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共4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47
陈明教授为您开讲延续“养护生命之本——脾胃”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们摄入的水谷精微都需要靠脾胃进行运化、使营养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可是,日常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形寒饮冷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脾胃功能的损伤,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疲乏倦怠、慢性口腔溃疡等诸多毛病也随之而来,缠绵难愈。
民生开讲再次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延续“养护生命之本”系列话题,带您一起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精彩节目,敬请关注。
【开讲嘉宾】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及“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
陈明教授师从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自1983年始从事中医的医、教、研工作,尤对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颇有研究,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血脂、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证。
===================================================================人体生病的8个原因-1.饮食结构不合理;2.心理压力过大;3.起居不规律;4.运动锻炼缺乏;5.食品卫生安全问题;6.化学药物、激素、抗生素的滥用;7.环境污染严重;8.精神污染的刺激。
目前排在前三位的致病因素:1.压力过大(焦虑、思虑过度);2.环境污染(饮食不安全);3.疲劳过度(过劳、饮食不当)。
这三大因素对脾胃影响都较大。
中医认为,脾与胃同居中焦,二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
脾胃一个重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水湿。
主要是对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陈明。
是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秘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伤寒论》三十余载,发表了“《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伤寒论》课程教学法探讨”等学术论文60 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等学术专著9 部。
陈明教授主讲《经典里的中医智慧》,长30集的《伤寒论》导读。
授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在录制时已获得众多现场观众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如果能完整的看下来,将会对中医有更加系统、准确的认识。
第1讲《伤寒论》概述:六经与辨证论治伤寒论是中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经典著作。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后世的《温病条辨》。
《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头,是非常占重要位置的本本著作。
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
所以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后世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
而且疗效特别好。
所以学中医的,你不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伤寒论》都是必修的。
开始本科出来研究生。
《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张仲景是东汉人,大概生活中公元150--219年,按这个算他活了69岁。
在东汉已经是高寿了。
非常懂得养生的一个人。
从公元170年到185年之间发生了五次大的瘟疫。
那时候人寿命很短。
什么叫伤寒呢,不是说感受寒了,它包括伤风感冒。
但这个寒,它的意思比较宽,它是指整个邪,所有的外邪,从外面来的邪气,当然这里面有:风、寒、暑、湿、燥、火,包括瘟疫。
瘟疫,中医叫做疫疬之气。
凡是从外来的,我们都叫做伤寒了。
《伤寒论》既适用一般的外感病的治疗,也适合于瘟疫的治疗。
包括20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甲流。
为什么后世把《伤寒论》看得这么重视?第一,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融到伤寒论中,而且加以临床实践。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四、烧心反酸胃病常见的一种表现,常伴有嘈杂,甚至病人无法用语言形容胃中的难受。
临床有寒热之分,带以热为多见。
值得提出的是,烧心反酸,无论寒或热,其病根皆在于肝。
正如清•高鼓峰《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肝主酸,性喜条达,肝木郁滞不得条畅,则郁而为酸,所以治酸必治肝。
病例:顽固反酸案,50多岁女,北京人,患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胃窦糜烂。
临床所见泛酸、吞酸为甚,每于夜半2-3点时分,大口涌出酸水,或难以自控的吞咽欲泛之酸,“咚咚作响”,每日必作,难以成寐,因泛酸致牙倒而不能食,可谓食眠俱废,形体渐瘦。
白日烧心、嗳气,时有口苦,大便干稀不调,舌苔黄,脉细滑。
累以二陈、左金、陷胸、旋覆代赭、半夏泻心诸剂,时有小效。
后想到肝主酸,用龙胆泻肝大剂,一周尽平。
肝主酸的临床意义:《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治胃酸以清肝热为佳。
治酸佳品: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子;不效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天麻、钩藤、羚羊角、黄芩、白芍、石决明等1、热证胃脘烧灼感,泛吐酸水,晨轻夜重,甚至难以入眠。
常伴口苦、口粘、咽干,或有胃脘痞满、疼痛。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弦数。
加味平胃散:苍术10-30g,厚朴10-15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15-30g,乌贼骨15-30g。
吞酸甚者,龙胆草9-15g、夏枯草15g、煅瓦楞子15-30g等。
烧心甚者,可酌加生石膏30g、蒲公英30g、茵陈蒿30g等。
(1)病例:烧心反酸案例,王某某,男34岁,山东人。
2016年9月29日初诊:自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热反酸烧心10年,恶食凉、辣之物,口味异常,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吃辣或凉则腹泻。
服西药6年余,仍烧心、反酸,不敢停服西药,否则反酸难以忍受。
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
