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37
消化道出血808原则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于消化道的出血病变所引起的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
消化道出血属于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其处理原则是基于808原则,即快速诊断、早期复苏和积极治疗,以下将详细介绍该原则。
首先,快速诊断是处理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时,应及早寻找出血的原因,以便给予正确的治疗。
常见的诊断方法有内镜检查、超声检查以及CT扫描等。
内镜检查是最为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引导内镜探测器经食管或肛门插入,可直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情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所在。
超声检查和CT扫描则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的病变,可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其次,早期复苏是处理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患者出血量多与失血所致的休克以及低血容量有关,因此应尽快进行恢复血容量的措施。
早期复苏包括静脉输液,以补充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维持血压和循环稳定。
输液时应注重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防止出血的进一步扩大。
对于出血量大或伴有休克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输血。
最后,积极治疗是处理消化道出血的最终目标。
根据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止血、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的药物及止血药物等。
内镜止血是处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通过内镜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进行止血。
介入治疗主要针对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动脉栓塞、血管内注射药物以及激光光凝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法通过内镜或介入方式止血的状况,常见的手术包括钳夹止血、消化道切除术等。
总之,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原则是基于快速诊断、早期复苏和积极治疗的808原则。
通过快速诊断,可以准确找到出血病变的原因;早期复苏则可以迅速恢复血容量,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而积极治疗则是最终目标,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只有严格执行这一原则,才能有效地处理消化道出血的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原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围。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成为下段消化道出血.临床根据失血与速度将消化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显性出血和急性出血。
80%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自限性,急性大量出血死亡率约占10%;主要是持续性出血和反复出血者;60岁以上患者出血死亡率占30%-50%;而下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病因和分类】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现按消化道解剖位置分述如下。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这些病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溃疡、食管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的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的化学性损伤.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杜氏病(Dieulafoy lesion)以及内镜诊断、治疗操作后引起的损伤.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
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囊蛔虫症、胆囊或胆管癌、肝癌、肝脓肿或肝出血管病变破裂出血,由十二指肠乳头部流入肠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囊肿出血破裂、重症胰腺炎、胰腺癌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化道出血(外科学)概述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症状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二、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以上,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
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消化道出血急诊处理定义:任何病因引致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除口腔外),主要表现为呕血和便血,轻者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解剖部位可以将消化道出血以屈氏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胆胰腺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此范畴。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短期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病情危重的可危及生命。
根据病因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
一)、常见病因:1. 胃十二指肠溃疡,约占一半,其中3/4是十二指肠溃疡。
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后壁或胃小弯。
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被腐蚀的血管,静脉出血较为缓慢,动脉出血则呈搏动性喷射。
2.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约占25%,是危及生命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病因。
3. 出血性胃炎,又称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约占5%。
病人多有酗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病史,也可以发生在休克、脓毒症、烧伤、大手术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表现为表浅的大小不等的多发的胃粘膜糜烂,底部常有活动性出血和血块,部分病例仅见弥漫性渗血。
4. 胃癌约占2-4%。
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
黑便症较呕血常见。
5. 胆道出血各种原因导致血管与胆道沟通,引起血液通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统称胆道。
最常见的病因是肝外伤,其他原因有肝血管瘤、肝肿瘤、肝脓肿、以及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等引起的胆道感染。
胆道出血三联症是胆绞痛、梗阻性黄疸和消化道出血。
6. 其它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它凝血机制障碍。
尿毒症。
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SLE。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
轻者无症状,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等,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部位与病因: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至回盲部为中消化道出血,回盲部以远的称下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他病因有:①食管疾病,如食管喷门粘膜撕裂伤、食管癌、食管损伤(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所致损伤)、食管炎、食管憩室炎、主动脉瘤破如食管等;②胃十二指肠疾病:息肉、恒径动脉破裂、胃间质瘤、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血管瘤、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吻合口溃疡、十二指肠憩室、促胃液素瘤等;③胆道出血,如: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胆囊或胆管癌、胆道术后损伤,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④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如胰腺癌或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破溃。
(二)、中消化道出血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肠憩室、钩虫感染、各种良恶性肿瘤(小肠间质瘤、淋巴瘤、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缺血性肠病、肠系膜动脉栓塞、肠套叠及放射性肠炎等。
(三)、下消化道出血痔疮、肛裂时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常见的病因有:肠息肉、结肠癌、静脉曲张、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感染性肠炎等)、肠道憩室、血管病变、肠套叠等。
(四)、全身性疾病不具特异性的累及部分消化道,也可弥散于全消化道。
1、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弹性假黄瘤等病。
2、血液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3、其他,如: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或钩端螺旋体病等。
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及性质,与患者的年龄及循环功能的代偿性有关。
(一)、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