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25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化学平衡一、化学平衡1。
可逆反应⑴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用““替换“=”。
⑵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⑶在不同条件下能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不叫可逆反应。
如:2h2+o22.化学反应的极限⑴ 化学反应极限是在一定条件下研究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
(2)反应转化率:反应物转化率:α=3、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反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变,简称化学平衡态。
①化学平衡的微观标志(即本质):v正=v逆②化学平衡的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
③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特征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 动态:化学平衡就是动态平衡。
当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不会停止。
③ 当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反反应速率,且均不等于零。
④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
对反应物,有一定的转化率,对生成物,有一定的产率。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平衡发生移动,最终又会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二、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的一个标志以可逆反应ma(g)+nb(g)2h2o;2h2o2h2↑+o2↑(4)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程度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反应物的转化量?100%以反应物PC(g)+QD(g)的起始量为例1、直接标志⑴v正=v逆。
具体可以是:①a、b、c、d中任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成个数等于反应掉的个数。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mmola(或nmolb),同时生成pmolc(或qmold)。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和特征【教学导入】[引言]在化不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例如,在合成氨的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使N2和H2尽可能快地转变为NH3外,还需要考虑使N2和H2尽可能考虑多地转变为NH3,这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规律的,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等。
[分析]一定温度下,当把适量蔗糖晶体溶解在水里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里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液的蔗糖表面聚集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此时,我们说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在溶解平衡状态,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速率相等罢了,因此,溶解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教学流程】[板书]化学平衡[分析]800℃下,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在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反应:[板书]CO+H2O(g)CO2+H2[分析](1)t=0时,V (CO)=V (H2O)=最大值,V (CO2)=V (H2)=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V (CO)或V (H2O))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 (CO2)或V (H2))不断增大。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V (CO)= V’(CO) ≠0;V (H2O)= V’(H2O) ≠0;V (CO2)= V’(CO2) ≠0;V (H2)= V’(H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n (CO)= n (H2O)= n (CO2)= n (CO2)=0.005mol ,反应混合物中CO 、H 2O 、CO 2、H 2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1/4。
(2)t=0时,V (CO2)=V (H2) =最大值, V (CO)=V (H2O)=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V (CO2)或V (H2))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 (CO)或V (H2O))不断增大。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的概念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概念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液节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
2、通过引入“变量不变”的概念,把判断化学平衡的特征转化为分析变量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体会这种转化思想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化学平衡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溶解、工业生产中反应的平衡;2、让学生从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内涵迁移到人的身体、环境、生态等平衡思想;3、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平衡状态的分析,抓住本质和规律,拓展思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平衡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建立三、教学过程【设置悬念】我们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先看一下蔗糖的溶解过程。
【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引发思考】同学们想一下蔗糖的溶解与平衡有什么关系?【讲解】大家可以看到当加入一定量之后,蔗糖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追问】不溶了是否真的“不溶”?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大家再仔细看一下蔗糖不溶之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动画】演示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达到饱和的过程。
【讲解】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蔗糖溶液饱和之后形状还在发生变化,说明并没有停止溶解。
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的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也就是说溶解没有停止,只不过同时发生结晶的过程,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所以蔗糖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这个动态平衡中我们可以看到蔗糖发生了明显的形状变化。
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
重点难点:1、可逆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标志。
学习过程:1、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2、什么叫限度?了解限度的基础是什么?3、什么是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例、在一定条件下,2mol SO2与1mol O2反应能否得到2mol SO3?4、叙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通过概念分析化学平衡状态的前提条件、实质、和标志各是什么?5、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6、什么情况下标志者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同一物质的V正=V逆(微观)b、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宏观)注意:在平衡状态时:(1)现象与本质:ν正=ν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为表面现象;(2)动与静: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3 ) 内因和外因:条件改变时,ν正≠ν逆,平衡被打破,外界条件一定时,ν正=ν逆,平衡建立。
当堂检测:1、在一定温度下H 2(g)+I2(g)2HI(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n mol I2;B 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C 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HI,同时生成n mol I 2;D νHI正方向=2νI2逆方向2.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 mol Y 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v正(X)=v逆(Z)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l:2 :2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2 mol Z3、将0.02 mol CO与0.02 mol 水蒸气在2L 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 min达到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ν(CO)=0.03 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和CO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