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_张卫星
- 格式:pdf
- 大小:86.97 KB
- 文档页数:2
经方辨治脾胃病发布时间:2021-05-28T14:31:23.9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5期作者:吴小勇柳建军[导读] 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吴小勇柳建军迁安滕氏医院河北唐山 064400按: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
广义经方则是在历史上经过多年乃至历朝历代无数次临床广泛验证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广狭二义合并,则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历朝历代医家临床广泛验证过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以用经方为主的中医流派叫医圣经方派。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总结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和开展脾胃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共处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
脾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病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脾胃共见症有饮食减退、脘腹胀满、胃痛、呕逆、吞酸、嘈杂以及大便溏泄或便秘等。
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浮肿、少气乏力等。
胃病多见脘痛、不欲食、呕吐、嗳气等。
对脾胃病治疗,笔者一般从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寒湿困脾、胃气虚寒、胃阴不足、胃火炽盛、食滞胃脘等几个常见证型加以辨证分析。
(一)脾气虚弱证见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
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分析: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
谭永东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姜入铭1**…谭永东2***…杨志华1…吴萍1…心…上海……201802;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摘要:谭永东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尽得其传,专研经典,脾气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等3个临床验案介绍其治疗经验。
关键词:谭永东;脾胃病;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谭永东,主任中医师,上海市嘉定区首届名中医,是谭永东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
谭师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从全国著名中医时振声、方药中先生学习中医;后又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老先生,长期侍诊,专研经典,尽得其传。
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立足经典,致力于仲景之学,观谭师处方用药每获奇效,尤其在脾胃病方面;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3则脾胃病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中焦虚寒证患者余某,女,55岁,退休,2018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痛胃胀3月余,于外院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患者胃痛胃胀,喜温喜按,纳食欠佳,时嗳气,偶有泛酸,平素少气懒言,时感心中悸动,面色萎黄,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缓略弦。
于外院就诊中医服用小建中汤加蒲公英30g 加减治疗2月无效,反感胃痛加重。
来谭师处诊治时患者胃脘部覆盖厚厚的棉毛巾,患者诉胃脘部怕冷,需热敷才舒。
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缓略弦,脉证合参,谭师考虑为中焦虚寒证,遂予小建中汤3剂,处方如下:桂枝10 g,炙甘草6 g,大枣6枚(擘),芍药20 g,生姜9 g,饴糖30 g(自备)。
3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中焦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皆虚则少气懒言、心悸、口干咽干,面色萎黄,胃脘痛甚,喜温喜按。
谭师脉证合参,辨证为中焦虚寒证,治疗当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处方予小建中汤。
国医泰斗治脾肾阳虚医案一、脾肾阳虚的理论基础1. 中医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代谢,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有着根本的作用。
- 脾肾阳虚是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温化无权,运化失职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因多为久病耗气伤阳、久泻久痢、水邪久踞等,导致脾肾阳气不断损耗。
2.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尤其是在进食生冷食物后加重,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是因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不能正常消化食物。
- 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男子可能有阳痿、早泄,女子可能出现宫寒不孕等。
肾主生殖,肾阳虚则生殖功能减退。
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膝和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 全身症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㿠白或黧黑,神疲乏力等。
阳虚则寒,阳气不能温煦肢体和面部,同时身体机能衰退,出现神疲乏力等表现。
二、国医泰斗医案举例1. 医案一-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男,45岁。
自述近年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明显,腹部胀满,进食后尤甚,大便稀溏,每日3 - 4次,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辨证论治- 国医泰斗诊断为脾肾阳虚证。
认为患者久病体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阳亦虚。
治以温补脾肾之阳。
- 方剂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
药用附子(先煎)10g、干姜10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化)10g、杜仲10g。
- 方解:附子理中汤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共奏温中健脾之功;右归丸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等药补肾填精,温补肾阳。
两方合用,脾肾双补,使阳气得复。
-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 - 2次,畏寒怕冷症状有所缓解。
·12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Dec.2019 Vol.26 No.12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刘子丹1,张雅明1,陆为民21.利辛县人民医院,安徽利辛 236700;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本文通过小建中汤治疗腹痛案、乌梅丸治疗腹泻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呕吐案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使用经方首先抓主证,据“有是证,用是方”,先抓主证而后立方,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主证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2-0120-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amples of Medical Cases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reatment of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LIU Zidan1, ZHANG Yaming1, LU Weimin2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xin County, Lixin 236700, China;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rough stomach pains treated by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diarrhea by Wumei Pills, and vomiting by Chaihu Jia Longgu Muli Decoction. It argued that clinical use of prescriptions was first to grasp the main symptoms, first grasped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n decided the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re is a symptom, there is a prescription”,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ere used flexibly, with significant efficacy.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main symptom古今医家多推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称为“经方”,称其书为“活人之书”,言其方为“群方之祖”,观其用药,其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疗效确切。
