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的效果分析脓毒症(Sepsis)是一种严重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
脓毒症患者病情迅速进展,病死率高,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困扰。
目前,已有血必净(血浆置换)联合乌司他丁(西地兰)等药物治疗脓毒症的方法,但其效果如何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本文将对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血必净是一种通过置换患者血浆,去除炎症介质、毒素和抗体,以达到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
脓毒症患者往往伴随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因子的释放和微循环障碍。
血必净能够有效清除循环中的炎症介质和毒素,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有助于控制脓毒症的病情。
乌司他丁是一种选择性的血小板凝集抑制剂,可抑制纤维蛋白原直接与Rhodococcus体应(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止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形成。
在脓毒症患者中,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减轻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起到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三、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微循环功能,减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临床症状改善在临床实践中,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发热、白细胞计数、心率、呼吸频率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研究发现,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ICU脓毒症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蛋白(CRP)等,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乌司他丁增强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致脓毒血症疗效的机制研究张思敏;徐俊;李俊华【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Ulinastat’s enhancement for antibiotics’curative effects in sepsis Children caused by bacteria. Methods Children with sepsis caused by bacteria were treated with Ulinastat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UTI group) and antibiotics only (CON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s, GSC scores and APACHEⅡscore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pre-and post-therapy serum procalcitonin and inlfammatory factor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efifciency rate and GSC score in UTI group 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 group (P<0.05), but lower in mortality and APACHEⅡscore (P<0.05). hs-CRP, TNF-α, IL-6 and IL-8 of UTI group in one week, two weeks and three weeks post-therapy were signiifcantly lower than in CON group (P<0.05), while IL-10 was higher(P<0.05). Conclusion The Ulinastat can signiifcantly increases antibiotics’curative effects for sepsis Children caused by bacteria though lowering down serum PCT, hs-CRP, TNF-α, IL-6 and IL-8 and increasing IL-10.%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联合抗生素对细菌致脓毒血症儿童炎症因子的影响。
查江医学2009年第37卷第1期f磊臻甚飞.t・‘t・Ilt・Ill‘‘l,他汀类药物对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进展孙小聪综述,姚华国“,邓烈华,邵义明审校(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危重医学科,广东湛江524001【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脓毒症;机制;内皮细胞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95—03中图分类号:R631.2文献标识码:A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令身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易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过程复杂.涉及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广泛地作用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血管内皮作为机体的一部分,既是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者,也是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其功能的改变对脓毒症的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已应用于临床近三十余年,并显示出非常好的安全性,近半个世纪,无数心血管病、高血脂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因其使用而获益。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强效的降脂作用和多种非降脂作用,在多个大样本、随机的临床研究中显示,他汀类药物被证实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和毛细血管功能以及调节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等功能。
近年国外有学者报道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脓毒症鼠类模型的预后u]。
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外,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增强N0的牛物活性及减少氧化应激,从而对脓毒症时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现将其可能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对炎症因子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脓毒症并非单纯由病原体所引起,与靶细胞激活状态有关,宿主对病原性抗原的应答表现为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多型核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机体针对感染而诱发大量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已知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一口(TNF—a、干扰素一7(IFN-y和一些白介素(IL- 1、II。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对内皮细胞的保护刘志永【摘要】@@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肾脏等保护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内皮细胞的保护少见报道.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们观察了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对内皮细胞的保护,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03【总页数】2页(P91-92)【作者】刘志永【作者单位】450001,河南省胸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肾脏等保护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内皮细胞的保护少见报道。
