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二 醇 中 氯 离 子 分 析 原 始 记 录
- 格式:pdf
- 大小:54.72 KB
- 文档页数:1
一、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步骤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包括蒸馏、萃取、重结晶。
二、蒸馏1.蒸馏原理: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差异,将有机化合物以蒸汽的形式蒸出,然后冷凝得到产品。
2.适用对象:互相溶解、沸点不同的液态有机混合物3.适用条件:①有机物的热稳定性较强;②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4.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
5.实验装置与注意事项①蒸馏烧瓶里盛液体的用量不超2/3,不少于1/3; ②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③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平齐; ④冷凝水应下口进入,上口流出;⑤实验开始时,先通冷凝水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冷凝水;第03讲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知识导航知识精讲三、萃取1.原理:(1)液—液萃取: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使待分离组分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2)固—液萃取:用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待分离组分。
2.萃取剂(1)选择原则①与原溶剂互不相溶;②与溶质、原溶剂均不反应;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原溶剂。
(2)常用萃取剂乙醚(C2H5OC2H5)、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3.分液:将萃取后的两层液体(互不相溶、密度也不同的两种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
4.主要仪器:分液漏斗5.实验装置与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使用之前必须检漏(在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的水,塞上玻璃塞,倒置,看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分液漏斗后将玻璃塞旋转180°,再倒置看是否漏水)。
②使用时需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
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四、重结晶1.重结晶原理: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杂质除去。
2.适用对象:固体有机化合物3.溶剂选择:要求杂质在此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被提纯的有机化合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能够进行冷却结晶。
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或方法中不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的是 A .溴水B .H 2C .酸性KMnO 4溶液D .燃烧法答案:B解析:A .甲烷与溴水不能反应,因而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烯能够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因此可以使用溴水鉴别甲烷和乙烯,A 不符合题意;B .H 2与甲烷不能发生反应;乙烯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二者,B 符合题意;C .甲烷与酸性KMnO 4溶液不能反应,因而不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乙烯能够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而使溶液褪色,因此可以使用酸性KMnO 4溶液鉴别甲烷和乙烯,C 不符合题意;D .甲烷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乙烯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D 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
2.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的产物为CO 、2CO ,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g ,当其缓慢经过无水2CaCl 时,2CaCl 增重25.2g ,原混合气体中2CO 的质量为( ) A .12.5gB .13.2gC .19.7gD .24.4g答案:B 【分析】CH 4燃烧产物为CO 、2CO ,和水蒸气,产物通过无水2CaCl 时,无水2CaCl 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无水2CaCl 增重25.2g 为水的质量,根据氢原子守恒可计算CH 4的物质的量,根据碳原子守恒可计算CO 和CO 2的总物质的量,再根据二者质量可计算CO 2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CO 2的质量。
解析:产物通过无水2CaCl 时,无水2CaCl 增重25.2g 为水的质量,所以()225.2gH O 1.4mol 18g /moln ==,根据H 原子守恒,可以知道:()()4211CH H O 1.4mol 0.7mol 22n n ==⨯=,根据C 原子守恒,则:()CO n +()2CO 0.7mol n =,所以()()2CO CO 49.6g 25.2g 24.4g m m +=-=,所以()20.7mol CO n -⎡⎤⎣⎦()228g /mol CO 44g /mol 24.4g n ⨯+⨯=,()2CO 0.3mol n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3mol ⨯44g /mol 13.2g =,B 项正确。
粉尘粒径分布测定实验一、原理:除尘系统所处理的粉尘均具有一定的粒度分布。
粉尘的分散度不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程度和适用的除尘机理就不同。
对粉尘的粒径分布进行测定可以为除尘器的设计、选用及除尘机理的研究提供基本的数据。
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包括有巴柯离心分级测定法,液体重力沉降法(移液管法)和惯性冲击法等。
本装置系统为液体重力沉降法(移液管法)。
液体重力沉降法(移液管法)是根据不同大小的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各不相同这一原理进行的。
粒子在液体介质中作等速自然沉降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而沉降速度是沉降高度与沉降时间的比值。
通过对混合均匀的颗粒物悬浮液在不同沉降时间、不同沉降高度上取出一定量的液体,称量出其所含有的粉体质量,便可通过斯托克斯公式及沉降速度、时间和高度的关系求出。
二、系统构成:系统主要包括液体重力沉降瓶、称量瓶、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作恒温水浴等。
