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及冷源
- 格式:ppt
- 大小:1013.00 KB
- 文档页数:16
冷源与热源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4.2冷源与热源4.2.1建筑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的比例已达27.6%,在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系统和生活热水系统耗能比例接近60%。
公共建筑中,冷热源的能耗占空调系统能耗40%以上。
当前各种机组、设备类型繁多,电制冷机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蓄冷蓄热设备等各具特色,地源热泵、蒸发冷却等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天然冷源的技术应用广泛。
由于使用这些机组和设备时会受到能源、环境、工程状况、使用时间及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客观全面地对冷热源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定合理的冷热源方案。
1热源应优先采用废热或工业余热,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和能耗。
当废热或工业余热的温度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可以利用热源制冷。
2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室外环境密切相关,从全年使用角度考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满足应用需求的,因此当不能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来满足建筑的需求。
3北方地区,发展城镇集中热源是我国北方供暖的基本政策,发展较快,较为普遍。
具有城镇或区域集中热源时,集中式空调系统应优先采用。
4电动压缩式机组具有能效高、技术成熟、系统简单灵活、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因此在城市电网夏季供电充足的区域,冷源宜采用电动压缩式机组。
5对于既无城市热网,也没有较充足供电的地区,采用电能制冷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其地区燃气供应充足的话,采用燃气锅炉、燃气热水机作为空调供热的热源和燃气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空调冷热源是比较合适的。
6从节能角度来说,应充分考虑能源梯级利用,例如采用热、电、冷联产的方式。
大型热电冷联产是利用热电系统发展供热、供电和供冷为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冬季用热电厂的热源供热,夏季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供冷,使热电厂冬夏负荷平衡,高效经济运行。
4.2.2强制性条文。
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换热站工作原理引言概述:换热站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设备,广泛应用于供热、供冷系统中。
它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从一种介质传递到另一种介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包括供热侧和供冷侧的工作流程,换热站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一、供热侧工作原理:1.1 热源供热:换热站的供热侧通常由锅炉或者热力站提供热源。
热源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传递给供热系统的工质,如热水或者蒸汽。
1.2 热力传递:供热系统的工质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端,通过热交换器与用户端的热负荷进行热力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工质的温度逐渐降低,完成热能的传递。
1.3 回水回收:用户端的冷工质经过热交换器后,温度升高,返回换热站的回水管道。
回水通过热交换器与热源进行热交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供冷侧工作原理:2.1 冷源供冷:换热站的供冷侧通常由冷水机组或者制冷机组提供冷源。
冷源通过热交换器将冷能传递给供冷系统的工质,如冷水或者制冷剂。
2.2 冷力传递:供冷系统的工质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端,通过热交换器与用户端的冷负荷进行冷力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工质的温度逐渐升高,完成冷能的传递。
2.3 回水回收:用户端的热工质经过热交换器后,温度降低,返回换热站的回水管道。
回水通过热交换器与冷源进行冷交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换热站的组成结构:3.1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换热站的核心组件,用于实现热能或者冷能的传递。
常见的热交换器包括板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等,其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3.2 泵组系统:泵组系统用于输送工质,包括供热侧和供冷侧的泵组。
泵组的选择需考虑流量、扬程等参数,以确保工质能够顺利地在系统中循环。
3.3 控制系统:换热站的控制系统负责监测和控制换热站的运行状态。
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节泵组的运行状态,以满足用户的热力或者冷力需求。
四、换热站的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4.1 温控技术:换热站的温控技术是保证供热或者供冷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总结篇】14种冷热源及空调系统特点介绍2015-03-17 10:25 专业分类:暖通空调浏览数:56714种冷热源及空调系统特点介绍目录:一、常规电制冷空调系统二、冰蓄冷空调系统三、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四、电蓄热空调系统五、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六、溴化锂空调系统七、VRV空调系统八、热泵空调系统九、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十、大温差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特点十一、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十二、冰蓄冷与水源热泵的结合十三、水蓄冷系统十四、温湿独控空调系统系统正文:一、常规电制冷空调系统目前使用较多的空调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制冷主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制冷效率高等的优点,它有如下特点:优点:1)系统简单,占地比其他形式的稍小。
2)效率高,COP(制冷效率)一般大于5.3。
3)设备投资相对于其它系统少。
不足之处:1)冷水机组的数量与容量较大,相应的其他用电设备数量、容量也增加,运动设备的增加加大了维护、维修工作量。
2)总用电负荷大,增加了变压器配电容量与配电设施费。
3)所使用电量均为高峰电,不享受峰谷电价政策,运行费用高。
4)在拉闸限电时出现空调不能使用的状况。
2003、2004年夏季空调主机减半运行,造成大部分中央空调达不到效果。
5)运行方式不灵活,在过渡季节、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个别区域供冷,需要开主机运行,形成大马拉小车,浪费了机组的配置能力,增加了运行费用。
6)对于大型区域供冷系统较难实现较好的供冷(供水温度不能降低),管网的投资大、输送能耗高、空调品质差。