辨为肝热犯胃,处以自拟加味平胃散: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3g,连翘30g,海螵蛸30g,龙胆草15g,夏枯草15g,炒神曲10g,煅瓦楞子30g。
健康之路20170401陈明《天生一对养五脏》健脾祛湿、缓解
脾虚、降脾火
央视健康之路2017年4月1日节目《天生一对养五脏》(三)视频在线观看和要点笔记,主要介绍健脾祛湿的对药,缓解脾虚的对药,降脾火的对药,脾热代茶饮等相关内容。
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茯苓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可以健脾祛湿。
还可以安眠。
还可以缓解女性下肢水肿。
孙思邈就说过茯苓久服百日病除。
调养脾胃的对药茯苓+白术。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而脾虚最容易出现湿气停留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健脾祛湿一块用。
而茯苓+白术组成对药就可以有效健脾祛湿、化痰饮。
健脾祛湿最著名的的方子-茯桂术甘汤。
长期便溏就属于脾虚,偶尔吃了硬的、凉的东西也容易伤脾。
其实大部分人都脾虚的经历。
大便总解不净、大便不成形也是脾虚的表现。
中医的脾脏指的是整个消化系统。
而缓解脾虚的对药就是莲子+山药,可健脾缓解大便不成形。
莲子有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还能补脾收涩;山药有气阴双补、固肾、养肝的功效。
口疮(西医叫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就与脾火有关。
口疮偶尔出现于胃火有关,而中医的脾胃往往都不分开说的。
降脾火不能单纯吃降火药。
降脾火的对药防风+石膏。
[转载]《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原⽂地址:《伤寒论》中的智慧(1)----陈明作者:____风清云淡____《伤寒论》中的智慧(1)张仲景与《伤寒论》陈明北京中医药⼤学 作者简介 陈明,医学博⼠、北京中医药⼤学教授、博⼠研究⽣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堂”等栏⽬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家刘渡⾈教授,潜⼼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经⽅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经典之⼀,内容博⼤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药⼀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位伟⼤的医学家,因医德⾼尚,医术⾼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剂精当灵验,近⼆千年来⼀直被⼴泛有效地⽤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 先介绍⼀个张仲景给“建安七⼦”之⼀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长官“刺史”,因治理有⽅,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岁,张仲景⼀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岁时眉⽑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个⽅⼦叫“五⽯汤”,服了这个⽅⼦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3、寒热错杂痞多为胃热脾寒相互错杂于中焦胃脘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疼痛或腹痛,不敢食凉,大便稀溏,不能食补。
舌红苔黄,或舌苔黄白相间。
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用于胃热痛,黄连汤用于腹痛,胃痛剧烈的可加良附丸)半夏泻心汤使用技巧:1、寒热错杂表现(上火又恶食凉)2、胃脘不适或嘈杂(痞、满、痛)3、大便溏泄(一日一次或数次不等)4、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1)病例:张某某,女39岁,北京大兴人,2011年7月13日初诊:胃痛一年余,每日疼痛。
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恶食凉,口干口苦,食欲差。
舌黄,脉沉滑。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6g,黄连6g,黄芩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5g,木香10g,砂仁10g,霍苏梗各1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服。
2011年8月3日二诊:服上方期间胃痛一次,为食粘玉米所发,口干苦,小腿凉,背酸痛。
舌薄黄,脉弦细。
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
7剂。
2011年8月10日三诊:本周胃未痛,食欲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消,仍口干,上方去厚朴,加白术10g,7剂。
2011年9月21日四诊:述胃痛一直未发,大便非常规律。
转治手脚发凉。
黄连汤:黄连10g,干姜10g,半夏10-15g,桂枝10g,党参10g,炙甘草3-6g,大枣4g。
治腹痛为主。
主治:上热下寒(胃中有热、腹中有寒)之胃脘痛,或伴呕吐,舌红苔白或舌苔黄白相间。
黄连汤是治疗腹痛、胃痛的良方,但前提是寒热错杂型的,表现为上热下寒,如腹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敢食凉,食则疼痛加重并大便溏稀,可伴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反酸嘈杂,舌苔黄。
本方目前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属于上热下寒的。
(2)病例:刘某某,41岁安徽人。
2017年11月11日就诊。
陈明教授7则验案!会用麻黄汤.多治6种病.简单好用陈明教授7则验案!会用麻黄汤.多治6种病.简单好用!小师妹华医世界图*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陈明教授说:“麻黄汤是疏通营卫的方剂,是开宣肺气的方剂,是提壶揭盖第一方。
麻黄汤不唯用于伤寒外感,而更多则是治疗内伤杂病,其作用根基乃在于“提壶揭盖”一法,适用于多种窍机不利所致病证。
”那么麻黄汤在临床如何应用?今天小师妹将陈明教授,临床应用麻黄汤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分享陈明教授7则验案,一个推荐方,供临床优秀的中医师参考学习,临床用麻黄汤治疗疾病种类又扩大了。
专家介绍陈明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师从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
NO·01一麻黄汤简介01麻黄汤证条文和麻黄汤方陈明教授认为,《伤寒论》最具代表性的麻黄汤证条文是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中所说的太阳病伤寒证也不仅仅只为外感风寒所起。
仲景所云太阳病由外感邪气引发,只是举例而言。
诸凡外感或内伤,只要邪气壅滞营卫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者,所发即为太阳病,故太阳病有外感太阳病,亦有内伤太阳病。
02麻黄汤证定位病机:营卫凝闭;肺气郁闭病症:发热恶寒——卫气凝闭疼痛诸症——营气凝闭无汗而喘——肺气郁闭脉象:阴阳俱紧——营卫凝闭在营卫凝闭或者肺气郁闭时就可用麻黄汤,肺气郁闭不仅仅只咳喘,很多症都可以出现。
03麻黄和桂枝解析陈教授解释了麻黄和桂枝在麻黄汤中的作用。
方中麻黄、桂枝都具有祛风散寒解表的功效,但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