(图)三、技术参数:1、环境温度:5℃~40℃、2、可在0~100μm自由选择分为3段(≤40μm、≤30μm、≤20μm)。
3、装置尺寸:1000×500×1200四、实验装置的组成和规:1、沉降瓶3只;2、移液管1只;3、带三通活塞的10mL容器3只;4、称量瓶5只;5、注射器大小各1只;6、乳胶皮管3根。
7、透明有机玻璃制作恒温水浴1套、8、控制温度系统1套、9、防水面板及不锈钢实验台架1套五、辅助设备(由用户自备):烘箱、分析天平、干燥器等。
移液管法测定粉尘粒径分布一、实验目的:掌握液体重力沉降法(移液管法)测定粉尘粒径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液体重力沉降法是根据不同大小的粒子在重力作用下,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各不相同这一原理而得到的。
粒子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作等速自然沉降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其大小可以用斯托克斯公式表示:υt=(ρp-ρL)gd2p18μ(2-10-1)式中:υt——粒子的沉降速度,cm/s;μ——液体的动力黏度,g/(cm·s)ρp——粒子的真密度,g/m3;ρL——液体的真密度,g/m3;g——重力加速度,cm/s2;d p——粒子的直径,cm。
DNA提取过程中各种试剂的作用及原理1.溶液I—溶菌液:溶菌酶:它是糖苷水解酶,能水解菌体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因而具有溶菌的作用。
当溶液中pH小于8时,溶菌酶作用受到抑制。
葡萄糖: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
EDTA:〔1〕螯合Mg2+、Ca2+等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对DNA的降解作用〔DNase作用时需要一定的金属离子作辅基〕;〔2〕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菌酶的作用,因为溶菌酶的反响要求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的环境。
2.溶液II-NaOH-SDS液:NaOH:核酸在pH大于5,小于9的溶液中,是稳定的。
但当pH>12或pH<3时,就会引起双链之间氢键的解离而变性。
在溶液II中的NaOH浓度为0.2mo1/L,加抽提液时,该系统的pH就高达12.6,因而促使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
SDS:SDS是离子型外表活性剂。
它主要功能有:〔1〕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蛋白,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
〔2〕解聚细胞中的核蛋白。
〔3〕SDS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O-SO3-…R+-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
但是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提取过程中,必须把它去除干净,防止在下一步操作中〔用RNase去除RNA时〕受到干扰。
3. 溶液III--3mol/L NaAc〔pH4.8〕溶液:NaAc的水溶液呈碱性,为了调节pH 至4.8,必须参加大量的冰醋酸。
所以该溶液实际上是NaAc-HAc的缓冲液。
用pH4.8的NaAc溶液是为了把pH12.6的抽提液,调回pH至中性,使变性的质粒DNA能够复性,并能稳定存在。
而高盐的3mol/L NaAc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复合物凝聚而沉淀之。
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钠盐与SDS-蛋白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较小的钠盐形式复合物,使沉淀更完全。
物质分离提纯的12种操作方法精析12种操作方法解析及常考的7种操作过滤、蒸发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重结晶、蒸馏、萃取分液、升华、磁性分离、渗析、盐析、洗气、液化流程题常考:过滤、蒸发结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重结晶、蒸馏、萃取分液。
实验题常考:洗气(无机实验题);重结晶、蒸馏、萃取分液(有机实验题)。
一、过滤1、过滤适用对象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所有的工艺流程题中均会涉及。
2、过滤所需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普通漏斗、滤纸、烧杯,根据装置图示联想记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3、过滤实验操作注意规则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时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尖部紧靠烧杯内壁。
【注意】除普通过滤外,抽滤也常用于实验室中的固液分离。
抽滤即将装置内抽真空,利用内外压强差,实现快速过滤的一种操作方法。
高考流程题中的固液分离如没有特别说明书写过滤即可。
4、抽滤所需仪器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滤纸、玻璃棒。
抽滤相对于过滤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利用的是抽滤瓶内和外界的压强差。
二、蒸发结晶1、蒸发结晶适用范围如果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或基本无变化,则该类溶质固体可以通过蒸发结晶从溶液中获得。
2、蒸发结晶所需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3、蒸发结晶注意事项(1)加热蒸发时,蒸发皿中所盛放的液体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以防液体溅出。
(2)加热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溶液受热不均匀而导致的液体飞溅。
(3)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或液体较少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的液体蒸干,防止固体过热而迸溅。
4、过滤和蒸发结晶实例:粗盐提纯粗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泥沙等,杂质离子主要为SO42-、Ca2+和Mg2+。
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1、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范围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即蒸发浓缩,冷却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的溶质,在加热浓缩至高浓度(或饱和态)后,停止加热并降温,随着温度的降低,该类溶质溶解度会显著下降进而结晶析出。
一、选择题1.(0分)[ID :140793]乙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在550~600℃时脱氢生成苯乙烯:23223550600C Fe O K O Cr 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乙苯和苯乙烯均能使溴水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B .恒压下在进料中掺入大量高温水蒸气有利于提高苯乙烯的产量C .乙苯可由苯和乙烯反应得到,且该反应原子利用率能达到100%D .等质量的苯乙烯与苯燃烧时耗氧量相同2.(0分)[ID :140765]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A .乙二酸乙二酯B .2,2-二甲基-1-氯乙烷C .2-羟基丁烷D .3,3-二甲基-1-戊烯3.(0分)[ID :140747]羟甲香豆素(Z)是一种治疗胆结石的药物。
