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411.50 KB
- 文档页数:130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46.第18题民间寓言答案: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民间文学答案: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生活故事答案: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时政歌答案: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民间叙事长诗答案: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母题"答案: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
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机智人物故事答案: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答案:"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 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 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 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故事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和分享各种传统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警世故事等等,以此来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准则。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第一章绪论1.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文类:民歌、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3)说唱类:曲艺、小戏2.民间文艺学的性质(1)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它是一门既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
交叉性:A.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科;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史、生活状况,许多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C.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的关系。
处于前文字社会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头代代相传。
因此,民间文学也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D.民间文艺学也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不了解语言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文学独特的语言艺术。
E.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独立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标和研究方法。
尽管它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英国学者汤姆斯与1846年首先提出了民俗这一学科名词。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了“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柳田国男也提出了“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寻找依据。
3.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主体上还是下层人民的作品。
(4)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四、民间戏剧民间戏剧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它常常以口头传说和传统剧目的方式表现,是人们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文学之词源民间文学是个现代学科,它来自1846年英国人William Thoms创造的Folklore这个单词。
(源自德语volkskunde)Folk是“民众”的意思,lore是“知识”、“口头传说”的意思。
Folklore有时译作民众知识、民俗,有时译作民俗学,有时译作民间文学。
民俗与民间文学界限不清,民间文学是各国民俗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前苏联,Folklore被当作民间文学,把习惯、信仰、工艺等民俗排除在外。
日本把Folklore作为研究各种“民间传承”,即民俗。
我国的民俗学、民间文学长期纠结难分。
鉴于Folklore 既指民俗、民间文学,又指民俗学,易于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来专指民俗学,以Folklore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民间文学)。
所以,民间文学对应的英语单词就是Folklore。
三、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文学现象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作家文学指文人书面创作、书本流传的作品。
民间文学指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作品。
在文字产生以前,口头文学是文学存在的唯一形式。
在文字发明以,它也是文学存在重要的形式。
原始社会的巫觋(或祭司),历代的民间故事家、歌手、说书艺人,在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2.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文化民间文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其中包含很多生活知识和智慧。
神话,被称作原始人的百科全书,是原始先民认识世界的全部智慧的结晶。
民间谚语中包含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如华北种小麦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浙江种小麦:“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
”民间传说、故事中,经常包含社会伦理,有教化作用;寓言里常包含深刻的生活哲理3.民间文学属于“小传统”美国学者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出版)提出,在文化上可以分为以城市为中心的上层“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散布在乡村的下层“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民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民间文学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歌谣、传说等等。
这种文学形式啊,往往充满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幽默感。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农村的老人坐在院子里,围着小火堆,慢慢地讲着那些神秘又搞笑的故事,旁边的小孩听得是入迷不已。
这样的场景多温馨啊,简直像一幅活生生的画。
说到民间文学,咱们不得不提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比如《白蛇传》啦,讲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变身的传奇。
还有《西游记》,谁没听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事儿呢?真是让人拍手称绝。
这些故事不仅好看,还能教会我们道理,像是“有志者事竟成”这种古老的智慧,大家听了都忍不住点头赞同。
