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节日-梅俞晗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9
[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第一篇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薪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民风民俗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西江千户苗寨传统节日讲解鼓藏节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
《苗族古歌》叙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
在雷山地区的传说是:有一年,苗族地区发生瘟疫,人死得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于是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
祭祖之后,蝴蝶妈妈高兴,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定下的古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苗年节苗年节,苗语含义为祭男姓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祭“尤”公,故称“讷仰”。
“讷”苗语“吃”或“过”之意。
故意译为“祭仰节”。
“苗年”是汉语的俗称。
苗年节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
西江苗年节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
母系氏族社会,女子从事家务和纺织,男人从事采摘和狩猎,以茆为衣食来源。
由于男子在采摘和狩猎过程中,发现可食果实的水稻、高梁、小米等,经过人工栽培后,果实产量比野生成倍增多,农耕文明萌芽。
农耕稻作,知时节播种才有好收成。
这就需要制定天文历法。
吃新节吃新节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七月、八月的中上旬,这节日也是属于苗家的生产节日,该节日相传古代乌图腾崇拜的烧好氏族对谷神的祭祀之沿袭。
西江千户苗寨吃新节共过两次。
即“头卯节”和“末卯节”从“开秧门”满十五天后,稻谷孕穗,逢卯日就过,这天到自家的田里扯3至5根“秧包”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然后杀鸡、宰鸭煮糯米饭、烧香、化纸敬祖宗、岩神、桥神、花树神,祈求诸神保佑稻谷丰收。
“头卯节”之后逢马午场天,就“赶热闹场”,苗语称“游卯”,青年男女借这个机会进行对歌择偶。
这天还有斗牛、斗鸟等活动,但不准吹芦笙。
又过五十天左右,谷穗渐熟,逢卯日过“末卯节”,人们同样田里扯3至5根“稻谷”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煮糯米饭、猪肉来庆祝,“末卯节”不赶“热闹场”,也不举行斗牛之类的娱乐活动。
苗族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
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
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
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
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
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苗族文化中的节庆习俗及其现代应用探究神秘而古老的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深厚,历史悠久。
苗族的节庆习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更代表着中国多样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苗族节庆习俗和其现代应用切入,探究苗族文化的底蕴和生命力。
一、苗族节庆习俗苗族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包括节日、仪式、民间剧目、民俗活动等等。
其中,苗年、龙船节、芦笙节、草海祭、月儿洗脸、银华山祭等被认为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节庆习俗。
1、苗年苗年是苗族的传统新年节日,相对于汉族的春节,苗族的苗年来得要早些,一般在汉历的十一月或十二月初十举行。
在苗年期间,苗族人民会进行酬神、祭祖、赛龙舟等活动,并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包括歌舞、击鼓、舞芦笙、芦笙吹奏竞赛等。
2、龙船节龙船节是苗族的另一个重要节庆习俗,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或六月初六(地区不同时间有所不同)举行,其举办地点非常广泛,囊括着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多个省份。
在龙船节期间,苗族人民会举行龙船比赛、擂鼓比武等活动,并进行各式各样的民间娱乐,如舞狮、打芦笙、唱苗戏等。
3、芦笙节芦笙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乐器,芦笙节是围绕着芦笙音乐而产生的节庆习俗,一般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约为每年的3月5日前后)举办。
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聚集起来,吹奏芦笙、跳舞、唱歌,展示着他们的音乐才华和人文精神。
4、草海祭草海祭是苗族的一种传统仪式,旨在祈求丰收和健康。
在这个节日里,苗族人民会挑选出自己的代表人物,穿着传统的服装到草海边上,进行祭仪和民间舞蹈表演,以此祈求丰收和安康。
5、月儿洗脸月儿洗脸是苗族的一个奇妙的节日,它的传说源自于苗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女与人间男子的故事。
在苗族人心里,月儿是一个灵性和神秘的存在,洗脸则是将月亮放在一缸半满的水中,让月亮浸泡在水中,水面反射出的光芒便是月亮洗脸后的美丽容貌。
在这个节日里,苗族人民会进行烛光舞、咏春卤、筵席等传统活动,以此向神女祈求平安和幸福。
苗年的风俗作文篇一苗年的风俗哎呀呀,说起苗年的风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苗年可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呢。
在我们这儿,过苗年的时候那叫一个热闹。
一到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忙前忙后地准备起来。
大人们会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什么熏肉啊、糍粑啊,那香味,老远都能闻到,我觉得我光闻着味儿都能吃个半饱啦!也许是因为这些美食里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吧。
还有啊,苗年的时候大家都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
