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拟立项候选项目

2019年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拟立项候选项目

2019年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拟立项候选项目
2019年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拟立项候选项目

2019年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

拟立项候选项目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14T11:16:02.3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郭栋梁[导读] 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邯郸供电分公司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撑和引领。而作为应用型地方性高校应结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布署,在推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对策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还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积极培养创业型人才。本文重点分析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当前培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活动;而创业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的创造者,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相通,创业是在创新上建立新组织,是创业的载体和实现形式,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与创业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的功能效用是相同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创业教育使创新教育融入了创新素质的要求。 “创新人才”是指:在一定的行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业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企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人才”是指:指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并有较强意愿和实践能力突破市场或者组织边界,进行成功创业和商业化经营,甚至是进行颠覆性创造,创新商务模式,重塑商业生态和产业环境的各种人才。因此,创新创业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该类人才层次包括基础性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高校学子应成为此类人群中的基础性人才。 2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各科课程的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很多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都大同小异,导致高校的教育失去特色和优势。因此,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也千篇一律,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类型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2.2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了大量的理论教学,比如,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都是开设的理论课程,主要为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直到大四才开设一些实践课和实习活动。这样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导致学无所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符。 2.3缺乏健全的培养机制 美国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发展成熟,实行企业、政府和高校合作模式,建立了健全的培养机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并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创业教育属于社会性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但需要利用课本知识实现,同时还需对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安排以及实践等多方面加以优化。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没有达到美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切实需求,制约了创业型企业人才的培养。 2.4缺乏良好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具有较强的隐性力量,对创业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创业氛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尚未形成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本应充满创业激情,但是如果每天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将会使他们安于现状,创业激情逐渐被磨灭。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校园文化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和合作精神,这将会给创业型企业人才教育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3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措施 3.1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引荐国外优秀的创业教育方式,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当中,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隔离安排课程。比如,在大一阶段,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相关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在大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大三和大四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可设置创业基地平台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将校园文化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掀起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钻研的热潮;组织开展相应的创业专业活动,比如“挑战杯”等,实施高规格的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将创业文化引入校园当中,可利用宣传栏、报纸或者论坛等载体进行各类文化的宣传,使校园形成强烈的创业氛围,创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积极探讨的话题;构建“包容兼蓄、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尊重当代学生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强项,使其具备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将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3以学生为本的校内实践平台

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暂行办法

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暂行办法 第一条根据《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组发〔2012〕12号)和《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2013—2017年)》(闽委办发〔2013〕3号)要求,结合我省科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中,选拔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引领我省学科建设和产业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重大科技任务、推动产业发展和关键技术研发中业绩突出,能够代表全省一流创新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第三条遴选工作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的结合、个人创新与团队建设的结合。 第四条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科技前沿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具有较大创新发展潜力。 (二)具备较强的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近5年内,有主持承担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或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经验;或是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排名前3名);或是国家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和软件著作权的主要完成人(排名前3名);或是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的主要负责人。

(三)原则上应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同等条件下,50周岁以下人才优先入选。 第五条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遴选由福建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主要程序: (一)申报 1.实行网上公开申报,申报人在指定的网站上进行注册与填报;申报人所在单位负责核实本单位申报人材料。 2.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驻闽科研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或本单位所属机构申报人材料进行复核,并汇总报送省科技厅。 3.同一申报人仅限申报1项“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且只能通过一个渠道申报。 4.近年来,已入选省级以上优秀、杰出等人才计划的,有新的突出的创新业绩,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也可以申报。在企事业单位中不再从事科研工作的省管领导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能申报。 5.已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符合条件的自然入选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评审 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遴选采取专家初选、会议答辩、实地考察等综合评审方式进行。省科技厅根据综合评审结果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初步设计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 作者:周凌宇余文华舒铁时间:2016-01-27 浏览:218 话题:教育学习知识经济社会实践商业计划书课程 [摘要]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尚缺乏基础的分析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进一步阐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特征、思路及技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 [作者简介]周凌宇(1961- ),男,浙江海宁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及创新研究。(江苏南京2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化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kt09300)[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80-02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创新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而我国的创新教育要到大学,使得我国大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同时我国创新教育过程中实践的缺乏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足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阶段。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才的特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本位,切实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索的问题。 一、系统分析 课程体系即课程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围绕特定目的而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为了明确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笔者借用系统论中的相关原理来加以阐述。主要从系统的目的性、结构与功能三方面进行探讨。 1.目的性。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并行或形成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及要素共同服务于系统的目的。从研究范围上来看,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而言。首先我们要在宏观层面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进行目的性分析,区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区分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区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不同教育层次及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 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等。 2.结构特征。实现创新体系的目标必须通过相应的系统结构来实现。创新体系作为系统,要求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为非机械的、弹性的、开

