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64
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65年):汽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托于苏联进行技术转移。
1953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轿车“红旗”;1956年,中国生产出了第一辆军用越野车“吉普”。
在此期间,汽车产量不高,生产的车辆主要是军用和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阶段(1966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汽车工业陷入停滞状态。
车辆生产
量不高,质量低下,技术水平也停滞不前。
第三阶段(1979年-1992年):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1984年,第一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轿车“桑塔纳”正式投产;1985年,中国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00
万辆的里程碑;199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已经开始向汽车高技术产业转型或升级。
第四阶段(1993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主品牌开始崛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99年,中国产销汽车突破了万辆,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制造国。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同时出口市场也不断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行业。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突破了28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
场和生产国。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和技
术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变化。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x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那时起,汽车的数量和技术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身。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大量汽车厂和技术设备,生产了大量客车、卡车和摩托车,汽车数量在国内有了不断增长。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受益于党和政府国家宏观调控,汽车厂家不断增加,汽车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汽车行业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汽车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大国之一。
20世纪90年后以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汽车质量及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推出了大量汽车新品,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发展史留下了无数优秀成果,改变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景观,并为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
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不断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 1 -。
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中国,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和沧桑。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20世纪,中国的汽车更多的是在仿制其他国家的汽车,而且技术多不足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倚赖于进口汽车。
这一时期,中国能够建造汽车,但是技术水平和性能都落后于国外。
正是在20世纪末,中国开始启动汽车工业化发展,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汽车正式走上正轨。
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汽车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汽车企业也开始蓬勃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上汽集团为首的众多汽车企业已经建立起来,各种重要的技术也被广泛使用,苏龙牌汽车也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成为普通百姓最偏爱的汽车之一。
21世纪,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逐渐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体现在多方面,从车辆类型的多样化,到运营模式的改变,再到科研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植入多种安全装置,中国汽车的发展以及在国内和国外的竞争,都比以往更加激烈。
从20世纪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发展节奏也越来越快。
这个行业中有无数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创造出更多的汽车,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
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了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阶段,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汽车行业也将大有发展。
如今,中国汽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中国的汽车企业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朝着自主自立的目标迈进,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让中国的汽车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更加明朗。
以上就是中国汽车的发展史,从初期的模仿仿制到现在的超级大国,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总体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中国汽车正在步入21世纪,发展和未来充满希望。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汽车工业几乎没有发展。
然而,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下,中国政府决定将汽车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从苏联引进汽车生产技术和设备,建立起了第一个汽车制造工厂―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最初,一汽主要生产轿车和军用越野车,为国家提供交通工具。
1960年代,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下,中国成立了第二个汽车制造企业―东风公司。
东风公司主要生产商用车和轻型货车,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卡车制造商之一。
到了1970年代,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为了增强汽车工业的发展能力,中国政府开始与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合作,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同时,中国也开始自行设计和研发汽车,如桑塔纳和富康等国产轿车相继推出。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增长,实现了从简单的加工装配到自主设计制造的跨越。
此时,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外国汽车企业合作。
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例如大众、丰田、通用等,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1990年代以后,中国汽车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汽车行业的发展。
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政策,中国政府促进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
从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国产乘用车和商用车逐渐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积极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
如今,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汽车生产国。
中国在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技术水平和品质也有了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积极推进绿色、智能、联网等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展,努力将中国的汽车行业推向世界领先的水平。
总之,我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汽车的发展史:五个阶段,五个令人不敢忘怀的时代第一阶段: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汽车中的“汽”指代的不是我们平时用的汽油,而是蒸汽机。
