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 参考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经济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经济与文化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经济历史知识点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化深植人心。
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对于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民在土地开垦、种植、灌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 商品经济: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起步较早,主要表现为物物交换和货币的使用。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和市场。
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特色的商品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
3. 科技创新:古代中国发展了众多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大大提升了文字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都市经济:古代中国的都市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都市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
大城市如长安、洛阳等成为了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历史知识点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诚信和孝道等传统美德,并倡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2. 佛教传入: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影响了中国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催生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3. 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诗词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财富。
4. 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小说和戏剧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简答一⒈孔子的义利思想1)义以生利“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唯独礼器与名爵,不能够借给别人,这是您的职责啊。
(您通过封授)名爵而获得(臣子的)信忠,因臣子的信忠才能帮您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得好才会使人遵守礼法,人人遵守礼法才会做仁义之事,对人仁义则利人利己,获得好处。
使普通的百姓都能享受利益,获得好处,这才是为政(治理国家)的大事啊。
(2)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患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3)取之有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你这个国家有治国之道,但是结果还是贫穷,那么是耻辱的如果你这个国家没有治国之道,就算你是富贵的,那么还是可耻的⒉孔子的财政思想①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
“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在祭祀时,省去活羊。
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总结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人类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探索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思想流派和学说。
下面将总结经济思想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古希腊罗马和中国。
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主要由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派代表,他们认为经济是一种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中国的经济思想主要由孔子和墨子等代表,他们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2. 中世纪经济思想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主要由基督教教父和经院哲学家代表,他们认为财富来自神的恩赐,经济活动应当以服从神的旨意为目标。
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注重道德和伦理的问题,对商业活动持保守态度。
3.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是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欧洲主导的一种经济思想,认为财富是国家实力的根本基础。
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的重要性,主张制定贸易保护政策,发展国内工业和农业,增加出口。
重商主义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财富积累的思考具有重要影响。
4.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主要是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19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等人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
古典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的制度,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流派。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个人行为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和资源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7.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主要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基本农民社会为主体,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1. 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技术逐渐改进和完善,如水稻的引种、改良和农业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2. 农业生产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部门分为自耕农、细作和佃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3. 农业税负:古代的朝代对农民实行的税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压得过重,征收方式有以粮食为主的田赋和苛捐杂税等。
二、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下:1. 市场与货币:古代中国有繁荣的市场,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粮食交换。
货币体系起初以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逐渐演变为使用铜钱和其他货币形式。
2. 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商、商帮、商行等。
这些商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3. 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经济,促进了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三、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知识点:1. 制陶业: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制陶业在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汝窑、哥窑等瓷器种类享誉世界。
2. 编织业:中国古代的编织业技术非常先进,丝绸和棉布是当时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业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金属冶炼:古代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先进,铜、铁等金属的冶炼为古代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财政经济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与财政经济相关的知识点:1. 赋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多样化的赋税制度,如田赋、兼带课税等,这些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自考经济思想史重点总结经济思想史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的思想观点和思想体系的演变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经济思想史的重点进行总结,内容涉及古代经济思想、近代经济思想以及现代经济思想三个时期。
古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两汉时期。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同时也关注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和马尔库斯·奥勒留也对财富的获得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了个人道德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在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经商和农业生产方面。
扬雄和刘向等经学家提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主张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来促进经济发展。
盛唐时期的韩愈在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近代经济思想主要涉及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理论体系。
