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电离辐射是一种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辐射类型。
为了确保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首先,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这可以通过防护措施来实现,如合理的工作场所布局和合理的建筑设计。
同时,还应制定使用辐射源的工作程序,包括安装和维护辐射设备的规定,以确保工作人员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
其次,电离辐射防护需根据不同辐射剂量的情况进行分类防护。
通常分为个人防护和群体防护两个层次。
个人防护主要通过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来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辐射源。
群体防护则是通过设置辐射防护区、制定防护措施等来保护整个人群的安全。
此外,辐射源的安全也是电离辐射防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辐射源的管理应从源头着手,确保辐射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必要时,还应对辐射源进行定期检测和校准,以保证其放射性和辐射性符合要求。
最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标准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制定和执行。
各国都应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标准。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使人们了解电离辐射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应对。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是保护人类免受辐射危害的重要措施。
遵循相关的基本标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保障工作者和公众的安全,也有助于推动辐射技术的健康发展。
当涉及到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需要区分其能量和穿透能力。
常见的电离辐射类型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和中子。
这些辐射具有不同的能量级别和通过物质的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高能量的伽马射线和中子,需要使用更厚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其次,不同工作场所和环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
电离辐射的来源和防护
1.电离辐射源
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其中α、β等带电
粒子都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γ光子、中子等非带
电粒子,先作用于物质产生高速电子,继而由这些高速电子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
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
置称为电离辐射源,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线
机等。
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工业、核设施也迅速发展,放射性核
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它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健康和科学研究。
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2.电离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防护,主要是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电离辐射防护分为
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
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
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辐射源分类
辐射源可以根据其特点和性质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 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自然辐射源指的是地球和宇宙中存在的自然放射性物质所产生的辐射,例如地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宇宙射线。
人工辐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包括核电站、核反应堆、核医学设备以及核武器等。
2. 离散辐射源和分布辐射源:离散辐射源指的是由点源或线源所产生的辐射,例如核电厂中的燃料棒、放射性同位素的封装容器等。
分布辐射源则是指产生辐射的物体或区域是一个连续的体积,例如放射性废料储存设施、核燃料生产工厂等。
3. 电离辐射源和非电离辐射源:电离辐射源指的是能够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电子并产生带电粒子的辐射,例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
非电离辐射源则是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辐射源,例如紫外线、可见光和无线电波。
4. 电磁辐射源和粒子辐射源:电磁辐射源包括电磁波中的各种频率和波长,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紫外线、可见光、X线和伽马射线等。
粒子辐射源则是由带电粒子和无电荷粒子组成的辐射,例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和中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源的分类可能会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和目的而有所不同。
以上分类方式只是一种常见的概括,并不代表所有可能的分类方法。
生活中哪些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一种常见的辐射形式,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
虽然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核能站或医疗设备,但实际上,电离辐射还存在于许多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地方。
首先,太阳是我们接触到的最常见的电离辐射源。
太阳发出的紫外线是一种电离辐射,它可以导致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因此,我们在户外活动时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太阳的电离辐射伤害。
其次,电离辐射也存在于一些日常用品中,比如微波炉和手机。
微波炉通过产生微波来加热食物,这些微波就是一种电离辐射。
而手机发射的无线电波也属于电离辐射的范畴。
尽管这些设备的辐射水平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长期暴露在这些辐射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医疗设备也是电离辐射的常见来源。
