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失败案例 精美动画设计 润妍洗发水 失败.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12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引言概述: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匡助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营销计划。
然而,并非所有市场调研都能取得成功,有些调研反而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本文将以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中的市场调研失败为例,分析其失败原因,以及给其他企业的启示。
一、产品定位错误1.1 未准确把握目标消费群体: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并没有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产品无法吸引到目标消费者。
1.2 忽视市场细分:宝洁公司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细分,没有考虑到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无法立足。
1.3 定位不清晰: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位不清晰,既不是高端产品,也不是低端产品,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定位该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
二、市场竞争分析不足2.1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深入了解: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并没有对竞争对手进行充分的分析,没有考虑到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2.2 没有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宝洁公司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无法突围。
2.3 忽视市场趋势: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三、产品定价策略失误3.1 定价过高: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价过高,导致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不高,选择其他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3.2 定价过低: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价过低,导致产品被认为质量不高,无法吸引高端消费者。
3.3 价格战失败:宝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价格战,导致产品利润率下降,最终无法维持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四、营销策稍不当4.1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没有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
4.2 忽视消费者反馈: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后,并没有及时关注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导致无法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案例分析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录⼀、宝洁简介 (3)⼆、中国洗发⽔市场的发展历程 (3)三、润妍推出背景 (4)四、波⼠顿矩阵图和SWOT分析润妍产品……………4-7(⼀)波⼠顿矩阵分析润妍 (4)(⼆)SWOT分析润妍…………………………………4-7 五、⼀家公司在产品的不同的⽣命周期过渡期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7-10(⼀) 导⼊期注意事项………………………………7-8(⼆) 增长期注意事项………………………………8-9(三) 成熟期注意事项……………………………9-10(四) 衰退期注意事项 (10)六、研发上市之前的调研为润研的品牌运作究竟起到什么作⽤?……………………………………………10-11(⼀)润妍调研的信息反馈作⽤…………………10-11(⼆)润妍调研的促进提⾼作⽤ (11)(三)润妍调研的检查监督作⽤ (11)(四)润妍调研对其的不良作⽤ (11)七、对于润妍的失败,你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请在此基础上,为伊卡璐提些建议…………………………12-15(⼀) 润妍失败的原因 (12)(⼆) 因何润妍不能成为宝洁的第五⼤品牌 (12)(三) 营销策略的失败……………………………………12-14(四) 对宝洁关于润洁的市场预测的误差进⾏分析 (14)(五) 从宝洁新产品运作实践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14)(六) 对伊卡璐的建议……………………………………14-15 ⼋、润研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新产品开发、上市的成功因素……………………………………………15-16⼀、宝洁简介:⼆、中国洗发⽔市场的发展历程:三、润妍推出背景:(⼀)宝洁全球增长放慢90年代末期,宝洁全球连续⼏年出现零增长。
在中国,宝洁中国⾃1996-1997财年达到顶峰,连续三年出现零增长甚⾄负增长,此时,宝洁急需⼀个新的增长点以改变中国的市场局⾯。
(⼆)中国洗发⽔市场刮起⿊⾊旋风:1998-2000年,在世界范围领域,天然、环保的潮流愈演愈烈,成为未来主导的流⾏趋势,⽽这很可能使得宝洁的洗发⽔⾛向穷途末路。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引言概述: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
然而,有时候即使是大型跨国企业也会在市场调研中犯错。
本文将以宝洁公司的“润妍”产品为例,分析其市场调研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一、产品定位不准确1.1 目标市场选择错误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准确判断“润妍”产品的目标市场。
