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学 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13
三胚层胚盘是指在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由原基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分化出来的胚盘。
它是动物和人类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胚胎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胚层胚盘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受精卵的形成: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这个阶段的受精
卵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阶段。
2.分裂和形态变化:在接下来的阶段,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四个等多个
细胞。
同时,受精卵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球形逐渐变成囊状结构。
3.三胚层胚盘的形成:在囊状结构的受精卵内部,细胞开始分化形成不同的层次。
最终,
分化出来的三个胚层分别排列成一团,形成三胚层胚盘。
其中,原基胚层位于内层,中胚层位于中间层,外胚层位于外层。
三胚层胚盘分化成的不同层次,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将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例如,原基胚层将分化为神经系统、皮肤和消化系统等;中胚层将形成心脏、骨骼和肌肉等;外胚层将形成皮肤、骨骼、肌肉和泌尿系统等。
总之,三胚层胚盘的形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后续的器官形成和组织分化奠定了基础。
对于了解胚胎发育过程和相关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胚层的主要分化结构胚层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最早形成的三个细胞层,分别是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这三个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对整个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外胚层的主要分化结构外胚层是胚胎最外层的细胞层,它主要分化为胚胎的表皮和神经系统。
在发育过程中,外胚层细胞会分化形成胚胎的外皮,即表皮细胞。
表皮细胞会进一步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皮肤、毛发、指甲等外部结构。
同时,外胚层的一部分细胞还会分化为神经系统的前体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
2. 中胚层的主要分化结构中胚层位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它主要分化为胚胎的骨骼、肌肉、血管和泌尿系统等组织和器官。
在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细胞会分化成软骨和骨骼细胞,形成胚胎的骨骼系统。
同时,部分中胚层细胞会分化成肌肉细胞,形成胚胎的肌肉系统。
此外,中胚层细胞还会分化成血管细胞,形成胚胎的血管系统,同时分化成泌尿系统的前体细胞,形成胚胎的肾脏和泌尿系统。
3. 内胚层的主要分化结构内胚层位于胚胎的内部,它主要分化为胚胎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在发育过程中,内胚层细胞会分化成消化系统的前体细胞,形成胚胎的消化道和内脏器官,如胃、肠、肝脏和胰腺等。
同时,内胚层细胞还会分化成呼吸系统的前体细胞,形成胚胎的肺部和呼吸道。
此外,内胚层细胞还会分化成生殖系统的前体细胞,形成胚胎的生殖器官,如卵巢和睾丸等。
总结起来,外胚层分化成胚胎的表皮和神经系统,中胚层分化成胚胎的骨骼、肌肉、血管和泌尿系统,内胚层分化成胚胎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
这三个胚层的主要分化结构为胚胎的发育奠定了基础,对于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和胚层的分化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发育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组织器官的再生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节三胚层形成与分化第三周人胚的主要变化是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第四周胚体的主要变化是胚体由鞋底形的胚盘长成了圆柱状的胚体,三个胚层分化形成器官的原基。
一、三胚层形成期(一)原条的发生第三周初,胚盘外胚层细胞迅速增生。
由胚盘两侧向尾端中线迁移,集中形成一条细胞索称原条。
原条的形成决定了胚体的头尾方向,即出现原条的一端为尾端,其另一端为头端。
原条头端的细胞增殖较快,形成结节状称原结,原结中央凹陷称原凹。
原条细胞增生,两侧隆起,中央凹陷称原沟。
(二)中胚层的形成和脊索的发生原条细胞增生,经原沟向深部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向胚盘左右两侧及头、尾侧扩展,形成一层新细胞,即为胚内中胚层,简称中胚层mesoderm。
