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13.03 KB
- 文档页数:5
古籍目录学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
《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
开创“史志目录”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
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
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
《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
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目录学的发展现状与意义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目录;数字发展;学术功能一、目录学的学术传统从历史到现在,目录学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了,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目录学的作用可以称为一部“历史电影”,各种文献是该部电影的各个主角,而该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些主角的盛兴与衰落的历程。
其中在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七略》的“一略”是概述性的学术简史,“六略”著录各科的文献,因此,传统的目录学是一个内学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表现。
另外,传统的目录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文献的学术地位。
如西晋的《晋中经簿》、东晋的《晋元帝书目》的子部图书与当时著名的历史文献相比,其一直处在主流的地位。
二、传统目录学的不足目录学的开始在历史中的“周代”,当时文献的传播媒介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大众媒介”中。
虽然,目录学的传播工具已经从“驿马”“布告”转变到了“电话”“传真”“移动电话”“无线电视”,但与现在的“快餐式”的生活相比,其目录学的存在还比较渺小。
三、数字环境下的目录学发展目录作为时代的产物,同时还服务者时代。
然而,在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领域不断被拓宽,网络也在不断的兴起。
同时,我国的“计划生育”也在逐渐的放松,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网络的兴起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样在数字环境下,目录学要想继续发展,并且到达“鼎盛时期”,则必须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种表现可以体现在“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上,即针对现存的网络资源、数字资源等进行重新数字信息组织,建立完善的检索机制。
而“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的控制内容,一般包括“数字资源编目”和“网络书目控制”这两个方面。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摘要: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古代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的发展,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的21世纪,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使目录学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网络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录学可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
1 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官府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都是典型的群目分类目录。
此后,先后出现了《汉书.文艺志》、西晋荀勖编写的《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重要目录著录以及南宋郑樵编写的《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等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伴随着目录学的发展,我国古典目录著录的功用也在不断的丰富。
在古典目录学刚刚兴起时,目录著录的功用还比较单一,主要是用于检索图书文献。
在目录分类上,大体经过六分、四分、七分再到四分的发展,唐朝贞观年间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第一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成为古典目录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清代乾隆年间是古典目录学最繁荣的时期,目录学已被称为当时的显学,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则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章学诚在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功用从此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古典目录学最重要的功用之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最显著的特点。
由于古典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延伸出目录又一个重要的功用:即指导初学者读书,以此达到少走弯路的目的。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中国目录学发展作者:史秦倩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一、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起源于殷商说唐代时,魏征在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写:“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在古代史官为纲纪典籍就产生了目录,现代学者中姚明达和王重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王重民更是在《普通目录学》一书中说:“我国商朝的后期,便应该视为我国目录学的胚胎期。
”(二)起源于春秋孔子删诗书、定六艺说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吕绍虞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肯定《书》、《诗》之序是“群书目录”,而且还是“专科目录”和“举要目录。