那些衣服可真是好看,花花绿绿的,上面还有各种精美的刺绣,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我记得有一次我穿上苗族的服装,感觉自己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公主,哈哈!对了对了,跳芦笙舞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围成一圈,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来,那场面,可带劲了!我有时候也会跟着瞎蹦跶几下,虽然跳得不好,但就是觉得特别开心。
可能这就是节日的魅力吧,能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快乐。
在苗年里,大家都特别热情,不管认不认识,见面都会打招呼,互相祝福。
这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时候人与人之间都很冷漠,但是在苗年的时候,这种温暖真的让人特别感动。
难道不是吗?我真希望这种温暖能一直延续下去,而不仅仅是在节日里。
苗年的风俗真的好多好多,我一下子也说不完。
总之,苗年就是一个充满欢乐、温暖和希望的节日,我真的好喜欢啊!篇二苗年的风俗嘿,苗年的风俗啊,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让我来和你们唠唠。
一说到苗年,我就想到那满桌子的美食,哇塞,那叫一个丰盛。
什么酸汤鱼啊,那味道,酸辣可口,吃一口能让你的味蕾跳起舞来。
还有糯米饭,软软糯糯的,我觉得我可以一口气吃上好几大碗。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么多好吃的,会不会把我吃成个大胖子呀,哈哈。
苗族人过苗年的时候都会祭祀祖先,这是他们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怀念。
我觉得这挺好的,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这些传统了,但我觉得这些传统就是我们的根,不能丢。
还有那热闹的斗牛比赛,两头牛在那互不相让,斗得可凶啦。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以下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服饰独具特色,以细腻手工刺绣、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
女性常穿着以花纹、银饰等装饰的手工织锦服,如青年女子的"花衫",中年妇女的"青球"等。
男性则多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衣物,搭配银饰品。
这些服饰无论在婚礼、节日或其他重要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出苗族人民优雅而独特的魅力。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时刻。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充满了喜庆、热闹和各种传统仪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婚礼游行,新娘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伴随着锣鼓声和苗族传统音乐,游行前往新郎家。
在新郎家举行祭祀仪式,由长者代表两家祈求新人幸福美满。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传统的食品。
3. 苗族建筑:苗族人民居住的建筑也是苗族传统风俗的重要体现。
他们建造的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房屋被称为"吊脚楼",顶部悬空,支撑在高高的木柱上,可以容纳多个家庭共同居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有效抵御洪水、悬崖峭壁等自然灾害,还是苗族人民社会生活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4.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一般举行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之间。
苗年期间,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而龙船节则是苗族人民纪念祖先和迎接丰收的传统节日,以敬神、划船、赛龙舟等活动为主。
这些节日不仅能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敬畏,还可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
5. 苗族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以歌舞和民族音乐而闻名。
苗族节日(二)(中国传统节日)闹鱼节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是苗族人民的闹鱼节。
每当节到到来的前一天午夜,人们就站在高坡上不停的呼喊,迎接这良辰吉日的到来。
节日清早,姑娘们就到溪边梳洗打扮了。
梳洗完毕就整装着衣。
十时左右,进行斗鸟活动,获胜乾得头功荣誉。
下午二时,“闹鱼”活动开始,名曰闹鱼,实是闹人。
开始,两个寨子的群众都排列成队,让一群青年小伙子走在前头,每人手中拿着一根顶端留有叶子的小树,慢悠悠地沿着河岸两边行走,一步一喊,十步一停,不停地“呀呜!呀呜”地喊,当走到约定的闹鱼地点时,约有四十名小伙子从人伍中走出来,围着圈儿不停地打转转,一边用脚蹬地,一边念口决,这样闹腾半个多小时,只见一长老从人群中站到河,将象征农药的树叶子撒下河中,紧接着两个汉子便跳入河里,用茅草捆住腰,相互抱紧在水中翻滚,假装被药物所毒,陷入昏迷之中,喊喊叫叫,停停滚滚,以供人观赏。
这时,活动进入了高潮,所有的观众都被卷入其中,弄跃腾跳,“呀呜,呀呜”地叫个不停,阵阵声浪震荡了整个岩谷,人们沉浸于一片狂喜之中。
这样的不断舞弄着,整整持续一个多小时,直至河中翻滚者翻下滩头为止。
种棉节苗族有一个很有趣味的节日,叫“种棉节”每当春风拂岭,桃李初绽的时候,由一户或几户发起,苗族就要合伙挖松一片轮荒的土地,动土那天,要先由一个富有经验,能念词语的老人,在地头倒下几滴酒,撕下几片鱼肉,郑重念道:冬去春来,鸟鸣花开。
肥沙沃土,翻身习快快。
饮云吸露,润肚舒怀。
当好妈妈,育苗养怠。
于是大家举锄,奋力挖松土地。
待土地挖松平整后,已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清明节,在共同选定的播种日那天,除全家出动外,还邀约至亲好友。
天刚发自,妈妈,嫂嫂们已蒸熟了香喷喷的糯米饭,用树叶,香花,品红染成五颜六色,并备好了米酒,青年们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姑娘们还佩戴着银花首饰。
人们挑着种子,酒饭,菜肴,锅匙碗盏,牵着准备宰杀的小牲口,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晶莹的朝露,象送亲一样,在虫鸣鸟叫和欢歌声中来到了棉地到了棉地后,慈歇片刻。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苗族新年(芦笙节):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底至次年一月初举行,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集结在一起举行芦笙音乐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欢庆新年的到来。
2. 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祖、独轮车比赛、骑马表演等,还会举行火把舞、芦笙演奏等文艺表演。