此时胚盘增大呈倒梨形,有三个胚层组成。
在胚盘头端和尾端各有一小区域没有中胚层,致使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分别构成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口咽膜前端的中胚层称生心区,是发生心的部位(图3-7)。
原结的细胞增殖经原凹向深部迁移,在内、外胚层间向胚体头端生长,形成一条细胞索称脊索。
原条和脊索构成了胚盘的中轴,随着胚盘的发育,脊索由尾端向头端生长,原条则由头端向尾端逐渐退化消失。
脊索最后退化为椎间盘中央的髓核(图3-8)。
二、胚层分化(一)外胚层的分化脊索形成后,诱导其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增厚呈板状,称神经板。
继而神经板中央沿长轴下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隆起构成神经褶。
神经褶从胚体中部开始愈合成神经管,并向头、尾两端延长,神经管头、尾两端分别留有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并于第4周末相继闭合,若前神经孔不闭合则形成无脑儿,若后神经孔不闭合则形成脊柱裂。
神经管头端膨大形成脑的原基,其余部分较细形成脊髓原基。
神经管中央的腔将来分化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当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时,沟缘的细胞迁移到神经管背部两侧,形成两条纵行细胞索称神经嵴。
第4周末,神经嵴细胞开始迁移分节,分别形成脑、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及某些APUD细胞等。
简述胚胎发育第 3 周,三胚层胚盘的形成过程。
在胚胎发育的第 3 周,三胚层胚盘的形成是胚胎发育的重要事件之一。
本文将介绍三胚层胚盘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在胚胎发育的第 3 周,受精卵经过数次分裂,形成了一个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囊胚。
在这个囊胚中,细胞开始分化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并形成了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这三个胚层将最终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在第 3 周的早期,三个胚层开始形成一个叫做三胚层胚盘的结构。
三胚层胚盘是一个圆盘状的结构,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中间有一条叫做胚盘腔的空腔。
在这个过程中,外胚层和内胚层分别向两侧扩展,形成了两个“翅膀”,最终与中胚层合并形成三胚层胚盘。
三胚层胚盘的形成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胚胎开始了一个新的发育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三胚层胚盘将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的各种器官和组织。
其中,外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皮肤、毛发、指甲等;中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肌肉、骨骼、心脏等;内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肺、肝脏、肾脏等。
此外,三胚层胚盘还是胎儿发育中的重要营养来源。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胎儿的营养主要由卵黄提供。
随着胚胎的发育,卵黄逐渐消耗殆尽,胎儿需要新的营养来源。
三胚层胚盘中的细胞能够分泌一种叫做胚盘素的激素,促进胎盘的形成,从而为胎儿提供新的营养
来源。
胚胎学总论名词解释1.获能:当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中运行时,获得了释放顶体酶、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能力,能使精子受精。
2.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及透明带的过程。
3.透明带反应:卵子释放皮质颗粒酶,使透明带变性,特别是zp3变性,确保了单精受精,透明带的这种变化称透明带反应。
4.胚泡:第4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其细胞继续分裂,细胞之间出现了一些小腔隙,然后逐渐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大腔,称胚泡腔,腔内充满了液体。
此时整个胚呈囊泡状,故称胚泡。
透明带逐渐溶解消失,胚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排列在胚泡腔周围,称滋养层,主要分化为胎儿的附属结构;胚泡腔的一侧有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是胚体形成的孕基。
简答题:1.受精定义: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
(一)受精的条件①精子的质和量是重要因素,精子的正常发育与成熟。