”(三)始于刘向、刘歆说容肇祖在《中国目录学引论》中说:“中国目录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这种始于刘向、刘歆的观点也是史学界最为普遍的观点。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分期(一)目录学的萌芽时期目录学的萌芽时期,是从远古到公元第一世纪末年《七略》完成:奴隶社会的殷商留下了灿烂的“甲骨文化”,为了方便收藏保管和随时查找卜辞,萌发了简单的登录、排列方法与查找方法,史官就是卜辞档案材料的记录抄写与管理者,我国的史官、卜官也可以称之为抄写式编目员,当然,只能称之为简单的、朴素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史官分官守书,“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一为纲纪”大概说的就是“六典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更替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19期,2006.4ACADEMICS IN CHINANo.4J ul.2006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张开选(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贡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及它对当代目录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目录学;中国古典目录学;源流;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作者简介:张开选(1954—),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
学术界2006.4・学者专论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1、谈一谈《汉志》到《隋志》目录的分类变化。
重视分类,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以有人甚至说:分类之法是目录学的灵魂。
从《汉志》到《隋志》图书分类的变化中,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
刘歆《七略》所创制的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可惜《七略》现已不存,幸得其分类体例尚保存于班固的《汉志》,我们才得以窥其大概: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可以说,《汉志》真正记录了从上古到西汉图书的完整目录,从而开创了正史艺文志的新体例。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阮孝绪的《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和隋许善心的《七林》都基本沿袭了《汉志》的分类法。
随着学术和图书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图书的分类编目也必然会相应调整,于是就出现了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郑默的《中经》及荀勖的《中经新簿》将图书部次甲乙,使图书分类由六分法进入了四分法的重要阶段。
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将甲乙丙丁更名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于此。
至唐初魏征修《隋书·经籍志》,正式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类目的名称,从此四部分类法便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总之,从《汉志》到《隋志》图书分类目录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学术体系和家学传承以及学术发展流变的脉络,这都将对我们更好的利用目录进行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学术研究提供积极的帮助。
2、简述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1779年,章学诚在编写《和州志艺文书序例》的基础上,仿照郑樵《通志·校雠略》分章分节、用标题理论的形式,写出了他的目录学专著——《校雠通义》。
这本初稿基本上包含了他的目录学思想,但直到1788年《史籍考》的问世,章氏的目录学思想才真正成熟。
兹就其目录学思想,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阐述:1)他正确认识了图书资料、学术研究与目录的关系。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19期,2006.4ACADEMICS IN CHINANo.4J ul.2006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张开选(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贡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及它对当代目录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目录学;中国古典目录学;源流;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作者简介:张开选(1954—),山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和情报学。
学术界2006.4・学者专论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
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目录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目录学的代名词。
目录在我国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称谓。
如“录”,刘向的《别录》;“略”,刘歆的《七略》;“艺文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经籍志”,魏征等编的《隋书.经籍志》;“志”,王俭的《七志》;“簿”,荀勖的《晋中经簿》;“书目”,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书录”,如《古今书录》;“解题”,如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考”,《文献通考.经籍考》;“记”,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提要”,纪晓岚等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关于目录的名称几乎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其实质都是指目录。
2、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起源于图书的产生。
因而我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远古到秦朝的这一段时期,以刘向刘歆编撰《别录》和《七略》为界。
很显然,古典目录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
发展时期———西汉至宋朝时期。
目录学正式产生于汉代。
这时儒家文献的经典地位已经确立,学术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加上文献由官守至民间再由官方收集的演进,使文献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此而正式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目录———《别录》和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以及据此删简而成的《汉书・艺文志》等目录不仅仅是在整理文献,而且也是在由整理文献而整理学术。
这一主题形成了古典目录学的努力方向,而古典目录学也就随着这些目录范式的出现而产生。
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
宋朝以来目录之学才第一次出现,到了清朝,随着当时学术的兴盛,又经一批著名学者如金榜、王鸣盛、姚振宗、朱一新等人的大力倡导,使目录学一度成了“显学”。
尽管中国古典时期的目录学著作甚丰,但能够称得上目录学理论研究著作的还只有宋朝郑樵的《通志校雠略》和清章学诚的《校雠通义》。
章学诚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成为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总结我国古代目录学优良传统的精华,后世学者们有关目录学的著述,均受到他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的深刻影响。
因此,后人称中国古典目录学经宋代史学家郑樵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使古典目录学研究呈现繁荣局面。