3. 行山节:行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自发组织队伍,穿上传统服装,到山上欢度节日。
在山上,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赛跑、打马球等活动,展示苗族的勇武精神。
4. 礼仪习俗:苗族有丰富的礼仪习俗,如乡土课、车马医等。
乡土课是苗族举办的一种传统礼俗,人们会集结在一起传授苗族历史、语言、文化等知识,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
车马医是苗族传统医疗法,人们会用火把烫病部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服饰与舞蹈:苗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女性的传统服饰有若干层重叠的彩色裙子,配以银饰和绣花;男性则穿着象征勇
敢的黑色上衣和搭配的彩色裤子。
苗族舞蹈以壮美和热烈著称,常常伴随着激昂的芦笙音乐。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展示了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对于了解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梅花节:梅花节是苗族的一项重要传统节日,主要以歌舞、戏剧等表演活动来庆祝。
每年的3月,苗族会在苗家庙里集会舞蹈,同时也会带去美食来品尝。
2. 种糯:种糯是一种苗族的传统婚登录手续,其目的是确定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
新郎新娘要求他们的家人们,在一起编一条木条,以此作为承诺。
3. 蓑叶舞:蓑叶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是人们最喜欢的民间舞蹈情调。
舞者用自己的双手握住蓑叶,然后跟着一首节奏快乐的音乐跳起舞蹈。
这个舞蹈配上外面的篝火,完全可以把a苗家庙搞个夜总会,在热闹的气氛中庆祝节日。
苗族花山节活动内容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它是苗族人民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和丰收的重要仪式,并展示苗族的文化和风俗。
活动内容包括:
1. 花山祭祀:在花山上举行祭祀仪式,包括献祭、祈福和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和人民平安。
2. 花山舞蹈表演: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表演各种舞蹈和歌曲,展示他们特有的舞蹈技巧和音乐才华。
3. 花山竞技活动:比如射箭、赛马、摔跤等竞技项目,让人们展现自己的勇气和技巧。
4. 赛龙舟:在河流或湖泊中组织赛龙舟活动,苗族人民齐聚一堂,共同划桨竞赛,增进友谊和团结。
5. 苗族服饰展示:展览和展示各种苗族传统服饰,让人们了解苗族服饰的特点和历史。
6. 民俗游戏:组织各种传统游戏,如踩高跷、打陀螺、放风筝等,让人们尽情
享受节日的欢乐氛围。
7. 文化展览:举办苗族文化展览,包括传统手工艺品、织锦、木雕、陶器等展示,向人们展示苗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8. 传统美食品尝:提供各种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萝卜、酸糍粑等,让人们品尝到地道的苗族风味。
苗族花山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祭祀仪式和文化展示,也有竞技活动和民俗游戏,让人们亲身体验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体味节日的真正意义。
苗族节日●赶年场农历正月新年伊始,湘西苗族最热心的是赶年场。
所谓“年场”,就是在春节休息封场期满后的第一个场,即新年过后的第一次赶场。
苗区墟场周期为5天,各地赶年场时间不一致。
如正月初六开场,这正是花垣麻栗场的逢场期,附近的苗族人民便把赶麻栗场视为赶年场;到了初七,又正是赶雅桥场的日子,雅桥场又被视为赶年场;到了初八,便是吉卫的赶年场……总之,各墟场新年伊始的第一场,都在赶年场之列。
赶年场这天,男女老少换上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年场。
年场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歌声、笑声、锣鼓声、唢呐长号声交织在一起,异常热闹。
人们或进行货物交易,或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青年男女们则多借此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相互唱和,或盘根问古,或祝贺言欢,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闻。
年场上的又一亮点是巫师牵街。
苗巫是苗族文化的职业传承者。
时值新年伊始,巫师牵街宗旨有二:一是为新立巫师教主造舆论,二是为信男信女祈福。
据说当天只要跟在巫师队伍后面走,就可以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病,全家幸福安康。
怪不得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三月三歌会在泸溪县芭蕉坪流传着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山歌:“桃红李白一园栽,土家苗汉同心怀,冬瓜架上搭南瓜,自愿牵藤结拢来。
”过去,泸溪、古丈、吉首三县边民为争夺山林地界时常发生械斗,山风飘带着血腥,妻子呼喊着丈夫冤魂……后来,三县边民自觉商议,在有争议的地方谈判和解,立碑划界。
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
于是,三月三,边民们相聚于芭蕉坪,以山里人特有的山歌,庆祝民族兄弟团结,互诉衷情。
从此,三月三歌节在春的祝福中世代相传。
对歌最热烈的地方是小溪两岸。
绿茵茵的草坪,散发出淡淡的芳香;溪水淙淙,仿佛是与歌手较量;水中的巉岩一动不动,像是听入了迷一样。
富有特色的风雨桥,又是一处好歌场。
古桥见证了一代代歌手学步、成长……最为忙碌的要算那小伙子。
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又称“踩花山”。
祭花杆花山节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特定的内容。
其中“祭杆”以肃穆的仪式为主,而“闹杆”则为热烈的民俗欢庆活动。
在“闹杆”期间,苗族同胞跳芦笙舞,演练武术,对唱民歌,举行爬杆、斗牛、倒踢脚、打陀螺、斗画眉等比赛。
立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
花杆是一棵高约三十米的杉树,修去树枝,剥去树皮,仅留下一小丛青翠的树冠。
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
定花杆很讲究,要由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即“花杆头”来定。
他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才宣布“踩花山”节开始。
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
青年姑娘观看对唱山歌爬花杆是“采花山”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五在花山场上进行。
爬花杆的形式多样,有顺爬、倒爬、直爬、斜爬、舞着狮子爬,也有叠罗汉似地向上爬,更有甚者是吹着芦笙爬。