②精子必须获能③卵子的正常发育、成熟和排卵④精子和卵子在限定的时间内相遇⑤生殖管道通畅⑥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正常(二)受精的过程获能的精子接触到卵母细胞的放射冠→释放顶体酶→接触到透明带,与透明带中精子受体结合,释放顶体酶→透明带形成孔道,精子头部触到卵母细胞→精子细胞膜与卵母细胞膜融合,卵母细胞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精子细胞核细胞质进入卵子,此时精子和卵子的核分别叫雄原核和雌原核→两个原核在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即受精卵。
(三)受精的意义①恢复二倍体②新个体既具有双亲的遗传性,又具有与双亲不完全相同的性状。
③激活代谢缓慢的卵子,启动细胞不断分裂及分化(启动卵裂)④决定新个体遗传性别2.胚泡的形成与植入(一)卵裂(受精后前三天)定义:受精卵不断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
第三天,卵裂球达到12-16个,形成一实心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故称桑椹胚。
(二)胚泡的形成(第四天)(三)植入(5-12天,分泌期)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又称着床。
胚层分化和胚体形成三胚层的分化胚胎第4~8周三个胚层逐渐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原基。
三胚层分化成各器官雏形。
胎膜和胎盘发育形成。
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致先天畸形。
神经板神经沟神经褶神经板(18(18 ~19 天) →神经沟→神经褶→神经管(22天左右开始闭合)前、后神经孔分别于第25和第27天闭合。
神经嵴形成:神经管外侧的神经上皮细胞不进入神经管壁,而形成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的细胞索,该细胞索很快分为左右两条,分列于神经管的背外侧称为神经嵴。
神经嵴的早期演变神经嵴分化为①周围神经系统的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及周围神经;②肾上腺髓质细胞,黑素细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颈动脉体的I型细胞;③头面部分骨、软骨、肌肉及大动脉根部。
神经管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将分化为脑和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内耳、嗅上皮和味觉上皮等。
外胚层表面的细胞将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口腔、鼻腔与肛门的上皮。
2.中胚层的分化(1)轴旁中胚层先形成体节,之后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
•体节:•轴旁中胚层呈节段性增生,形成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分节状的中胚层团块,称体节。
•第20天左右开始出现,日3对,第5周末全部发生42~44对。
体节的分化:巩节或生骨节:骨软骨和中轴骨骼生皮节:真皮和皮下组织生肌节:骨骼肌(2)间介中胚层于轴旁中胚层外侧。
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分化•胚内体壁中胚层:•腹侧和外侧体壁中的肌肉、结缔组织, 腹膜、胸膜、心包膜的壁层。
胚内脏壁中胚层:消化管上的肌肉、结缔组织, 和腹膜、胸膜、心包膜的脏层。
心、血管和淋巴管也来自中胚层。
网周围细胞内皮细胞胚内体腔从头端到尾端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3. 内胚层的分化内胚层卷曲成原始消化管。
原始消化管将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的上皮组织。
简述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胚胎发育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经历了多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性。
下面将简要介绍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受精和分裂胚胎的发育始于受精过程,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当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具有合子的基因组。
接着,受精卵开始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形成一团细胞,称为胚胎。
第二阶段:囊胚形成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胚胎逐渐形成一个囊状结构,称为囊胚。
囊胚内部有一个腔室,称为胚胎腔。
囊胚的形成为胚胎提供了一种保护和营养环境。
第三阶段:胚胎层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了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外胚层最外面,它将来会发育为胚胎的外部结构,如皮肤和神经系统。
中胚层位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它将来会发育为内脏器官和骨骼系统。
内胚层最内部,它将来会发育为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等。
第四阶段:器官形成在胚胎层的基础上,胚胎进一步发育形成各种器官。
