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97.80 KB
- 文档页数:5
梅州松口古镇简介
梅州松口古镇位于梅州市梅县境内,距梅县城约7公里处,景点位于罗浮山脚下,是
一座以古镇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镇。
梅州松口古镇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落脚地广阔,形状近似古时的梅州城。
镇内建
筑有王充的居所,以及明、清时期的古房,向来以“静谧、安放”著称,如今古镇街道、
三里洞、闹太匝等遗址仍清晰可见。
梅州松口古镇一带保藏有许多古雕刻、盘龙石、尐石等文物,其中代表性工艺有瓷器、石雕、木雕、建筑等,保存完整的为梅州八大古雕。
其中的“梅花呈祥”石雕饰有传承着
传统文化的古训,作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旧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梅州周边城市
的欢迎。
梅州松口古镇以古朴著称,古朴的结构构建出一幅古镇头家巷小的印像,每一条巷子
各具特色,而相邻的老铁皮楼阁、平楼、店中堂、组合建筑等也无不展现出历史悠久的特
色风格。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有传统的楼间连廊、古朴的街头小巷、铁道路沿线、古墙线等,也显示出时间的脉动。
梅州松口古镇近年来经过恢复修缮,具有鲜明的古雕、石雕、木雕特色,这里是梅州
市写实主义的文化艺术的集散���。
梅州松口古镇古建筑、文物、古街巷,精彩服务让
您置身逍遥小镇,感受千年松口文化的风韵,感受古代梅州的独特景致,融入新老文化的
对话,收获一段新的梅州历史。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市历来被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这里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00多万。
梅州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南海郡。
北宋年间改为梅州,清代称为嘉应州,民国初年废州改称梅县。
1988年由成立梅州市。
梅州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民风独特。
游览梅州,除了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古老的客家围屋,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还不妨学一学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这样,梅州之行会更加有意义。
叶剑英元帅的故乡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门前左侧的平台上。
高两米,重近一吨的叶帅铜像,身着中山装,
右手拿着大圆草帽,坐落在石头上与群众促膝谈心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叶帅艰
苦朴素、深入基层、平易近人,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
铜像基座高零点九米,用优质辉绿岩砌成,正面上方镌刻着“叶剑英元帅像”六个金色
大字,下方嵌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叶元帅一生高度评价的铜板碑文。
铜像是“缅怀元帅丰功伟绩,激励后人继续奋进”的丰碑。
在叶元帅铜像之后,还可参观叶元帅纪念馆和故居。
地址: 梅县雁洋镇雁上村。
梅州市旅游景点介绍网络111 31号彭立志梅州市位于河源市、揭阳市和龙岩市三点中间,也是三市的交界地带。
由于梅州市的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地貌,且绿化保留的程度较好,因此该地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时梅州市还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保留着大量的客家历史文化。
还有该市交通便利,有佛山市、广州市到梅县的直达车(佛山鸿运汽车站/广州天河客运站—>梅州顺风客运站),是一个极佳的旅游圣地。
梅州市以梅县为中心,以丰顺、大浦、蕉岭、平远等县区构成星性放射状。
因此形成以梅县为梅州市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其它县区交通较差,经济比较落后,但山地风景优美。
基于本人对家乡梅州市风景的了解,本人拟建一条梅州风景旅游路线,具体如下:从广州市或佛山市搭“佛山鸿运汽车站/广天河客运站—>梅州市顺风客运站”,达到梅县顺风客运站,车站对面就有宾馆可以居住。
第一天可以到县中心的风景区游玩,如千佛塔、东山中学(市重点中学)、叶剑英公园、半坑、黄遵宪故居(人镜庐)等。
坐公交车即可到。
第二天可包车阴那山(有五指峰、灵光寺、万佛寺)游玩。
第三天可以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森林公园、叶剑英元帅故居游玩。
第四天包车到邻近的沙田镇的铜鼓峰爬山。
第五天坐车到丰顺县丰良镇或汤坑镇,有各种特产、小吃可以买(到丰顺汤坑可以到风度酒店居住)。
第六天坐“丰顺—>广州”的长途车回广州或佛山。
风景简介: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鸣湖森林公园:主要分为西北和东南两大部分,其中西北部以山地和沟谷景观为主,分布有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等,森林景观优美,森林生态环境良好:东南部则是旅游接待服务区,以低丘和水库景观为主,建有精致的园林景观和风景建筑,分布有园林绿地、南药基地、苗圃、水体、按树林和经济林。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位于粤东北山区,北临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
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辖8个县(市、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坚持“不等不躁”的精神,坚持探索从“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坚持抓好建厂、办学、治水、修路、种树、惠民、用贤七件大事,全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新的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梅州市极其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令人瞩目,被业界誉为山区市发展旅游的一个典范。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梅州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结构体系和产业链,旅游产业化深度和强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名人故居,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多年来,梅州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景区建设与当地生产、生活、民情风俗、历史文物和市政建设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加快了景区建设速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配套,新项目逐年增加,新景区如雨后春笋。
九五以来先后新建并对外开放的景区有12个,如雁南飞、雁鸣湖、五指峰、千佛塔、蕉岭长潭、五指石、龙鲸河漂流、龙归寨瀑布、揭岭飞泉、五华热矿泥山庄等。
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雁南飞和丰顺温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蟑、梅县阴那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点)5个(长潭、泮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
梅州简介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
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梅州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故乡。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力,被“黄学”研究专家称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其在梅城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及古民居建筑“恩元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简述梅州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
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
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然而“客从何来”?这向来是外地游客感兴趣的话题。
一说客家人是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后裔,一说是畲族与南迁汉族相结合的后裔。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不少专家指出,“客家”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判别“客家人”应更多地从文化入手,这种文化包括客家语言、客家意识、客家习俗等。