谁能最先摘下杆顶上的礼物谁就是花山上的英雄,受到姑娘的青睐。
在花山场上,另一重要内容,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把花围腰带赠送给姑娘。
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在花山场上,还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整个花山上一片欢腾,使人如置身于歌的海洋、花的世界。
苗族孩子从小就学习吹奏芦笙和歌舞,在花山场上合奏起来,别具风韵。
高大雄壮的大黄牛激烈拼斗斗牛场更是人山人海。
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看上去难分胜负。
经一番激烈拼斗后,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他们的生活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人民喜欢在节日和重要的场合穿着传统的服饰,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长裙和银饰,而男性则喜欢穿着青色的长袍和头巾。
在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会跳起踩竹马舞和唢呐舞,这些舞蹈都是传统的苗族舞蹈,富有激情和活力。
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比如“吃新节”、“划秧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吃新节,苗族人民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土地神灵的恩赐,然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新米,象征着新的开始和丰收的希望。
而划秧节则是苗族人民在田间举行的一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人们会唱歌跳舞,庆祝丰收的喜悦。
除了节日和庆祝活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独特的习俗。
比如,苗族人民喜欢饮酒,他们会在节日或者家庭聚会时饮酒,以示热情和欢乐。
另外,苗族人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苗族的生活习俗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他们热情好客,喜欢舞蹈和音乐,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和神话故事。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唐贵松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它对苗族社会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功能主要是:传承、强化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放飞"个体,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绵延历史,育人无形;有效保护民间艺术和工艺;促进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从总量上已经位居世界的前茅。
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本身会强化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可,所以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过来刺激了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
经济的发展不能替代文化的发展,是到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了,特别是在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精髓更应为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精神与物质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又好又快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复兴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我们平时生活里跟传统距离比较远。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工厂、公司的职员、学校的学生,过着现代的刻板生活。
但是当我们在传统节日期间,逢年过节等等,假如我们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参加此节日活动,就可以脱离日常的时间的安排,进入一个特殊的时空里面,这个时间就是民俗个体生活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看到传统在起作用,传统在这个时空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就像是历史古人的生活在世。
所以,传统节日承载、传递着传统文化。
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其次,节日最大的特点是周期性复现。
传统节日在年度时间中循环,人们可以不断地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
传统节日保守(保持坚守)并强化着传统。
我们不能说传统就是过去,我们的身上有传统、有现在也有未来,传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有联系。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大全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节日是苗族风情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
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有一百多种,春节、过苗年、姊妹饭节、吃牯藏、爬坡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芦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此伏彼起,“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一点也不过份。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羊马节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
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赶秋节流传天秀山县。
每年立秋日举行。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
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
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苗年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