重商主义强调国家贸易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贸易顺差。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和个体利益的追求可以促进经济繁荣。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通过社会资源的公有化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现代经济思想主要聚焦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成本曲线、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等概念。
凯恩斯主义则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波动,以实现全民福利的最大化。
经济思想史的演变可以看出,经济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化。
从古代的公平正义到近代的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再到现代的资源配置和全民福利,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性。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也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经济专题大纲:经济理论古代经济发展原因古代的经济制度古代的经济现象古代的经济思想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发展表现一、经济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二、◆古代经济发展原因:(历代发展原因类似,但应注意具体朝代的具体原因和特殊点。
)1、根本原因:国内各族、各地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前提条件: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3、政策原因:王朝初年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生产关系4、科技条件: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提高,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等(隋朝之后应注意大运河的作用)5、继承原因:在前代的基础上注意: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多是经济联系加强,人民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到主要朝代时期的重要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西汉、唐朝等);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虽然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仍然继续发展(原因:各国为了生存多进行一些重视发展经济的政策,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北方经济仍然继续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发发展。
三、◆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土地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直接决定了阶级关系)a)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土地(和财产、劳动果实)共同所有(父系氏族后期开始出现土地〈财产、劳动果实〉私有)------共同所有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b)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实质是周王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
④瓦解原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状态的变迁史。
从广义上讲,经济史是指人类以往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总称,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件,从狭义上说,经济史是指经济史学家通过文字以及符号等对上述经济活动活动发展规律的描述解释。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
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滥觞——孔丘和春秋末期的贤大夫
三早期小生产者利益和愿望的表现——墨翟、许行
四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两个阶层和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想——商鞅和孟轲
五先秦没落社会势力的意识形态——道家各派的经济思想
六东方法家的富国、富民论——战国时代的管子之学
七统一的封建帝国建立前夕各种经济思想的斗争和综合
八汉初为恢复经济、巩固统一封建政权服务的经济思想
九西汉经济思想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化——轻重论
十轻重论的主要反对者——司马迁
一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盐铁会议和《盐铁论》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王莽
三大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早期批判者——王符、荀悦、仲长统等四魏晋社会大动乱在经济思想领域中引起的反响——鲍敬言、鲁褒等
五古代少数民族在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北魏均田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
六唐中叶后轻重思想的新的发展变化——刘晏、白居易
七北宋时期批判土地兼并的卓越思想家——李觏
八变法派和变法反对派之间的经济思想斗争——王安石、司马光等
九南宋时期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重要批判者——叶适
二十元代大规模民族征服时期的经济思想——耶鲁楚才、卢世荣、邓牧等
一十五世纪中国经济思想中的曙光——丘濬
二明清之际启蒙主义者的经济思想——黄宗羲、唐甄
三清初反对土地兼并的激进思想家——王源
四清初的治生之学——张履祥、张英
五清代闭关政策的早期反对者——蓝鼎元
六清代乾隆之际的人口思想——洪亮吉、恽敬、包世荣等后记。
二、正确对待中国经济思想史必须反对国粹派的夸大性与民族虚无派虚无主义,特别是虚无主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不屑一顾。
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不能搬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方法,西方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主要从商品、资本等范畴来研究,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封建经济思想史,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停滞在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应该研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以之为中心,其中心应是土地及相关问题。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主要以两种形式分割,一种是地租,地主利用地产直接向农业劳动者收取,一是赋役(赋税和徭役)。
国家对土地私有者(自耕农与地主)征收,国家对对自耕农的赋役是对剩余劳动的直接剥削,对地主征收的赋役,则是地主所占有剩余劳动的分割。
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欧洲中世纪那种工商业者的自治城市,中国的封建城市是封建统治者的强大堡垒。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基础,地租和赋役是封建社会中剩余劳动分割的两种主要形式。
对任何经济问题的探讨一般都与地产、地租、赋役联系,一切经济思想都或多或少地与此相关。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优良传统主要有批判的传统、改革的传统、富于理想的传统。
批判的传统就是敢于对一切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的旧关系和旧思想进行批判的传统。
如封建制确立期,对奴隶制残余思想的批判,西汉对豪民、权贵横暴行为的批判。
改革的传统是对经济政治制度中过时事物进行变革。
富有理想的传统就是提出各种乌托邦理想的传统。
如农家的并耕而食,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
第一部分先秦经济思想第一讲西周经济思想1、财富概念说明周人对劳动创造财富已有蒙胧认识。
西周财富观念以物质的使用价值为内容,不同等级的人所拥有财富的内容不同,把财富重点放在自然形态的财富上,容易产生财富是自然所创造的观点,2、农业生产观念重视农业是世界古代各国的共性。
经济思想史要点总结经济思想史是人类经济活动和思考方式的演变过程的记录和研究,涵盖了各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经济思想史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思想家的经济观念:古代思想家对经济活动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农业、贸易和货币交换等方面。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正义和公平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2. 经济启蒙时代:18世纪的经济启蒙时代标志着近代经济思想的重要进展。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供求关系和劳动价值论等理论。
3.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19世纪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主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会导致其灭亡,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4. 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它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以及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的原理。
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引发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和打击失业。
6. 新制度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崛起,强调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效率的影响。
这种思想认为,不同的经济体制和规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
7. 新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21世纪初,新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新经济学关注信息和技术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的影响,而行为经济学则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
