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邯郸的历史古迹及其介绍邯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让人们可以感受到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为大家介绍邯郸的历史古迹。
城池古迹邯郸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城墙高大厚实,周长达14公里。
城墙上有着众多的箭楼、城门、城楼等建筑,是中国古代城池建筑的代表之一。
城墙上的箭楼和城门都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城楼则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邯郸城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多次修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文化古迹邯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着众多的文化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邯郸学派的发源地——邯郸。
邯郸学派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韩愈和柳宗元。
邯郸学派的思想主张是“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邯郸还有着众多的文化古迹,如汉代的临洮遗址、唐代的大观楼等。
宗教古迹邯郸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佛教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邯郸大佛寺。
邯郸大佛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寺庙之一。
寺内有着众多的佛像和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寺内的大佛。
这尊大佛高达32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室内佛像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自然景观邯郸还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临漳湖、磁山、石门山等。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临漳湖。
临漳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宽阔,水清景美。
湖畔有着众多的景点,如临漳湖公园、临漳湖博物馆等,是邯郸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总之,邯郸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让人们可以感受到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邯郸位于冀鲁豫交界处,它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在汉代是当时有名的五大都会之一。
邯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璀璨,,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邯郸学步、完璧归赵、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有名胜古迹500余处今天就来看介绍一下其中一部分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
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
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
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
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将军岭,位于涉县。
1986年后,因刘伯承、徐向前元帅,黄镇、李达、王新亭上将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将军岭由此得名。
将军岭下的惊人发现——长平之战遗址。
邯郸历史文化名字出处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
”)。
古称邯,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20邯郸风光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集团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多项文化脉系,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1、赵文化胡服骑射武陵丛台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赵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赵文化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
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毛遂、廉颇、蔺相如、赵奢、魏征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雄人物。
邯郸红色文化简介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赵国、魏国和燕国的领地。
秦统一六国后,置九江郡,属河南地。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井陉之战”,与汉军对峙于今河北井陉山(今河北井陉县境内)。
公元202年至公元220年间,以东汉末年曹操为核心的北方各政权曾先后在这里发生过十八次大规模战争。
邯郸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
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历代书法家曾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墨迹。
明代著名书法家徐渭(字文清),就是邯郸人。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出了一
代书法宗师傅山、当代书画大师王铎、当代书画大师吴作人、当代书画大家启功等一大批书坛名宿,涌现出了著名书法家高洪波、薛涛、周海婴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邯郸历史文化名人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相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君子之一)、毛遂自荐的毛遂等人都是邯郸人。
—— 1 —1 —。
古城邯郸简介
邯郸古城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邯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邯郸的历史上曾是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州郡,秦汉时期的设治地,唐宋时期的重要军事、商贸和文化中心。
邯郸古城内有汉武帝、司马迁、李密等历史名人的足迹,有“五大祠堂”、“古钱币博物馆”、“中国红娘博物馆”等文化景点。
古城南门建于明代,城门上方还有一座可行可攀的高塔“七级塔”,登上塔顶可俯瞰整个古城。
此外,在古城内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如邯郸大饼、老糖糯等。
邯郸古城作为河北省旅游重点打造的景点,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多届邯郸国际马拉松赛、邯郸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观光。
邯郸历史乡土教材第一章邯郸的历史沿革邯郸,是河北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邯郸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势东高西低,呈现出一个高原盆地状的地形。
