表现自己的创意,提高绘画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变形?2. 讲解变形的概念:介绍变形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变形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分析变形的类型:展示夸张、简化、抽象等变形手法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
4. 演示变形的运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变形的魅力。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变形手法,表现自己的创意。
6. 评价与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具有变形特点的绘画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集体电子备课首页注:正文使用仿宋四号字体集体电子备课续页教学(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师:孩子们,能和你们一起上课,心里特别高兴!真想永远记住你们,你们想永远记住老师吗?师: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你们,你们仔生:想!过程细地观察我,我们彼此永远地记住对方。
师:记住你们地特点,我也就永远地记住你们了,你们记住老师了吗?谁能说出老师地特点?不同地学生根据自己地观察说出老师地多个特征。
师及时进行评价:你看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特征!……师(总结):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彼此;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世界,增长了知识。
由此可见,观察是一种很重要地学习能力,同学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用心观察地能力。
今天我们地学习就与观察密不可分。
好,上课!注:正文使用仿宋四号字体集体电子备课续页教学设计意图(二)课堂探究1、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一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师: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生:是房子在水中地倒影。
教师学生互动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地变化?(2)课件出示教材第二幅图片(玻璃幕墙里建筑物地变形图)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生:房子变得弯曲了。
生:房子变得模糊了。
生:是映在玻璃上地。
生:是在窗子上地。
又会是倒映在哪里地图像呢?师:孩子们,这不是玻璃。
当我们透过窗子看窗外地景物时,它有变化吗?没有!这是玻璃幕墙。
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地倾斜度,所以,景物生:哈哈镜前人地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汽车后视镜里人地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透过盛水地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地变化。
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地现象。
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
课件出示:我思考,我快乐:生活中你还在哪里杯子,发现杯子里地筷子像折断了一样。
生:透过鱼缸看见鱼好像变大了。
……见过这样地变形现象?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地变形现象。
注:正文使用仿宋四号字体集体电子备课尾页设计意图互动教师学生教学过总结导出课题:是呀!这些变化地现象在我们地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地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变形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变形方面的技巧和创意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变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变形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方法,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图片、范画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变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变形的魅力。
2.讲解与示范: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现场示范。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变形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更多的变形作品。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创作步骤。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变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操作技能等。
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作品的创意和质量。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感受变形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形的定义、变形的方法、变形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变形,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形状、色彩、构图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变形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此外,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形的定义、方法,学会运用变形创作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变形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变形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变形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变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变形是对原有形状、结构、色彩等进行改变的一种艺术手法。
3.方法讲解:讲解变形的方法,包括:拉伸、压缩、扭曲、折叠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变形的过程。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变形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变形作品,互相评价、交流,教师总结点评。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 变形的魅力》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概念和技巧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变形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作、绘画工具、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作品展示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变形的作品,如夸张、扭曲、变形虫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形?变形有哪些方法?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夸张、扭曲、折叠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发挥创新意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学生通过欣赏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广告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拓展视野。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变形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体现创新意识。
新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变形的魅力)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变形的魅力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
2、能特长观察与发觉,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觉想象与个性化制造的能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制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透过变形现象,寻觅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制造独特的新形象。
教具打算课件、凸面镜、不锈钢勺子。
画好变形后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具打算色彩作业纸、2B铅笔、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师:孩子们,能和你们一起上课,心里特别愉快!真想永远记住你们,你们想永远记住老师吗?生:想!师:好!现在,我认真地观察你们,你们认真地观察我,我们彼此永远地记住对方。
〔师走下讲台,摸学生,并说出多个学生的特点:你的眼睛真大!你的小鼻梁真高!你的眉毛真浓!……〕师:记住你们的特点,我也就永远地记住你们了,你们记住老师了吗?谁能说出老师的特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老师的多个特征。
师及时进行评价:你看得真认真!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特征!……师〔总结〕: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彼此;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世界,增长了知识。