8.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
这一领域的重要理论包括博弈论、内生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以上是经济思想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
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思想的演变和不同学派的观点,为当代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指导。
考研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梳理考研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专业考研的一门重要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思想的演进以及各个经济学派的观点和理论等内容。
在备考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程时,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梳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逐个介绍经济思想史的知识点。
一、古代经济思想1. 古典经济思想的起源古代经济思想主要起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其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古代经济思想家古代经济思想家包括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他们对商品经济、价值理论、分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3. 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经济制度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等,这些制度对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二、近代经济思想1.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思想的一种流派,其主要观点是国家财富的增长应该以出口为主,通过保护贸易和发展商业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
2. 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是近代经济思想的重要流派,代表性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等重要概念。
3. 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以消除剥削和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 边际效用学派边际效用学派是近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有杰文斯、门格尔等。
边际效用学派主张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决定其价值,强调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三、现代经济思想1.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
2.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强调市场和非市场制度的作用。
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主张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沿袭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货币经济、税务制度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一、古代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古人对农业经济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农业生产技术:古代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耕种,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农业技术主要包括灌溉、耕作、播种、采摘等方面的技巧。
2. 地租制度:古代农民需要向地主交纳地租,这是一种农民直接向地主以农产品形式交纳租赁费的制度。
地租制度在古代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经济收益。
3. 农业税赋:古代中国的政府通过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赋来维持国家财政。
农业税赋主要包括赋税和粮税两种形式,对于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和军事力量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商业经济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贸易制度:古代中国进行贸易的方式多样,既有陆地贸易,也有海洋贸易。
古代贸易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而货币的使用并不普及。
贸易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 商业法规:古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与商业经济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如盐铁法、市舶司等,这些法规主要对商人的活动进行监管和规范,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运作。
3. 商业信用:古代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非常重要,商业信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推动商业合作和贸易的扩大。
商业信用主要体现在货物的担保和信用交易的实施等方面。
三、古代货币经济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但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货币的形式:古代中国使用的货币形式主要包括金银、布帛和贝壳等。
货币的使用多样,但普及度不高,直到秦朝才开始广泛流通铸币货币。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大致可分为(先秦至汉朝时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明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2、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呈现的鲜明特点有(重本抑末)、(黜奢崇俭)、
(道法自然)。
3、贾思勰是北魏时人,他在《齐民要术》中阐述的地主治生之学由(“少好论”)、
(讲求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作物的经营)、(在生产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三个部分组成。
二、解释说明题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的恒产论)
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
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3、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
孔子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
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
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
4、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
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
5、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
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
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
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
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
三、名词解释
1.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2.食功: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换得来养生之食
3.食志:不碌碌无为白吃饭
5.自止于足:在足够富裕的时候就加收敛
6.道法自然
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7.重本抑末
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
重农必须抑商,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明分使群: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
9.调通民利
10.不仕则农
四、简答题
1.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内涵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
商品有优劣,那么价值一定不能等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质就是封邦建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对内实现自给自足,对外实行互通有无,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荀子裕民思想
荀子裕民思想体现的是儒家“以政裕民”“裕民富国”的理念。
即用行政和法律保障人民的生产,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
4.韩非耕战论
韩非耕战论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耕”“战”。
“耕”泛指国家经济基础。
也就是说国家军事实力是以经济实力做依托的。
5.管子的"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则不治,贫富
之不齐"
管子的话体现的是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原因。
6.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体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平等与互利原则。
7.商鞅的农战思想
即将农和战结合起来,就是做到种田靠农民,打仗也靠农民,“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8、孟子的井田制
恒产”的标准是五亩宅、百亩田。
井田论是在“恒产论”思想基础上具体实施。
通过“井田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以使农民有“恒产”,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仁政的首要目标。
五、论述题
1、论礼义廉耻的现代价值
2、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