邯郸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周朝的郡国之一。
而且邯郸的名称也相当古老,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邯郸(涉曼)”,来自涉曼城。
三国时期成为河东郡治。
南北朝时期为东魏之都,因邯郸为原於《左傳》的邯郸无道,後更改名稱稱曰為『古封』市,成扶文为翔州政治中心;唐朝为燕、冀二州治所;明清以来,历史厚重,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一度名胜遍地,素有“文化邯郸”之美誉。
邯郸素有“邯郸先锋”之美誉,是五胡十国景州的郡治,汉朝京师之一。
第二章邯郸的地理环境邯郸地处我国华北平原东北部,北倚太行山,东临卫河、馒河,南界太行山、野狐岭,西靠马雄高山。
邯郸市地跨东经113°32′-115°29′,北纬36°29′-38°47′。
总面积为9596平方公里。
邯郸地势东高西低,呈坡状,四周环山,地域东高西低,南北分布地貌,总体地势比山,东部高,西南部低。
邯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全市平均气温10—14℃,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00毫米。
邯郸四季分明,在这里,冬寒夏热,春秋宜人。
第三章邯郸的历史文化邯郸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古迹。
自古以来,邯郸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曾是周朝的郡国之一,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邯郸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邯郸文化。
邯郸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物华天宝,群星闪耀,曾孕育出一批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如大文豪司马南,诗圣豪公等。
另外,邯郸还有着精品云集的丰富文化资源,境内有涉县齐烈葬、凤泉古寺、永兴庙、肥乡边城、涉县老子庙、涉县徐留善故居、永年老普陀寺、永年侯严庙等历史文化名胜。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北距首都北京450公里,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19个县(市、区),总人口880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太极拳之乡。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赵敬侯迁都邯郸,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汉代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共享“五都盛名”。
“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1500多条成语典故发生在这里。
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15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97处。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邯郸独特的十大文化脉系,它们是华夏始祖的女娲文化;开启农业文明的磁山文化;博大精深的赵文化;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文化;沉雄刚健的邺都文化;雕刻精美的北齐石窟文化;豪放粗犷的磁州窑文化;感悟人生的梦文化;享誉中外的广府太极拳文化和雄壮激越的边区革命文化。
邯郸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焦煤和高品位铁矿产区之一。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初步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达40多种。
煤炭保有储量30多亿吨,铁矿石保有储量2.4亿多吨。
农业、畜牧业发达,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稻谷、棉花、花生,是全国主要的粮棉、禽蛋、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土特产品有核桃、柿子、花椒、鸭梨、大蒜、辣椒等,农业开发潜力大。
邯郸交通便利,这里与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4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离均在500公里以内,是辐射中原、进而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支点。
京广铁路和邯济铁路交汇于此,106、107和309国道在境内形成两个“十”字交叉节点,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青兰高速公路沟通东西,是四省临界区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过境、机场即将通航等综合交通优势的城市。
邯郸工业生产门类齐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并举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我国冶金、煤炭、电力、纺织、陶瓷和建材的重要生产基地。
河北邯郸的来历和典故邯郸,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邯郸的来历和典故与中国古代历史息息相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邯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约在公元前5千年,邯郸地区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
邯郸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称为“邯”或“邯郸”,意为“河南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邯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邯郸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典故,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邯郸学步”。
相传在战国时期,邯郸一位智者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邯郸的孩子们都学会了一种特殊的步法,即左脚先着地,然后右脚迈步。
这位智者认为这种步法很是不同寻常,于是他决定去邯郸一探究竟。
当智者来到邯郸后,他发现整个城市的人们都在学习这种步法,就连邯郸的官员也不例外。
智者觉得这种步法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于是他大声喊道:“邯郸学步!”意思是说那些人都在学习一种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邯郸的代名词,形容那些盲目跟从、没有创造力的行为。
除了“邯郸学步”之外,邯郸还有其他的历史典故。
例如,邯郸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齐国国君居住的地方。
邯郸也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的重要战场,邯郸一役使得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邯郸还因为曹操而闻名于世。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英明果断、才智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曾在邯郸建立了校场,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并在邯郸加强了城防。
这些举措使得邯郸成为了当时的军事要地,为曹操在中原地区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邯郸还有一段与诗人杜牧有关的典故。
杜牧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曾经在邯郸任职过。
