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区别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消化系统疾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一、克罗恩病(一)病因1.遗传因素 CARD15基因研究,发现65%至少有一个与CD 发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且基因型明显影响其临床表现型。
2.感染因素 因从本病患者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培养出某些分杖杆菌,使被接种动物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及肠道的非干酪性肉芽肿,但在正常人中也可发现这些分枝杆菌,此论点未能被公认。
3.自身免疫因素 与机体对肠道内各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
(二)临床表现1.腹痛 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患者的79%-97%,常呈绞痛或痉挛性锐痛,部位因病变区域而不同,多见脐周或右下腹,疼痛阵发,进餐及活动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减轻,严重者夜间痛醒。
2.腹泻和其他消化道症状 60%左右患儿有腹泻及排便规律改变,大便每日数次至十数次,多为稀便、软便、水样便、便血及黏液血便。
或呈便秘、腹泻交替,腹泻常因进食和精神因素加重,可伴里急后重,常因便意夜醒。
3.全身症状 有发热,多为中低热,热型不规则,也有少数高热;病程长者因营养不良可造成体重降低(占51%-88%),生长发育停滞(占40%)如:骨龄落后、青春期延迟等。
4.肠外表现 一般认为CD 的肠外表现多于溃疡性结肠炎。
项目 表现关节 1/5患儿可有关节症状,包括关节炎和关节痛,关节滑膜肉芽肿形成。
少数患儿合并强直性脊柱炎肌肉骨骼有合并肌痛、骨质疏松、肉芽肿性肌炎、肌病及皮肌炎的报告 口腔 可出现口腔溃疡、糜烂,黏膜有肉芽肿性病变和炎性病变眼 10%的患儿可合并虹膜炎、巩膜炎,也有合并球后水肿、房后性白内障的报告血管病变 本病患儿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及栓子脱落栓塞。
可出现大血管炎皮肤 本病患儿皮肤表现较多,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肉芽肿性皮炎 肝胆管 可能出现脂肪肝、胆管炎、慢性肝炎、肝脏肉芽肿、肝脓肿、胆石症(三)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穿孔、腹腔内及肛周脓肿和瘘道形成、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鉴别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6期副主任医师安萍主任医师罗和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以胃肠道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具有进行性和破坏性,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克罗恩病的诊断依赖于症状、放射学、内镜检查和组织学标准的结合,同时侵入性较小的生物标记物也正在开发当中。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消化道黏膜节段性炎症、纵行和锯齿状溃疡是典型的内镜表现。
节段性炎症表现为由正常组织区域分隔的炎症浸润黏膜。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根据肠黏膜的表现评估克罗恩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末端回肠的溃疡等病变对于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很重要。
因此,对疑似克罗恩病的患者应该进行内镜检查。
为了准确评估疾病活动程度,在克罗恩病患者第一次内镜检查中,即使黏膜内镜下显示无明显异常,也应对回肠末端和全结肠进行活检。
在早期克罗恩病中,病变表现为小但明显的溃疡,周边黏膜无明显异常;在中度克罗恩病中,较大溃疡形成,并可相互融合,受累肠段可形成鹅卵石样改变;而重度克罗恩病可表现为深纵溃疡。
黏膜愈合是克罗恩病的重要治疗目标,因此结肠镜检查在监测疾病活动性方面极为重要。
而对于空、回肠病变且结肠或末段回肠未累及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价值极其有限,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小肠镜或胶囊内镜的检查。
但对于存在肠道狭窄的患者,应避免胶囊内镜检查所致的胶囊嵌钝。
以外,由于克罗恩病可伴有上消化道受累,因此,患者也应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或评估食管及胃相关黏膜的累及情况。
克罗恩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其根据病变位置和类型对疾病程度进行分类,将病变描述为溃疡性狭窄、深溃疡和浅溃疡等,并对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回肠的病变位置进行分类。
评分范围从0到44,评分小于6被定义为内镜缓解,小于4被定义为完全的内镜缓解。