人类第一台汽车在1769年诞生,离汽油的时代还相差甚远。
1807年,人类第一台以氢气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而1826年,第一台用以工业的内燃机诞生。
1833年,欧根·朗根和尼古拉斯·奥托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发动机工厂,而直到50年后,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内燃机汽车正式诞生。
1883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以石油汽油为燃料的发动机,而两年后,戴姆勒制造了人类第一台四轮摩托车,并用石油或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
在当时没有人会区分汽车和摩托车,所以这台四轮摩托车就是我们现在燃油车的前身。
20世纪初期,汽车在发达地区富人家庭普遍流行,当时的富人以拥有一台汽车为荣。
世界汽车销量中,最畅销的是蒸汽车,再者是电动车,我们熟知的汽油车只能排在第三位。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进入20世纪,人类科技迅速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能通过石油工业稳定产出轻质汽油,1911年有人通过伯顿工艺分解了原油,至此汽油产量呈指数提升。
1908年福特T型车开始生产,工业化程度达到了新的阶段。
这时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而且出现了雏形的出租车行业,汽车消费不再是富人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工作一段时间也能购买不错的汽车。
同期,赛车开始流行。
几乎每一家汽车公司都会生产专用赛车,通过赛车成绩来宣传自家品牌。
汽车生产工艺日趋成熟,当时虽然大部分车企还是只生产底盘,让其它公司生产车身,但是已经出现了Mercedes和福特这些能独立完成汽车生产,拥有完整销售工艺的厂家。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石油危机战争固然残酷,但同样能催生科技的发展,汽车行业也因战争获得了一定的反哺。
20世纪50年代后的汽车开始走向性能化,车辆更加注重品质,尤其是底盘技术开始从梯形阵式车架向单体承载式车架转移。
中国汽车10年发展史近10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以下是中国汽车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史。
2009年至2011年:产销量稳步增长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汽车产销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促进了汽车市场的繁荣。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也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012年至2014年:新能源汽车崛起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这一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
2015年至2016年:智能汽车兴起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智能化的时代。
各大汽车企业相继推出了智能汽车产品,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驾驶、智能互联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为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7年至2018年:出行服务创新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汽车行业开始涌现出一批出行服务平台。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技术,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共享汽车、网约车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2019年至2020年:智能电动化成主流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汽车行业进一步加大了对智能电动化的支持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智能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推动了汽车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021年至2022年:绿色可持续发展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汽车行业进一步加大了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环保和节能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关键词,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推出了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新产品。
(汽车行业)中外汽车发展简史中外汽车发展简史1.国外汽车发展简史1886年,果特利布·戴姆勒和卡尔·奔驰发明的世界第壹辆车,揭开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序幕;从此汽车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1908年,亨利·福特开创大量生产方式制造T型汽车,使汽车这壹产品得以在社会上大量普及;上世纪60年代,以丰田英二为代表的日本人,依靠东方人特有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使日本汽车工业后来居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受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世界汽车工业在产业结构上加快国际化进程,在技术上大量运用电子技术,使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短短100多年的历史,汽车工业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灿烂篇章。
纵观世界汽车百年历史,不难见出,汽车工业作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但从另壹个角度去见汽车的百年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成功汽车企业都有着壹个共同的特点:生产的汽车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国情,都是生产的针对于当时广大民众和老百姓的汽车。
1.1.1“医生的车”—欧宝“4/8hp”型汽车1909年,欧宝X公司在原有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
他们生产的“4/8hp”型汽车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不过这些人却都是医生。
当他们接到出诊的通知,需要赶往乡间的别墅时,欧宝的这辆性能可靠的车能克服土路上的坑坑洼洼。
为他们提供壹个稳定而快捷的行程。
当病人的家属出门迎接的时候见到医生驾驶的是壹辆车身雪白造型娇小的车,壹定倍感安全,被叫做“Doctor′scar”—“医生的车”。
这个情况连欧宝兄弟也没有想到,不过它却提供了壹条重要的信息,汽车且不壹定要是贵族的奢侈品,它壹定会的到大众的喜欢。
于是欧宝坚定了建厂初期就提出的“动力大众化”(motorizationofthepeople)的方针,决定开始批量生产。
1924年,欧宝投资100万马克引进了5条汽车生产流水线。
中国汽车的发展史一、旧中国的汽车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
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的座驾(图1),被人冠以“中国第一车”的美名。
这是袁世凯1902年从香港购买赠给慈禧的厚礼。
图1 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奔驰第二代汽车其时,慈禧经历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乱,偕同光绪皇帝微服逃窜至西安避乱,直至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回到北京。
此次,慈禧对袁世凯护驾有功甚为欣赏,晋升他为直吏总督。
袁世凯更是感恩戴德,为取悦慈禧,就进贡了这辆时髦的名牌洋车。
该车是德国本茨公司1898年的产品,设有4个座位,发动机在前排底座下方,通过链条驱动后轮。
汽车的造型还算气派,但谈不上豪华,采用开式车身,6根垂直的杆子支起一个精美的顶棚,车头还挂着两盏精美的黄铜煤油灯,更为出色的是钢板弹簧悬架和4只充满气体的轮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尽管袁世凯为这件供品费尽心思,但慈禧并不喜欢这件供品,黑色的车身在西方人眼里威严庄重,但比不上她心目中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金黄色,汽车座位的式样和侧面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在中国已逐渐盛行的黄包车,汽车后面的座位较高。
慈禧穿着3寸高底的旗鞋实在无法爬上去,侍从好不容易才把他抬上去,在宫廷内到处是高大的门槛使汽车无法行驶,而在宫廷外这辆车也远不如前呼后拥的十六抬大轿显得威风凛凛。
更令“老佛爷”不能容忍的是驾驶员竟然大模大样的坐在她前面,感到有失体面,于是她下令驾驶员孙长富跪着给她开车……这辆车虽然是文物,但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
1903年以后,上海已陆续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
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世界各国汽车蜂拥而入,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产汽车,不少有知之士都想制造中国的汽车,可是限于当时的情况,都没能实现。
