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规划协会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活动,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等。
第三条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优先发展生态文明,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城市品质,推进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合理和环境质量提升。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的战略性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长期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规划要求,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和建议。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枢纽、生态绿地等,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要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八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城市发展及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规定。
第九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具有实际可行性。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合理划定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土地用途和规模布局的控制要求,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十一条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注重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的规划,提供合理便利的交通条件,保障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
第四章专项规划第十二条专项规划是指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涉及特定领域的规划,如环境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
第十三条专项规划的编制应结合具体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障特定领域的发展和保护。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合理规划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措施,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关于征求加入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意见的函
:
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经主管部门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同意,报市民政局批准,于年成立,现已走过十年历程。
在此期间,协会作为行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职能部门所赋予的相关任务,在促进行业创新、增强行业横向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调动城市规划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助主管局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凸显武汉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方面做出了应有的成绩。
目前,在武汉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协会将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偕同本行业开拓进取,谋求更大的发展。
现我会正在筹备换届工作,拟吸收你单位为团体会员,如同意,请按要求填写会员登记表,并请于月日前寄回。
协会会员应遵守协会章程、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欢迎加入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让我们携手并进,共描美好蓝图,共建美好武汉!
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附:、会员申请表
、通讯地址:武汉市三阳路号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
邮政编码:传真:
联系电话:联系人:高凤、李理
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团体会员登记表。
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规委会”)是武汉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城市规划决策机构。
第二条规委会的宗旨是:强化规划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促进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条全市各类城乡建设重大规划事项,均须纳入规委会的决策程序,经规委会审议通过的事项,报市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机关批准实施。
第二章机构第四条规委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和修改《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章程》;审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以及上述规划的调整;审议市人民政府委托审议的其它事项。
规委会由公务委员和专家委员组成,主任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分管副市长、省建设厅分管副厅长等有关负责人等担任副主任。
规委会设常务委员会、控规-法定图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办公室。
第五条常务委员会是规委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受规委会委托,对控规—法定图则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交的其它重大规划进行审议,包括中心城区分区规划,各区城镇体系规划和重点镇、中心镇及其它重点发展地区规划,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专业规划,重大项目选址规划和重点地区(临江、临湖、临山地区,历史保护街区,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城市重要景观,风景名胜区周边等)项目规划。
成员19人,由规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规委会部分委员担任,其中专家委员不少于10人。
设主任1名,由规委会主任担任。
第六条控规-法定图则委员会是控规和法定图则的专门审议机构,主要职责是:审议控规,公示控规的强制性内容,并将其作为法定图则监督实施。
成员17人,其中专家委员不少于8人,设主任1名。
第七条专家咨询委员会是规委会的技术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对提交规委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事项进行技术咨询,提供评估意见。
分设城市综合发展战略、城市设计及建筑景观、城市交通及市政工程3个专家组,各设专家组组长1名。
第八条规委会办公室是规委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控规-法定图则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规委会的会务组织、换届前期准备、章程规定起草等工作;组织控规草案的社会公示工作;承担规委会授予的其它职责。
