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
- 格式:ppt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37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混乱与变革的特殊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鲜明而复杂,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呈现出军阀割据、派系纷争的局面。
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占据着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经常爆发战争,使得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
这种割据状态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例如,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之间的争斗此起彼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政权形式上,北洋政府名义上是共和政体,但实际上是军阀专制。
总统和内阁频繁更迭,政治权力成为军阀们争夺的工具。
政府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军阀个人的野心和欲望。
这种政治的混乱和无序,导致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地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
经济方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和畸形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工业和商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上海、天津等地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产业和企业。
但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封建经济的束缚之下,农民生活贫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而且,军阀们为了筹集军费,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外交上,北洋政府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
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诉求被无视,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社会层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治安状况恶劣。
军阀混战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同时,社会道德沦丧,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军阀和官员们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社会风气败坏。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第四章第二节不作考试要求)(1)政治: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坚持进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得到壮大,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准备了阶级基础。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考情分析:一、考纲内容: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
二、考查情况1.从题型上看,考查的题型比较全面,但以选择题居多,问答题偏少,所考查的问答题多为综合性题目,创设的情景新颖,问题的切入独特,并且大多联系实际。
2.从考查的内容看,北洋军阀的特点及反动措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
如2009年广东单科7题、山东文综11题和江苏单科6题都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考点分布看,2008年考查了民族资本家张謇等,2009年集中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2010年考查了“宋教仁案”和孙中山的革命言论等。
三、命题预测:1.从题目类型看,本单元考查题目类型全面,既有知识型的又有综合型的,并且逐渐出现向分析、对比、评论等高难度、深层次能力型过渡的趋势,应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革命期间涌起的地方反动势力,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教学内容: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时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2、根源: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3、性质:封建、卖国的反革命军事、政治集团。
3、过程:①清末:1905年袁在天津小站练兵,利用师生、部属关系,笼络大批亲信。
②1905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建立北洋新军六镇,形成雏形。
③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为新工具。
④1912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掌握了政权。
⑤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1912--1916年)1、外交: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举例:2、内政:违背民主潮流(对内专制独裁事实有哪些?复辟倒退过程?)①大搞复辟活动:A、政治上 B、军事上 C、刺宋案,镇压二次革命。
②加紧复辟帝制:第一步: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
第二步: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大总统的权利扩大到几乎与皇帝一样。
接着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暴露其当皇帝的野心。
第三步:公开恢复帝制(1915年12月12日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从1912年至1928年的一个时段,正式开始于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北洋政府成立,终结于北洋政府被国共合作推翻。
这段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北洋政府和各地军阀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争斗和统治。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局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央政权掌握力薄弱,各地军阀大肆割据。
北洋政府作为中央政权,由袁世凯领导,试图通过与军阀达成妥协以实现全国统一。
军阀混战与统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各地军阀实力强大,各自建立了权力基础,并与北洋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其中最著名的军阀包括曹锟、段祺瑞、冯国璋等人。
这些军阀通过控制军队、财政和政权,实际上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
北洋政府在统治方面努力通过与军阀达成妥协,维持统一局面。
然而,由于各个军阀的野心和各自利益的追求,北洋政府很难真正掌控全国局势。
在这个时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以及社会不稳定成为了中国各地的主要问题。
社会影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社会秩序失序,国家无法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其次,不同地区的军阀割据导致地方政权的混乱,人民生活在军阀统治下饱受压迫和剥削。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运动。
例如五四运动就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年轻学生和知识分子对北洋政府的无能和腐败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民主、科学等新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束与启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终在1928年以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而告终。
虽然这段时期充满了内乱和分裂,但也为中国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权的弱点和问题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从而为未来建立稳定和强大的中央政府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重要的时期。
第十章北洋军阀统治与新时代的曙光教学要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帝国主义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新文化运动。
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要让学生了解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的横征暴敛、倒行逆施,以及中国民众反对黑暗统治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及其败亡(2课时)1.袁世凯反动统治与二次革命:袁世凯凭借武力,改组北京政府,建立以自己亲信为主的陆征祥内阁。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他热心奔走于南北各地,寄望实现国民党内阁,搞政党政治。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于上海,“宋案”使革命党人猛醒,主张政治倒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袁世凯不经国会同意,签订了善后大借款合同,制造了进步党,打败了国民党议员的“法律倒袁”设想,又罢免赣、粤、皖三都督,派兵南下,南方革命党人虽然宣布独立,武力讨袁,但分散活动,没有相互配合,未及两月,南方国民党军队全部被袁世凯打垮,“二次革命“失败,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
1913年9月,熊希龄内阁(第一流人才内阁)组成,取代原赵秉钧内阁。
袁世凯迫不及待地要当正式大总统,胁迫国会先选举总统,后制定宪法。
届时选举,袁世凯又派军警直接干预。
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便着手解散国民党,踢开国会,组织起完全作为他御用工具的“政治会议”,又迫使熊希龄内阁辞职。
1914年5月,正式公布由“约法会议”炮制出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接着成立代行立法机关职权的参政院,出台由参政院修订的《总统选举法》。
其专制独裁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同时,袁世凯和守旧派、复辟派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民众的愤慨和反抗,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是白朗起义。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总结以前失败的教训,注重“立党”,组建中华革命党。
第18课北洋军阀的统治1.下图反映的事件发生在()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解析】选D袁世凯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此时属于北洋军阀时期。
2.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
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会教化B.恢复传统文化C.准备复辟帝制D.宣扬西方文明【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肆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3.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
……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
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以上材料说明张勋能短暂复辟的因素是()A.“府院之争”军阀割据B.前清遗老推波助澜C.张勋集团实力雄厚D.共和体制已成废纸【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黎、段两人断难并立”“似此政府,几类东周”,可知张勋之所以能够短暂复辟,主要原因在于“府院之争”背景下,各派军阀混战割据,故选A项。
4.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法国将军对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给予较高评价,甚至称他们是“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这一赞誉充分证明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非常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中国劳工主要做后勤服务,很少参与战争,排除A项;一战中,大量的华工被派往欧洲,主要是因为法国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而不是法国缺少兵力,排除B项;题干中法国将军福煦对华工给予较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大,“华工技术水平高”反映的是问题的表象,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