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各种器官和组织开始分化和形成,最初的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等。
这些器官的形成是胚胎发育中重要的里程碑。
第五阶段:胚胎的生长与发育在器官形成之后,胚胎继续生长和发育。
各个器官和组织进一步发育壮大,形成完整的身体结构。
此时,胚胎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形态特征,并且开始展现出个体的特性。
以上是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
通过受精和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层的形成、器官形成以及胚胎的生长与发育,胚胎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一过程是奇迹般的,也是生命的起点,展示了生命的不可思议和多样性。
胚胎发育的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命旅程。
胚胎学第十七章人胚胎早期发生一、概述人体胚胎学定义:研究人体发生、发育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一)人体发生三个阶段精子卵子受精至第1周末胚卵期卵裂、分化↓第2周至第8周末胚胎期早期胚胎发育;器官原基形成;初具人形↓第9周至第38周末胎儿期器官发育完善,胎儿生长↓分娩新个体月经龄(末次月经→分娩):280天受精龄(受精→分娩):266天围产期:孕28周→出生后1周预产期计算:月:-3 / +9 日:+7(二)目的:研究先天性畸形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三)学习方法# 动态时间空间(折、卷、转)# 立体(头、尾、背、腹、侧)二、受精fertilization1、定义:精子和卵子自发融合成为受精卵(合子)的过程2、地点:输卵管壶腹部3、时间:排卵后24小时内4、准备(条件):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精子获能及顶体反应精子发生(睾丸生精小管)↓精子成熟(附睾)↓精子获能(女性生殖道)卵子发育成熟↓精子活化(输卵管)(顶体反应)↓受精5、过程:精子与卵子识别和接触↓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透明带反应防止多精受精卵膜阻断现象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卵原核)↓两性原核融合形成受精卵6、意义:(1)形成二倍体合子,物种延续(2)合子更富有活力(3)决定胎儿性别三、卵裂和胚泡形成卵裂内细胞群受精卵→卵裂球→ 2 细胞期→16细胞期(桑椹胚)→胚泡滋养层(30小时,输卵管) (72小时,近子宫腔) (第5天,子宫腔) 胚泡腔四、植入Implantation1、定义: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2、时间:受精后6- 7 天开始,11-12 天完成3、部位:子宫体、子宫底的子宫内膜功能层输卵管宫外(宫外孕)卵巢异位妊娠腹腔宫内:前置胎盘4、过程:(1)极端滋养层分泌蛋白水解酶↓细胞滋养层(内层)滋养层分化↓合体滋养层(外层)子宫内膜上皮修复:滋养层细胞形成突起(绒毛)滋养层→绒毛膜(2)蜕膜形成:植入包蜕膜子宫内膜→蜕膜基蜕膜壁蜕膜五、胚层形成和分化(一)二胚层胚盘的形成(第2周)(羊膜腔)内细胞群→胚盘外胚层(胚体发生原基)内胚层(卵黄囊)细胞滋养层增生,充满胚泡腔→胚外中胚层体蒂:连接羊膜腔与绒毛膜的细胞(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第3周)1、原条的出现和中胚层的形成(羊膜腔)外胚层:原条、原结、原凹、原沟胚盘中胚层:脊索(脊柱原基)内胚层(卵黄囊)2、原条出现的意义:(1)决定了胚盘的中轴,分出头、尾、左、右(2)出现了胚内中胚层口咽膜(头侧)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泄殖腔膜(尾侧)3、滋养层的分化、发育合体滋养层(外)初级绒毛细胞滋养层(内)↓合体滋养层(外)次级绒毛细胞滋养层(中)胚外中胚层(内)↓合体滋养层(外)三级绒毛细胞滋养层(中)胚外中胚层(内)分化出血管4、胚第3周出现的结构:羊膜腔外胚层胚盘中胚层内胚层卵黄囊脏层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壁层绒毛膜(三)胚体形成和三胚层分化(第4-8周)1、胚体形成中轴> 边缘生长速度不均衡外胚层> 内胚层背> 腹头尾> 左右头> 尾羊膜腔> 卵黄囊头褶——口咽膜、生心区移至腹侧?尾褶——体蒂、泄殖腔移至腹侧侧褶——扁平的胚盘→圆柱状胚体2、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表皮、附属器官、牙釉质、胚体外表角膜、内耳迷路腺垂体、口鼻、肛门上皮中枢神经系统脑(头)神经管神经垂体脊髓(尾)神经板→神经沟视网膜松果体神经褶→神经嵴→周围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2)中胚层轴旁中胚层(内):体节(42-44对)——真皮、中轴骨骼、骨骼肌间介中胚层(中)——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体壁中胚层(背侧):骨骼肌肉、结缔组织侧中胚层原始体腔(头→尾):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脏壁中胚层(腹侧):消化、呼吸道肌肉、结缔组织分散间充质:骨骼、肌肉、结缔组织、血管(3)内胚层前肠消化管中肠:与卵黄囊相通原始消化管消化腺上皮、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后肠下呼吸道胸腺、膀胱、阴道肺六、胎膜与胎盘胎儿卵黄囊细胞分裂分化尿囊受精卵胎膜羊膜胎儿附属结构脐带(一)胎膜胎盘绒毛膜1、卵黄囊(1)内胚层+ 