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我们观察了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对内皮细胞的保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8~67岁,体重40~89 kg。
手术类型:二尖瓣置换42例、主动脉瓣置换1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4例。
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心功能在Ⅱ~Ⅲ级,肝肾功能无异常,术前无上呼吸道感染和免疫调节剂使用史。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和体外循环方法两组患者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吗啡0.2 mg/kg和东莨菪碱0.3 mg。
采用面罩给氧,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和异丙酚、咪唑安定、维库溴胺和芬太尼行麻醉前诱导,吸入异氟醚及静脉注射维库溴胺等麻醉维持。
在中度低温下行心肺转流术,体外循环采用德国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进行非搏动灌注,Affinity NT541集成CVR 膜式氧合器进行血液氧和,预充液为乳酸钠林格和琥珀酰明胶。
体外循环灌注流量2.0~6.2L/min,红细胞压积0.20~0.27,静脉氧饱和度≥65%,平均动脉压50~80 mm Hg。
体内肝素化剂量400U/kg,预充液内加入肝素2000U,术中维持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在480s以上。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有多种感染因素引发的,以全身性炎症反应为主的一类严重综合征。
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是导致危重症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几年对脓毒症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临床的诊断治疗都有很多相关的探讨。
然而脓毒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非常高。
大量文献报道氧化应激对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进程存在重大影响。
乌司他丁(UTI)是一类蛋白酶抑制剂(尿液中提取),可以抑制多种蛋白和水解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及信号调节作用。
前期临床试验发现这些药物能改善脓毒症病人的治疗效果,但其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评估UTI对脓毒症病患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检测受试者血清中氧化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来研究其中的作用机制,在细胞水平进一步探究UTI对脂多糖内毒素(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作用原理。
研究方法(1)将40例符合脓毒症的诊断标准的纳入者,严格按照随机化分配原则归为对照组(n=20),乌司他丁组(n=20)。
并选取10名正常体检者,为本次实验的正常组的纳入者。
对照组给予的治疗严格按照脓毒症的诊疗规范,乌司他丁组除了采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外另给予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万U q8h,连用7天。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4、8天抽取静脉血,用来检测血清中的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用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物质的变化。
正常组在体检时抽得静脉血,检测结果作为本实验的正常组。
常规监测患者的T(体温)、RR(心率)、PR(呼吸频率)、WBC(白细胞计数),并统计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在ICU的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28d生存率。
(2)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脂多糖诱导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lial Cells, HUVECs),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根据脂多糖的浓度梯度实验和时间梯度实验,分别选择10μg/ml的药物浓度,24h的处理时间定为制作HUVEC氧化应激模型的实验浓度和实验时间,针对乌司他丁保护作用的浓度梯度实验选取100U/ml的浓度当作实验的有效作用浓度。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及心肝肾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UTI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UTI 30万单位,溶于0.9%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2次/d,每次1 h滴完,共7 d。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血浆CRP 水平、TNF-α和IL-6水平及心肝肾生化指标。
结果: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P<0.05);两组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BUN)、尿酸(UA)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TI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TI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
结论:乌司他丁显著降低CRP、TNF-α、IL-6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心肝肾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标签:乌司他丁;脓毒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近年来,人们对脓毒症和MODS进行了不断深入研究,并推出了各种防治手段,在诊断、抗生素使用、抗凝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脓毒症(Sepsis)是一种由感染而引起的机体的炎症状态,治疗脓毒症是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和前沿问题之一,细胞因子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减少细胞因子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脓毒血症可以刺激机体生成、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组织因子,引起炎性损伤和凝血障碍,造成继发性损伤[1]。
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糖萼保护机理研究背景:1、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程度不但反映了病情严重性,而且也是影响复苏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酶抑制剂,在抗炎、调节免疫、抗凝血、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一系列作用,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的改善亦有一定的作用。
但临床上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调节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复苏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2、血管内皮糖萼对内皮细胞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维护血管通透性的第一道防线,是多种病理状态发生和发展的启动和关键环节。
糖萼的变化能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但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血管通透性改变与糖萼变化的关系仍未完全阐明。
目的:1、研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意义及乌司他丁对复苏效果的改善作用。
2、研究糖萼在调节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与地位。
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共50例,按照是否使用过乌司他丁(30万U/次,3次/d)分为乌司他丁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
