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9-汶川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15.66 MB
- 文档页数:26
汶川建筑风貌改造方案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四川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尤其是汶川县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重新构筑这座城市,改造汶川建筑风貌的方案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讨论一些可能的方案。
首先,建筑风貌改造应该注重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
汶川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历史的地方,应该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传统建筑元素。
比如,可以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中使用传统的木材和青石等建筑材料,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同时,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可以加入一些藏传佛教的元素,以弘扬当地的宗教文化。
其次,建筑风貌改造也需要考虑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重新建设汶川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该注重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再次,建筑风貌改造应该注重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的规划。
汶川是一个山区县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
在重建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打造优美的景观和休闲空间。
比如,在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中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营造出绿意盎然的环境;在河流和湖泊旁修建散步道和骑行道,提供给市民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还可以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和艺术馆,展示汶川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资源。
最后,建筑风貌改造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交通规划。
汶川是一个发展中的县城,需要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网络来支撑其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建筑规划中,应该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划分清晰,并提供便于交通和生活的配套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规划,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骑行系统,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汶川建筑风貌改造方案应该注重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注重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的规划,注重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交通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号)编制单位: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组长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员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单位: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谨以本规划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目录前言第一章重建基础第一节灾区概况第二节灾害损失第三节面临挑战第四节有利条件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重建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重建分区第二节城乡布局第三节产业布局第四节人口安置第五节用地安排第四章城乡住房第一节农村居民住房第二节城镇居民住房第五章城镇建设第一节市政公用设施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第六章农村建设第一节农业生产第二节农业服务体系第三节农村基础设施第七章公共服务第一节教育和科研第二节医疗卫生第三节文化体育第四节文化自然遗产第五节就业和社会保障第六节社会管理第八章基础设施第一节交通第二节通信第三节能源第四节水利第九章产业重建第一节工业第二节旅游第三节商贸第四节金融第五节文化产业第十章防灾减灾第一节灾害防治第二节减灾救灾第十一章生态环境第一节生态修复第二节环境整治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第十二章精神家园第一节人文关怀第二节民族精神第十三章政策措施第一节财政政策第二节税费政策第三节金融政策第四节土地政策第五节产业政策第六节对口支援第七节援助政策第八节其他政策第十四章重建资金第一节资金需求和筹措第二节创新融资第三节资金配置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第一节组织领导第二节规划管理第三节分类实施第四节物资保障第五节监督检查前言年月日时分,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震灾后的重建规划⼯作2019-03-08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时,我正在参加四川省政协党组会议。
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所有与会者的⼼。
会议当即紧急研究政协系统开展救灾问题,发出了“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的倡议,⼤家快速投⼊抗震救灾⼯作。
我们⼀边全⼒抓抗震救灾,⼀边按照省委部署开始谋划灾后重建事宜。
地震发⽣⼏天后,省委书记、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就提出要抽调专门⼈员抓灾后重建规划,并提出要我来具体负责,因我是发改委⽼主任,⽐较熟悉情况。
我当即表⽰两边兼顾,既抓省政协抗震救灾⼯作,也积极投⼊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作。
省政府快速成⽴了“灾后重建规划领导组”,蒋巨峰省长任组长,我和王宁副省长等任副组长,负责组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作。
国务院成⽴了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灾后重建规划组后,为更好配合中央和专家们的⼯作,也为了更好地推进整个灾后重建规划⼯作有序、有效进⾏,省⾥⼜成⽴了灾后重建规划专家指导组,由我任组长,负责开展⼯作。
由于四川灾后重建⼯作抓得快速、及时,总书记、总理在听取我们的抗震救灾⼯作汇报时,对此给予了肯定,副总理来川视察⼯作时,也对此给予了积极评价。
按照“多学科、多领域、跨部门、⽼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集合包括地震学、地质学、灾害学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态保护、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20多位专家,组成了灾后重建规划专家指导组,并⽴即展开⼯作。
其成员为:解洪,省政协副主席;黄润秋,省政协副主席、成都理⼯⼤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葛⽂彬,省政府参事;李何超,省国⼟勘测规划研究院院长;程根伟,中科院成都⼭地灾害研究所副所长;陈国阶、张信宝、⽅⼀平、王⽟宽,中科院成都⼭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唐荣昌、黄新建,省地震局研究员;马声浩,省地震局⾼⼯;邱建,省建设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陈涛,省城乡规划编制中⼼主任;郑国英,西南建筑设计院⾼⼯;林青,西南交⼤建筑学院副院长;李建民,西南市政研究院副院长;邬耐之,西南市政研究院副总⼯程师;漆先望,省经济信息中⼼主任;王⼩刚,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友苏,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郭虹,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川友,四川⼤学教授(环保);刘丹,西南交⼤教授(环保);王刚强,省⽔利研究院⾼⼯;刘长升,省⽔利研究院⼯程师;冯⽂⽣,省交通厅综合规划处处长;初克波,省交通厅公路设计院副总⼯程师。
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依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526号令)《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编制单位:国土资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与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1)第二节土地受灾情况 (2)第三节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3)第二章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4)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4)第二节重建分区 (6)第三节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6)第三章指导原则与目标 (9)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9)第二节基本目标 (10)第四章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11)第一节总体要求 (11)第二节临时用地 (12)第三节城镇用地 (13)第四节农村居民点用地 (15)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 (16)第六节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 (17)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 (20)第一节总体要求 (20)第二节任务安排 (21)第三节资金需求与筹措 (22)第六章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23)附表 (33)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统筹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促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
本规划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依据。
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灾前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规划区5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1324.2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201.59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7%;建设用地43.54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3%;未利用地79.12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0%(表1)。
汶川小镇运营规划方案一、规划背景与概述汶川小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小镇。
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区文化和羌区文化的交融地带,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汶川小镇也面临着发展和转型的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进行现代化的规划和管理,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规划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运营管理,促进汶川小镇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小镇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二、汶川小镇的SWOT分析1. 优势(1) 丰富的文化资源:汶川小镇拥有独特的藏区文化和羌区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和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能够吸引大量游客。
(2) 自然风光优美:小镇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适宜开展户外旅游和体验活动。
(3) 交通便利:小镇位于成雅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有利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
2. 劣势(1) 基础设施不完善:小镇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尚有待提高,需要改善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
(2) 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小镇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体验项目和服务,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 竞争压力大: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丰富多样,小镇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
3. 机会(1) 政策扶持: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小镇旅游业的发展。
(2) 品牌打造:小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有条件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3) 产业转型: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有望带动小镇旅游消费市场的扩大。
4. 威胁(1) 自然灾害:地处地震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对小镇旅游产业带来不确定的影响。
(2) 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力度。
(3) 竞争压力: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竞争力强,对小镇的旅游业构成一定的竞争威胁。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1. 发展目标(1) 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小镇品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第十六次会议关于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及早规划、统一部署、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要求。
四川、甘肃、陕西省依照本方案组织编制本省灾后重建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民主决策;坚持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和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
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
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在重建生产设施的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在抓好近期重建的同时,注重中长期发展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主要是汶川地震严重受灾地区,具体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
规划期为三年。
二、工作任务和分工工作任务包括专项评估、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
(一)专项评估。
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科学选址的同时,做好相关方面的专项评估,为规划编制工作打好基础。
1.灾害范围评估。
对汶川地震的灾害范围提出评估报告,明确划分标准,区分严重受灾地区和一般灾区,为确定规划范围提供依据。
由地震局、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会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6月10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