孙中山先生1912年在江阴视察江防工作时,曾作了“关于道路与自动车建设”的专题报告,阐明了修筑公路、开办长途客货汽车运输对货物流畅、便利交通、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发展史一、汽车元年(1896)1、爱斯特博士在柏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际可用的汽车;2、爱斯特的发明成果被当时的诸多欧洲帝国所应用,汽车从此迅速向世界扩展,开创了无穷的可能性;二、中国汽车出现(1915—1917)1、1915年,中国著名实业家章祥瑞开始尝试汽车制造,于1917年成功制造出中国第一辆汽车;2、该车是章祥瑞以美国特罗布奇号加工制造而成,号称南侠号,史称中国第一辆实用汽车;三、到1937,发展到实用水平1、1937年,汽车工业两年前才刚有所萌芽,在始祖老大哥的斗争中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2、他在1937年以柴油机缸盖拖拉机为基础,设计制造出了中国首辆实用柴油拖拉机,把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实用水平;四、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发展迅速(1950—1980)1、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倾力扶植了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2、1953年,元老级的汽车上演着行业的荣光,历史第一辆国产轿车,史称“太阳车”,随即诞生;3、1978年,三十年汽车计划的实施,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五、汽车工业变革(1980—2000)1、1986年,汽车私营企业开始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多元化发展;2、1996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中国汽车赶超德国成为营收最高的汽车国家;3、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集塑料、汽车零部件、汽车车身、丰田设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汽车行业变革势在必行;六、汽车产业进入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1、21世纪,汽车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自2009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已连续6年稳定保持世界第一;2、2012年3月,中国汽车产业总产值、销量均突破2万亿,变革汽车产业的现代营销理念;3、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制造营收突破30万亿元,进入汽车产业市场新纪元,汽车产业进入了另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七、汽车行业未来广阔前景(2020)1、2020年,全球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期,但中国汽车行业崭露头角,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将大幅提升;2、受到新能源汽车概念的追捧,中国汽车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变革,未来汽车行业前景广阔;3、汽车行业在持续创新的同时,汽车技术和服务水平持续改进,汽车行业正在步入未来新纪元,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汽车发展历史(多场合)汽车发展历史引言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再到新能源汽车,汽车技术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回顾汽车的发展历史,以展现这一伟大发明的演变过程。
一、蒸汽动力汽车的兴起汽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蒸汽动力时代。
1789年,法国工程师尼古拉斯-约瑟夫·库尼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动力汽车。
这辆汽车以蒸汽机为动力,但由于其庞大的体积和缓慢的速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随后,英国发明家理查德·特雷维思克于1801年发明了更为实用的蒸汽汽车,成为汽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内燃机的诞生19世纪末,内燃机的诞生为汽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标志着现代汽车时代的开始。
随后,汽车制造业迅速崛起,各大汽车品牌纷纷涌现。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型车,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实用的性能,使汽车进入了普通家庭。
三、汽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0世纪初,汽车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了汽车性能的不断提升。
1914年,美国凯迪拉克汽车公司首次将电子打火装置应用于汽车,取代了传统的摇把点火方式。
1924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柴油发动机的汽车。
汽车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如流水线生产、自动化装配等,使得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四、新能源汽车的崛起21世纪初,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008年,特斯拉汽车公司推出了首款纯电动汽车ModelS,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环保理念,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潮流。
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在不断突破,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智能化与互联网汽车的兴起结论汽车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创新与变革的史诗。
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再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汽车技术在不断创新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20世纪50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始于1953年,当时中国正式开始研发和生产小型汽车,并于1958年成功实施国内小型轿车系列“华汽”。
该序列产品经受了大量验证、试验和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当时国家工业资源的效率。
此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中国第一台汽车也得到实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就已推出中型客车和货车等多种车型,使中国成为车辆生产强国之一。
80代末,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朝气蓬勃的发展时期,汽车制造商开始大规模采购西方先进技术,结合国内资源研发出大量新款汽车,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之际,汽车工业再次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大力改善了国家汽车技术和装备水平。
自90代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并且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国家重视,成为中国现代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制造商也在积极发展新兴技术,推出先进、大众化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轿车及其它车辆的需求。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仍前景光明,持续快速发展着。
随着国家的不断投入,汽车行业的专业性和水平也在持续提高。
通过与国际著名汽车制造商的紧密合作,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含量和水平,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和
更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国家向经济发展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汽车企业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
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
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
9万辆。
1980年,生产汽车22。
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
1903年以前,中国没有汽车。
直到1903年,美国制造的Osmo Bill引入中国,这也是中国第一辆汽车。
1928年,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中国开始尝试制造整车。
在沈阳北大军工厂,我们通过模仿美国万国牌汽车成功地组装了整车,一年组装10辆。
1929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在沈阳问世,由辽宁迫击炮厂制造。
1953年,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厂开工建设,1956年正式投产。
1957年7月13日,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卡车正式下线,命名为解放牌汽车。
1958年5月,我国自行开发设计生产的第一辆轿车正式下线,即红旗轿车。
1983年5月5日,国内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在北京诞生。
1985年3月,上海大众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乘用车合资企业,代表了国内汽车行业“闭门造车”历史的终结。
1991年2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的诞生。
1999年12月,奇瑞第一辆轿车风云正式下线,拉开了奇瑞造车的序幕,打响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第一枪。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汽车发展史50年风雨汽车路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
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