他们错误地将其定位为高端消费者,但实际上该产品更适合中低收入人群。
1.2 忽视竞争对手的影响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影响。
他们未能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和市场份额,导致“润妍”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化不足。
1.3 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
他们未能提供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特点和功能,导致“润妍”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二、营销策略不当2.1 宣传推广不足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
他们未能充分利用媒体和营销渠道来宣传“润妍”产品,导致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2.2 定价策略不合理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他们将“润妍”产品定价过高,超出了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导致产品销量不佳。
2.3 销售渠道选择不当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
他们未能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来推广和销售“润妍”产品,导致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有限。
三、产品质量问题3.1 产品设计不合理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进行充分的产品设计。
他们未能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外观、质量和使用体验的需求,导致“润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3.2 品质控制不严格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严格控制产品的品质。
他们未能确保“润妍”产品的质量符合消费者的期望,导致产品的口碑和市场声誉受损。
3.3 未能及时改进产品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未能及时改进“润妍”产品。
他们未能根据市场反馈和消费者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升级,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引言概述:市场调研是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候即使进行了详尽的市场调研,企业的产品仍然可能面临失败的局面。
本文将以宝洁公司的“润妍”产品为例,分析其市场调研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训和建议。
一、市场调研不准确1.1 调研方法不当宝洁公司在市场调研中使用了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只能获取被调查者的表面意见,无法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偏好。
1.2 样本选择不当宝洁公司在调研中选择了一些已经使用过宝洁其他产品的消费者作为样本,这导致了调研结果的偏颇。
因为这些消费者可能已经对宝洁的产品有了固定的印象,对新产品的接受度较低。
1.3 调研问题设计不合理宝洁公司在调研中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笼统,没有具体到润妍产品的特点和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这使得调研结果缺乏实际参考价值。
二、产品定位错误2.1 目标市场选择不当宝洁公司在润妍产品的定位上出现了错误。
他们将产品定位为高端市场,但实际上目标消费者更多是注重性价比的中低端消费者。
这导致了产品的定价过高,无法吸引到目标消费者。
2.2 产品特点不明显润妍产品的特点并没有在市场中得到明确的传播和宣传。
消费者很难从产品本身找到与其他竞争产品的区别,这使得润妍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
2.3 市场定位不清晰宝洁公司在润妍产品的市场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他们既想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又想吸引中低端消费者。
这种矛盾的市场定位使得产品在市场中没有明确的定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营销策略不当3.1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宝洁公司在推广润妍产品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
他们过于依赖传统的广告媒体,忽视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的影响力。
这使得产品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3.2 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威胁宝洁公司没有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市场策略,忽视了竞争对手的威胁。
这导致了宝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无法与其他竞争对手抗衡。
案例一:润研败北世界著名消费品公司宝洁的营销能力早被营销界所传颂,但2002年宝洁在中国市场却打了败仗。
其推出的第一个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品牌——润妍洗发水一败涂地,短期内就黯然退市。
润妍洗发水的推出,是为了应对竞争对手对其持续不断发动的“植物”、“黑头发”概念进攻。
在“植物”、“黑发”等概念的进攻下,宝洁旗下产品被竞争对手贴上了“化学制品”、“非黑头发专用产品”的标签。
因为这些概念根植于部分消费者的头脑中,无法改变,因此面对这种攻击,宝洁无法还击。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宝洁从1997年调整了其产品战略,宝洁决定为旗下产品中引入黑发和植物概念品牌。
在新策略的指引下,宝洁按照其一贯流程开始研发新产品。
从消费者到竞争对手,从名称到包装,宝洁处处把关试。