二、冰蓄冷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是在常规水冷冷水机组系统的基础上减小制冷主机容量增加蓄冰装置,利用夜间低谷低价电力时段将冷量通过冰的形式储存起来,白天需要供冷时释放出来。
该技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应用于美国,在70年代能源危机中得到发达国家的大力发展。
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冰蓄冷已经成为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
比如,韩国明令超过2000㎡建筑,必须采用冰蓄冷或煤气空调,日本超过5000㎡的建筑物,就在设计时考虑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
【地理原理】青藏⾼原为什么称为夏季热源冬季冷源
【三点前提知识】
1、⼤⽓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辐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地⾯(岩⽯)的⽐热容⼩于空⽓的⽐热容,故吸收(放出)相同热量,地⾯升温(降温)幅度要⼤于空⽓。
3、该结论是在同⼀海拔⾼度上的⽐较(空⽓密度差异不⼤)。
由于青藏⾼原平均海拔⾼度已经达到4000⽶以上,所以该结论是青藏⾼原近地⾯⼤⽓温度与周围平原上空4000⽶⾼度⼤⽓温度的对⽐。
【解释】
夏季时,太阳辐射加热地⾯,地⾯放出⼤量地⾯辐射,然后地⾯辐射加热空⽓。
由于青藏⾼原⾼原⾯⾯积⼴⼤(且地⾯增温较快),近地⾯⼤⽓吸收的地⾯辐射(热量)多。
⽽与之对⽐的平原上空4000⽶⾼度⼤⽓因为距离平原地⾯遥远,所能获得的地⾯辐射就少,所以青藏⾼原近地⾯的⼤⽓温度>周围平原上空4000⽶⾼度的⼤⽓温度。
所以称夏季青藏⾼原为热源。
进⽽导致,夏季青藏⾼原⽓流上升,易形成低压中⼼,吸引周围空⽓吹向⾼原,加强东亚、南亚夏季风。
冬季时,由于夜长昼短,地⾯和⼤⽓的热量收⽀均为⼊不敷出状态,故表现为降温。
由于地⾯(岩⽯)⽐热容⼩,故降温也更快,进⽽导致近地⾯⼤⽓降温也较快。
与平原上空同海拔4000⽶⾼空的⼤⽓做⽐较,由于其距离地⾯遥远,故受地⾯降温的影响⼩。
所以相对⽽⾔,青藏⾼原近地⾯的⼤⽓温度<周围平原上空4000⽶⾼度的⼤⽓温度。
所以称冬季青藏⾼原为冷源。
进⽽导致,冬季青藏⾼原⽓流下沉,易形成⾼压中⼼,导致空⽓由⾼原向四周下降运动,从⽽加强东亚冬季风。
(不正之处,欢迎讨论)。
大温差机组术语
大温差机组术语是指一种能够利用温度差异产生能量的设备。
它通过有效地利用高温和低温之间的温差,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温差机组的工作原理。
大温差机组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热源和冷源。
热源是一个高温区域,而冷源则是一个低温区域。
两者之间的温差越大,机组产生的能量就越高。
大温差机组的核心是热机,它利用温差来驱动工作物质(例如气体或液体)的循环。
工作物质在高温区域吸收热量,然后通过冷却系统将热量释放到低温区域。
这个过程中,工作物质会发生相变,从而驱动涡轮、发电机或其他设备,产生机械能或电能。
大温差机组有很多应用领域,其中之一是地热能利用。
地热能是指地壳深处蕴藏的热能资源,通过大温差机组可以将其转化为可用能源。
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无限可再生的能源,通过大温差机组可以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大温差机组还可以用于废热利用。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热。
通过大温差机组,可以将这些废热转化为有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大温差机组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源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温差产生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温差机组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
通过持续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大温差机组将会在能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热力学中的热机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热力学中的热机: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学科,而热机是利用热能来转化工作的装置。
本文将介绍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并探讨热机在能源转化中的重要性。
一、热机的基本原理热机是利用热能进行能量转化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热能的吸收和释放,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机通常由工作物质、热源和冷源组成。
工作物质是热机中发挥作用的实质性物质,常见的工作物质有蒸汽、汽油、氢气等。
热源是提供热量的地方,冷源则是吸收废热的地方。
热机工作的基本过程是循环过程,通常包括四个主要步骤:吸热过程、绝热膨胀过程、放热过程和绝热压缩过程。
这些过程中,热机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来进行能量转化。
二、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评价其能量转化效率的重要指标。
热机效率定义为输出功与输入热量之比,也即:η = (W/Qin) × 100%其中,η表示热机的效率,W表示机械功,Qin表示输入热量。
根据第一定律热力学原理,能量守恒,即机械功等于输入热量减去输出热量:W = Qin - Qout代入热机效率公式,可以得到:η = [(Qin - Qout) / Qin] × 100%由此可见,热机的效率取决于输入热量和输出热量之间的差异。
要提高热机的效率,需要减少输出热量,增加输入热量。
三、热机效率的限制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机效率存在一定的限制,即卡诺定理。
卡诺定理指出,在工作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热机效率达到最大时,称之为卡诺效率。
卡诺效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ηc = 1 - (Tc/Th)其中,ηc表示卡诺效率,Tc表示冷源温度,Th表示热源温度。
由此可见,热机的效率受到热源和冷源温度之间的差异限制。
要提高热机效率,可以通过降低冷源温度或提高热源温度来实现。
四、热机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热机在能源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常见的能源转化方式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裂变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8.1 一般规定8.1.1 供暖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设地点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热源宜采用废热或工业余热。