苏州高新区科技领军创新人才申报书和计划书

苏州高新区科技领军人才申报书 (创新类) 人才名称:产业领域: 项目名称: 依托企业名称: 地址: 联系人姓名:联系人电话: 联系人手机:电子邮箱: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 二〇一六年制

目录 一、项目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1、项目摘要..................................... 错误!未指定书签。 2、考核指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3、项目申报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申报人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基本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工作和教育经历...............................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专业资格证书及获奖证书....................... 错误!未指定书签。 4、知识产权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5、重大奖惩情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6、以往工作业绩.................................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依托企业信息......................................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附件清单(打勾内容必须提交,其他项目根据情况提交)错误!未指定书签。

创业领军人才申报表

填表前请认真阅读《填写说明》 编号: 2017年天河区创业领军人才申报表 申报人(中文)(英文或拼音) 联系电话(办公)(手机) (拟)创办企业 申报单位 专业领域 联系人 联系电话(办公)(手机) 填表日期年月日 天河区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制

填写说明 1、请按照《填写说明》的要求填写完整信息,不得空项、漏项。 2、申报表填写完毕后,除申报单位意见和区县组织部意见外,其余可双面打印。 3、申报表打印后简单装订即可,本说明无需装订在内。 一、封面 (一)编号 由天河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填写。 (二)申报人 指拟申报的创业领军人才。 (三)申报单位 由申报人创办、领办的企业全称。 (四)专业领域 根据申报人创办、领办企业实际填写。 (五)联系人、联系电话 指申报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联系人应为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熟悉申报人、申报材料的相关情况。联系电话请同时填写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保证联系畅通。 二、申报表正文 (一)照片 为近期小两寸正面免冠证件照。可以是胶质照片,也可以是直接打印的照片。请直接制作到申报表电子文档中,并提供单独电子版照片(大小为3.3×4.4厘米,300像素)。 (二)出生地 如在国内出生,请按“**省(区、市)**市(县)”格式填写;如在国外出生,请填写出生国家、地区。 (三)国籍 指申报人现在的国籍。 (四)毕业院校及专业、学位 请填写申报人毕业院校、专业及学位全称。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请同时提供毕业证书复印件作为附件。 (五)公司名称及职务

请填写申报人创办的公司名称及所任职务。 (六)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 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完整描述申报人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每一段经历均应有明确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到月份。 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填起。请写清楚每阶段经历的所在国家、院校、专业、学位。 工作经历请写清楚每阶段经历的所在国家、单位、职务。兼职经历请注明。工作经历中无需描述工作业绩。 (七)企业发展情况、优势和前景 请简要说明以下内容: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公司设立时间、主营业务、企业创办人等。2、资本构成及股权结构,请特别说明申报人的股权情况。3、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4、创业项目。5、市场前景。填写时请客观描述,突出重点,言简意赅。请同时提供相关材料作为附件。 (八)本人承诺 请申报人亲笔签字,请勿空缺,请勿由他人代签。 (九)申报单位意见 请简要说明:1、推荐申报人的主要理由,重点是申报人对申报单位的重要性;2、对申报人的支持措施,包括申报单位为申报人提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申报单位应对申报人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核实,对支持条件做出承诺,主要负责人签字,盖单位公章。推荐理由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支持条件应具体,避免笼统。属于破格推荐的,请同时说明破格理由。 (十)是否被列入中央、省、市相应扶持计划 请简要说明以下内容:被列入中央、省、市扶持计划名称、批次、时间以及主要扶持措施。

