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渡汉江》赏析分析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2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唐诗鉴赏《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⑴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白话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创作背景】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
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
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6]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赏析《渡汉江》阅读答案及赏析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
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答案:(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
(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
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
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3)原诗更好。
(第一步)作者被贬岭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
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
(第二步)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渡汉江》唐诗鉴赏《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注释】汉江:汉水。
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
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
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诗意解析一、原文呈现首先,我们来看宋之问的《渡汉江》原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逐句解析“岭外音书断”诗人在此句首先点明了自己的地理位置——“岭外”,这通常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在古代,这一带是荒远偏僻之地,交通极为不便。
“音书断”三个字则传达了诗人与外界长时间失去联系的孤独和无奈。
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通信极其不发达的年代,身处偏远的岭外,长时间听不到家乡的消息,对于任何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煎熬。
“经冬复立春”这一句诗人巧妙地通过季节的更替来暗示时间的流逝。
从寒冷的冬天到温暖的春天,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而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浓烈。
这里的“复”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仅表示时间的循环往复,更暗示了诗人在这漫长等待中无尽的期盼和失落。
“近乡情更怯”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漂泊和等待之后,诗人终于有机会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反而感到“情更怯”。
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其实是非常符合人性的。
一方面,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是如此之深;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分离和不确定又让他对即将到来的重逢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他不知道家乡是否还像记忆中那样美好,亲人是否还安好无恙。
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让诗人在接近家乡的时候反而变得更加胆怯和犹豫。
“不敢问来人”最后这一句则把这种复杂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诗人明明已经离家很近了,却“不敢问来人”。
他害怕从路人口中得到不好的消息,害怕自己的担忧和恐惧成为现实。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其实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
它不仅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担忧,更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时普遍存在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三、内涵总结宋之问的《渡汉江》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个字,但却通过精准而深刻的刻画传达出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诗人通过对自己在岭外长时间失去联系、季节更替、近乡情怯以及不敢问来人等一系列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无奈、矛盾而又深情的游子形象。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
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渡汉江》全诗与赏析【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作者贬官岭外,不知家里怎样,此次回乡,迫切地想知道家里情况,但又怕家人受牵连而遭迫害,反而不敢向人打听。
【赏析】长年谪居远方异地,如今回到了故乡,快到家时渴望知道家中的情况,但又怕闻知噩耗,所以不敢打听来人。
诗人仅用一个“怯”字,便将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点染得十分真切。
可谓工于炼字的能手。
【提示】因远离家乡,音信久绝,所以愈走近家乡愈提心吊胆,生怕听到坏消息,连迎面碰到的人也不敢问了。
诗句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的人回家乡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耐人咀嚼。
【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解】这首诗是宋之问从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抒发诗人因久居异乡,在临近家乡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注释】①岭外:指贬所泷洲(今广东罗定县一带)。
经冬句:将近一年。
②近乡:接近家乡。
不敢句:因担心家中受牵连遭难,故不敢探听。
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题解】唐诗篇名。
五绝。
宋之问作。
见《全唐诗》卷五三。
一说晚唐诗人李频作,误。
约作于神龙二年(706)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东)贬所逃归洛阳,途经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抒写潜归途中的心情:“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两句叙写自己被贬岭南,与家人音书断绝,平中见奇,为下诗伏线,用笔精严圆熟。
后两句描摹临近故乡的内心感受,不写其欢喜急切,而着笔于情怯心惧,看似有悖常情,实则活画出私自逃归之贬谪者既思念家人又恐事泄的特殊心态。
全诗短小精警,情真意切。
清施补华评此诗曰:“五绝中能言情,与嘉州‘马上相逢无纸笔’七绝同妙。
”(《岘傭说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历来传诵之名句。
后人对它的理解,已超出原有的特定情景,视作游子行近故乡时普遍心理的反映。
论者将该二句与杜甫《述怀》中“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作类比,正着眼于此。
宋之问渡汉江原文|译文|古诗赏析说起渡汉江,也许大家不知道。
但是说起“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相信大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
其实这两句就是出自这首诗的。
大家要是想了解更多关于渡汉江的相关介绍资料,可以来看看小编下面整理的渡汉江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渡汉江》原文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⑴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古诗鉴赏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
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
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
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
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
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
“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
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
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鉴赏《渡汉江》阅读答案及鉴赏《渡汉江》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3.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答: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4.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词句注释】⑴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白话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鉴赏】《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赏析唐诗《渡汉江》
《渡汉江》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诗歌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诗人在流放途中,与家人音信断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和温暖的春天。
这里的“岭外”指的是诗人流放之地岭南,也暗示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与家乡相隔甚远。
接着,诗人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
在临近家乡的时候,诗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紧张和不安。
他不敢向别人询问家乡的消息,害怕听到关于家乡的坏消息,更加增添了内心的忧虑。
最后,诗人用“客行悲故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诗人在旅途中,总是怀念故乡,心中充满了悲伤。
这种悲伤不仅仅是因为与家人的分离,更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诗人在流放途中,与家人音信断绝,心情复杂。
在临近家乡的时候,诗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紧张和不安,不敢向别人询问家乡的消息。
最后,诗人用“客行悲故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唐诗中的佳作。
渡汉江(宋之问)原文及赏析渡汉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渡汉江》是宋代文学家宋之问创作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渡江一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离别与相思的心情抒发。
首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写出了宁静的江天和高悬的明月,形象地描绘了江畔的夜景。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人们对江月的好奇和追问缘由的猜测,体现了人们对江月的向往和思索。
接着,诗人写出了人生的无尽和江月的年复一年。
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物是人非的变化,与江月的恒久相对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两者的对立。
下一段写出了诗人对江月的疑问,但只见“长江送流水”,却无法得知江月的对象是谁。
通过这一描写,诗人抒发了对命运的猜测和迷惑。
接下来的一段描述了夜晚的离愁和思念。
诗人将离愁和思念寓于白云、青枫、扁舟子等形象中,形成了一幅幅凄美而动人的画面。
尤其是“青枫浦上不胜愁”,描绘了思念之情的高度凝聚和叠加。
紧接着,诗人又用“可怜楼上月徘徊”来描述离人的心情和对月的期盼,以及离人的无奈。
然而,月光还是“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继续借用月光来表达离人之间的连接和相思之情。
最后两段写出了诗人对江月的寄托和期待。
夜晚的江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将离人的思念折射成美丽的景色,而江潭的月光更是在西斜的时候起到了更加凄美的作用。
整首诗以描绘夜晚渡江的场景为中心,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营造了一种醉人而印象深刻的意境。
2023年渡汉江的赏析渡汉江的原文赏析佚名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
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
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
"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
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
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
"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
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
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
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
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
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
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宋之问《渡汉江》注释和赏析宋之问是我国初唐的诗人,他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宋之问的《渡汉江》注释和赏析。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翻译】: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6 —约712),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
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
”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
渡汉江赏析渡汉江赏析【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
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
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
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
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
后二句写此刻心情。
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近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
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近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
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近,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
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神龙二年(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水,写下了这首诗。
“岭外音书断”,泷州在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南,故称“岭外”。
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去了音信。
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地希望回去。
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
他感到:越接近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