当废热或工业余热的温度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2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利用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受到气候等原因的限制无法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3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有城市或区域热网的地区,集中式空调系统的供热热源宜优先采用城市或区域热网;4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城市电网夏季供电充足的地区,空调系统的冷源宜采用电动压缩式机组;5不具备本条第1款~4款的条件,但城市燃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宜采用燃气锅炉、燃气热水机供热或燃气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供冷、供热;6不具备本条第1款~5款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燃煤锅炉、燃油锅炉供热,蒸汽吸收式冷水机组或燃油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供冷、供热;7夏季室外空气设计露点温度较低的地区,宜采用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作为空调系统的冷源;8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当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能较好的匹配、能充分发挥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并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宜采用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9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大,需要长时间地向建筑物同时供冷和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供冷、供热;10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低谷电价能够明显起到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行费用时,宜采用蓄能系统供冷供热;11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干旱缺水地区中中、小型建筑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12有天然地表水等资源可供利用、或者有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且保证100%回灌时,可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13具有多种能源的地区,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
斯特林热机原理斯特林热机原理是热力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基于温差产生功的热机原理。
该原理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斯特林于1816年提出,至今仍在工程、科学和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斯特林热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热量的传递和热力学循环的概念。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热源,一个是冷源。
热源提供热量,而冷源则用来吸收热量。
斯特林热机利用这种温差,将热量转化为功。
斯特林热机的基本构造包括一个气缸、一个活塞和两个热交换器。
气缸内充满了一定量的工作气体,如氢气、氦气、空气等。
活塞可以在气缸内自由移动,从而改变气缸内的体积。
在斯特林热机的工作过程中,活塞会受到外力推动,从而使气体在气缸内发生压缩和膨胀。
当斯特林热机的工作气体被加热时,气体分子开始活跃,体积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向外移动。
这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力都会增加。
当气体被冷却时,气体分子开始减缓运动,体积缩小,从而使活塞向内移动。
这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力都会降低。
通过这种方式,斯特林热机将热量转化为功。
斯特林热机的效率取决于它的工作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效率越高。
因此,在设计斯特林热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热源和冷源,以及合适的工作气体。
此外,斯特林热机还需要考虑气体的循环方式和热交换器的设计,以确保其稳定、高效地工作。
斯特林热机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使用多种燃料,不会产生污染物,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
因此,它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太阳能发电、高海拔地区的发电等。
总之,斯特林热机原理是一种基于温差产生功的热机原理,它利用温差将热量转化为功。
它具有许多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热机技术。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相信斯特林热机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热量的传递方式以及自然界中不可逆过程的方向性。
本文将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表述方式以及其应用领域。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一个重要定律。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概念:1. 热机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例如汽车发动机和蒸汽机等。
热机的工作过程既有可逆过程,也有不可逆过程。
2. 热源和冷源热源是指能够提供热量的物体或系统,通常温度较高;而冷源是指能够吸收热量的物体或系统,通常温度较低。
3. 热量的传递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实现。
无论哪种方式,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方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述,其中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克劳修斯表述克劳修斯表述(Clausius statement)认为,不可能自发地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效应。
2. 开尔文表述开尔文表述(Kelvin statement)认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功而无余热放出。
3. 普朗克表述普朗克表述(Planck statement)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熵的不减原理,即任何孤立系统的熵都不会减少。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领域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热机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热机效率的理论上限进行了限制。
热机效率是指工作输出与热量输入之比,根据卡诺热机的理论,最高效率可达到1-T2/T1,其中T1和T2分别为热机的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
2. 熵增定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内的熵总是增加的。
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生物学和工程领域等。
3. 热泵和制冷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为热泵和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热泵是将热量从低温区域传递到高温区域的装置,而制冷系统则是将热量从低温区域排出以降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