2020年度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申报通知「智为铭略转发」

2020年度第二批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申报通 各有关单位及人才: 为全面贯彻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全市开放再出发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20年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将更大力度引进和支持重大创新团队、高层次领军人才来苏创新创业。现将2020年度第二批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组织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支持领域 聚焦符合苏州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重点引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团队。 二、支持类型和条件 1.创业领军人才。重点支持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到苏州创业,特别是懂技术、懂市场,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对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支撑作用的领军人才。基本条件如下: (1)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对业绩特别突出的可放宽到本科),具有3年以上相关研发、管理工作经历或自主创业经历,并取得较突出业绩; (2)创业项目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 (3)为申报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主要精力在苏州企业,自然人直接持股的,股权占比一般不低于20%或为自然人第一大股东,且已到位的现金出资(实收资本,不含技术入股)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通过持股公司出资的,除上述条件外,持股公司在申报企业的现金出资不少于200万元人民币。优先支持全职来苏创业的人才(团队); (4)第二批(下半年)受理2019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之间来苏创业,并完成工商注册、验资等相关工作的创业人才(团队)。 2.创新领军人才 创新领军人才分企业创新人才和高校院所创新人才两类。 企业创新人才主要支持到苏州科技型企业领衔科技创新工作,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创新人才。基本条件如下: (1)拥有博士学历学位(对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到硕士); (2)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关键岗位5年以上相关研发或管理工作经历,并取得较为突出业绩,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升级的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8-01-24T16:54:3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作者:李帅方华[导读]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 李帅方华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提倡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关键词:交叉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交叉学科是指有两门或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渗透,或者在其母体学科边缘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国务院曾于2015年就提出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说明了高校要想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就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专业,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这对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相互紧密联系起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非常孤立,并没有与其他课程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虽然有的也积极结合但是却不够深入。很多高校由专业任课教师对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知识讲解,但是这些专任教师却没有很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与实践教育环节严重脱节。基于此,使得基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在解决该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比较困难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因为资金短缺而导致难以转化。例如,某些大学生为了获取创业资金而陷入了非法的校园借贷而导致自身债务缠身,给自己和家庭都带来了许多麻烦;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无人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实际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与高校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此外政府也应号召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给予高校创新大赛中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以达到资金上的支持。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放眼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就会有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专业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实践课程几大部分组成。这个模式对我国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创业基础、创业融资以及产品发布等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设立创业工作室并开设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新创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体验。设立创业中心,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以及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为学生们提出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让学生们向这些比较成功的人士介绍自己的想法,从而让他们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将创新想法转换成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公选课进行开.设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形成由校外专家以及校内教师进行搭建的创业训练导师团,创业专业课以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的讲授可以由校内专业老师完成;而由校外创业指导专家和创业培训讲师以及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对创业实践课程的讲授,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双导师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及就业形势等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水平,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积极参与指导。 (二)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努力构建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机制,以此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与企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运营过程互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与未来职业标准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在开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鼓励同学们开设各类淘宝店铺,利用行业协会或企业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货源。 (三)大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机构,高校科技园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向创业实践转化。可以将科技园大力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医学、现代生物科技、现代电子商务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科研项目将医学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种植等成果转化形式,从而形成特有的科研人员联合创新、大学生联合创业等的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创新创意转化为生产力。 (四)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立体平台 现阶段,我国政府已加大力度保障高校创意创业的资金需求。此外,还可以整合政府财政预算与社会资金进行募集,从而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校内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同时为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现阶段鼓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我国如今正处于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只有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才能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可以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仅给传统商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掌握丰富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新创业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有必要实时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发掘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为广大电商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类别: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裴潇 郑军 孟魁 覃发兵 陈承 李洪文 李成标 刘新卫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裴 潇 教授 长江大学 420 项目全面运行与管理 郑 军 教授 长江大学 24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孟 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60 项目组织与实施 覃发兵 讲师 长江大学 480 云平台的开放共享 陈 承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10 “四创”活动开展 李洪文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20 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李成标 教授 长江大学 408 创新创业中心管理和运行 刘新卫 教授 长江大学 316 创新创业平台管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确立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成果提出了“四创协同”和“开 放共享”两大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创协同”是“创新、创意、 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协同,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纵向发展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开放共享”则着眼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横向整合多元化异质性资源的 需要。这一新理念通过纵向递进和横向互补形成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体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2.形成了“1+4”星型协同培养新机制。依据“云”技术“有限空间、无限应用”的特点,结合两大理念,学校围绕“四创”能力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形成了基于“云”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简称为“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 建过程之中,形成了“云中四创课堂”、“云中实验室”、“云中创意实训”、“云中模 拟创业”等特色化协同培养体系。 3.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创意转化新平台。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智库中心,通过智库火花 征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调研课题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 意潜力的培养,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相关12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22项省级教改项目研究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共723名)序号姓名工作单位 1 郭雪峰北京大学 2 付雪峰北京大学 3 孙庆丰北京大学 4 胡小永北京大学 5 陈兴北京大学 6 周德敏北京大学 7 焦宁北京大学 8 范辉军北京大学 9 段慧玲北京大学 10 王新强北京大学 11 龚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2 周海平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田红玉北京工商大学 14 汪夏燕北京工业大学 15 杨春宇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 郭洪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 张学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 肖志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 段海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 王学锋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22 卫敏北京化工大学