胚外中胚层(2)卵黄囊顶的内胚层→原始消化管(Meckel憩室)(3)内胚层发生原始生殖细胞(4)脏壁中胚层发生血岛,是造血干细胞的发生地2、尿囊(1)内胚层+ 胚外中胚层(2)卵黄囊后壁顶端向体蒂长出的一条盲管(3)尿囊血管→脐血管3、羊膜(1)单立上皮+ 胚外中胚层(2)羊膜腔内充满羊水(1000——1500ml)(3)羊水:羊膜上皮细胞分泌(早期)胎儿尿液(晚期)(4)羊水过多:>2000 ml 羊水过少:<500 ml(5)保护, 缓冲, 防肢体粘连;扩展宫颈(6)羊膜穿刺:诊断先天性畸形、遗传性疾病;判断性别4、脐带(1)胎儿脐部与胎盘间的索条状结构(长55cm,直径1.5cm)(2)羊膜包绕体蒂、尿囊、卵黄管而成(3)2根脐动脉+ 1根脐静脉(4)脐带过短:< 20cm 脐带过长:>120cm(5)生理性脐疝;先天性脐疝5、绒毛膜(1)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2)丛密绒毛膜(+ 子宫底蜕膜→胎盘)(3)平滑绒毛膜(与子宫包蜕膜相邻)(4)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三级绒毛干(5)绒毛膜上绒毛变性→水泡状胎块(葡萄胎)(二)胎盘1、结构覆有羊膜胎儿面丛密绒毛膜:连有脐带胎盘绒毛干(绒毛间隙:母血)母体面——底蜕膜(胎盘小叶;胎盘隔)2、胎盘的血液循环胎血:脐动脉→绒毛内毛细血管→脐静脉↑↓母血:螺旋动脉→绒毛间隙→子宫静脉(子血与母血互不相通)胎盘膜(胎盘屏障)母体营养物质↑↓O2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绒毛结缔组织↑↓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及内皮细胞代谢产物↑↓CO2胎儿3、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2)屏障作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内分泌功能(合体滋养层)蛋白类激素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类固醇激素孕激素雌激素七、双胎,多胎和联胎(一)双胎一个卵裂球分为两个胚泡1、单卵双胎一个胚泡内出现两个内细胞群一个胚盘上出现两个原条2、双卵双胎(二)多胎单卵多卵混合性(三)联胎:单卵双胎时一个胚盘上出现两个原条后分离不完全八、先天性畸形(一)遗传因素1、染色体畸变2、基因突变(二)环境因素生物致畸:病毒,弓形体和螺旋体理化致畸:放射线和重金属、农药等药物致畸:反应停致肢体畸形其它因子:酗酒和吸烟(三)致畸敏感期:第3-8周第十八章颜面与腭的发生一、鳃器官的发生鳃弓——中胚层间充质增厚(6对)鳃器官鳃沟——外胚层凹陷(5对)位置相对咽囊——内胚层向外突出(5对)鳃膜——鳃沟底的外胚层+ 咽囊顶的内胚层二、颜面的发生(一)颜面的发生的原基额鼻隆起1、5个隆起额鼻隆起左上颌隆起右上颌隆起口凹左下颌隆起右下颌隆起2、额鼻隆起的演变额鼻隆起额鼻隆起额鼻隆起→→口凹:5个隆起所围成的中央凹陷部分口咽膜:口凹底部的外胚层前肠头部的内胚层鼻板:额鼻隆起下缘双外侧方外胚层增厚鼻窝:鼻板处外胚层凹陷内侧鼻隆起:鼻窝内侧隆起外侧鼻隆起:鼻窝外侧隆起(二)合并与畸形两侧内侧鼻隆起→人中、上唇正中部分同侧内侧鼻隆起+ 上颌隆起→上唇、上颌、部分面颊(愈合不完全:唇裂)两侧外侧鼻隆起→鼻翼、鼻侧壁同侧外侧鼻隆起+ 上颌隆起→面颊(不愈合:面斜裂)两侧下颌隆起→下唇、下颌额鼻隆起→额额鼻隆起下缘→向表面隆起→鼻染、鼻尖向下垂直生长→鼻中隔三、腭的发生两侧上颌隆起内面→硬腭(前) 分割原始鼻腔(上)腭→两侧内侧鼻隆起→软腭(后) 原始口腔(下) # 腭裂:左、右外侧腭突未在中线处愈合第十九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一、原始消化管的形成与分化(一)共同来源:原始消化管咽、食管、十二指肠前2/31、前肠肝、胆道、胰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喉、气管、肺2、中肠:十二指肠后1/3、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前2/33、后肠:横结肠后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上段(二)原始消化管1、内胚层:消化管、呼吸道的上皮及腺体2、脏壁中胚层:管壁结缔组织、肌肉、软骨等二、咽囊的衍化第1对近端狭长→咽鼓管(第1对腮沟→外耳道)远端向外膨大→中耳鼓室(第1对腮膜→鼓膜)第2对——内侧:腭扁桃体的隐窝与上皮第3对(下降)背侧:下一对甲状旁腺腹侧:下降到胸腔,左右合并→胸腺第4对背侧:上一对甲状旁腺腹侧:退化第5对后腮体→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神经嵴的外胚层细胞迁人)三、消化系统的发生(一)原始咽的演变1、咽的形成:为前肠头端膨大部分,胚4周末口咽膜破裂后,咽前通口,后连食管2、甲状腺的发生:甲状腺憩室近端细长→甲状舌管(后退化):盲孔(退化不全:甲状舌管囊肿)远端膨大→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胚层)(二)食管的发生心肺下降,颈部伸长1、胚4周:食管很短食管迅速增长迅速增生2、食管内胚层细胞→单柱上皮复层上皮,管腔一度堵塞过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管腔重新出现上皮吸收不完全→食管狭窄胚8周上皮未被吸收→食管闭锁(三)胃的发生胚4周胃原基(梭性膨大)↙↘胚7周形态变化方位变化食管伸长肝发育快固定右侧胃下降胃纵轴90°顺时针旋转胃背侧缘发育快→胃大弯胃大弯:背侧→左侧胃背系膜发育快→大网膜、网膜囊胃小弯:腹侧→右侧胃腹侧缘发育慢→胃小弯胃长轴:垂直胃腹系膜发育慢→小网膜↓胃上部突出→胃底左上斜向右下(四)肠的发生1、十二指肠的发生前2/3:前肠末端胃旋转十二指肠C字形袢、凸向腹侧右侧后1/3:中肠头端2、十二指肠以下肠的发生胚4周直管↓胚5周“U”字形中肠袢头支尾支→盲肠突盲肠与阑尾的原基大肠与小肠的分界袢顶连卵黄管,后卵黄管退化退化不全→Meckel憩室不退化→脐粪瘘胚6周生理性脐疝(肠袢突向脐腔并作90度逆时针旋转)↓胚10周肠袢退回腹腔(180度逆时针旋转)→先天性脐疝→内脏易位头支在左下方→空肠、回肠尾支在右上方→横结肠、降结肠↓盲肠突下降,升结肠形成↓乙状结肠形成(降结肠尾端移近中线)(五)直肠与肛管的发生——泄殖腔的分割(胚4-7周)腹侧:尿生殖窦膀胱、尿道泄殖腔背侧:原始直肠直肠、肛管上段↑尿直肠隔(中胚层)↓腹侧:尿生殖膜泄殖腔膜背侧:肛膜→破裂,肠腔与外界相通(如不破裂→不通肛)肛膜内侧(上2/3):后肠内胚层肛管——分界线为肛管齿状线外侧(下1/3):肛凹外胚层(六)肝和胆道系统的发生胚4周:头支(大)→肝板、肝内胆管上皮血管网→肝血窦伸入原始横隔间充质→被膜、结缔组织肝憩室尾支(小)→胆囊、胆囊管根部→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相通)(七)胰腺的发生背胰芽(大)→背胰→胰头上半部分、胰体、胰尾1、前肠内胚层转到十二指肠背侧与背胰合并腹胰芽(小)→腹胰胰头下半部分背胰管近侧段→退化消失(如不消失→副胰管)2、胰管远侧段合并腹胰管→主胰管从细胞索分离形成细胞团3、部分胰腺内胚层细胞胰岛导管退化(八)消化系统先天性畸形1、消化管狭窄或闭锁——过度增生的上皮退化吸收不完全或未吸收2、先天性脐疝——肠袢不退回或退回但脐腔不消失3、脐瘘——卵黄管未退化4、回肠憩室(Meckel憩室)——卵黄管近侧段退化不全5、不通肛——肛膜未破裂或直肠腔与肛未接通6、内脏易位——肠袢退回腹腔时未旋转或旋转不全或反向转位7、先天性巨结肠——结肠肌间神经丛发育不良8、直肠瘘——泄殖腔分割不全四、呼吸系统的发生(一)鼻腔的发生:鼻腔上皮——外胚层(二)喉和气管的发生分隔不完全→气管食管瘘背侧:食管喉气管沟→头端→喉腹侧:喉气管憩室中段→气管尾端→肺芽(三)肺的发生生长迅速不断分支胚5周左肺芽→肺叶支气管(2支)胚7周肺芽支气管树→右肺芽→肺叶支气管(3支)左肺(8-9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分支达17级肺泡管右肺(10出生后继续分支分支达24级支气管树上皮——内胚层软骨、平滑肌、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中胚层间充质胚7月:肺泡内胚层细胞I型细胞II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四)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气管食管瘘——气管食管隔分隔不完全第二十章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胚4周胚5周外侧:中肾嵴间介中胚层→生肾索→尿生殖嵴内侧:生殖腺嵴一、泌尿系统的发生(一)肾脏和输尿管的发生人类肾脏发生经过三个阶段:1、前肾:发生最早,位置高,与泄殖腔不通,无泌尿功能胚4周初:前肾小管→退化颈部生肾索大部分前肾管中肾管2、中肾:胚4周末,前后出现80对,经常保持30对内侧端:膨大→肾小囊分支肾小体前肾尾端生肾索→中肾小管(“S”形小管)(背主动脉→毛细血管)改称外侧端:与前肾相通→中肾管:通泄殖腔中肾小管女性:退化中肾嵴男性:男性生殖管道中肾管女性:完全退化男性:男性生殖管道3、后肾:发育为成体的肾脏,有泌尿功能(非生命必需,参与羊水形成)(1)来源:后肾输尿管芽→输尿管、肾盂、肾大盏、集合小管生后肾原基→肾单位中肾嵴尾部中胚层组织↓生后肾组织帽外周部分内侧部分(S形小管)↓↓↓↓肾被膜背主动脉内端中段外端↓膨大↓凹陷↓↓毛细血管肾小囊后肾小管连集合小管↓肾小体肾小管肾单位输尿管输尿管芽肾盂、肾大盏、肾小盏集合小管后肾远端小管生后肾原基细段肾小管近端小管肾单位肾小囊肾小体背主动脉→血管球(2)接通:接通来自输尿管芽的集合小管←→来自生后肾原基的远端小管(如未接通:多囊肾)(3)上升:上升胚3月:后肾由盆腔→腹腔,呈腹膜后位,肾门90˚ 旋转,(腹侧→内侧)(二)膀胱和尿道的发生尿直肠隔背侧:直肠泄殖腔腹侧:尿生殖窦尿生殖窦的演变膨大膀胱扩大中肾管分别开口于此上方:膀胱部→膀胱输尿管生长不均:开口移位输尿管:外侧上方尿生殖窦(顶端尿囊退化,如不退化:脐尿瘘)中方:尿道部(盆部):狭窄管状男性尿道前列腺部、膜部女性尿道末端:初阴部:扁平结构男性尿道海绵体部的大部分女性阴道前庭(三)泌尿系统的先天性畸形1、多囊肾:集合小管与远端小管未接通2、马蹄肾:两肾下端异常融合3、异位肾:肾上升受阻,如低位肾4、单侧肾:一侧输尿管芽未发生或虽发生但早期退化5、双输尿管:同侧发生两个输尿管芽或一侧输尿管芽过早分支成两条6、脐尿瘘:膀胱顶端脐尿管不退化二、生殖系统的发生生殖腺嵴(男女生殖腺原基)↓未分化期原始生殖腺(胚5周)↓未分化性腺(胚7周)↓性分化期:性别分化(一)生殖腺的发生与分化1、未分化性腺的发生与分化生殖腺脊(中肾内侧纵行隆起体腔上皮、间充质)↓原始生殖腺脊→初级性索(指状上皮索)↑未分化性腺上皮增生、胚5周有Y染色体→睾丸生殖腺嵴初级性索无Y染色体→卵巢沿后肠背系膜迁移↑性腺性别分化卵黄囊内胚层原始生殖细胞有Y染色体→精原细胞无Y染色体→卵原细胞2、睾丸的发生(胚7周起)→白膜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内胚层)生精小管、直径小管初级性索睾丸索生殖上皮细胞→支持细胞(中胚层)睾丸网→间质(间质细胞)3、卵巢的发生(胚10周起)退化、上皮增生间充质分隔初级性索次级性索(皮质索)原始卵泡卵泡细胞(中胚层)↑迁入卵原细胞(内胚层)原始生殖细胞↓间充质→白膜、卵泡间质、髓质初级卵母细胞4、生殖腺分化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原始生殖细胞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决定区域、睾丸决定因子(TDF)未分化性腺有Y染色体→睾丸无Y染色体→卵巢原始生殖细胞有Y染色体→精原细胞无Y染色体→卵原细胞5、睾丸和卵巢的下降胚8周生殖腺位于腹腔后壁上部胚体迅速增长↓引带相对缩短阴唇生殖腺被牵拉下降↓胚12周骨盆边缘男性女性胚28周穿过腹股沟环骨盆腔(卵巢)↓(鞘膜腔与腹膜腔间未闭合→先天性腹股沟疝)胚8月阴囊(睾丸)(未下降到阴囊→隐睾)(二)生殖管道的发生1、未分化期:胚6周中肾管(Wolff 