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人际关系的自我发展理论 2015.3.28
- 格式:ppt
- 大小:423.50 KB
- 文档页数:35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其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沙利文的自我发展理论(Sullivan's Ego DeveloPment Theory)由C.沙利文、J.D.格兰特和M.Q.格兰特创立的一种自我发展阶段说,又称"人际整合层次"或"一般心理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沙利文等人曾在圣地亚哥的伊利安营地海军研究指挥部工作,在那里,他们对违法青年展开了研究。
在涉及人格发展的问题时,他们假设了一种人格的核心结构,包括在某种或多或少整合的认知图式里的经验、需要、期望和知觉。
他们认为,这种人格的核心是按层次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间隔期。
自我表现在个体随着这种人格核心的发展而促进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在自己内部建立起一种唯一能使他满足的、也能使他控制的目标、价值和愿望的整合系统。
他们在每一个连续发展的层次上描述核心问题:层次1:核心问题是分离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还不能区分自我和非我,他们对现实、迷信、不可思议的思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共生关系的需要等等都不易理解,也不会有人试图去完成或解决问题。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陷于困难之中,虽然并非全是精神病患者或流浪汉,但有不少人进了精神病医院,或进入诸如流浪汉营地那样的边缘团体。
层次2:核心问题是非我区别的整合。
处于这一层次的儿童开始区分人和物的差别,但两者都被看作是使自己满足的手段。
"在他的需要里,倾向于把别人作为工具,既不去意识他们的感受,也不去顾及对他们或自己的后果"。
当成人的心理活动处于这一层次时,其人格是不断提出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就会发怒、焦虑,或表面上显得屈从而内心却郁积一团怒气,但跟别人没有实际的交往或予取,他们把法律、规则和惩罚看作是拒绝满足的手段。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大的有文化,宗教信仰,小的与人们的交往态度,交往方式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际关系的建立一、邻近性邻近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居住相邻。
或者是由于工作和活动等空间距离上的临近,彼此之间可以增加相互吸引,有助于建立与促进相互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
比如,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居,同事,同学等人。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在我们的社交发展中,邻近性,表现为一种规律。
对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弗利兹.海德曾经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团体里有某种驱动力,驱使我们去喜欢必须在一起的人,以及试图与喜欢的人接近。
第一,接近能够增加熟悉感,而相互熟悉了解是建立金密切关系的前提,第二,接近容易寻找到共同的语言,性质和观念等,第三,彼此之间距离上的接近,可以使人消除羞怯感,容易产生沟通,第四,邻近性容易在彼此之间达成认知上的一致。
但是邻近的人,就一定会建立起比其他人更好的人际关系吗?有些人觉得前者的人际关系还远不如于其他人的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距离并不是越近越好,距离过近也可能更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比如,我们的矛盾对象不是远的人,而是一些身边的人,一些同事和邻居,他们之间也可能会发生摩擦和冲突。
二、交往的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人们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交往的频率过大,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关系需要常常沟通,在沟通中找到相互了解的途径,对那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无法建立,有一首歌就这样提醒我们,“朋友”有空来坐坐,因为人际关系没有一劳永逸,当然交往频率也并非越大越好,俗话说,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
三、能力大小人际交往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就是让人与你交往很值得。
这就是要求你有一些让人值得交流的东西,人们才会与你交往,值得的东西就是能力。
建立好人际关系的三大原则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注意仪表美。
沙利文的人際理論(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沙利文( Sullivan Hany Stack 1 8 9 2 ~ 1 9 4 9 )是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中社會學派的代表人之一。
其人格理論又稱人際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著作〝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一書中,這本書是沙利文死後,由佩里等人編輯,紐約諾頓出版公司於1953年出版,這本著作的中心內容是把精神病學概述為人際關係的科學,強調人的社會本質,認為人格、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等都可以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和處理。
在沙利文的人際理論中,曾先後提出四個關鍵性概念:(1)人類本質的社會性—這種社會表現為人際關係,因此可以用人際關係術語界定精神病、人格、診斷和治療等概念。
(2)焦慮—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障礙中起決定性作用。
(3) 操作—在人際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實際上是一種操作,人際操作如何,即可導致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也可治療人格障礙和精神病。
(4) 發展序列—這種發展序列表現在人格上,指人格發展的階段性。
(一)人類本質的社會性:一個人出生後,就生活在一個復雜,變動的人際關係之中,這種人際關係就是他的社會性。
人的人格是社會的產物,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存在。
單單研究個人而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無法確定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嚮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原因。
在1925年,沙利文在馬利蘭州的西帕德布拉特醫院開闢了專門病室,治療一些男性少年的嚴重精神分裂症。
沙利文反對當時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看法,認為這種病是遺傳的或認為是一種自戀狀態。
沙利文根據患者動機的探討,認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童年的人際關係的破壞,產生思想怪癖或象徵化行為在想象占有自己和他人,導致患者思維,情感,活動的歪曲和經驗組織的分裂。
沙利文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一直追溯到幼兒與一個壞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即兒童在冷漠無情,過度指斥,無理要求的母親生活之後,便會對建立其他人際關係充滿焦慮、戒備和懷疑。
人际关系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应用心理学李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
我将这九大理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
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
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
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