经过了长达3年的市场调查和概念测试,2000年润妍终于登上了起跑线。
而同是在2000年,联合利华推出了具有黑发植物概念的夏士莲品牌延伸产品——黑芝麻洗发水。
两年后,夏士莲的黑芝麻取代了奥妮百年润发留下的市场空白;而宝洁却对表现不佳的润妍丧失了信心,2001年5月收购同样以植物配方为概念的“伊卡璐”,于是宝洁推出的第一个本土品牌只能接受夭折命运。
润妍的失败和很多因素有关。
润妍采用和主流产品不同的剂型,需要经过洗发和润发两个步骤,这种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主流,但现在已经被2合1产品惯坏了的消费者,并不喜欢把洗头时间拖长一倍。
润妍把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高知识城市白领女性,而这个群体现在对黑头发并不感冒;针对该人群的高价格,又不能被黑头发目标消费群体接受;润妍还沿袭了飘柔等旧有强势品牌的价格体系,在这种价格体系下,经销商没有利润,又不能不做,但新品牌润妍并没有“压榨”经销商的资本,润妍的价格政策,导致经销商对其采取了抵制态度;润妍的概念推广比起夏士莲黑芝麻洗发水来,显得笨拙有余、锐利不足。
对于黑发概念,夏士莲通过强调自己的黑芝麻成分,让消费者由产品原料对产品功能产生天然联想,从而事半功倍,大大降低了概念传播难度;而润妍在传播时,似乎并没有强调首乌成分。
成功的宝洁失败的润妍一.因何润研不能成为宝洁的第五大品牌?如果你是该项目经理,谈谈你的品牌运作思路。
答:(一)原因1.效率低,速度慢。
宝洁公司从1997年开始确定新产品(润研)到2000年正式上市,这其中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从而错失产品推出的最佳时期。
1998年,“植物一派”、“黑头发,中国货”的开拓者重庆奥妮和奥美合作后,投入巨资推广当时表现不佳的奥妮皂角,因为广告投入过大,而促销效果远不如预期,致使奥妮资金流紧张,被迫停止广告投放,“黑头发’概念市场此时出现空白。
面对奥妮败退,市场出现瞬时的空白的大好时机,比起降低风险的严格求证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用最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以填补市场空白,但重视流程、作业严谨的宝洁却把三年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市场论证和研究上。
试想,宝洁如果能在奥妮退败的一年内推出黑发概念产品,还会有夏士莲的存在吗?2.目标人群有误,失去需求基础。
宝洁将目标人群定位为18到35岁的白领女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润研具有唯美的广告形象和视觉冲击,其包装也是素雅和高贵的。
但问题在于谁是真正的购买者。
从九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潮流的发展,染发成为时尚的代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而润研针对的消费群体又属于社会阶层当中的潮流引导者,她们的行为特点就是改变与创新,多种颜色当中也许黑色才是最守旧的一种。
3.信息传播缺失,购买诱因不足。
就现有的成功运作的品牌而言,消费者真正的购买诱因更多的集中在植物、天然或品牌形象上,而黑头发的作用并不明显。
润研刚刚上市之初的策略还是较为有效地,突出中草药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黑头发。
宝洁公司在中草药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之际就开始转变策略,于是以黑头发为特征的广告,富社会效应的赞助活动等不断上演,直至将润研的品牌完全形象化而忽视了产品的成分,更谈不上了解它的功能了。
4.品牌自视太高,遭遇推力阻碍。
一方面,宝洁以过去的经验确定润研价格体系,并且只注重广告的拉动,而忽视渠道推动。
润妍洗发水案例失败分析◆前言:全球日化第一品牌宝洁公司自从1988年登陆中国市场以来就在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可谓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号称“三剑客”的飘柔、潘婷、海飞丝洗发水更是一骑绝尘。
可是2002年宝洁却因为润妍在中国打了一个败仗。
润妍是宝洁旗下唯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日化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生产的唯一系列产品。
◆失败原因分析:1、从宝洁的产品研究与市场推广来看,奥妮败阵之后,联合利华便不失时机地将夏士莲“黑芝麻”草本洗发露系列推向市场,借用了奥妮遗留的市场空间,针对大众人群,以低价格快速占领了市场。
而宝洁在信息传播中似乎没有大力强调它的首乌成分。
2、1997年,宝洁公司就提出中草药洗发水的概念,提出了研制中草药洗发水的要求。
然而,由于中草药洗发水的配方研制只针对中国市场。
在全球来说属于优先级比较低的项目,这件事情就一拖再拖。
直至两三年后,由于洗发水市场整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宝洁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才开始大规模进入这个有巨大潜力的细分市场,可惜已错过了品牌推出的最佳时机。
由于全球化的产品战略与本土化消费需求的矛盾,宝洁无疑损失了巨大的潜在市场收益,为竞争对手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3、“润妍”品牌就是一个继奥妮推出“健康、黑发”概念之后的延续产品,这一部分人群已经具有对黑头发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也是品牌切入最为经济的办法。
可是,宝洁居然舍弃了已经存在的市场而“另辟蹊径”,将目标人群定位为18-35岁的城市高知女性。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润妍具有唯美的广告形象和唯美的视觉冲击其包装也是素雅和高贵的。
但是润妍定位的人群属于社会阶层当中的潮流引导者,她们的行为特点就是改变与创新。
随着时尚的不断发展,其发型与颜色都在不断变换。
在她们眼里。
黑色是最守旧的一种。
深层次地分析发现。
“黑发美”已经远离时尚,不是18-35岁女性的追求了。
但在润妍的宣传中,消费者只明白“黑头发”的概念。
对其中是否含有植物配方养发护发的效果知之甚少。
案例2 润妍的失败营销世界著名消费品公司宝洁的营销能力早被营销界所传颂,但2002年宝洁在中国市场却打了败仗。
其推出的润妍洗发水一败涂地,短期内就黯然退市。
据业内的资料显示,润研产品在2001到2002两年间的销售额大约在1个亿左右,品牌的投入大约占到其中的10%。
两年中,润妍虽获得不少消费者认知,但据有关资料,其最高市场占有率,不超过3%——这个数字,不过是飘柔市场份额的1/10。
2001年5月,宝洁收购伊卡璐,表明宝洁在植物领域已经对润妍失去了信心,也由此宣告了润妍的消亡。
2002年4月,在经历了中国市场两年耕耘后,润妍全面停产,逐渐退出市场。
润妍的退市是宝洁在中国洗发水市场的第一次整体失败, 面对染发潮流的兴起,在“黑头发”这块细分市场中,润妍没能笑到最后。