收集全部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纳入时及24小时后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障碍(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反映各脏器功能的指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测定(Pulse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参数、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Lactic acid,Lac)以及24小时内达到复苏目标后复苏液体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肾损伤肾小球血管内皮糖萼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背景: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所继发的脓毒血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当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当前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焦点及难点。
虽然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
脓毒血症发生后肾脏往往是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器官,根据医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标准(RIFLE标准),有近8%的住院病人及50%以上的ICU患者出现AKI。
因此,AKI已成为现代医院及ICU的主要临床难题。
此外,有确凿证据表明,严重感染及脓毒血症是导致危重症患者发生AKI的最主要原因,在ICU中,大约50%以上的AKI由此引发。
虽然目前临床上脏器的支持治疗和液体复苏治疗水平正日益增强,但由脓毒血症所诱发的AKI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未有下降,这可能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关。
新近的研究发现脓毒血症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障碍可能与内皮表面糖萼(glycocalyx,多糖-蛋白复合物)的状态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认识到血管内皮糖萼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糖萼是衬于血管内皮细胞管腔膜侧,覆盖着一种富含多糖的绒毛状细胞结构,作为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屏障,将血液与组织分隔开来。
结构完整的糖萼具有维持血管通透性,抑制细胞间粘附等血管保护作用,否则将最终导致组织水肿和脏器功能障碍,并激发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粘附后所产生的炎症爆发。
既往研究已经发现脓毒血症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糖萼破坏并伴有蛋白尿,同时该现象的发生与脓毒血症后机体产生大量的(tumor necrosisfactor-a,TNF-a)可能有关。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郝雪景蔡国龙陈进胡才宝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年第06期[关键词] 脓毒症;乌司他丁;内皮细胞中图分类号:R54;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5)06-0486-03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5.06.17脓毒症是指明确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目前ICU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广泛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密切相关,因此,抗炎治疗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减少各种炎性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内皮细胞作为抵御炎症反应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的可能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1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如TNF-队IL-6、IL-4、降钙素原、C一反应蛋白等的炎性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一方面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导致“炎症瀑布效应”,加快脓毒症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炎性因子及介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使粘附分子表达增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功能障碍,机体氧代谢障碍。
方强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以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同时还可以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加用乌司他丁后,可以观察到TNF-a在48h内即明显下降,IL-6的浓度亦有明显下降,同时IL-10则明显升高;乌司他丁组28d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死亡率(57.1%)。
IL-10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IL-6、TNF-a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等。
第二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麻醉学指导教师:***2011-04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体内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8~10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四组:假手术(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CLP+UTI(10万U/kg)术后30min腹腔内给药(UTI ip)组和CLP+UTI(10万 U/kg)术后30min尾静脉给药(UTI iv)组。
在CLP模型创建成功后,每组10只小鼠首先进行7d生存状况观察研究,描绘7d生存率曲线。
在生存率研究的基础上,重新随机选取每组10只小鼠,在CLP术后24h取材,检测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计数;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胸腺和脾脏重量变化;HE染色光镜下胸腺和脾脏病理变化。
数据采用Prism5.01 (GraphPad Software,USA)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UTI治疗组7d生存率明显高于CLP组(P<0.05)。
UTI治疗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与CLP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10与CLP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UTI组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LP组(P<0.05);UTI组脓毒症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显著低于CLP组(P<0.05)。
UTI组胸腺重量比CLP组显著增加(P<0.05),显微镜下,UTI组仍能保持胸腺小叶结构,而CLP组胸腺小叶结构则消失,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UTI组和CLP 组脾脏重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UTI组红髓和白髓结构尚能保持,可见脾小结存在,而CLP组脾脏红髓和白髓结构紊乱,脾小结明显缩小或消失。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脓毒症脑病是脓毒症的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病死率正相关[1]。
目前并无特殊针对脓毒症脑病的治疗措施。
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研究发现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多器官有保护作用[2-4],但对脑组织影响的研究较少。
本文试图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脑组织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动物模型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切片染色在中山大学病理学实验室完成。
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2只,体质量200~250 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Sham)6 h、24 h组,每组6只;脓毒症组(CLP) 6 h、24 h组及乌司他丁(UTI)6 h、24 h组,每组10只。
在标准饲养条件下适应1周,术前自由进食进水。