在邯郸期间,杜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杜牧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是在邯郸时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河北邯郸的来历和典故的介绍。
邯郸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介绍词
1. 邯郸古代文化脉系:邯郸地处中原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之一,涌现出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古代衙门、庙会、祭祀仪式等。
2. 邯郸皇家文化脉系:邯郸曾是北方王权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许多王府、皇宫等建筑群,展现出皇家文化的魅力。
3. 邯郸民俗文化脉系:邯郸民俗丰富多彩,有独特的婚俗、祭祀、年俗等传统文化,如婚礼迎亲、院落灯会、祭祀仪式等。
4. 邯郸宗教文化脉系:邯郸地区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文化融合与发展。
5. 邯郸艺术文化脉系:邯郸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曲艺、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6. 邯郸文学文化脉系:邯郸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有许多文化名人与文学巨匠,如李白、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邯郸美食文化脉系:邯郸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如邯郸烤鸭、石家庄驴肉火烧等,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邯郸独特的魅力。
8. 邯郸科技文化脉系:邯郸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科学家、理论家出生于此地,如陈省身、邓稼先等,他们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9. 邯郸体育文化脉系:邯郸人热爱体育运动,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如邯郸马球、篮球等,在国内外赛场上享有盛誉。
10. 邯郸商贸文化脉系:邯郸是中国的商贸大市,拥有悠久的商贸文化历史,如驿站商贸、商贾互市、商业会馆等,展现出邯郸商贸文化的独特魅力。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
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
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
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
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介绍词邯郸是河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中国北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邯郸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脉系。
本文将介绍邯郸的十大文化脉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一、齐名文化脉系邯郸作为中国历史名城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齐名文化。
齐名,即以文化名世。
邯郸的齐名文化脉系源远流长,涵盖了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邯郸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二、诗词文化脉系邯郸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诗词创作。
诗词文化脉系是邯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的文人们通过吟诵和创作,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诗意和韵味。
三、书画文化脉系邯郸自古以来就是书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书画文化脉系源远流长。
邯郸的书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展示了邯郸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四、音乐文化脉系邯郸的音乐文化脉系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民间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邯郸人民一直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创造力。
音乐文化脉系不仅展示了邯郸的音乐才华,也体现了邯郸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五、戏曲文化脉系邯郸的戏曲文化脉系源远流长,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邯郸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戏曲文化脉系不仅展示了邯郸的艺术才华,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
六、民俗文化脉系邯郸的民俗文化脉系丰富多彩。
从传统的节日庆典到各种民间习俗,邯郸人民一直保持着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民俗文化脉系展示了邯郸人民的独特风情和生活方式。
七、建筑文化脉系邯郸的建筑文化脉系丰富多样。
从古代的宫殿和城墙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邯郸的建筑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建筑文化脉系反映了邯郸人民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
八、美食文化脉系邯郸的美食文化脉系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邯郸烤鸭到现代的各种特色小吃,邯郸的美食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美食文化脉系展示了邯郸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创新。
九、民间艺术文化脉系邯郸的民间艺术文化脉系独具特色。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2008-04-20 21:42:30 原文地址:/s/blog_48e2b409010091oe.html [查看原文]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
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
赵文化滥觞于舂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
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
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
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我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邯郸历史文化
邯郸作为春秋战国时"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具有158年的辉煌历史。
1、武灵丛台是邯郸的象征。
这里现已开辟出丛台公园,位于市中心。
武灵丛台建于赵武灵王时期,有天祈、花苑、妆阁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只有"连聚非一"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赵苑古迹群位于市区西北部,占地2100亩,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遗址,是古赵历史兴衰演变的见证。
一九九五年新建了赵苑旅游区;一九九七年又建了邯郸成语典故苑。