失去“显学”地位的退守时期。
近、现代社会,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新的图书文献快速增长,传统的古籍文献已由泱泱大国沦为了沧海一粟,以古典文献为依托、注重文献整理的古典目录学不得不因固守一角的古籍而退守,由于文献环境的改变,古典目录学失去了那种“显学”的风光。
从自身因素看,则是其反映的思想意识的落后,特别是目录学研究的重藏轻用、重分类轻编目,重揭示馆藏,轻图书利用的结果,最关键的是古典目录学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缺乏创新精神,使其最终在西方目录学思想和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洋为中用思想的冲击下,退居守势。
但分别承载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部分书籍的差异如此巨大,因此在对中国古籍文献分类编目具有指导意义的学说领域里,西方目录学要完全代替中国古典目录学是不可能的,至今古典目录学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固守在这一领域里并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应与现代文化整合,纳入中国文化新的整体架构之中,随之产生新的中国目录学体系,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二、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主要贡献1、大量目录学著作的出版,为近现代的目录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西汉哀帝时期,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该书依书的内容性质,将书分为六略三十八种,著录603家,共13219卷。
《七略》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在校勘整理文化古籍的基础上创立了撰写叙录、总序、大序、小序等方法。
它著录了数以万卷计的图书,实际上是一部古代文化史。
此书虽然早已亡佚,但其基本内容却在《汉书・艺文志》中被保存下来。
《汉书・艺文志》是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修撰。
此书保留了《七略》中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删除辑略,把辑略中总序列于六略之前,大、小序列于六略及三十八种之后。
各类著录的书籍基本上保留《七略》原貌,增加了《七略》完成后的刘向、杨雄、杜林三家在西汉末年所写成的著作。
凡著录上的删移、补充,分类“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上的合并、改移、班固均在自注中的注明“出”、改之处。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此后大部分官修正史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
魏晋南北朝有许多重要的目录学家和目录学著作。
《晋中书籍》是古代图书分类体系的一次变革,较好地反映了从汉至晋三百余年的学术发展状况,开创了四部分类法的道路。
学术界2006.4・学者专论《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唐朝魏征等撰。
它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的书的内容性质。
对后来公、私家目录学的修撰产生直接影响。
唐代编撰的目录学重要著作还有《群书四部录》和《古今书录》。
《宋史・艺文宋元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目录著作。
择其要者有《崇文总目》、《通志・校雠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等。
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明清时代私家藏书目录很多,并出现了许多专科目录、版本目录等。
明代较著名的私家目录有高儒的《百川书志》20卷,晁的《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周弘祖的《古今书刻》二卷,明清之际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等。
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版本目录的专书。
书中提出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和纸墨的颜色定雕印的年代,从祖本、子本、原版、修版来定版本的价值,很有见地。
在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最值一提的是清代中叶由清廷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
该书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0卷。
基本上包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著作。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每部有大序,统分44类,类有小序,其中一些较复杂的类又分子目,即第三位类,共有子目67个。
凡类目、子目中著录的图书在需要说明源流以及归入这一类的理由的地方,则另加按语,“以明变通之由”。
2、创造了七分法和四分法等图书分类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分类法主要是七略和四部两大体系。
“七略”是汉代刘歆所创而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提要汇集,实际为六大类。
六艺略包括后世四分法里的经部、史部;诸子略即子部,兵书略和术数略可归为子部;诗赋略即后来的集部。
方技略则主要包括医方医技,后世亦划归子部。
四部分类法是由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所创,它以甲、乙、丙、丁四部分别代表经、子、史、集,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总目》易乙部为史部,易丙部为子部,四部按经、史、子、集排列。
从此,这种分类法便成为官修书目的唯一分类方法。
经部主要是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以及解经的书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部主要是纪传体正史及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史书、野史,它如地理、目录、考古、诏令、奏仪等也列入史部;子部指古今诸子,包括《汉书・艺文志》的“十家”以及佛、道、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等;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论等。
除上述两种主要分类法之外,还有九分法、十二部分类法等,但都是大同小异,影响很小。
上述分类法对我国后来编制新的图书分类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完善后续图书分类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的启示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现在目录学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尽管中国古典目录学存在着重藏轻用、重分类而轻编目,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轻检索利用,但是指导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核心思想的理论基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是在揭示图书的基础上引导治学、促进学术研究的开展,这一目的无疑是与我们现今研究的目录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因为文献内容的揭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学术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