武汉市城市设计发展理念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近年来在城市设计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绿色发展、创新引领”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为宗旨,注重以人为本,关
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打造便利的交通系统、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其次,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致力于建设生态友好型
城市。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的绿色城市。
最后,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引领”,鼓励城市发展与科技创
新相结合。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武汉市的城市设计发展理念以“人民至上、绿色发展、创新引领”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武汉将会成为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很抱歉,由于我的回答长度限制,无法提供____字的回答。
以下是一个大纲,您可以根据这些主题自行展开:
1. 引言
- 介绍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背景和目的
- 概述规定的重要性以及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
2. 城市规划概览
- 介绍武汉市的地理和人口情况
- 概述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3. 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详细介绍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如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设计规范、绿化要求等
- 解释规定的目的和意义,如提升城市形象、保护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
4. 规划与环境保护
- 分析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和作用
- 探讨规划如何兼顾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5. 建筑规划与公共设施
- 探讨规划如何考虑公共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医疗等- 分析规划对公共设施提升和改善的贡献
6. 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
- 分析规划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 探讨规划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7. 规划实施与管理
- 分析规划实施的挑战和问题
- 探讨规划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8. 结论
- 总结规划的重要性和优势
- 展望未来规划的发展方向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协会的资源优势:一、政府资源:1、协会会长赵宝江(建设部原常务副部长),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历任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院长、代理党委书记,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市规划局局长,中共武汉市委秘书长,副书记,武汉市副市长、市长,建设部副部长。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中共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凤武,毕业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曾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广西建设厅副厅长、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正司级巡视员。
3、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现任分管副部长仇保兴、现任分管副司长李如生等人与我们协会的领导私交甚鹜。
4、其他政府关系不再细说,以后见面细聊。
二、政策把握: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拥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和国际行业资源优势,是行业的主管部门,具有强大的公信力。
协会在规划设计咨询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政府资源、企业顾问咨询、专家评审、项目策划、项目引入、项目合作、投融资顾问等方面。
同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能力高于其他咨询机构,在资源保护、有效引导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具有资深的实操经验。
三、项目咨询1、在住建部主管的“宜居城市”、“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景区旅游规划、“省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方面协会均可以提供深入的咨询服务。
2、新模式的全国示范点建设咨询,如:“景区+新农村”模式,同时抓住经济文化产业结合新契机,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更好的提升景区周边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进而获得政策上的多种扶持。
3、项目规划评审、申报、审批等咨询服务。
尤其是我们协会会长赵宝江还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的会长,在业内有着极强的权威性及公信力。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的发是和其城市的规划联系的,那么你知道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6年4月26日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2006年5月26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批准;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实现本市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和配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下列事项:(一)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级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二)重点镇和中心镇及其他重点发展地区规划以及专业规划;(三)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派出机构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四)重大项目规划和重点地区建设项目规划;(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作为规划审批与决策的主要依据。
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议事规则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武汉市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和保证实施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本市城市规划区分为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规划区。