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50年代中国轿车呱呱坠地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
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
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中国汽车发展史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而在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
以凤凰车为例,它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南京汽车厂的四缸发动机,底盘仿华沙轿车,车身外形仿顺风车,零件靠手工技术和在普通机床上搞革新进行切削加工完成。
1959年2月1 5日,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由此可见当时轿车制造技术的水平。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第一批轿车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乘,热情高涨的汽车工人们很快就又投入到产品的改进中。
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
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
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
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60—70年代光荣与遗憾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到一汽视察,试坐了一辆红旗。
年底,他通知一汽将这辆车速送北京,专门用来接待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这是红旗第一次承担接待外国高级贵宾的任务。
1964年,红旗轿车正式被国家制定为礼宾用车。
当时中央领导人的专车主要是苏联吉斯1 00和115型轿车。
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迫切需要替代吉斯的高级轿车,周总理要求一汽尽快生产出三排座的红旗。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崭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当年四月份,国家领导人纷纷换掉吉斯、吉姆改乘红旗,按车号排列,邓小平坐5号车,薄一波坐8号车,朱德是14号,陶铸是15号,陈毅、贺龙分别坐13号和43号。
1969年,一汽又悄悄研制出红旗772型特种车,朱德、周恩来、林彪都坐上了这种车。
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
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
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中国汽车发展史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
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
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焊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
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
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
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
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
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海轿车厂和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90年代。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轿车支撑着国内对轿车的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
另外,当时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80—90年代轿车梦渐圆中国汽车发展史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强,我国落后的轿车工业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一时间,外国轿车洪水般涌入我国。
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耗资266亿元。
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
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开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
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
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
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
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
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国家也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市场上80%的轿车由私人购买,1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有五万多辆私人轿车。
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998年以来,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是我国轿车生产技术实力大大增强的必然结果,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在共和国50华诞之际,中国轿车终于崛起,迎来了可喜的收获季节,站在了世界腾飞的起跑线上.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
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
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
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寻找合资到最后民族自主品牌的逐渐成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三步曲之一:自主造车(1956年-1984年)与“解放”载货汽车一样,中国汽车工业在诞生伊始就被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
起步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也算是高起点了。
——因为在当时我们的邻国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几乎是空白。
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在社会的政治大潮中随波逐流,飘摇起伏。
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亲笔题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动工兴建,中央动员、全国支援、参与建设者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党中央提出“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和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
1965年,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在湖北十堰筹建二汽。
但二汽的建立并没有解决经济模式一直给中国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制约。
到1970年,全国汽车产量才突破10万辆,1980年才突破20万辆。
中国汽车发展史二汽厂址原始地貌1967年4月1日,二汽在大炉子沟举行开工典礼中国汽车发展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轿车工业也曾昙花一现,有过短暂的繁荣。
1958年,一汽相继生产了“东风”、“红旗”两款轿车。
同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的“井冈山”轿车、上海生产的“凤凰”轿车,作为庆祝共和国10周年的礼物而相继面世。
但是,轿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蓬勃起来,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遏制在襁褓之中。
从1958年到1983年,中国轿车用了25年的时间年产量才突破5000辆,用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的话来说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只能算是“卡车工业时代”。
不过在197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汽车工业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
“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引进”、“与外国合资经营”等有关汽车发展的新名词也开始见诸于报端,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迸发出新的热量。
考虑到当时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落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汽车巨头接触。
1978年,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墨菲先生来华考察中国的汽车工业。
随后,国家开始组团赴德、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考察,并开始商谈合资事宜,中国汽车由此向世界汽车工业敞开了大门。
三步曲之二:借船出海(1984年-1997年)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