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以下简称《指南》)应运而生,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来解读《指南》。
一、筛查高血压1.定期测量血压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家族史及中老年人每半年测量一次。
2.分层筛查对于血压正常的人,三到五年测一次。
血压偏高的人,应该每年测一次。
3.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明确血压情况,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高血压1.非药物治疗首要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维持健康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等。
2.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方案。
3.血压控制目标血压控制目标是基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情况而制定的,对于60岁以下无临床并发症的患者,血压目标为130/80 mm Hg。
三、管理高血压的难点1.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高血压的控制紧密相关,医生应充分与患者沟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也应加强药品的监管和管理。
3.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医生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四、总结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和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
《指南》提供了一个指导思路,为规范化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有关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国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为了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高血压病情,中国制定了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旨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患者的健康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的内容和要点。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或者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
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分为控制良好、控制一般和控制不良三个级别。
对于不同级别的患者,基层管理需采取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二、高血压管理的原则高血压管理的原则包括: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
全程管理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
个体化治疗则是基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发症、年龄、性别等因素,针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规范用药要求合理选药、调整剂量和细致入微的指导,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等,以降低血压水平。
三、高血压的诊断和评估高血压的诊断需要通过血压测量和综合血压相关因素进行评估。
针对基层管理,建议使用间隔1-2周的血压测量值作为参考,连续2次测量高血压才能确诊。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发症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高血压的治疗策略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发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五、高血压的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是基层管理的关键环节。
建议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应加强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高血压的并发症管理高血压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事件等。
《2014 年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简明版)》1 前言1.1 制定《指南》是慢性病防治的需要2011年9月,联合国举行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提出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控任务和要求。
2012年5月,原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年》,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2 是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41%,每年死亡350万,其中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减少40%~50% 的脑卒中危险和15%~30%的心肌梗死危险。
因此,控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
估算2012年我国有高血压患者2.66亿,但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40%和10%,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治疗的依从性差。
调查表明,初诊高血压治疗一年的依从性仅为30%,严重影响了高血压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的改善。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及长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是将成为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措施和助推器。
1.3 正面宣传科学的健康知识,抵制伪科学,澄清高血压认识的误区高血压常见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无不适症状,可以不用降压药;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 头不晕停药;用食疗或理疗仪器,不服用降压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意长期用降压药等。
针对以上高血压认识的误区,有必要正面宣传科学的高血压防治知识。
1.4 高血压教育需要规范化,需要权威科学的指导教材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及不规范性已不能适应高血压防治的新要求。
亟需制定国家级权威的、科学的、实用的高血压教育教材和医务人员开展高血压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即《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
《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摘要】①定期测量血压,将人群中未知的高血压检测出来,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②规范测量血压,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③因地制宜检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根据总危险决定治疗时机和措施.④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区,明确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⑤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限盐、限酒、减轻体质量有利于高血压的控制.⑥五大类降压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选择,根据药物的强适应证选择使用.⑦对2级或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可起始用小剂量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⑧一般高血压治疗的血压目标是小于140/90 mmHg.⑨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加强患者教育和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加量或加另一种药).⑩随访中根据血压是否达标决定随访频率:血压达标者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2~4周随访1次.(⑾)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推荐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⑿)对公众、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防治教育,改善降压治疗依从性.【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5(030)007【总页数】20页(P725-744)【关键词】高血压;指南【作者】《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切入点和关键措施。
为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主导下,2009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有关临床、预防、社区防治专家编制了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指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1、指南概述1.1 介绍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1.2 阐述高血压的危害性和需重视的原因1.3 说明本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1.4 强调基层防治管理在高血压控制中的作用2、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2.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2 血压的测量与评估方法2.3 确认诊断的相关检查与实验室检验2.4 针对特殊人群的诊断与评估要点3、高血压的治疗策略3.1 非药物治疗原则与方法3.2 药物治疗的选择依据与药物类别介绍3.3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3.4 监测与调整治疗的方法与频率4、高血压的并发症防治4.1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4.2 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4.3 肾脏损害的防治策略4.4 其他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要点5、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5.1 饮食调控指导原则5.2 锻炼与体力活动的指导原则5.3 控制体重与减轻肥胖的方法5.4 戒烟与限制酒精的重要性与方法6、专科治疗与转诊的指引6.1 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科治疗的判断与试验 6.2 专科治疗的适应症与方法介绍6.3 专科治疗后的随访与监测要求6.4 制定转诊政策与流程7、高血压管理中的患者教育7.1 教育内容的设计与编制7.2 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7.3 患者教育的效果评价7.4 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8、附录8.1 附件一、高血压的风险评估表8.2 附件二、高血压用药指导表8.3 附件三、高血压相关的实验室检验指标解读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
2、高血压的并发症:指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等疾病。
3、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通过改变饮食、锻炼、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酒精等方法来控制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4、专科治疗:指由专科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更加精准、复杂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措施。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一、高血压的风险评估表,请参见附件。
2015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全面管理作者:唐新华(浙江省医院)2015年《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中高血压的管理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分级管理、管理级别的确定与调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职场人群的血压管理及高血压信息化管理。
一、高血压分级管理的目的及方法就高血压的分级管理而言,其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医疗资源,重点管理血压未达标的患者,以提高患者血压的控制率。
进而根据不同的管理级别,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
血压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新指南根据患者血压是否达标将其分为一、二级管理。
一级管理的对象是血压达标的患者(<140/90mm Hg),这类患者推荐每3个月随访1次;二级管理的对象是血压未达标的患者(≥140/90mm Hg),这类患者被建议每2~4周随访1次。
分级管理的重点对象是血压未达标者,针对这类患者,其随访的主要内容是观察血压变化情况、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以便临床医师能够为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此基础之上,临床医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率,血脂、血糖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患等。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推荐一级管理的患者长期坚持管理,二级管理的患者则需要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并长期坚持管理。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级管理的患者应维持药物治疗,保持血压达标。
二级管理级别的患者首先可在一种药物的小剂量基础上增加剂量至常规治疗目标量;若患者未达标,则在一种药物小剂量基础上,增加另外一种药物,或开始固定复方制剂;如果患者的血压依然没有达标,则在使用两种药物的基础上加量或增加第三种药物。
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干预的情况下,还应根据患者存在的一些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随临床疾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肾功能、尿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
二、高血压患者管理级别的确定与调整就管理级别的确定与调整而言,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初期就诊时,根据血压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及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个体心血管病风险程度。
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4年简明版节选二)(续上期)第五章高血压的治疗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第一节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略)第二节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常识(略)第三节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多个危险因素和临床疾患,如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凝状态等。
除降压外,还要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综合达标,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1血脂异常:合并血脂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可优先选择ACEI、ARB 或CCB。
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能达到降脂目标者,可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
2肥胖:肥胖患者降压治疗宜应用ACEI、ARB、CCB,必要时用小剂量利尿剂或选择性高的βB。
肥胖者应通过控制饮食调整+运动减轻体重。
3高尿酸血症:首选改善生活方式: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的摄入。
避免应用使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尤其噻嗪类)、皮质激素、胰岛素等。
必要时服用降低尿酸的药物,如别嘌呤醇。
伴有尿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选用降压药物时优先选用ARB、ACEI或CCB。
4抗血小板治疗(高凝状态)4.1对于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一级预防)。
对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10年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危险>10%的高危患者,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天)进行一级预防。
30岁以下和80岁以上者应由医生权衡获益风险比后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注意控制血压水平<150/100mmHg方可使用阿司匹林;有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4.2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证据明确。
对于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史、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以及合并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100mg/d。
5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7.0mmol/L;糖耐量减低: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75克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