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及重要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建制镇规划区包括镇区、近郊区以及本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城市建设应当按照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合理发展小城镇的方针,逐步形成本市市区、重要城镇和其他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
市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郊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第六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市区应当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建设标准、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本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1. 引言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城市的综合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本文将从城市圈规划的目标、范围、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 规划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武汉市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具体目标如下:•加快武汉市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武汉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 规划范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武汉市区及其周边的若干城市,主要包括: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4. 重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4.1 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武汉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衔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4.2 城市功能提升推动武汉市及周边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科研、医疗、文化等领域的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4.3 城市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4.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实施策略为实现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目标,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具体策略如下:5.1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资金和人才流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落户。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根据《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第____条、第____条,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建筑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环保、风景名胜、绿化、交通、防洪、文物保护、信息网络等,还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____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小于____万平方米的,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五条根据本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居住建筑朝向以南偏西____度至南偏东____度为宜。
第六条主城区(即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七个城区)划分为密度一区、密度二区和密度三区(具体划分见本规定附件一:《武汉市主城区建筑密度分区示意图》)进行建筑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区内其他地区按密度三区进行控制。
第七条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建设单位应按《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八条建筑工程必须按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第九条建筑工程的实地定位放线和验线,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道路坐标、控制高程和红线图测放。
第十条建筑工程竣工后____个月内,建设单位应持竣工测量图纸和相关资料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验收。
验收合格的,颁发规划验收合格文件。
未取得规划验收合格文件的,房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明等有关文件。
第二章建筑间距第十一条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建筑高度____米以下(含____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_倍;密度二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_倍;密度三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_倍,其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东西湖、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建制镇规划区内不少于建筑高度的____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密度一区内不少于____米,密度二区内不少于____米,密度三区内不少于____米;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____米以下的不少于____米,建筑高度在____米以上的不少于____米。
武汉市规划院武汉市规划院是武汉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工作。