其合成涉及如下转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Y 的分子式为C 10H 8O 4B .X 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C .1 mol Y 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 NaOHD .1 mol Z 与足量浓溴水反应,只发生加成反应消耗1 mol Br 24.(0分)[ID :140736]有机物分子中,当某个碳原子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例如,如图所示的是某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带“*”的碳原子就是手性碳原子。
当此有机物分别发生下列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分子中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A .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B .与NaOH 水溶液反应C .催化剂作用下与H 2反应D.与银氨溶液作用只发生银镜反应5.(0分)[ID:140720]由下列事实能得出对应结论的是选项事实结论A 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甲烷具有正四面体结构B 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2发生反应生成环己烷苯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C 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而苯不能苯酚分子中,苯环对羟基产生影响,使O—H键更容易断裂D 将CH3COOH、CH3CH218OH、浓硫酸的混合液体加热,测得产物只有乙酸乙酯中存在18O乙酸分子羧基中的羟基与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水A.A B.B C.C D.D6.(0分)[ID:1407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的的乙炔和乙醛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相等B.分子中羟基上氢的活泼性:苯甲酸>苯酚>苯甲醇C.用新制碱性氢氧化铜悬浊液不可以鉴别:乙醇、乙醛、乙酸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HOCH2—CH2OH>CH3CH2OH>CH3CH37.(0分)[ID:140714]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合理的是()A.用图①装置配制银氨溶液B.装置②可除去甲烷中的乙烯C.装置③用于石油的分馏D.利用图④所示装置证明H2CO3酸性强于苯酚8.(0分)[ID:140707]关于三种有机物叙述正确的是(-SH的性质类似于-OH)()甲:阿司匹林乙:青霉素氨基酸丙:麻黄碱A.三种有机物都能发生消去反应B.三种有机物都能与NaOH反应C.甲的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D.丙的分子式为C10H15ON,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3种9.(0分)[ID:14070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聚乙烯是混合物,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苯、溴水、铁粉混合制成溴苯C.沸点:戊烷>丙烷>乙烷D.鉴定氯乙烷中氯元素的存在的操作是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加入AgNO3溶液10.(0分)[ID:1407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名称为2-甲基-2-丙醇B.2-甲基-3,6-己二醇根据羟基数目分类应属于二元醇C.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烷烃的沸点较高D.与互为同系物11.(0分)[ID:140701]化合物Y是一种药物中间体,可由X制得。
水泥中氯离子测定方法综述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水泥中氯离子的几种测定方法如氯化银比浊法、X射线荧光分析仪压片法、蒸馏分离一硝酸汞配位滴定法等的仪器药品,试验原理和试验步骤,以及使用方法的优点和发展。
这些方法使用条件及环境不同,为不同行业水泥氯离子的测定提供方便。
关键词:氯离子、水泥、测定方法、优点和发展引言氯离子是一种极强的阳极活化剂,当其渗透到混凝土的钢筋周围且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破坏钢筋表面钝化膜,造成其电化学腐蚀,生成膨胀性产物,当钢筋周围混凝土承受的拉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产生顺筋裂纹,最终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露、钢混结构使用寿命降低〖1〗。
因此,水泥新国标把氯离子含量的控制划人强制执行的指标之列【2】,对六大通用水泥,规定氯离子含量不能超过0.06%。
水泥含氯量的国标测定方法为硫酸汞滴定法,该方法简单,快捷,但有局限性。
当氯离子含量很低时,方法的灵敏度下降,测定终点难以判断。
常建平等提出用AgC1比浊法测水泥中的氯含量,通过添加稳定剂使AgC1悬浊液的吸光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3】是由于稳定剂的加入,试液往往产生背景.使方法的准确度下降,特别是在氯离子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精度低,重现性差。
现代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快速、准确地测定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含量,以实现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评价和钢筋腐蚀的适时防护与有效修复〖4〗目前氯离子测定方法很多且精度也很高,在各行各业中为了提高生产及试验需要,科学工作者也研究出来许多的试验方法,取得显著效果。
但是也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氯离子的测定至今没有十分可靠的测定方法,这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进方法,让水泥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最小。
为了方便查阅,本文就测定水泥氯离子的一些方法的实验原理、步骤、测试优点及发展一一列举。
正文(一)比浊法环境与化学工程系高静在《氯化银比浊法测定水泥及原料中的氯》中研究了以聚乙烯醇作保护胶体,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泥及熟料中氯离子的实验条件。
第一章:1、现行药典2015年版,于2015年12月1日执行。
最新药典:2020年7月份颁布,12月30号执行。
2、《中国药典》的分为四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分制剂和单味制剂。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四部收载通则、药物辅料。