临床上使用广泛的则是Mayo评分,用以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读书笔记】4种肠道炎性病变CT分析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初艳龙所读书籍:《消化系统CT诊断》原著主编:林晓珠、唐磊一、克罗恩病1.临床概述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肠病,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
当肠腔狭窄、粘连及不完全性肠梗阻,腹部常能触及包块。
当透壁性炎症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浆膜层,与肠外组织或器官相通,即形成瘘管或窦道。
胃肠道外表现主要有骨关节损害、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口腔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2.CT表现①肠壁节段性增厚及强化增加:充盈良好的小肠肠壁厚度>4mm 为肠壁异常增厚,增厚的肠段增强后表现为动脉期和门脉期均较正常肠壁强化增加,以门脉期更明显。
活动期常表现为肠壁分层强化,即黏膜层异常强化、黏膜下层水肿;缓解期常表现为均匀一致强化,呈轻到中度强化,缓解期常表现为病变肠段系膜缘缩短,游离缘呈囊袋状向外突,即假性憩室改变。
②肠外表现a.梳状征:活动期通常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末梢直小血管增粗扩张,排列紧密,与受累肠管系膜缘肠壁垂直。
b.渗出:活动期肠管周围常有渗出,表现为肠外脂肪密度呈片絮状增高改变。
c.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活动期常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及炎症引流区的肠系膜增生肿大。
d.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生:慢性期受累肠管周围常表现为纤维脂肪增生,使得邻近肠管的间距增宽。
③肠管周围并发症a.蜂窝织炎:表现为增厚肠壁周围的团片状异常强化灶,边缘模糊。
b.脓肿:炎性肿块中央坏死则形成脓肿,表现为边缘强化,中央呈不强化的液性密度。
c.瘘管和窦道:肠管与体表之间条索状的瘘管或脓柱,增强后瘘管内壁强化。
3.鉴别诊断肠结核:常累及回盲部,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回盲部常挛缩变形,回盲瓣口形态异常,可出现干酪样坏死的淋巴结。
二、肠结核1.临床概述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一般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小儿克罗恩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腹痛、腹泻、腹块瘘管、肠梗阻、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损伤、瘘管形成、直肠周围瘘管脓肿形成、肛裂局限性回肠炎在4岁以前少见,多在青春期出现症状,局限性回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一样,本病的发生亦呈双峰状,第一高峰在10岁左右,50%的患儿仅侵犯回肠末端,10%单独波及结肠。
活动期主要有以下症状:1.起病特点早期起病隐袭,病程持久,症状发展慢,多于1~2年后才渐有症状发生,因而不易引起家长或医生的重视。
有一部分小儿患者可急性起病,如表现发热,急性右下腹剧痛,便血等,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阑尾炎等;对于年龄愈小的儿童其发生本病的临床表现愈不典型,也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
2.一般表现先出现厌食、乏力、消瘦苍白、营养紊乱;约半数可有发热,多为中低热,不规则热型;有些患儿以发育迟缓为首发症状。
因营养不良等长期结果可造成体重下降,身高不足,性成熟延缓及智力障碍等,约20%~60%患儿可有全身症状。
3.消化道局部表现早期以阵发性腹痛、腹泻为主,无里急后重,伴有黏液和血便。
腹部常有弥漫性和不同程度的压痛。
晚期常出现合并症如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穿孔、内瘘形成,右下腹可及肿物。
有时可产生直肠狭窄和肛门瘘管。
(1)腹痛:常呈绞痛或痉挛性锐痛,部位因病变区域不同大致有些区别。
由于以回盲部病变居多,故多见脐周或右下腹痛,疼痛阵发,多因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可减轻,活动期时腹痛渐进加重。
严重者持续腹痛,患儿可能在睡眠中痛醒。
(2)腹泻:约60%左右患儿可以有腹泻,大便每天2~10次,多为稀便、软便,病变广泛者可为水样便。
黏膜溃疡侵入基底血管时或结肠直肠病变可有便血或黏液血便。
或呈便秘腹泻交替,腹泻常因进食和精神因素加重,患儿常因便意而夜醒。
腹泻可伴里急后重。
(3)恶心呕吐及厌食等:常伴随发生,特别当病变发生于上消化道时或因肠狭窄、肠痉挛时明显。
4.肠道外表现约30%的患者可伴发肠外多系统的损害:如复发性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溃疡性口炎、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