武汉市规划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规划院根据国家、省、市的发展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规划工作,为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市规划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武汉市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编制相关规划方案和政策,提出城市发展的建议,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规划院通过对城市功能和结构的研究,为武汉市提供空间布局、区域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建议,为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规划院的工作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区域规划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是规划院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蓝图,涵盖了城市规模和结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规划院组织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展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方案,为武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规划院还参与编制和实施各类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建设项目如高速公路、地铁、公园等涌现出来,规划院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确保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武汉市的建设提供支持。
另外,规划院还承担区域规划工作。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发展不仅仅关乎市域范围,还涉及周边地区的合理规划和协调发展。
规划院组织专家和行业人士,开展区域规划研究和策划,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总之,武汉市规划院在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供全面的政策建议,规划院为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做出了贡献。
附件:2015年度优秀城乡规划(村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获奖项目名单一等奖获奖项目(14项)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武汉市全域生态空间管控行动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马文涵、殷毅、郑振华、何梅、汪云、夏巍、刘菁、徐莎莎、丁文越、骆保林、龙骅娟、马方、张琪、卢进东、陈梦莹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二七核心区实施规划暨修建性详细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盛洪涛、陈韦、黄焕、陈伟、彭阳、杨俊、张珂、金绍华、杨林、何寰、宁玲、赵杨、刘一凡、何蕾、胡梦希武汉市新型城镇化暨全域城乡统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罗震东、李海军、张京祥、殷毅、何梅、汪云、耿磊、唐知发、郑彩云、施忠伟、何鹤鸣、廖茂羽、陈川、夏璐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武汉中山大道景观提升及更新改造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盛洪涛、陈韦、黄焕、Benjamin T.Wood(本杰明•伍德)、陈伟、宁玲、钟涛、徐桢敏、汪文、何蕾、罗黎勇、张珂、王贝、龚星星、严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详细规划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孟勇、让余敏、杨念东、宋洁、谢先礼、游畅、肖伟、盛详雪、郑思思、平涛、姚婧、付奔、程望杰、章迟、黄明亮武汉市仙山村城中村综合改造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望开磊、闵雷、余翔、丘永东、熊贝妮、宋国栋、罗岑、李晓绯、丁宇、马丽、韦玮、吴聪、王岳丽、胡亮、王明玲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武汉市风道建设规划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武汉大学武汉市气象台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城市规划类李延新、钟华、刘媛、詹庆明、胡忆东、吴志华、应兰兰、谢慧、刘火胜、肖映辉、欧阳婉璐、彭明军、宋晓杰、傅倩武汉市后官湖绿楔保护和发展规划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蔡甸区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类程明华、周艳妮、黄澍、吕梁、胡忆东、李延新、秦涛、李祥、王玲、何君、谢慧、杨凯、许立、王波武汉市武湖街“四化同步”试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村镇规划类马文涵、胡飞、胡冬冬、黄晓芳、袁建峰、周小虎、杨婷、余帆、朱小玉、杜瑞宏、唐古拉、王自峰、冯善炎、徐晶、石义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4-2049年)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张本湧、刘东兴、孙小丽、王东、汪敏、郑猛、聂华波、熊建平、韩丽飞、代琦、李玲琦、宋同阳、徐琳、高嵩二七滨江商务区交通市政及地下空间实施性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叶青、何寰、吴思、胡晗、宋中英、周新、姚霏、吴俊荻、徐海南、王军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城市规划类张晓达、叶青、陈雄志、高艳、王芳、万帆、彭涛、项久华、刘青、吴思、戴立峰、胡晗、李华、康丹、胡华望武汉东湖绿道系统暨环东湖路绿道实施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ATDESIGNOFFICE城市规划类盛洪涛、殷毅、陈韦、黄焕、亢德芝、柳应飞、曹玉洁、黄峻、洪孟良、常四铁、李梦晨、涂胜杰、张汉生、张琳莉、张玫武汉市地铁城市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类陈伟、刘奇志、殷毅、黄焕、陈韦、彭阳、罗黎勇、魏鹏、童丹丹、张茜莹、常黎丽、宁玲、徐桢敏、庄慧、李哲二等奖获奖项目(16项)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武汉市四大板块综合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马文涵、林建伟、汪云、李海军、胡飞、冯国芳、刘宇辉、徐昊、骆保林、罗融、张琪、张静、江文文、曾海川、赵高圣武汉市基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存量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类盛洪涛、严春、马文涵、陈韦、洪旗、黄亚平、熊威、郑金、陈华飞、刘蓓蓓、焦为玲、丁兰、张峥维、周舟、李哲多规融合空间管控研究及应用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胡忆东、潘聪、徐晶、郑振华、殷毅、吕维娟、吴志华、柴明、方勇、杨昔、喻建华、肖江、应兰兰、钟华、王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一体化规划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奇志、洪盛良、胡跃平、袁建峰、胡怡婷、胡冬冬、耿云明、张古月、周小虎、马方、涂志强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盛洪涛、周强、殷毅、成钢、何梅、汪云、商渝、卢进东、于婷婷、游畅、熊衍雯、何鸿鹄、黄凯、黄超、唐梅武汉市新城组群控规导则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马文涵、郑振华、宋洁、游畅、代大胜、张瀚文、马方、聂东方、周小虎、徐龙、罗芳、王硕、张静、胡怡婷、何玮武汉市三环线绿化带建设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类马文涵、殷毅、季冬兰、宋洁、游畅、王玮、甄斌、代大胜、肖纯、张庆军、孟翎冬、章迟、黄永明、程望杰、李鹏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周边景观提升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何梅、董菲、刘晖、李晓慧、丛蕾、陈慧、何浩、严飞、吴巍、刘剑、武静、姚津伟、高超、陈浩、赵高圣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湖北省