管)、中肾小管头端:漏斗形开口腹腔生殖管道上段:中肾管外侧中肾旁管(Müller管)中段:横跨中肾管至内侧下段:左右合并尾端:突入尿生殖窦诱导↓窦结节(Müller结节):尿生殖窦内胚层增生形成隆起2、男性生殖管道的发生抗中肾旁管激素支持细胞Müller管→退化生殖腺分化→睾丸→中肾小管→附睾输出小管间质细胞雄激素头段:附睾管→中肾管→中段:输精管尾段:射精管、精囊腺3、女性生殖管道的发生无抗中肾旁管激素üller管→下段:子宫(合并)未合并双子宫生殖腺分化→卵巢子宫颈双角子宫→退化窦结节→阴道板→阴道(内胚层)子宫尿生殖膜(处女膜)(三)生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1、两性畸形(半阴阳):性分化异常→生殖腺或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真两性畸形——性染色体嵌合型(46,XY & 46,XX)假两性畸形男性假两性畸形:46,XY;睾丸;雄激素分泌不足女性假两性畸形:46,XX;卵巢;肾上腺皮质分泌雄激素↑↑2、睾丸女性化综合征:46,XY;睾丸;雄激素分泌正常,缺乏雄激素受体3、隐睾:睾丸未下降至阴囊→不育4、先天性腹股沟疝:鞘膜腔与腹膜腔间未闭合5、双子宫:左右中肾旁管下段未愈合6、阴道闭锁:窦结节未发育成阴道板或阴道板形成但未开放第二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特点1、发生最早,胚胎最早建立具有功能的系统;胚外血管发生早于胚内血管合并2、早期成对出现→不成对胚体循环3、三套循环通路卵黄囊循环脐循环4、均来自中胚层一、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发生(一)血岛和胚内外毛细血管的发生(胚2周)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细胞局部聚集成群增生↓胚2周末血岛周边细胞变扁中央细胞变圆↓游离原始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原始血细胞)原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芽↓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体蒂相互联络↓绒毛膜胚外毛细血管网↓胚内间充质细胞分化为内皮→原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出芽→胚内毛细血管网(二)心管的发生(胚3周)口咽膜头侧背侧:出现空隙→心周体腔(围心腔)→心包腔头褶围心腔(背侧)脏壁中胚层侧褶→(生心区)腹侧:间充质增生→生心板→心管→1条心管心管(腹侧)(2条)(2条)(三)血管的发生融合腹主动脉(1对)→主动脉囊1、原始动脉弓动脉(6对)卵黄动脉背主动脉(1对)背节间动脉尿囊动脉→脐动脉卵黄静脉(1对)2、原始静脉脐静脉(1对)总主静脉(1对)前主静脉后主静脉3 胚体循环胚早期三套循环 尿囊循环卵黄囊循环二、心脏的发生(一)心脏外形的改变1条心管 心球 (头侧延伸 → 动脉干) 心球 2个缩窄 心室 左角 3个缩窄 心室 3个膨大 心房 尾部膨大 → 静脉窦 横部 4个膨大 心房 (头→尾) 右角 静脉窦 ↙ ↓ ↘ 出现2个弯曲 左角 横部 右角第一弯曲:在心球与心室之间,使心管呈“U ”形(心室右偏)第二弯曲:在心房与心室之间,使心管呈“S ”形(心房至心室背上方)心房左右扩展,膨出 → 左、右心房心球近侧段并入原始心室,扩大 → 右心室,原心室 → 左心室房室管:心房、心室间缩窄更明显,在房室间形成一条狭窄通路胚5周,初具成体心脏外形(二)心脏内部的分割(胚4—5周)1、房室管的分割:背侧→背心内膜垫 融合 房室管房室管内壁心内膜增厚 → 心内膜垫 → ↓腹侧→腹心内膜垫 左、右房室管左、右房室口处心内膜皱褶隆起 左 → 二尖瓣右 → 三尖瓣3、静脉窦的演变总主静脉 + 前主静脉近侧段 → 上腔静脉右角(增大)卵黄静脉→下腔静脉终末部扩大处→右心房静脉窦右心房扩大原始右心房→右心耳上、下腔静脉分别开口总主静脉→左房斜静脉左角(缩小)左角近端→冠状窦左角扩大部分→左心房原始左心房→左心耳左肺血→左肺静脉(2支)右肺血→右肺静脉(2支)左心房→左心房扩大,4支肺静脉均开口于左心房4、动脉干和心球的分隔位置相对向心室延伸,靠拢融合局部内膜增厚动脉球嵴主动脉肺动脉隔螺旋状纵嵴螺旋状隔膜主动脉肺动脉隔→→背侧→右边腹侧)→腹侧→左边背侧)5、心室的分隔胚4周末:肌性室间隔——心室尖部底壁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的半月形肌性纵隔室间孔——肌性室间隔游离缘的凹陷与心内膜垫间所留的孔胚7周末:心内膜垫结缔组织增生膜性室间隔→室间隔缺损)三、弓动脉的发生与演变腮弓中连接腹主动脉与背主动脉的血管弓动脉胚4周起成对出现(6对)胚6-8周演变为心脏附近的大动脉第1对第2对发生最早,退化与其相连的部分动脉囊→颈总动脉近侧端第3对(左右对称)发出分支→颈外动脉远侧端与其相连的背主动脉头侧→颈内动脉左第4对弓动脉左侧动脉囊左半(动脉囊右半→无名动脉)→主动脉弓第4对相连的尾侧背主动脉右第4对弓动脉右侧右第7节间动脉(左第7节间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与其相连的背主动脉第5对→退化近侧端(内侧)→左、右肺动脉近侧部第6对远侧端(外侧)右:退化左:动脉导管(胎血左肺动脉→主动脉弓的通道)(出生后未闭锁→动脉导管未闭)四、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卵圆孔未闭(最常见):第二孔过大1、房间隔缺损第二隔发育不全心内膜垫缺损2、室间隔缺损左动脉球嵴(1)膜性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右动脉球嵴任何部分异常(高位缺损)心内膜垫(2)肌性室间隔缺损(低位缺损)3、动脉干和心球分割异常肺动脉狭窄(1)法洛氏(Fallot)四联症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2)主动脉和肺动脉错位:主动脉肺动脉隔笔直下降(3)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动脉干分割不均等(4)动脉导管未闭(常见):主动脉和肺动脉相通五、胎儿血液循环特点及生后改变。