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
近年来,在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同伴关系、友谊的研究备受重视,由此人们重新注意到了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及其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兼收其他心理学思想。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的综合:一是精神病学,包括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怀特(W.A.White)的动力观点、迈耶(A.Meyer)的心理生物学;?二是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三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动力学思想。
一、人格及人格的形成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沙利文发现精神病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他甚至认为精神病学是社会心理学。
他在《现代精神病学的概念》中写道,“精神病学的领域就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些关系存在于任何和所有的环境当中。
我们发现,人格从来不能够脱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终把研究的焦点定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不是个体内部。
他的人格定义是,“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人际情境从婴儿与母亲以及一些生活物品构成的情况,到不断变动的、复杂的人际、社会情境。
沙利文认为,“每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他就有多少种人格。
”人的生存除需要自然环境外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文化的某些成分内涵于人格中。
他认为,“人格差异是文化移入的前提和结果。
”需要指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个人与真实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幻想他人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摘要】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共通点。
他们都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他们都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两位学者都赞同心理建构的观点,主张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构建而成的。
而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上,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沙利文与怀特海在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中有着诸多共通点,他们的理论观点相辅相成,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哲学家怀特海、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心理建构、自我、他人、情感、意识、共通点。
1. 引言1.1 概述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都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在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些重要观念上有着共同点。
本文将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心理建构的观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等方面分析沙利文和怀特海之间的共通之处。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当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研究和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认识,进而探讨人类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详细阐述沙利文和怀特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之处,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2. 正文2.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的理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相成的。
沙利文认为,人的个体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家庭、社会和社交圈中的互动,能够塑造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模式。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并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一:个人介绍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祖籍为爱尔兰。
1892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1月14日卒于巴黎。
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
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
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
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
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二.参加的活动沙利文晚年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卫生会议的活动。
他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著作:《现代精神病学概论》(1947)。
他的许多演讲记录、笔记和手稿,由其同事陆续编辑出版,有《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会谈法》(1964)、《作为人的一种过程:精神分裂症》(1962)、《精神病学与社会的融合》(1964)、《平民精神病学》(1972)等。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对当时美国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很大,K.霍妮和E.弗罗姆都受了他的影响。
三。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沙利文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关于人格形成的学说,其人格理论又称作人际理论,集中表现在《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一书中。
这部著作的中心内容是把精神病学概述为人际关系的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认为人格、精神病、诊断和治疗等都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一书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人际关系的阐述,强调精神病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学说,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人生存必需的环境,并以动力场去说明人际关系,详尽阐述了动能的概念;二是有关人格的发展,讨论了需要的张力,认为人除了有一般需要,还有从人际互动中产生的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探讨了人的经验发展具有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人格化问题,揭示了自我系统、自我动能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