3、药典的内容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组成。
凡例是为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正确进行质量检验提供指导原则;正文部分为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附录:药典中的通用方法、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一般杂志检查方法、一般鉴定试验、有关物理常数测定法等。
索引:中英文索引,用于查找药典中的各条目。
4、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AQC:《分析质量管理》第二章:生物药物杂志检查1、杂志的分类:按化学类别和特性:有机杂质和无机杂志。
按来源分类:有关物质(包括化学反应的前体、中间体、副产物和降解产物等)、其他杂质和外来物质。
按结构关系分为:其他甾体、其他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聚合物。
按毒性分类:毒性杂质和普通杂质。
2、杂质来源:(1)生产过程中引入: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和溶剂;生物药物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生物活性与有效成分有很大差异的无效、低效异构体或晶体;以及在制剂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杂质。
(2)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生物药理性质改变而产生杂质:生物药品在贮存的过程中,尤其是贮藏保存不善,在温度、适度、日光、空气等影响下,或者因为微生物的作用,引起药物发生氧化、分解、水解、晶型转变、聚合、异构化、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药物外观性状发生改变,降低药物的稳定性和质量,甚至失去疗效或对人体产生危害。
3、杂质限量要求计算:杂质限量是指药物中所含杂志的最大容许量,通常不要求准确测定其含量,只要其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即可。
中药鉴定总结荧光鉴别十五种常用中药中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年来,药材市场有些品种比较混乱,以假充真、以次充优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确保药材质量,可以根据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在常光或紫外光灯下产生不同荧光的现象予以鉴定。
现将十五种常用中药的荧光鉴别介绍如下:一、川芎:本品横切片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亮淡紫色荧光,外皮显暗棕色荧光。
二、大黄: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与土大黄苷等芪类化合物区别)。
三.黄连:根茎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四、浙贝母: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亮淡绿色荧光。
五.元胡:药材切面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均有亮黄色荧光。
六、狗脊:(1)取生狗脊折断,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断面显淡紫色荧光。
(2)根茎粉末用甲醇回流提取,取滤液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显亮蓝白色荧光(与各种黑狗脊相区别)。
七、川牛膝:根的断面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
八、牛蒡子:取本品粉末少许,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九、石决明:取粉末于紫外光灯下观察,杂色鲍壳显苔绿色荧光;皱纹盘鲍壳显橙皮黄色荧光。
十.麻黄:药材纵剖面置紫外光灯下观察,边缘显亮白色荧光,中心显棕色荧光。
十一.珍珠母:本品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浅蓝紫色(天然珍珠)或亮黄绿色(养殖珍珠)荧光,通常环周部分较明亮。
十二、熊胆:取其粉末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不应显棕黄色荧光。
取0.1g溶于20m17%冰醋酸溶液,紫外光灯下观察不得显淡蓝色乳浊荧光。
十三、秦皮:本品热水浸出液呈黄绿色,日光下显蓝色荧光。
十四、常山:取根折断,将断面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黄色荧光,尤以皮部更为明显,其水浸液则显天蓝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加强。
专题11 有机化学选择题1.(2022·河北唐山一中高三开学考试)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B.纤维素在人体内能够水解成葡萄糖C.石油裂解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D.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aOH溶液会因变性而产生沉淀【答案】D【解析】A.植物油属于油脂,而油脂属于酯类,植物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所形成的酯类,故A错误;B.人体内没有能消化纤维素的酶,即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B错误;C.石油的裂化、裂解是将碳原子数大的烃断裂成碳原子数小的烃的过程,碳原子数大的烃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鸡蛋清溶液为蛋白质溶液,蛋白质遇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会变性凝聚而产生沉淀,故D正确;答案为D。
2.(2022·江苏省泰州一中高三质检)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下列贸易商品中,主要成分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中国丝绸B泰国香米C埃及长绒棉D乌克兰葵花籽油【答案】D【解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B.香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C.长绒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葵花籽油的主要成分是油脂,油脂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D正确;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答案为D。
3.(2022·福建省厦门一中高三月考)维生素C,又称维他命C,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B.能使溴水褪色C.能与乙酸反应D.分子式为C6H8O6【答案】A【解析】A.有机物中含有酯基,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A错误;B.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B正确;C.有机物中含有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正确;D.分子式为C6H8O6,D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