X射线和CT扫描都是利用电离辐射来获取影像的医疗技术。
这些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辐射伤害。
总的来说,电离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辐射的危害。
这包括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减少使用微波炉和手机、以及在接受医疗检查时遵循医生的建议。
通过增强对电离辐射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是两种不同的辐射形式,它们都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的概念、来源、影响及防护方法。
一、电离辐射1.概念电离辐射是指能够使物质中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辐射。
通俗来说,就是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2.来源(1)自然源:地球上存在着大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钍、钾等,它们会不断地放出α粒子、β粒子和伽马射线等。
此外,自然界中还有宇宙线等高能粒子。
(2)人工源:核爆炸、核反应堆事故、医学放射治疗、工业放射性源等都会释放出大量的电离辐射。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接触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导致癌症、遗传变异等严重后果。
(2)对环境的影响:放射性物质会污染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4.防护方法(1)减少暴露时间:尽量避免在高剂量的电离辐射环境中停留过久。
(2)增加距离:距离光源越远,接受到的辐射就越少。
(3)使用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等。
二、电磁辐射1.概念电磁辐射是指由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所产生的波动现象。
它包括了广播电视信号、无线通信信号、微波炉等各种形式的辐射。
(1)自然源:太阳辐射是最主要的自然电磁辐射源,此外,地球上还存在着各种天然电磁场,如地球磁场、闪电等。
(2)人工源:无线通信设备、微波炉、医学诊断设备等都会释放出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
3.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会导致头痛、失眠、免疫功能下降等不适症状,但目前并未有证据证明它们会引起癌症等严重后果。
(2)对环境的影响:电磁辐射可能对动物和植物产生影响,如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的变化。
4.防护方法(1)减少暴露时间:尽量避免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中停留过久。
(2)增加距离:距离电源越远,接受到的辐射就越少。
(3)使用屏蔽设备:如隔离材料、金属屏蔽网等。
三、总结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辐射,它们都会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电离辐射源
每个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都会受到电离辐射源的照射,这种照射来自于空间,也来自土壤、空气,另外人们最常接触到的比如X光机、CT及核医学应用的131I 18F 等都是我们常见的电离辐射源,那么这些电离辐射源分类及相关剂量贡献是怎样的呢?具体来说,本部分内容包括:
∙天然辐射源
∙人工辐射源
请你仔细观看教学录像,然后完成随后的案例分析,最后进行自我检测,以巩固所学。
案例分析回馈(电离辐射源)
碘-131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是不会存在的,其符号
I-131,半衰期8天,它的原子核内有78个中子,而碘的稳定性核素原子核有74个中子,碘131是β衰变核素,发射β射线(99%)和γ射线(1%)。
碘131
属高毒性核素,敏感器官是甲状腺。
人体若在短期内受到大剂量辐射,近期可引起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远期可发生甲状腺结节和癌变。
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来说,它既放出高传能线密度粒子,又放出低传能线密度的射线,所以既要防止内照射又要防止外照射。
如在医学上操作碘-131时,工作人员在利用时间、距离、屏蔽防护的同时,还要利用通风柜等设施进行操作,做到内外防护兼顾,并需具备处理废水、废物的设施,如废水衰变池和废物储存箱等。
自我检测
1.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约为________。
A. 20 mSv/年;
B. 2.4 mSv/年;
C. 5 mSv/年
2.
3.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________。
A. 核电;
B. 医疗照射;
C. 氡子体
4.
5.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当量
A. 其中2/3来自内照射
B. 其中2/3来自外照射
C. 其中2/3来自宇宙照射
6.
网上活动二
比起日本福岛核电站相对一过性的核污染,我们更需注意生活中的辐射,试思考我们身边每天都在接受的哪些辐射反而更应该引起注意?
2011年3月,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裂变产物碘-131是其中一种泄漏的放射物。
放射性碘是由铀或钚和中子反应生成重要的核裂变产物之一,由于裂变碘在早期混合裂变产物中的份额较大,其中主要的是碘-131,因此放射性碘可以作为核爆炸或核反应堆泄漏事故的信号核素。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2011年3月26日发布消息称,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对此,有关专家初步判断,这些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是从近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地区由一个小环流带入中国的。
这些核污染物更在国内引发一连串的抢盐事件,令国人闻之色变。
这种骇人听闻的碘-131,除了是核污染产物外,还有实际医用价值。
在核医学中,碘-131可以通过碘化钠溶液被甲状腺的摄取量来检查甲状腺的功能。
除此之外,碘131还可用来标记许多化合物,供体内或体外诊断疾病之用。
如碘-131标记的玫瑰红钠盐和马尿酸钠就是常用的肝、胆和肾等的扫描显像剂。
思考问题
1.对于I-131这个核素对人体有何害处?
2.
3.放射医护人员对I-131的防护工作又应有何装备呢?
案例分析回馈(电离辐射源)
碘-131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是不会存在的,其符号
I-131,半衰期8天,它的原子核内有78个中子,而碘的稳定性核素原子核有74个中子,碘131是β衰变核素,发射β射线(99%)和γ射线(1%)。
碘131
属高毒性核素,敏感器官是甲状腺。
人体若在短期内受到大剂量辐射,近期可引起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远期可发生甲状腺结节和癌变。
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来说,它既放出高传能线密度粒子,又放出低传能线密度的射线,所以既要防止内照射又要防止外照射。
如在医学上操作碘-131时,工作人员在利用时间、距离、屏蔽防护的同时,还要利用通风柜等设施进行操作,做到内外防护兼顾,并需具备处理废水、废物的设施,如废水衰变池和废物储存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