而且呀,民间文学可是大伙儿情感的寄托。
比如过年时唱的那些民谣,真的是一代代传下来,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那些旋律啊,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加了调味剂,让人觉得幸福感倍增。
大家在一起,嘴里唱着,心里乐着,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多姿多彩,谁不爱呢?不光是故事,民间文学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比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赛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传承着祖辈留下来的传统,仿佛时间都停滞了一样。
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谚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说的是人要坚持不懈,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弃。
还有“东风压倒西风”,讲的就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力量。
这些话,简单明了,却让人受益匪浅,谁说民间文学就不严肃呢?对于民间文学,咱们还得提到它的多样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北方的二人转,南方的越剧,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无论你身在何处,总能找到那一份属于你的民间文学的味道,让人倍感亲切。
正如人们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说到民间文学的传承,这可真是一门学问。
现在社会快节奏,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很多传统的故事和习俗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幸好,现在有很多热心人开始去挖掘、记录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民间文学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简介民间文学(18项)1.【皋亭山传说】杭州市江干区皋亭山传说是以杭州丁桥镇北部的皋亭山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风物传说,流传于江干、拱墅和余杭一带,辐射至杭嘉湖平原。
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皋亭山地区自然环境的认知、生活习俗、人文景观等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说群”。
皋亭山传说扎根于民间,极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凝聚了人民大众对皋亭山的敬仰和情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在民间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之也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发展皋亭山旅游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皋亭山传说”,当地政府及文化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迄今共收集到主要故事近百篇,并出版了专集。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皋亭山区域传承该传说故事的群众日渐稀少,皋亭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进一步加强抢救和保护。
2.【梅城传说】建德市梅城传说是流传于建德、淳安等周边地区,以古严州府历史人文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
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
城有两湖,东西点缀,外有双塔,南北对峙。
城内有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胜,城周围有玉泉寺、奉真道观、乌龙岭、两江成字等景观,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源的人文、历史、古迹、景观等孕育了丰富的梅城传说。
梅花城传说传播广泛,内容丰富,通俗上口,朴素生动,寓意深刻。
有的歌颂山河秀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有的赞誉历史上给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有的嘲讽和鞭挞昏庸愚蠢、骄奢贪婪的封建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
既有神奇莫测的幻想境界,更有令人陶醉的纯真感情,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爱情和友谊、反抗和斗争、憧憬和希望、幻想和追求。
这些优美的梅花城传说,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梅城人,培育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当地讫今收集整理了百余篇传说,并出版发行,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传讲梅城传说的人群日渐减少,因此急需加强保护。
3.【海瑞传说】淳安县海瑞传说是以著名清官海瑞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在淳安任知县期间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人物传说。
该故事以淳安县及其周边县市为核心,通过民间口耳相传广泛流播,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内外,是清官类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
海瑞(1515-1587),明朝著名清官,一生清贫,为政清廉,直言敢谏,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深得民众爱戴。
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演义成为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主要传说故事有《海瑞驯虎》、《海瑞背纤》、《海瑞斗账》、《海瑞审石头》等,既颂扬了海瑞的大公无私、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同时揭露、鞭挞了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海瑞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学价值、文学审美价值、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近年来,淳安县在保护和传承“海瑞传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展了海瑞传说普查,搜集整理了海瑞传说故事128篇,76名艺人全部登记在册,汇集故事即将正式出版。
但是由于年青人对于口头文学传承热情不高,因此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4.【孙权传说】富阳市孙权传说是以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帝王传说。
其传说故事遍及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孙权家乡富阳讲述孙权传说者尤为突出。
在国内因受历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孙权传说家喻户晓。
目前,在富阳流传的孙权传说故事近200则,内容大致有孙权业绩故事,孙权父兄、家族、谋士部将故事,与孙权有关的地名、古迹、风物和风俗传说。
这些传说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孙权忍辱负重、举贤任能、崇法尚计、身先士卒、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历史功绩。