大鼠称质量后二氧化碳诱导麻醉,10%水合氯醛3.0 mL/kg腹腔麻醉,备皮,固定大鼠,0.2%碘伏消毒皮肤,沿腹白线作长约2~3 cm切口,在左下腹找到盲肠,提拉出盲肠,取中点位置,4号丝线穿过盲肠血管弓内结扎盲肠。
18号粗针头盲肠结扎段贯穿2孔,两孔间相距约1~1.5 cm,各穿1条2 mm宽橡皮条引流、将盲肠回纳腹腔,缝合腹壁。
术后钝性分离左侧股静脉,结扎远心端,眼科剪剪出一侧口,置入肝素化的23号聚乙烯管,深度约3~5 cm,回抽见血后结扎近心端。
假手术组只开腹后关腹,其他操作均类同。
术后1 h,UTI组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0 000 U/kg,Sham及CLP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
术后大鼠置于笼内自由进食水,术后6 h 成模,成模标准包括一般状态、肛温、白细胞计数、存活率,参见文献[5]。
各组6 h成活率100%,24 h CLP组存活率85%,其他两组存活率100%。
医药健闻125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症的效果观察付海涛 (乾县人民医院,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症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2例。
参照组行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PCT、CRP 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PCT、CRP 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LDH、CK-MB、ALT 和AST 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后,研究组LDH、CK-MB、ALT 和AST 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Cr、BUN 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治疗后,研究组Cr、BUN 水平低于参照组,P <0.05。
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症,可有效抑制患者机体炎性反应,保护肝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乌司他丁;重症脓毒症;治疗效果近年来,人们生活、饮食和环境的日益改变,致使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疾病成为了重症监护病房内非心脏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了自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对于重症脓毒症常选择对症治疗,虽然可对患者的病情严格把控,但是仍有少数患者的机体炎性反应控制效果不理想,最终致使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出现异常,增加衰竭发生率[1]。
如何将患者炎症状态进行改善,并对器官给予更多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有资料表示,乌司他丁作为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多种酶,并在诸多危急重症中广泛应用,包括胰腺炎和急性循环衰竭等,其效果较为理想[2]。
为此,本文将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和对症治疗相比较,对其治疗效果展开分析,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2例。
乌司他丁治疗重度脓毒血症患者疗效研究目的研究乌司他丁治疗重度脓毒血症的疗效。
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联合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微循环功能、凝血功能及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治疗前的TNF-α、IL-1、IL-6、IL-8、微血管流动率、灌注血管比重、PT、APTT、Fib、PLT、APACHE Ⅱ评分、体温和心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1、IL-6、IL-8、PT、APTT、APACHE Ⅱ评分和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改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全身炎症状况、微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Ulinastatin’s curative effects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Ulinastatin treatment group(Observation group)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microcirculation,and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APACHE II score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pre-therapy TNF-α,IL-1,IL-6,IL-8,microvascular turnover,vascular perfusion proportion,PT,APTT,Fib,PLT,APACHE Ⅱscore,body temperature and heart rat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not statistics significant;The post-therapy TNF-α,IL-1,IL-6,IL-8,PT,APTT,APACHE Ⅱscore and body temperat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P<0.05),while microvascular turnover,vascular perfusion proportion were higher(P<0.05). There were no side effects in both groups during therapy. Conclusion Ulinastati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 with severe sepsis’s inflammation status,microcirculation and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with effective curative effects.[Key words] Severe sepsis;Ulinastatin;Inflammatory factor;Curative effect脓毒血症发病机制与机体感染后出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极易进展为重度脓毒血症,死亡率极高且预后极差,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脓毒血症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
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强;陈朴【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05(005)001【摘要】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观察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与对照组(C组),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U组给予乌司他丁针剂20万U静脉注射,2次/d,持续5 d.C组则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对照.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120 h进行APACHEⅡ评分,同时抽取右侧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浓度,并统计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病情严重度评分值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值均有下降,但U组患者的分值下降较C组快.U组患者28 d的病死率为28.6%(8/28)低于C组的57.1%(16/2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因子检测的结果显示,U组患者的TNF-α的血清浓度在48 h内即明显下降,与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U 组患者IL-6的浓度在治疗后也较C组下降明显,并在治疗后120 h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U组患者IL-10浓度在治疗后明显上升,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可能与其降低脓毒症患者血中促炎因子TNF-α、IL-6的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有关.【总页数】4页(P13-16)【作者】方强;陈朴【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科,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科,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5.3【相关文献】1.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J], 彭安洋2.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J], 茅尧生;吕铁;孟东亮;周蕾;应利君;金烈洲3.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儿童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J], 赵昕;张晶4.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J], 方勤; 韩传映; 李艳阁5.胸腺肽α1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疗效观察 [J], 郭卫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通过血清内皮细胞活化标记物分子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探索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