23 尹梅贞北京化工大学 24 田明北京化工大学 25 刘力北京化工大学 26 季节北京建筑大学 27 秦勇北京交通大学 28 高亮北京交通大学 29 艾渤北京交通大学 30 赵耀北京交通大学 31 闻映红北京交通大学 32 刘雪峰北京科技大学 33 邢奕北京科技大学 34 王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35 何英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36 陈少华北京理工大学 37 季葆华北京理工大学 38 王震坡北京理工大学 39 黄华北京理工大学 40 张德强北京林业大学 41 闵昌万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42 杨信廷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43 孟志军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44 汤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45 董梦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46 张强北京师范大学 47 夏星辉北京师范大学

48 董世魁北京师范大学 49 刘嘉北京师范大学 50 许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51 杨新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52 王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53 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 54 苏森北京邮电大学 55 徐坤北京邮电大学 56 丁霞北京中医药大学 57 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 58 余雁国际竹藤中心 59 刘欣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60 魏志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61 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62 李静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63 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 64 戴松元华北电力大学 65 王训清华大学 66 许华平清华大学 67 马旭村清华大学 68 王晓锋清华大学 69 王志清华大学 70 程易清华大学 71 曾嵘清华大学 72 李路明清华大学

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编号(UID): 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 Nanjing Overseas Talents Start-up Contest 项目名称(Project): 产业领域(Industry): 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组委会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Nanjing Overseas Talents Start-up Contest

创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 一、创业项目简介 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our project 二、企业运营及团队情况 I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art-up and the team members 三、创新性产品(服务) III. Description of the product (or service)

四、产品(服务)市场与竞争 IV. Market and competition 五、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 V. Business model of the product (or service)

六、财务与经济社会效益 VI. Finan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七、有关附件 VII. Attachments (if any) (请根据申报书需要插入附件,如各类证书、证明、执照、批文、报告等,限jpg 图片) Provide relative attachments (if any), such as certificates, licenses, approvals, reports, etc. Please submit JPG files only.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试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彭广林 摘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大任务。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并不缺失,但一直游离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外,教学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障碍(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观念障碍第一、课程体系科学化。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既然教育管理者们不能清楚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课程要么完全缺失,要么零星点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通常以讲量的价值与作用,这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对创新创业教育造成误座形式完成,这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科解。第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非核心教育,只是与学的课程体系,根据相应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第少数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有关,所以他们对相关知识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二、课程结构层次化。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置相应的课程,度。第二、他们过分的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结果,创造商业价值成让不同的课程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根本上改变以往笼而统之的教学传为了他们从事创新创业学习的唯一理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违背了创新创统,确保课程教学既符合教学进程,也符合教学目标。第三、课程内容专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业化。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仅缺少系统性,而且缺少专业性,(二)制度障碍没有学科知识色彩。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语境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主容应该吸收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内容,构建真正的要以专业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化和依附性的状态,通常以10 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专业化。 个课时以内的创业讲座来实现。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为进入学科建设发展(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规划。创新创业学科并未建立,相关课程极为紧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具第一、建立专门的、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利用校内外资源,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未全面纳入教组建一支理论充足、经验丰富、热情奔放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学生课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在很多学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属于共同性项程学习、项目训练和创业实践提供优秀的指导教师。第二、编写优质的创目,完成几个讲座学习视同合格,而课程学习或讲座学习之外的创新创业新创业教育教材。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编写一套创新创业教成绩仍未纳入学分评价体系,并不能在学分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另一方育教材,保证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第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面,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和指导成果虽然纳入了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但仍然创业教育最终还要落实到学生实践能力层面,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属于加分项目,而不是必需项目,未纳入常规教学考核体系当中。因此,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除了一般化的创新性项目训练和参与学科专业竞赛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层面,都会影响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积极性。之外,应该建立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创新技能工作室和创业孵化基地,使得(三)资源障碍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战中应用知识和积累经验。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我第一、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国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资源。 通常以讲座的形式出现,而讲座教师通常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学校从事学(四)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 生工作或者就业指导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和就业专干;另一个是相关企业负一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也责人和创业优秀人物。这些教师教学安排都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建立稳定是如此。制度保障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的、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第二、教材资源较为短缺。因为没有建立创新因。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相关课程教材极为紧缺,仅有的一些教创业教育保障制度。第一、把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纳入学分评价体系,允材基本上都缺少学科系统性、严谨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学要许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和成绩或相应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求。第三、教学平台供不应求。创新创业教育既有理论层面,也有实践层性。第二、把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和成绩纳入教师常规教学考评体系,作为面,而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资源平台作为支撑,而很多学校因为主客观条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性和主动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教学方式只能停留在性。通过相关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规范、有序、高校运行,在“理论论英雄”的层面,教学效果能得到体现和检验。根本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路径参考文献: (一)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到底何谓创新创业教高等教育,2010(12):10. 育,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5):31. 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

