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革兰氏染色法
- 格式:pptx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8
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班级:生物制药1101班日期:2013 年 3 月16 日指导教师:邬建国实验组别:启明七组姓名:何明组员姓名:张玉涛、王远馨实验名称: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简单进行样品的革兰氏染色辨别样品中细菌类别二、实验原理1.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2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番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孢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成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孢杆菌都成负反应。
3.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4.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低,在相同pH条件下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较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三、实验材料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样品:含活菌酸奶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液、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四、实验方法(一)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路哥氏碘液媒染(1min )→水洗→95%乙醇脱色(30s )→水洗→番红复染(5min )→水洗→干燥→镜检。
关键点:1.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 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2.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很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二)黑曲霉菌属于真菌,细胞较大,可用水片进行观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接种,盖上载玻片,即可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放大倍数40x 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x ,油浴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放大倍数100x,油浴3.酸奶中乳酸菌的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4.黑曲霉菌水片观察六、思考题1.你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所述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试分析原因。
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三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1实验目的1.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1.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1.3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1.4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2 实验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
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一般使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
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
因细菌蛋电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燃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
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荷,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对染料的亲和力。
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
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实验材料3.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约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3.2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
3.3仪器或其他用具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吸水纸、无菌牙签等。
4 流程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5 步骤5.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目的要求】了解革兰氏染色原理;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 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
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紫色。
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
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不同。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无色。
而在最后用复染步骤(染色剂为番红),染色后变为复染剂颜色(红)。
【实验器材】1.革兰氏染色液:①草酸铵结晶紫甲液:结晶紫(2 g)、乙醇(95%)(20 mL);乙液:草酸铵(0.8 g)、蒸馏水(0.8 mL);将甲、乙两液混合,静置48h 后使用,该染液稳定,在不透气的棕色瓶中可存储数月。
②卢戈氏碘液碘(1 g);碘化钾(2 g);蒸馏水(300 mL)先将KI溶于少量(3-5 mL)蒸馏水中,再放入碘,待碘全溶后,加水至300 mL。
此液稳定,可在不透气的棕色瓶中保存数月。
③脱色液:95%乙醇④复染液:即2.5%蕃红(沙黄)水溶液。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二、实验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为什么要对细菌染色?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简单染色法可用以观察微生物的形状、大小及细胞排列状态,是微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壁内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再经番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实验器材1、菌种 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 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 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 显微镜;3、材料 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 细菌的简单染色步骤: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步骤:涂 片,干 燥,固 定,结晶紫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 洗,乙醇脱色,水 洗,番红复染,水 洗,干 燥,镜 检.五、实验关键步骤和注意点:1、玻片要洁净无油,否则菌液涂不开。
2、挑菌量宜少,涂片宜薄,过厚则不易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