镇域规划编制导则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村镇规划类童纯跃、万应荣、胡冬冬、胡飞、胡跃平、黄晓芳、黄峻、杨婷、朱小玉、袁建峰、王洁心、朱志兵武汉市“绿中村”建设模式和宅基地标准研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村镇规划类马文涵、郑振华、耿云明、余帆、杨婷、何梅、胡飞、黄晓芳、朱小玉、莫琳玉、徐国斌、周星宇、毛东梅武汉市蔡甸区山体保护规划(2014—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类陈韦、黄赛、黄焕、洪旗、熊威、张峥维、孟青、丁兰、孙牧、张慧、陈力、曾启华、刘一凡武汉市主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宋洁、董菲、李晓慧、李青、何浩、陈慧、吴巍、周霞、张剑、周庆、王转涛、王嵩、姚津伟、张进、徐磊武昌大东湖地区污水厂集并及深隧系统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叶青、康丹、汪国圣、胡华望、姜勇、陈雄志、吴志高、王海亮、高艳、石亚军、邹慧君、杨卫星、洪月菊、饶世雄、姚霏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快速路系统建设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叶青、宋中英、龚星星、常四铁、何玮、李耀伽、严飞、刘凯、吴俊荻、吴梦蕾、焦文敏、吴思、陈书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型公交体系实施性规划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张本湧、刘东兴、陈光华、路静、宋辉华、张献峰、李耀伽、赖君毅、朱芳芳、沙建锋、龚全洲、黄广宇、刘进明、杨明、邱云武汉市公交专用道三年实施方案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张本湧、刘东兴、孙小丽、郑猛、高嵩、韩丽飞、熊建平、李玲琦、汪敏、宋同阳、代琦、王东三等奖获奖项目(20项)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何灵聪、唐知发、白栋、齐同湘、周新、严飞、彭绍军、张海生、储守中、曾勇、罗融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实施性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SKIDMORE OWINGS &MERRILL LLP(美国SOM公司)城市规划类盛洪涛、吴俊勤、叶青、武洁、李正、于婷婷、黄宁、雷学锋、Philip Enquist、张巍、袁诺亚、ThomasHussey、张毅、严超文、王琪幸福社区·武汉公益性设施实施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于一丁、成钢、周强、何梅、汪云、商渝、张琪、唐知发、卢进东、郑彩云、彭宣、严飞、吴思、周新武汉城市阳台(龟山)综合实施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武洁、雷学锋、李正、宁云飞、胡亮、王建、张毅、杨正光、佘曼莉、周书毅、刘彦辉、曹艺琼武汉市主城区建筑色彩和材质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西蔓·CLIMAT环境色彩设计中心城市规划类田燕、陈韦、黄焕、陈伟、徐桢敏、何蕾、陈渝、王贝、于西蔓、陆春燕、郭正崔、亢晶晶、张向莹、黄生辉、董立黄鹤楼视线保护控制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奇志、于一丁、宋洁、涂胜杰、代大胜、黄峻、王磊、谢慧、游畅、张庆军、周瑾、熊伟、方可、夏康宁、胡金鑫金口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澳大利亚汤姆森艾德塞集团城市规划类陈韦、黄焕、柳应飞、冯浩、房俊辉、涂放、曹大为、李梦晨、李雪松、伍超、黄盼盼、杨齐武、庄慧、俞耀、倪媛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概念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武洁、雷学锋、王岳丽、李正、张毅、杨正光、刘巍、宁云飞、王建、答力、王伟武汉东湖天际线控制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类罗黎勇、陈渝、汪文、童丹丹、胡梦希、彭良波、金晶生态新村“多规合一”实施性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以涨渡湖为例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新泽西理工学院村镇规划类马文涵、ZeyuanQiu、王梅、杨昔、肖昌东、吕维娟、Richard Garbor、胡民锋、乔亮亮、周丽、叶咏梅、王明玲、方勇、杨静、王萌武汉市标准化菜市场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何梅、汪云、成钢、商渝、唐知发、罗融、郑彩云、陈梦莹、马方、徐莎莎、罗燕、龙骅娟、王磊、余磊武汉市“三旧”改造规划(纲要)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盛洪涛、严春、余翔、胡飞、王琪、黄宁、于一丁、熊花、张东、严超文、方森爽、于婷婷、程婧、徐斌、刘彦辉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类陈韦、殷毅、黄焕、亢德芝、柳应飞、曹玉洁、伍超、徐亭亭、洪孟良、涂放、俞耀、田心怡、张杰、张翼峰、王敏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3-2020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汪云、夏巍、徐莎莎、刘菁、商渝、张琪、丁文越、龙骅娟、熊伟武汉领事馆区选址及概念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中合元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雷学锋、张毅、侯进、王祥、王立、黄兰莉、王明玲、陈斯佳、曹洋、李喆武汉至襄阳至十堰城际铁路项目规划选址论证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类胡忆东、钟华、傅倩、洪盛良、吴志华、胡朝忠、姜少华、林俊、徐晨慧、牛伟伟、李宏、黄婷、樊伟、姜硕、杨曦临武汉市洪山区环青菱湖绿道建设规划设计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晖、李晓慧、何浩、陈慧、叶眉、唐亚敏、张剑、王岳丽、王宏彦、陈芬、陈昱龙、武静、徐磊、张志清、谢亚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排水专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万帆、李华、易鹏、李耀伽、刘天栋、刘欢、王宏彦、刘金鑫、吴海涛、齐同湘、王明玲、叶咏梅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绿道和蓝道系统专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张文彤、穆霖、李秋萍、郭希盛、江文文、汪波宁、刘莺、刘瑾、喻贝、邵芊、罗芳、刘楠、万帆、赵海娟、许莉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市政专项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叶青、康丹、刘凯、戴立峰、周新、洪月菊、龚星星、高艳、陈雄志、宋中英、常四铁、潘梅霞、陈昌伟、吴梦蕾、姚霏表扬奖获奖项目(4项)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申报类别申报人员襄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20年)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先启、王衡、李海军、龙骅娟、谢欣、肖志中、汪云、王海、张琪、罗融、范志平、陈祖力、王超、李红燕、季广宇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奇志、李百浩、董菲、刘晖、李晓慧、李青、严飞、谢亚晴、张志清、赵高圣、陈浩、何浩、张进、高超、黄旭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城市规划类刘晖、李晓慧、吴巍、刘剑、张保春、周庆、杨雨晴、黎琴、唐亚敏巾口西部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类冯浩、王梦欣、李文、房俊辉、郑洁、马丹华、杨雯、殷其雷、张静、饶锡佳、张毅、陈小芳、董佳琳、陈璐、赵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