52只健康雄性SD (Sprague-Dawley, SD)大鼠,体重约(250±35)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预处理组(control group, CTL, n=26),乌司他丁预处理组(UTI,n=26)。
两组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10mg/Kg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UTI组于LPS 注射前18h、3h腹腔注射UTI100kU/kg(溶于5m1生理盐水中)预处理,CTL组给予腹腔注射5m1生理盐水预处理。
分别于制模后0.5h、2h、4h、12h、24h、72h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和内皮细胞活化标记物如选择素E-selection、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 ietins, Ang-1),检测大鼠肺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取心脏、肺、肾脏器官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病理改变情况。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黏附分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郝雪景;蔡国龙;胡才宝;颜黙磊;饶群【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5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预处理组(对照组)和UTI预处理组(UTI组)两组,每组26只。
两组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mg/kg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 UTI组于LPS注射前18 h腹腔注射UTI 100kU/kg(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预处理,对照组于LPS注射前3 h腹腔注射5 mL生理盐水预处理。
分别于制模后0.5、2、4、12、24、72 h取尾静脉血和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并分析TNF-α与ICAM-1的相关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ICAM-1表达。
结果制模后两组脓毒症大鼠血清TNF-α、IL-6、IL-10、ICAM、VCAM均逐渐升高,分别于24 h、12 h、12 h、72 h、72 h达到峰值。
与对照组比较, UTI组各时间点TNF-α、IL-6、ICAM-1、VCAM均明显降低〔24 h TNF-α(ng/L):119.8±28.9比190.2±30.4,12 h IL-6(ng/L):327.8±26.9比948.7±63.8,72 h VCAM(ng/L):36.3±3.2比68.8±2.4,72 h ICAM(ng/L):115.6±11.6比129.4±8.2,P<0.05或P<0.01〕,IL-10明显升高〔12 h(ng/L):80.7±1.9比42.3±4.9,P<0.01〕。
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人肺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邹宪宝;李新宇;王晓燕;信文启;陈姚;杨晴【期刊名称】《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年(卷),期】2011(10)6【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保护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离体人肺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机制。
方法离体培养PMVECs,随机分为4组:正常培养组(加入10%胎牛血清,N组)、健康血清组(加入10%健康人血清,H组)、患者血清组(加入10%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S组),乌司他丁组(加入1000 U/mL乌司他丁+10%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U组);分别于培养0、1、2、4及6 h MTT比色法检测吸光度(OD),观察PMVECs增殖活性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比较不同时相4组上述指标变化;于培养1 h时,免疫组化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情况。
结果与N组比较,S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U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性略下降,S组和U组1、4及6 h细胞增殖活性与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S组比较,U组1、2及6 h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
S组PMVECs多数胞核呈明显阳性表达,U组PMVECs仅少数胞核呈阳性表达,N组及H组PMVECs未见NF-κB表达。
与N组比较,S组和U组各时间点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组与U组各时间点TNF-α含量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
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TNF-α的释放,减轻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离体PMVECs程度。
【总页数】4页(P547-550)【关键词】严重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乌司他丁;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作者】邹宪宝;李新宇;王晓燕;信文启;陈姚;杨晴【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ICU;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ICU【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相关文献】1.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研究 [J], 刘毅;宋诗铎;王洪霞2.严重脓毒症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管外肺水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的作用分析[J], 叶媛媛;张伟;黄虎翔;贾丽萍;王昌峰3.脓毒症血清对人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J], 邹宪宝;孙宝泉;信文启;李新宇4.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郝雪景;蔡国龙;陈进;胡才宝5.血管内皮细胞P2X7受体介导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J], 邹子俊;王琴;李方义;周明根;李伟超;郑煜凯;何志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标签:脓毒症;乌司他丁;内皮细胞
脓毒症是指明确或可疑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目前ICU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广泛认为其发生发展与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密切相关,因此,抗炎治疗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减少各种炎性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内皮细胞作为抵御炎症反应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内皮细胞的可能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1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如TNF-队IL-6、IL-4、降钙素原、C 一反应蛋白等的炎性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一方面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导致“炎症瀑布效应”,加快脓毒症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炎性因子及介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使粘附分子表达增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功能障碍,机体氧代谢障碍。