由此可见,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同学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用心观察的能力。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与观察密不可分。
好,上课!〔二〕课堂探究1、猜图激趣,观察发觉,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师: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你们有什么发觉?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房子变得弯曲了。
生:房子变得模糊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二幅图片〔玻璃幕墙里建筑物的变形图〕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又会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生:是映在玻璃上的。
生:是在窗子上的。
师:孩子们,这不是玻璃。
当我们透过窗子看窗外的景物时,它有变化吗?没有!这是玻璃幕墙。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变形的魅力︳湘美版适用学段:小学四年级教材版本:湘少版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目标•知道“变形”的美术语言,感受到变形对于造型的作用。
•了解造型的基本方法:放大、缩小、扭曲、变形等。
•借助直观感受,发现生活中的变形画面,提高美术感受力。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发挥画面想象力,进行变形创作。
教学重点•了解变形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
•借助直观感受,发现生活中变形画面。
教学难点•发掘变形潜能,进行变形创作。
•发掘学生想象力,去发挥画面可能性。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通过图片导入学习话题,引发学生注意。
2.观察、交流,激活学生的变形想象力。
Step 2 学习1.介绍“变形”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图片的变形方式。
2.分析图片变形方式,总结变形的4种基本方法:放大、缩小、扭曲、变形。
3.浏览多幅变形图片,让学生在形式、形态、色彩、材质、光影中感受变形的美。
4.在图片中发掘形状变形的感受和效果。
5.提出拓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周遭事物中发掘变形画面。
Step 3 实践1.在四格基础形状图形中,进行变形实践。
2.画纸四周空白部分任意变化和描绘,展现孩子的画面想象力。
3.培养四格快速“捕捉”变形构图的能力,提高变形感受力。
4.自己在纸上发挥画面可能性,开始进行变形构图。
Step 4 达成1.达成变形构图,互相交流并表述形状变形的构图和效果。
2.要求結合所学内容,更理性地理解变形艺术语言的消费形成及其艺术价值。
3.大胆提出实现变形构图中能融入多样形态、色彩与材质的创造性构思方法。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变形艺术语言的运用、变形制作的过程及艺术价值的总体认识提高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湘美版美术四下第2课《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形的魅力》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四下的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变形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形的基本概念、变形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变形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逐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如何运用变形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3.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变形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验。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经典艺术作品图片和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3.教室环境布置,以便于学生展示和欣赏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变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变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让学生感受变形的魅力。
3.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操作,体会变形的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变形创作出更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变形的魅力︳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的概念,理解变形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形的概念及分类2. 变形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 变形绘画的技巧和方法4. 变形绘画作品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概念、分类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变形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变形手法,使画面更具艺术魅力。
2. 基本概念与分类2.1 教师讲解变形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变形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理解并掌握变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1 教师讲解变形绘画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实践。
3.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掌握变形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4. 变形绘画作品欣赏4.1 教师出示一些变形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
4.2 学生跟随教师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5. 创作实践5.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5.2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6.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6.2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在创作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技巧运用,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运用所学变形手法,创作一幅主题为“美丽的家园”的绘画作品。
2. 欣赏一幅自己喜欢的变形绘画作品,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湘美版教学内容《变形的魅力》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形技巧,通过观察、实践和创造,学会将简单的图形进行变形,创造出有趣和新颖的图案。
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基础的图形变形方法,如拉伸、压缩、扭曲和组合等,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应用基本的图形变形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理解图形变形的原理,并能够创作出具有创意的图形作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和创意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变形概念具体化,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
此外,鼓励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创意思维,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示例,也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 图形变形的示例图片或图书。
- 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形变形的过程和示例作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变形图形,如标志、装饰图案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2. 新授:讲解图形变形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每种方法的效果。
鼓励学生尝试理解和模仿。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变形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反馈。
4. 创作:学生独立创作一幅以变形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创新和个性化表现。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强调创意和技巧的运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图形变形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图表和示例图形来辅助说明。
每个步骤都将配有相应的关键词和简短描述,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将要求学生在家中尝试创作一幅新的变形图形作品,并写一段关于他们创作过程的反思。
这将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在家里继续探索和实践。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对图形变形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