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质失衡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调病人的护理(一)正常体液平衡1.水的平衡成人男性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女性为55%、婴幼儿为70﹪~80%。
体液中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女性占35%,细胞外液占200/,细胞外液中组织间液为15%,血浆为5%。
正常成人24h液体出入量为2 000~2500ml(l)无形失水:人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皮肤和呼吸蒸发的水分,每日约850ml,因为是不显的,又称为不显性失水。
在异常情况下,失水量可能更多,如体温增高可增加水分蒸发,体温每增高1℃,每日每克体重将增加失水3~5ml;明显出汗失水更多,汗液湿透一身衬衣裤约失水1 000ml;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是正常时的2~3倍:大面积烧伤和肉芽创面的病人水分丢失更为惊人。
(2)尿液:正常人每日尿量为1 000~1 500ml,尿比重为1.015~1. 025。
肾脏每日排泄体内固体代谢物为30~40g,每溶解1g溶质需15ml水分.故每日尿量至少需500~600ml,才能将体内固体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粪便:消化道每日分泌消化液8 000ml以上,但仅有约约150ml的水分从粪便中排出,其余经消化道被重新吸收。
但在病理情况下,如频繁的呕吐、严重腹泻、肠瘘等水分丢失过多,可导致脱水。
(4)内生水: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氧化到最终生成C0₂和水约300ml。
因数量不多,对整体影响不大。
但在急性肾衰竭时,需严格限制入水量,必须将内生水计入出入量。
(5)渗透压平衡: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lOmmol/L。
渗透压的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液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液平衡受神经一内分泌调节,一般先通过下丘脑一垂体后叶一抗利尿激素系统恢复正常的渗透压,继而通过肾素一醛固酮系统恢复血容量。
,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器官,这种调节作用受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所影响。
当体内水分丧失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一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分泌ADH增多,产生口渴感,增加饮水,并分泌ADH,促使肾回收水分来恢复和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
电解质紊乱病人护理计划第一步:评估1.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服用药物情况以及最近是否有手术等情况。
2.评估病人的症状,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水肿、疲劳、皮肤干燥等体征的观察;以及病人的自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情况。
3.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病人的电解质水平,包括血液中钠、钾、钙等离子的浓度。
第二步:制定护理目标1.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电解质水平恢复正常范围。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正常细胞功能。
3.缓解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步:制定护理措施1.钠的电解质紊乱:-对于低钠血症,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补充钠离子。
同时,监测病人的液体摄入和尿量,以避免钠摄入过快或排出过多。
-对于高钠血症,需要限制钠的摄入,提供低钠饮食。
可通过静脉输液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
2.钾的电解质紊乱:-对于低钾血症,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补充钾离子。
同时,监测心电图和血清钾浓度,以避免钾摄入过快或过量。
-对于高钾血症,需要限制钾的摄入,提供低钾饮食。
可通过静脉注射药物促进钾离子的排泄。
3.钙的电解质紊乱:-对于低钙血症,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补充钙离子。
同时,监测血清钙浓度和病人的神经肌肉反应。
-对于高钙血症,需要限制钙的摄入,提供低钙饮食。
可通过药物干预促进钙离子的排泄。
4.其他护理措施:-监测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给予病人适量的液体,保持水平衡。
-提供饮食上的指导,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结构。
-保持病人的安静环境,减少刺激,促进病人的休息和恢复。
-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定期检查病人的血液化验,评估病情的变化。
第四步:评估疗效对于电解质紊乱病人,需要定期评估病人的电解质水平和相关症状的改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同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体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确保电解质平衡的长期稳定。
水电解质紊乱病人的护理1.定期监测水电解质指标:包括血钠、钾、氯、钙等指标。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指标。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合理调整病人的液体摄入和排出。
例如,对于低钠血症病人,需要提供高钠食物和合适的补液;对于高钾血症病人,需要限制含高钾食物的摄入。
同时,需要监测病人的尿量和尿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3.高度警惕并处理水电解质紊乱的并发症: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和处理措施。
如低钠血症可导致脑水肿,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神经状况,随时监测瞳孔反应和神志状态。
对于高钾血症可能引起的心律失常,需要监测病人的心电图,并及时报告医生。
4.维持水电解质稳定的环境: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人的环境适宜并稳定。
包括适宜的气温、湿度和光线等。
避免病人受到过度刺激,如噪音和剧烈运动,这些因素可能影响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
5.给予营养支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合理调整病人的饮食,给予营养支持。
如对于低钠血症病人,需要提供高钠饮食;对于低钾血症病人,需要提供高钾饮食。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人的饮食充足且易于消化。
6.患者与家属教育:给予患者和家属全面的护理教育,包括病情的解释、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饮食调整的要点等。
教育内容需要简单明了,并确保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遵守医嘱。
7.心理护理:水电解质紊乱病人常常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关心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支持。
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对话、音乐等,帮助病人缓解焦虑情绪。
总之,对水电解质紊乱病人的护理需要全面而及时,包括监测水电解质指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处理并发症、维持稳定的环境、给予营养支持、患者与家属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情况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保障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病人的护理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病人的护理第一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人的护理第一节详述人体内环境是维系细胞和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内环境的稳定主要由体液、电解质和渗透压所决定。
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动态平衡若因疾病、手术和创伤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将导致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表现为容量、浓度和成分的失调。
容量失调系指体液量呈等渗性减少或增加,仅引起细胞外液量的改变,如缺水或水过多;浓度失调系指由于细胞外液量的减少或增加,导致渗透压发生变化,如低钠或高钠血症;成分失调系指与细胞外液中的离子成分改变并导致相关的病理变化,如低钾或高钾血症、酸中毒、碱中毒等。
若代谢失衡的程度超越人体的代偿能力,便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因此,掌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本理论及失衡时的临床表现,对提高临床监护和诊治水平十分重要。
一、体液共同组成与原产人体内液体总量因性别、年龄和胖瘦而异。
成年男性体液约占体重的60%;女性因脂肪组织较多,体液约占50%;婴幼儿可高达70%~80%。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脂肪组织的增多,体液量逐渐下降,14岁以后少年的体液量占体重的比例和成年人基本相似。
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共同组成。
细胞内液大部分坐落于骨骼肌内,成年男性因肌肉量很大,细胞内液仅约体重40%;而女性细胞内液约占到体重的35%。
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和非政府间液两部分共同组成。
非政府间液通过与血浆或细胞内液的物质互换达至均衡;其基本成分与血浆相同,但不不含红细胞和仅不含少量蛋白质。
男、女性细胞外液均占到体重的20%,其中血浆量约占到体重的5%,非政府间液量占到体重的15%。
体液分布除以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区分外,还可以三个间隙的分布表示。
第一间隙容纳细胞内液,是细胞进行物质代谢的场所;第二间隙容纳细胞外液的主体成分,即组织间液和血浆,该部分属于功能性细胞外液,具有快速平衡水、电解质的作用;第三间隙系指存在于体内各腔隙中的一小部分细胞外液,包括胸腔液、心包液、腹腔液、脑脊液、关节液、滑膜炎和前房水等,仅占体重的1%~2%,属非功能性细胞外液;虽有其各自功能,但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作用极小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