附录一: 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实施 办法 甬政办发〔2008〕239号 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宁波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构筑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地,根据《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关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相关界定和要求 (一)本实施办法适用对象范围:《若干意见》第3条规定的第1类至第7类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对象;第8类至第10类经市专家认定委员会(或给予财政保障的同级政府专家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对象,具体为: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3.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

5.浙江省特级专家,或条件相当的高级专家; 6.长江学者、钱江学者或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7.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8.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引进后承担市重点项目、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有自主知识产权来甬进行合作研究或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 9.各行业国内外知名拔尖专家; 10.聘请参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或聘请参与宁波企业重要科技项目攻关,且在甬实际工作时间累计6个月以上的高级专家学者。 (二)本实施办法适用时间范围:自《若干意见》下发之日后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的对象纳入本实施办法保障范围。 (三)财政政策保障职责要求:市级财政主要负担市属单位,以及经联席会议认定的在甬省部属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校、市重点大型企业。其他由各县(市)区(含宁波保税区、宁波国家高新区、大榭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按属地原则负担。 (四)政策落实部门职能要求:本实施办法由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市级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并按照职能要求抓好具体落实。本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市委人才办负责解释。各县(市)区也要制定实施办法,明确职能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认真抓好《若干意见》的全面落实。 二、关于购房安家补助 (一)对《若干意见》第3条第1类至第9类正式引进或自主培养,且符合相关要求的对象,给予50万元至150万元的安家补助,主要用于补助其在甬购买自住房。 (二)符合规定范围和要求的对象引进培养单位可将《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购房安家补助申请表》、引进培养对象学历学位资历证明、在甬落户证明、在甬聘用证明、与单位签订的服务期协议等材料,于每年6月和10月报给予财政保障的政府的人事部门审批后,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实发放。

2016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科技创业类申报书资料

(文本格式)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申报书 (科技创业类) 申报人选 申报领域 申报企业 申报园区 联系人职务办公电话 电子邮箱移动电话 申报日期 是否首次申报□是□否 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六年制

填报须知 (请申报人选务必阅读本须知后填写) 一、本申报书适用于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科技创业类的人才填写。 二、申报人选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须首先登录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填写人才信息表,有关人才信息将自动生成此申报书中的“申报人选情况和申报人选创新创业主要成就”相关内容,申报人务必认真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往年填写过并已入库的仅填写需更新的内容即可。 三、申报书内容要逐项填写,不得空项、漏项,实际内容不发生的,请注明“无”。有字数限制的,应严格控制在限定字数以内。姓名请填写中、外文名,如无外文名,请填写汉语拼音。 四、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连续、完整描述申报人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每一段经历均应有明确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到月份。 五、申报园区是指申报企业所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工业园等各类园区。 六、各类园区与创业人才充分接洽,择优确定人选,签订意向协议后,按属地将申报材料报送至设区的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经市委组织部同意后报省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其中,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人才通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其余通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申报。 七、请按照通知要求提供附件材料并附加目录,并按要求顺序排列。

目录 一、申报人选情况 (1) 1.1基本信息 (1) 1.2专业技术职务 (1) 1.3教育经历 (2) 1.4工作经历 (2) 二、申报人选创新创业主要成就 (2) 2.1享受人才工程资助情况 (2) 2.2科技成果获奖 (3) 2.3承担项目课题 (3) 2.4 授权专利情况 (3) 2.5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 (4) 2.6参与创办、领办的其他企业情况 (4) 2.7其他奖励情况 (5) 2.8个人业绩情况 (5) 2.9竞业禁止协议 (5) 三、创办企业基本情况 (6) 3.1基本情况 (6) 3.2 企业资本构成 (6) 3.3企业人员情况 (8) 3.4 企业运营情况 (9) 四、地方对创业企业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提供支持和服务情况 (10) 五、商业计划书 (10) 六、申报园区同意函 (10) 七、地方主管部门同意函 (10) 八、申报承诺书 (10) 九、其他证明材料 (10)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构建华德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刘学聪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作为承担高等教育重任的大学,理所当然要积极应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构建适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将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落脚点 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以创业家培养为核心,培养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家或企业家。在具体实施上,学校通过基础层面的教育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制度层面的不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片个性成长的天地。建立以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创业教育思路;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自主创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修课。提高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协调。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进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务之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