方强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以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同时还可以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加用乌司他丁后,可以观察到TNF-a在48h内即明显下降,IL-6的浓度亦有明显下降,同时IL-10则明显升高;乌司他丁组28d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死亡率(57.1%)。
IL-10可以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IL-6、TNF-a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等。
乌司他丁能抑制IL-6、IL-8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由此减轻致病原引起的机体炎症反应。
2 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2.1 粘附分子细胞黏附在感染、脓毒性休克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黏附分子,而在脓毒症过程中,在内毒素等刺激下可表达多种黏附分子,通过这些黏附分子,使得被激活的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穿过内皮向炎症部位趋化游走,并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
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及内皮细胞被激活,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明显增加,且ICAM-1的升高又反过来促进了白细胞及内皮细胞的活化及两者之间的粘附反应,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表面,形成微小栓子,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
黏附分子表达数量的改变是黏附作用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乌司他丁可以抑制ICAM-1的表达,减缓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2.2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VEGF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主要由间质、基质和上皮来源的细胞通过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而分泌,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研究发现
VEGF水平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该研究通过对59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VEGF动态监测,发现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并且死亡组较生存组VEGF浓度亦有明显增加。
有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可以下调VEGF的表达数量,抑制微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可以降低脓毒症过程中的微血管损害;研究中可以看到阳性对照组VEGF[(201.31±57.62)pg/ml]表达明显高于乌司他丁治疗组[(123.68±25.05)pg/mll,阳性对照组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P<0.05)。
2.3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vWF是一个大分子血浆糖蛋白,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其血清浓度变化能够特异性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
内皮细胞受到炎症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化学刺激时,vWF 分泌到血液,其浓度变化与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是内皮功能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
有研究显示在脓毒症患者血清vWF水平升高,并且vWF浓度变化的程度可能与脓毒症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彭环庆等研究发现乌司他丁可以下调脓毒症患者vWF水平,研究通过检测56例脓毒症患者外周血vWF的水平,常规治疗组(102.6±31.3)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80.6±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患者体内影响vWF浓度的因素比较多,机制复杂,为了进一步验证乌司他丁对vWF浓度的影响,该实验利用脓毒症患者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观察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乌司他丁组培养上清液中vWF浓度下降。
2.4 血栓性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TM是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由575个氨基酸和5个主要基团组成的膜蛋白。
TM具有依赖APC 途径的抗炎及抗凝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可以作为监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研究发现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脓毒症TM水平,研究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司他丁组,结果提示乌司他丁组TM水平[(428.0±10.5)μg/L]低于模型组[(598.0±1
3.5)μg/L],高于假手术组[(303.0±11.5)μg/L]。
2.5 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CEC指能够在外周血中测得的血管内皮细胞。
CEC在正常人血中数量极少,在炎症、肿瘤、心血管等血管受到损伤的疾病中,CEC数量明显增加。
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内毒素、炎症因子如TNF-a等因素的刺激后,内皮细胞受损、凋亡加速,脱落至血液。
研究发现脓毒症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可以降低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延缓内皮细胞活化和损伤,进而对内皮细胞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3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在生理条件下EC主要表现有抗凝及抗血栓形成的特性,并通过表达各种抗凝物质而抗凝。
已证实在脓毒症或者脓毒性休克时,在炎症介质刺激下,内皮细胞则表现为促进止血、血栓形成及加强炎症反应等使凝血系统被激活。
脓毒症的早期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脂多糖、血栓素A2、IL-6及TNF。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被激活,释放巨噬细胞分子-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l等,经内皮细胞膜上的ICAM-1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等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同时促进
内皮细胞表达和释放组织因子,经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系统。
受损的内皮细胞会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加剧凝血反应及血栓形成,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乌司他丁对广谱蛋白酶均有抑制作用,如胰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等;还具有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纤溶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近年来研究显示乌司他丁具有抗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激活,可以维持血管正常舒缩功能及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延缓脓毒症的进展。
综上所述,内皮细胞活化、损伤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但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明确其具体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