在“植物”、“黑发”等概念的进攻下,宝洁旗下产品被竞争对手贴上了“化学制品”、“非黑头发专用产品”的标签。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宝洁从1997年调整了其产品战略,决定为旗下产品中引入黑发和植物概念品牌,提出了研制中草药洗发水的要求。
在新策略的指引下,宝洁按照其一贯流程开始研发新产品。
先做产品概念测试,找准目标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研究全球的流行趋势。
为此,宝洁公司先后请了300名消费者进行产品概念测试。
在调查中,宝洁公司又进一步了解到,东方人向来以皮肤白皙为美,而头发越黑,越可以反衬皮肤的白晰美。
经过反复3次的概念测试,宝洁公司基本上握住了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护发产品——滋润而又具有生命力的黑发最美。
经过了长达3年的市场调查和概念测试,宝洁公司终于在中国酝酿出一个新的产品:推出一种全新的展示现代东方女性黑发美的润发产品,取名为“润妍”,意指“滋润”与“美丽”。
在产品定位上,将目标人群定位18-35岁的城市高阶女性。
但是,重庆奥妮最早提出了黑头发的利基,其经由调研得出的购买原因却是因为明星影响和植物概念,而夏仕莲黑头发的概念更是建立在“健康、美丽夏仕莲”和“黑芝麻”之上,似乎都没有着力强调“黑发”。
食品营销失败案例篇一:市场营销失败案例润妍—宝洁的中国之痛一、润妍的简介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的系列产品,特别是以号称“三剑客”的飘柔、潘婷、海飞丝洗发水系列更是一支独秀,出尽风头。
20世纪90年代末,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正式推出了在中国的惟一一个自创品牌——“润妍” .润妍曾经被宝洁寄予厚望,视为宝洁全新的增长点,无数业内外人士对它脱俗的形象与广告赞不绝口??但今天,被普遍看好的润妍已经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二、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在不同于普通洗发水的专门独立的护发产品上.宝洁采用全新品牌的思路是正确的,其失误在于“单独”推出一种新品牌的护发产品.三、目标市场定位目标市场定位在城市的高知女性,年龄范围在18-35岁之间.失误在于细分市场太细,脱离客观现实环境;绕开了低端的大众市场.四、目标市场定位错误1、消费者心理估计失误一般高知女性具有创新意识、反传统意识,随着染发潮流的兴起,她们对黑发的概念不会产生太多的认同感2、广告策略失误因为是针对高知女性,其广告活动带有浓重的艺术气息,而普通大众一般很难与这种唯美的广告形象和视觉冲击产生情感上的交流.3、产品定价错误润妍的高端市场决定了其高于其他一般护发品的价格,高定价超出了一般大众的承受能力,因而润妍连潜在的被接受的可能都没有了?五、总结润妍的产品性能、质量特征是符合潮流的,她的失败在于营销上的失败.可见,营销对新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至关重要的.篇二:企业营销失败案例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
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
市场营销失败的案例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这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发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异常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怎么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主要原因。
在手机已经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重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奇怪。
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也许正是是索尼爱立信手机在2002年败走麦城的原因。
2003年索尼爱立信已把占据10%全球市场占有率当作了目标,能否实现,似乎不容乐观。
市场营销失败的案例一、爱立信手机:反应迟缓,屡失良机2001年10月,索尼手机和爱立信手机合并的时候,双方高层为这个合资公司制定了高远目标——5年内成为移动多媒体产品业界全球第一。
爱立信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柯德川在合并时表示:"爱立信和索尼强强联手、互有所长。
这家合资公司在世界通信业向移动互联网迈进的发展中将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然而互补性在合资公司成立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并没有显现出来。
倒是2003年2月传出消息,曾为索尼爱立信手机的合并描下美好蓝图的柯德川黯然下课,间接证明索尼爱立信的合并,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更是证实索尼爱立信手机市场表现异常糟糕。
2002年3季度,索尼爱立信全球销量比2001年同期两公司的销量下降约40%,而同期却成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丰收之期。
在全球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上,2002年国产手机迅速崛起。
相比迅速崛起的波导、TCL、厦新等本土新贵,曾经占据中国市场30%份额的爱立信手机表现惨不忍睹——研究数据显示,爱立信的市场占有率自去年年底的11%降至6月底的2%不到。
索尼爱立信怎么了?反应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市场应对措施是其糟糕表现的主要原因。
在手机已经完全成为时尚产品的今天,新机型和新概念产品必须不断推出,才能保持住市场领先地位。
而索尼爱立信2002年推出的新机型数量偏少;其推出换代概念产品的速度也严重滞后。
以拍照手机为例,曾被爱立信寄以厚望的T800已成业界笑柄,其上市日期一推再推,直到今天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甚至国内的一些二线手机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面对急速崛起的本土新贵,处于磨合期的索尼爱立信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更几乎停止了其市场宣传工作,销量急速下滑并不奇怪。
效率低下、反应迟缓,也许正是是索尼爱立信手机在2002年败走麦城的原因。
2003年索尼爱立信已把占据10%全球市场占有率当作了目标,能否实现,似乎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