大一组胚考试知识点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从受精卵到胚胎形成的发展过程。
作为生物学的基础学科,胚胎学的知识对于理解生命起源、发育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大一组胚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1. 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卵子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
- 受精卵的分裂:受精卵通过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 三胚层形成:胚胎在分裂的过程中分化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 体节的形成:胚胎进一步发育形成体节。
2. 受精过程与结构-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是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的。
- 卵子的发育:卵子在卵巢中成熟,并排出体外。
- 精子的结构:精子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含有遗传物质。
- 受精的途径:受精可以通过内受精或外受精进行。
3. 受精卵的分裂- 分裂的类型:受精卵可以进行等裂分裂或不等裂分裂。
- 分裂的过程:受精卵在分裂的过程中形成越来越多的细胞,细胞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
- 分裂的调控:分裂受到一系列遗传调控和细胞信号传导的影响。
4. 胚胎的三胚层形成- 外胚层:形成胚体的外层,发育为皮肤、神经系统、骨骼等。
- 内胚层:形成胚体的内层,发育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 中胚层:位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发育为肌肉、骨骼等。
5. 胚体器官形成- 神经系统的形成:从神经板到神经管的形成。
- 消化系统的发育:前期消化道的形成和分化。
- 循环系统的发育:心脏、血管和血液细胞的形成。
- 呼吸系统的形成:肺和气管的发育。
6. 胚体腔的形成- 筛网膜腔的形成:胚胎内部形成筛网膜腔,后发展为腹腔和胸腔。
- 管内腔的形成:心脏、血管、消化道等器官形成管腔。
- 闭合的过程:管腔逐渐闭合形成完整的腔。
7. 体节的形成- 体节的发育:胚胎分裂形成一系列体节,每个体节内部有不同的结构。
- 体节的功能:体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运动、感觉等。
8. 胚胎发育的调控- 遗传因素:基因调控胚胎的发育过程。
第四节三胚层形成与分化第三周人胚的主要变化是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第四周胚体的主要变化是胚体由鞋底形的胚盘长成了圆柱状的胚体,三个胚层分化形成器官的原基。
一、三胚层形成期(一)原条的发生第三周初,胚盘外胚层细胞迅速增生。
由胚盘两侧向尾端中线迁移,集中形成一条细胞索称原条。
原条的形成决定了胚体的头尾方向,即出现原条的一端为尾端,其另一端为头端。
原条头端的细胞增殖较快,形成结节状称原结,原结中央凹陷称原凹。
原条细胞增生,两侧隆起,中央凹陷称原沟。
(二)中胚层的形成和脊索的发生原条细胞增生,经原沟向深部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向胚盘左右两侧及头、尾侧扩展,形成一层新细胞,即为胚内中胚层,简称中胚层mesoderm。
此时胚盘增大呈倒梨形,有三个胚层组成。
在胚盘头端和尾端各有一小区域没有中胚层,致使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分别构成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口咽膜前端的中胚层称生心区,是发生心的部位(图3-7)。
原结的细胞增殖经原凹向深部迁移,在内、外胚层间向胚体头端生长,形成一条细胞索称脊索。
原条和脊索构成了胚盘的中轴,随着胚盘的发育,脊索由尾端向头端生长,原条则由头端向尾端逐渐退化消失。
脊索最后退化为椎间盘中央的髓核(图3-8)。
二、胚层分化(一)外胚层的分化脊索形成后,诱导其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增厚呈板状,称神经板。
继而神经板中央沿长轴下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隆起构成神经褶。
神经褶从胚体中部开始愈合成神经管,并向头、尾两端延长,神经管头、尾两端分别留有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并于第4周末相继闭合,若前神经孔不闭合则形成无脑儿,若后神经孔不闭合则形成脊柱裂。
神经管头端膨大形成脑的原基,其余部分较细形成脊髓原基。
神经管中央的腔将来分化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当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时,沟缘的细胞迁移到神经管背部两侧,形成两条纵行细胞索称神经嵴。
第4周末,神经嵴细胞开始迁移分节,分别形成脑、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及某些APUD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