孙权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流布范围广,对于研究当地的人土风物、民风民俗以及传说的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日益脆弱,传承人数急剧减少,急需对孙权传说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近年来,富阳市有关部门对孙权传说故事的承继和发扬光大一直相当重视,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5.【玲珑山传说】临安市玲珑山传说是以临安市玲珑山胜景古迹为主要内容,杂糅佛、道、儒家思想,有一定影响的民间传说。
从临安、浙北,辐射至全国各地,影响较大。
因其囊括了“名山、名水、名人、美女”名胜古迹要素,凝聚了玲珑山百姓生活劳动、人生价值和民俗风情,而成为浙西民间文学的典型。
玲珑山传说内容有玲珑山来历传说,玲珑山山脉传说,还有大量与玲珑山有关的名人传说。
如“琴操出家玲珑山”、“东坡醉酒眠石榻”、“琴操望江会牛郎”、“钱王赶山斩九龙”等,此外,还有大量奇文逸事,共百余篇10多万字。
玲珑山传说中的人物鲜活,情趣盎然,语言生动,题材涉及口头传说故事、民间美术、民歌、传统戏曲,及至当代的影视作品,这些各门类的艺术形式不断推动玲珑山传说的流传流播。
玲珑山传说寄托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玲珑山的情感,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而又鲜明的审美观与历史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审美价值。
对研究当地历史、民俗、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玲珑山传说”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做了大量工作,认真搜集和整理有关传说故事,保护与培养传承人。
但随着现代传媒的冲击,口头文学逐渐式微,玲珑山传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抢救和保护。
6.【上林湖传说】慈溪市上林湖传说是以秀美的上林湖自然景观与越窑制作技艺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说,其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是该类题材传说的优秀代表。
该传说从位于浙东沿海的上林湖,辐射至浙东三北一带流传。
自产生之日起,世代口耳相传至今,一直成为启迪着人们智慧,激励着人们美好向往的佳作。
上林湖传说流传历史久远,起源于东汉时期。
自唐、宋以来,即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关注,严子陵、陆龟蒙、陆游、虞世南等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的作品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上林湖传说素材。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姜彬、现主席冯骥才先生等专家学者曾多次到上林湖考察,研究“上林湖传说”的内涵和价值。
上林湖传说数量众多,有《三足蟾蜍》、《玉眠床》等数百个。
主要传承人杜松根、余孟友,能讲上林湖传说达100余个,他们的故事曾被收集整理发表在《古今中外》、《山海经》、《西湖》等杂志;故事集《风雪上林湖》,近20万字公开出版。
《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过详细报道。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会讲《上林湖传说》的人越来越少,濒危状态十分明显。
因此,加强上林湖传说的保护十分紧迫。
7.【王十朋传说】乐清市王十朋传说是以乐清历史文化名人王十朋为原型,经当地群众流传创造发展,形成了辐射至其求学地、为官地、教学地,及至遍布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传说,是历史人物类传说的代表作,讫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王十朋传说传承久远、流传地域广泛、故事众多、情节精彩、形式多样。
其主要内容有褒扬其出众才智、勤学苦学,有力主抗战保家卫国,有抨击官场腐败、痛斥奸臣和科场黑等。
其表现形式除口头文学外,还有曲艺、戏剧、文学等多种流传形式。
王十朋传说中的智慧故事对后人起着智慧教科书的作用,其民本思想、义利思想、诚信思想和为官之道、谋事之策的独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以它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富有想象,在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隐含的历史因素,为补充和丰富正史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虽然当地民众对王十朋及其传说十分重视,至今尚有众多传说被保留下来,但也应当看到年青人对传统文学的冷漠,传承人的年事已高,使该传说的传承发展已岌岌可危。
因此加强保护已迫在眉睫。
8.【卖技(瑞安卖技)】瑞安市卖技亦称卖纻,是浙南部分县(包括瑞安、平阳、苍南)民间特有的一种贺年口头演唱艺术。
瑞安飞云江下游南岸的卖技(瑞安称卖纻)历史悠久,按传统说法,始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民间曾有“唐代起因年年贺乡亲,流传到如今”之说。
据健在的老人所知已有五代,清朝早有该项活动。
瑞安市仙降镇、飞云镇可谓是“卖纻之乡”。
每逢春节期间,乡村里的“文化人”(民间称“卖纻”先生),便组织“班子”到当年有喜事的乡亲家中,手提灯笼演唱。
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方言押韵,无口白,无乐器伴奏。
唱的内容有历史人物俗称“古人”(三国、列国);有地方编的故事《高机与吴三春》、《珍珠塔》;有按当地乡情编的《地方景》、《廿四节候》;有即时编的歌颂新社会、好人好事等内容。
主要是祝贺年节、赞颂好事、歌功颂德、扬善贬恶。
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为门头唱,二为开门入厅唱。
前者时间短,人数少,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主人送出礼品后即行结束;后者时间较长,人数也较多,大约七八个人到十几个人,时间须好几个小时或通宵达旦。
卖技这一民间文艺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如增强乡里情谊,促进团结,增添节日快乐,有利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传承趋于濒危,亟待加强保护。
9.【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洞头县洞头海岛气象谚语是当地渔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不断摸索自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创造而成的具有气象学价值的口头文学。
是独具海岛特色的特定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极具代表性。
洞头海岛气象谚语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对海岛风雨浪潮等气象方面的预测,包括海洋生物的习性、海洋生物与季节的关系,沿海潮候、潮流与渔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
20世纪80年代,洞头县开展民间文学调查工作,搜集到1000多条民间谚语,其中气象谚语100多条,近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再次采录到200多条。
这些气象谚语既通俗易记又富有科学性,在当地渔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因此能久传不衰,至今仍在当地广泛流传。
洞头气象谚语流传时间长、通俗易懂、口耳相传、流传地广,内容丰富、数量较多、科学性突出,涉及海洋气候、预测海岛风雨浪潮等变化规律,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科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气象学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衰落,亟需加强保护。
10.【平阳童谣】平阳县平阳童谣,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儿童中间传播流传,以口头吟唱形式创造出来的简短明快的优秀口头文学。
是平阳儿童对当地社会生活和地方乡风习俗的独特反映,为浙南口头民间文学的典型之一。
平阳童谣采用平阳方言吟唱,以方言押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而生动,乡土气息特别浓厚。
因其易记、易唱,易传的特点,在当地儿童中广为流传。
平阳童谣的主要特征是,形式比较简短,地域性强,乡土气息特别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