辛亥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
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丘逢甲、何子渊、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梅州市简介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
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环境状况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
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
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
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头、湛江、韶关)之一。
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
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
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
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
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交通现状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梅揭、梅河、天汕、环城高速城东-扶大-三角段、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
同时,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五华华阳-梅县畲江,环城高速三角-城东段,梅平(梅州-平远)正在争取获得广东省的立项。
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目前,梅州市政府正在争取广东省的立项,建设梅州-惠州高速铁路,链接珠三角轨道交通。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目前正在进行扩建。
扩建以后,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客家文化“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
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
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正兴·水榭云台和正兴·归读一品正在施工建设当中。
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
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
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
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 广东省文明城市 广东省卫生城市 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广东省双拥模范城 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经济概况综合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0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1亿元,增长11.9%。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9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0.8∶40.4∶38.8,对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增加值276.45亿元,增长9.7%。
人均生产总值12321元,增长9.3%。
2009年全市税收收入8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179.38亿元,增长6.4%。
其中种植业产值105.82亿元,增长8.1%;林业产值4.26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57.9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7.44亿元,增长8.0%。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34.93亿元,增长8.1%。
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六大支柱产业中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分别增长2.0%、16.1%、13.8%、24.1%、8.0%和4.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9%;集体企业增加值减少9.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3.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5%;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1.1%。
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7%,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2.1%。
工业产品销售率98.4%。
全年全部工业用电量38.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8亿元(含小部分跨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4.6%。
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42亿元,增长17.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38亿元,减少2.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亿元,增长2.6%。
固定资产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减少21.2%;第二产业投资55.1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02.15亿元,增长19.3%。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进出口总额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
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10.3%,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增长19.3%。
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出口总额的78.5%。
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国内外旅客55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者54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
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含旅游外汇收入折本币收入、销售旅游商品收入以及旅游服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7.0%。
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4个。
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7.3%。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14.1%。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73.40亿元,比年初增长32.4%。
全年现金净回笼51.49亿元。
目前,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
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3月15日消息:梅州划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发展规划获批亮相陆域面积约达27万平方公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版图首次亮相。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策。
《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治意义。
《规划》明确,立足于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
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
“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即厦门湾发展区、闽江口发展区、湄洲湾发展区、泉州湾发展区、环三都澳发展区、州沿海发展区、粤东沿海发展区、闽粤赣互动发展区、闽浙赣互动发展区。