在此基础上,去年市政府把赵苑旅游区更名为插箭岭公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插箭岭公园占地面积千余亩,以古迹和园林为主要特色,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建成。
还有赵王城,回车巷,学步桥,赵王陵等遗址。
熟语“贫贱之交不可忘”,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知道它最早见于《南齐书.刘悛传》;但,“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
其实,“贫贱之交”四字溯源何处,就很少为人所知了。
其实,“贫贱之交”和“知人不易”两语,都与平原君、虞卿有点关系。
虞卿,是有正直节操的贤臣,不是一般的播弄口舌以求富贵的游说之士。
他穿着草鞋,扛着雨具,第一次见到赵孝成王,赵孝成王就赐给他黄金二千两,白璧一对;第二次见到赵孝成王,他就当上了赵国上卿。
所以人们称他虞卿。
早先,魏国国相魏齐,为了避祸,逃到他的朋友平原君家里藏了起来;因为秦国国相范雎,以前曾受过魏齐羞辱,所以秦昭王想抓到他为范雎报仇,于是秦王就写了封口气和好的信给平原君,说:“我早就听说过您的高尚行为,您如果有幸过访我,我愿意和您痛痛快快地喝十天酒。
”平原君害怕秦国,又相信秦王的诚意,果真来到秦国了。
不想秦王和平原群只喝了几天酒,就变了脸威胁说:“昔日周王得到吕尚,尊为太公;齐醒公得到管夷吾,敬为仲父。
现在范君也是我的叔父。
范君的仇人,在您的家。
但愿您派人回家把他的头拿来,不然的话,我不让您回国!”平原君回答说:“和尊贵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卑贱;和富有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自己贫困。
那个魏齐,是我的朋友,现在有难。
就是他在我家里,我也不会交出,何况他现在并没有在我家。
”秦王当然不信平原君的话,就又送信给赵王说:“您的弟弟在我手里,范睢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家时里,您快点派人把魏齐的头拿来!不然,我不但不放您弟弟回国,还要举兵讨伐赵国。
”赵王害怕了,忙派兵包围平原君家,搜捉魏齐。
魏齐趁天黑逃出了平原君家,俞俞跑到虞卿那里求救。
虞卿考虑难以说服赵王收回成命,就解下相印,弃官和魏齐一块改装潜逃到魏国,打算通过信陵君的帮助到楚国去。
他们未抵大粱城,信陵君已得到了消息,可是,信陵君害怕秦国,郄着不想会见他俩,只是一再追问门客:“这虞卿是臬的人啊?”这时候,魏国著名的义士侯赢在旁,听了信陵君的问话,不由得叹了口气说:“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不容易!那个虞卿脚穿草鞋,肩扛雨具,赵王第一次见到他,就赏赐他白璧一对,黄金二千两;赵王第二次见到他,就拜他为上卿;第三次见到他,到底授给他相印。
封为万户侯。
在那个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他了。
而那个魏齐,在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找虞卿。
虞卿不敢看重高官厚禄而置朋友的难处不顾,就解下相印,扔下万户侯,和魏齐悄悄出走。
他是为了解救贤士厄难才来投靠公
子,而公子您却还问什么‘是怎样的人’!唉,真是人固然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真是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很是惭愧,立刻驾着车到郊外去亲迎虞卿和魏齐。
不想魏齐听到信陵君开头不愿见他的消息,又急又气,还怕因为自己而拖累虞卿,就拔剑自杀了。
等信陵君赶到,魏齐早断气了,信陵君见状痛悔不及。
后来,赵王听到消息,到底把魏齐的脑袋弄来,派人送给秦王,秦王这才把平原君放回赵国。
后来,人们就把那种相结以义,可以托生死,救急难的朋友交情叫作“贫贼之交”;用“知人未易”来表明要真的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容易的。
黄粱梦吕仙祠与"梦文化":
在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粱梦村,有一座道观叫吕仙祠,是一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古建筑,当地的人约定俗成把它叫做黄粱梦。
这座道观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故事而建的,故事说的是在唐开元年间,道士吕洞宾成仙后,一天,在邯郸道上的一家客店里,遇到了一位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
卢向道人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屡考不中。
边谈边昏昏欲睡,道士正在煮黄梁米饭,见状便从行囊里取出一个两端有窍的青瓷瓷枕递给他,说:你先枕上此枕睡一觉吧。
卢生一枕而觉,一觉而梦,梦见自己考中进士,连连升官,但又历经宦海浮沉,几遭诬陷,亏得皇帝圣明为其平反冤狱,后又出将入相,封燕国公。
生五子俱进士及第,官居显位,全家享尽荣华富贵,高寿八十一病而终。
梦到这里卢生猛地醒来,见吕洞宾仍在那里煮他的黄米饭。
卢生惊讶不已,道人却眯着眼对他说:人生之道,不就是这样吗?卢生茅塞顿开,扔下诗书跟道人学道去了。
依托这一故事建起的这座吕仙祠,到底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般认为不会晚于宋代,因为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听人叙黄粱梦》说"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梁欲熟时,万事只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
"但考察这一问题已没有意义,因为黄粱梦的出名不在殿而在梦及由此引出的梦文化。
大概自人类大脑有思维活动起,人们就在研究梦,但直到现在也没研究出个名堂。
这主要因为梦本身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不可能有第二者参与证明。
梦境又往往超越时空,跨越生死,常常表现出一种"反逻辑"的智慧和美感,极具神秘性。
正因为神秘,千百年来许多人在研究它。
《周公解梦》也是研究成果,只不过成了占卜算卦者流的工具书。
100年前奥地利医生弗洛依德还写了一本《梦的解析》被称为梦的科学研究巨著,但也只能算做《周公解梦》的发展,因为,毕竟是没有证明人为其作证。
然而,把梦作为一种文化,则是美丽的。
从古典小说《搜神记》,到《牡丹亭》、《红楼梦》、《李慧娘》,梦及由梦幻出现的人妖鬼神,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而黄粱梦则可称为中国的第一大梦,他深刻的反映出中国儒道结合、入世出世的传统文化,并以老庄道家做结论:无为是永恒、出世是正道。
正由于此,这个梦千百年来一再被人续写改编,唐有《南柯记》,宋有《南柯太守》,元有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明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清有蒲松龄的《续黄粱梦》,这一梦对于千古名著《红楼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概由于这特殊的意境,千百年来,黄粱梦道观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无论是得意的还是失意的,到此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内省"
一番,因而留在这里的作品都写得极富哲理。
但是否真"想通了"似还难说。
金代诗人元好问针对这些作品又写了一首《题卢生庙》:"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
清康熙时嘉兴人陈潢,在一贫如洗落拓邯郸时在卢生殿里题了一首:"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愿与先生借枕头"充分表现了其无可奈何的心情。
但恰好被康熙帝的亲信、黄河督办大臣靳辅看到并大加赞赏。
于是立刻传见长谈,视为奇才,随即聘其为参赞河务。
陈璜后又立大功,被朝廷赐为按察司佥事。
但不久即遭小人陷害,最终病死狱中--硬是自己演绎了一出"黄粱梦",,正应了元好问的那句"犹是黄粱梦里人"。
"尘世难逢开口笑",人活在世上确实十分不易,因而不独古代人、不独官场中人,大家都需要有一个能对人生意义经常"反刍"回味一番的场所。
也许正因为如此,现代的黄粱梦依然"香火"很盛,题诗做赋的也很多,其中不乏上佳之作,如启功先生为卢生殿题写的楹联就极富哲理,上联"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下联"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我想不论是作官的、经商的,细细品一品这一联,恐怕都能品出点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