医圣张仲景这个补脾胃的方子,治疗胃寒胃炎、胃溃疡!‖仲圣经方医案合辑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方歌: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相关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组: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效配伍: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本方即人参汤加桂枝组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散寒;白术苦甘性温,健脾燥湿;炙甘草补脾和中。
前四味药相合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止利,以治太阴虚寒,加桂枝辛温发散,以解太阳表邪。
诸药合用,表里同治,但侧重治里。
本方人参汤宜先煎久煮,取温中健脾止泻之功;桂枝后下,不宜久煮,意在取气味辛香走表散邪。
上五味药,先水煮人参汤四味,再入桂枝同煮,取汁温服,昼日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人参汤治太阴脾虚下利,兼太阳表证。
症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太阳病,表证未解,法当用汗法解表,而反屡用攻下,则表邪未除,反损伤脾胃阳气,遂协热而利。
太阴脾气虚寒,运化失司,清气下陷则下利不止;湿浊中阻,气机壅塞,则心下痞硬;表邪不去则发热恶寒。
本证既有外感发热恶寒,又有误下之后下利不止,谓之“协热而利”,亦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同治,方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桂枝人参汤证和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均为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不解,出现里证下利,均谓之“协热利”,治疗皆用表里同治之法,且皆以治里为主。
但二者的病机性质却截然相反,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
用方思路:桂枝人参汤方性偏温补,是以治疗脾胃虚寒下利为主,兼有轻度表寒者。
若表寒甚者,可重用桂枝,加生姜等;脾虚下利甚者,重用人参、白术,加山药等。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刘子丹; 张雅明; 陆为民【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9(026)012【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经方; 脾胃病; 主证【作者】刘子丹; 张雅明; 陆为民【作者单位】利辛县人民医院安徽利辛 236700;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古今医家多推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称为“经方”,称其书为“活人之书”,言其方为“群方之祖”,观其用药,其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疗效确切。
笔者临证以经方治疗脾胃病,效果显著,颇有所得,今择验案一二介绍如下,以期共同提高,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案例1:患者,男,23岁,上腹部疼痛间作半年余,于2017年2月8日初诊。
上腹部隐痛不适、呈阵发性发作、夜间尤甚,伴口干口苦。
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曾间断服用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来时面带忧郁,仔细追问病史,每因受凉诱发,疼痛时面色发白,稍有汗出,饮热水可稍缓解,得温则减,上腹部喜温喜按,受寒时反酸,无嗳气嘈杂,无灼热感,二便可,夜寐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体形高瘦,皮肤细腻,平素怕冷。
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为脾胃虚寒,拟甘温补脾、缓急止痛。
方选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0 g,炒白芍30 g,炙甘草6 g,红枣10 g,干姜10 g,党参10 g,茯苓15 g,制附片9 g,香附10 g,高良姜6 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2 h服用。
2017年2月24日二诊:上腹部疼痛明显缓解,自觉服药后腹部觉温,舒适感,泛酸不著,舌脉同前。
药证合拍,守方加五灵脂10 g,续服月余后,改服附子理中丸善后,并嘱患者饮食禁忌,适寒温。
按:本案年轻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半年余为主诉,夜间为甚,表现受凉为诱因、饮热水稍缓解为主要特点,其疼痛存在节律性、周期性,看似溃疡之征,实为糜烂所致,其诱因(受凉)、发作规律(夜间明显)、发作时表现(面色苍白汗出)及缓解特点(得温则减)、反酸(受寒时发)、其腹部喜温喜按,结合舌脉,均为一派虚寒之象,辨证当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脾胃虚寒为主要病机,故拟甘温补脾、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方选小建中汤加减。
健脾祛湿的经方医案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除痹。
适用于脾虚湿浊,脘腹胀满,食欲不佳,四肢沉重或酸软无力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腹胀、便溏,四肢乏力,舌苔白腻,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有虚火上炎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切)9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渗湿利水,调和脾胃。
适用于脾胃虚弱,湿困水肿,痰多气滞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湿阻脾胃,水肿,口淡舌胖,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缓,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湿热困脾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香砂养胃汤
组成:香砂10克,半夏10克,人参3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
适用于脾虚湿困、胃痛、嗳气、呕吐、痰多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有胃痛、嗳气、呕吐、痰多等症,可用此方治疗。
如患者痰湿壅滞困胸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方名: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大枣5枚,陈皮5克,半夏5克
功效:健脾开胃,祛湿化痰,益气固表。
适用于脾虚湿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胸闷嗳气,腰膝酸软等症。
临床应用:患者脾虚湿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胸闷嗳气,腰膝酸软等症,可用此方治疗。
如湿热内蕴等表现,可加减治疗。
调治脾胃验案三则
张中立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4(0)6
【摘要】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应用极其广泛,只要应用得当,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现将个人近年在临床上运用调治脾胃法的验案介绍于后: 一、肥胖症罗××,男,58岁。
【总页数】2页(P21-22)
【关键词】脾胃功能;健脾益气;白术散;验案;医案;脾气虚弱
【作者】张中立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调治脾胃验案六则 [J], 杨廉方
2.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七)——辨治肝胆脾胃疾病验案 [J], 李今庸
3.形神共调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J], 谢招虎;解静;代二庆
4.调治老年脾胃病验案琐谈 [J], 余永鑫
5.调治脾胃病毋忘升降论──名医魏长春调治脾胃病的经验 [J], 孙徕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