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长城谣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4
长城谣儿歌童谣视频歌词在线播放 - 5068儿童网
这首《长城谣》是一首描写我们的国家遭受战争、激发人民团结勇敢抗敌的歌曲,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
革命的历史随着时间流转不断远去,不能被忘却的民族故事随着这样的经典儿歌童谣不断流转。
长城谣歌词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贼掳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十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长城谣》教学设计一、课题《长城谣》二、教材版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三、授课年级:七年级四、学生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初中的音乐课,以唱歌为主,课堂器乐活动为主的综合课。
初中的学生有些已进入变声期,唱歌时不愿开口,易疲劳,时间持续短,针对这些情况,课堂上加入一些器乐活动,既丰富了音乐课的学习内容,又使学生不会因长时间歌唱而感到嗓子疲劳。
五、教材分析:《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是电影《关山万里》的主题曲。
“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此歌曲作为一首抗战歌曲而风行全国。
歌曲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沉而又不缠绵,具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歌曲采用F大调,4/4拍,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的旋律完全相同,第二、第四乐句的旋律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
第二乐段,“2”音的出现使色彩焕然一新,增添了歌曲的抒情性。
这首歌曲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那种歌颂的、痛苦的、仇恨的、反抗的、斗争的情绪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长城的历史,感受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轻柔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够用课堂乐器--陶笛完整地吹奏歌曲。
七、重点:体会歌曲的情绪,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准确演唱“31 23 53 56︱1·6 1·3”这句歌词。
八、教学具准备:钢琴、多媒体、陶笛九、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片段。
师:刚才欣赏的这首歌曲同学们听过吗?叫什么名字?这首歌曲是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首关于长城的歌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也是关于长城的。
2、播放有关长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城。
师:说起长城同学们都不陌生,现在的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相信好多同学都登上过长城。
那么你对长城又真正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说说。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课题:唱歌课《长城谣》
本节课,采用学歌词和学歌谱相互交替”学习新歌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一-
分析一一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
这样的学习新歌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比较
符合职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
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
用类似于指挥动作的单手划旋律线”的方法,使学习读谱与身体动作相结合。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读
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33声乐艺术解析SONG OF YELLOW RIVER / 092020一、创作背景简介《长城谣》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大后方的一首抗战歌曲,由刘雪庵作曲,潘孑农作词,作于1937年。
著名音乐家刘雪庵老师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的其中之一。
他创作的音乐题材形式很多,不仅有艺术歌曲、流行音乐、钢琴作品、还有很多抗战题材的电影配乐等等。
大部分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流传至今。
比如《红豆词》、《飘零的落花》等等。
在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长城谣》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它从万里长城起兴,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控诉敌寇对中国土地的蹂躏。
后来被郑克宁改编为合唱版本。
二、作品分析曲式分析: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整曲四个乐句(八个乐节)构成。
结构如下:前奏+A(a+a1)+B(b+a2)(一)从整曲的整体表现手法上来看大体来说“整体表现手法”主要指一个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发展和整曲曲式结构组合的一种存在形式。
长城谣这首合唱作品是收拢性的音乐乐段,同时也是方整性乐段。
分成AB 两个乐段,每个乐段由方整的8个乐句构成。
A 乐段由a (主部)+a1(带变化的主部)的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分成四个小节,是规整的乐句。
这两个部分音乐材料很相近,唯独不同是后半句采用了重复,让音乐发生了化学反应,增添了色彩。
两句的落音都是“do”,在变化中又适当保留了主体。
在整个音乐中具有“呈示(起)、巩固(承)”结构发展功能的乐段情绪比较平稳柔和,形象相对于而言比较统一,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接下来探讨一下B 乐段,这个乐段由b(新材料,由a 自由的模进演化而来)+a2(二次变化的主部)每个乐句分成四个小节,并不属于重复类型规整,显而易见两个乐句的音乐材料就不一致了,前一句b 与前后音乐开始有了比较性,后一句a2还是使用A 段的材料,也让人感觉到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长城谣-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范唱》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长城为题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单,易于学唱。
教学本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歌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唱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听、唱、动、想等多种方式,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培养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歌曲《长城谣-范唱》,提高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2.讲解法:讲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4.练习法: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乐谱:《长城谣-范唱》的乐谱。
3.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伴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长城有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长城谣-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
随后,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的结构和旋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分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提高歌唱技巧。
对于歌唱困难的学生,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歌曲。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巩固所学。
教师总结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或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视野。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篇一:长城谣教学设计(共7篇)篇一:长城谣教案席慕容班级:八(2)班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地点:多媒体课室授课人:张丽芬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长城图片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写作背景三、字词快餐焉( yān)支隘(ài)口蹲(dūn)踞荒莽(mǎng)焚(fén)起敕(chì)勒川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五、整体感知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2、抒情主线是?六、诗歌赏析(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第一节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三)学习第二节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四)学习第三节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五)合作探究(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六)小结(七)作业1、背诵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板书设计长城谣席慕容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思乡之情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2篇二:长城谣初中音乐教案学校北潞园学校姓名李雅鹤日期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感受并领悟歌曲中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篇一:《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长城谣》声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约5分钟)(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长城谣-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长城,并发掘其内涵;2.能较熟练地演唱《长城谣》这首歌曲;3.能感受音乐与文字的融合,领略歌曲的美。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懂得珍惜祖国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歌曲的内容;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感情表达。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绵延”、“古老”、“边陲”等生词;2.学生通过歌曲表达情感。
四、教学准备:1.学生用的教材;2.视频资源;3.教师准备的图片或资料;4.笔、纸、录音设备。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导入教学。
可以播放视频或者图片来呈现中国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等。
2. 歌曲学唱(30分钟)1.教师为学生播放《长城谣》的音乐;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该歌曲;3.教师模范演唱,学生跟唱;4.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唱歌的节奏、声音的高低变化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练唱(20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唱歌,并指导他们如何唱好这首歌曲。
4. 歌曲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词汇和句子,并引导他们了解歌曲中所涉及的历史注释、文化内涵等。
5. 回顾总结(10分钟)1.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表现;2.学生通过唱歌了解到了哪些知识;3.学生的收获与感受等。
六、教学方式及方法:1.导入与诱发法;2.听唱与分组演唱法;3.词汇解释法;4.互动问答法。
七、教学后记:本课通过学唱《长城谣》这首歌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能够感受和表达爱国情感。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
歌曲长城谣教案小学音乐长城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之声》第四册第四章《美丽的祖国》,详细内容为歌曲《长城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长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长城谣》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理解长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长城图片。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名称,简介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新课导入:播放《长城谣》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跟唱。
3. 歌曲学习:(1)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分句教唱歌曲,让学生掌握歌词和旋律。
(3)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领唱)进行歌曲表演。
5. 知识拓展:介绍长城的地理位置、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其他文化遗产。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长城谣》2. 歌曲节奏和旋律:以简谱形式展示3. 长城图片及简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长城谣》,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答案:完成课后练习,包括歌词填空、节奏练习、旋律填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歌曲《长城谣》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但对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拓展环节。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长城,亲身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加深对长城的了解和热爱。
同时,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长城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城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歌曲,歌词深情优美,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舒缓,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加深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长城谣》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
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长城相关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长城谣》,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2.通过学习《长城谣》,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以及中文歌词的韵味。
2.重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对长城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长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歌曲歌词、长城图片、相关视频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谱:《长城谣》的乐谱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长城的印象,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长城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长城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引导学生跟唱,熟悉歌曲的旋律。
3.操练(10分钟)对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技巧的培训,包括音高、节奏等方面的指导。
分小组进行练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